资源描述
八上物理必考 12 大实验合集
※
※
※
※
※
※
※
※
※
※
※
※
【实验 1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 2 声音的传播条件】
【实验 3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实验 4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 5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 6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实验 7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 8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 9 探究光折射的特点】
【实验 10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 11 固体的密度测量实验】
【实验 12 液体的密度测量实验】
【实验 1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
.(秋•海沧区期末)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进行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s =s )
1
2
(
(
(
(
(
1)实验原理是
。
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3)可以观察到,小车沿斜面下滑做
。
直线运动。
4)实验中测得 s 、s 、s 上的平均速度分别为 v 、v 、v,三个速度中最大的是
。
1
2
1
2
5)实验中在小车到达挡板前不小心提前按下秒表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
值相比偏
。
2
.(秋•周村区期末)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 A 点
1
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 B 点和 C 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
段的平均速度。
(
(
(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3)测得小车通过 AB 段时间 tAB=1.6s,通过 AC 段时间 tAC=2.4s,小车从 A 点运动
到 C 点 全 程 经 过的 路 程 为
cm/s;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小车做的是
直线运动”);
cm, 小 车 在 AB 段 的 平 均 速度 vAB
=
(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
(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
(5)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字让小车从 B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
小车到达 C 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3
.(秋•榆树市校级期末)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所选器材有:小车、秒
表、长木板、小木块各一个。
(
(
(
1)除了以上所选器材,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
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
。
3)经测量,s =0.9m,s =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
1
2
所示,则小车在 s3 路段的平均速度是
m/s。
【实验 2 声音的传播条件】
4
.(秋•临邑县期末)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2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它
,
说 明 了 声 音 是 由
是
产 生 的 。 此 探 究 中 悬 挂 着 的 乒 乓 球 的 作 用
;
(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
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
法是: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
;
(
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塑料球弹起;
可以传声。在月球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
(4)如图丁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
音 将 会 逐 渐
知
, 这 说 明 声 的 传 递 需 要
, 并 由 此 推 理 可
。
5
.(秋•北京期末)小金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1)小金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此时听到声音逐渐减
弱。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的气体抽成真空状态,即实验无法达到绝对的
(
真空。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应该怎样得出实验结论?
字母)
。(填写下列选项对应的
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
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
D.在实验基础上加以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2)由此可以得出关于声音传播条件的结论是:
。
【实验 3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6
.(秋•新丰县期末)探究“影响声音音调高低的因素”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3
过程方法 (1)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
边,拨动钢尺,保持振幅相同,运用的
科学方法是
法。
现象
(2)缩短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发现钢尺振动得越来越
来越 。
,音调越
问题
讨论
(3)在桌面上撒些碎纸片,敲击桌子,发现桌子发声的同时,碎纸片被弹
起,由此证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7
.(秋•宿豫区期末)如图是某同学探究声音特性的两个实验:
实验一:如图 A 中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
起,这个现象说明 ;如图 A 中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
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可
以在
有
中传播;还能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
。
实验二:如图 B 所示,有 4 支相同材料相同厚度的玻璃量筒,其中 a、b、c 等高,a、b
粗细相同,c、d 粗细相同。各量筒内装的水如图 B 所示,某同学根据所听声音音调的高
低猜想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与 1、气柱的长短有关;2、量筒的粗细有关;3、水柱的长度
有关。
(
1)若探究“气柱越长,发声的音调越高”,应选量筒
(填字母代号),其
中所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法;
(
(
(
(
2)若选择的是量筒 b、c,则探究的是
;
3)小明用同样大小的力在 c 和 d 的口上吹气,使它们发声,则所发出的声音音调
选填“c 高”、“d 高”或“一样高”);
4)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 c 和 d 使它们发声,
所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
【
实验 4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8
.(秋•于洪区期末)小明在探究“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所用实验装置如图
甲所示。
4
(
(
(
(
为
(
1)小明采用“水浴法”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使物体受热
。
2)小明使用 A、B 两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固体和水的温度。组装实验器材时应该
填“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依次安装。
3)实验时,每隔一段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某时刻温度计 B 的示数如图甲所示,
℃。
4)如图乙所示是温度计 A、B 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小明观察时发现,试管内出
现液体时 A 的示数就不再升高,当固体全部变成液体后温度再升高。此现象说明固体是
(
(
度
(
填“晶体”或“非晶体”)。
5)t0 时刻烧杯中的水开始沸腾,分析图像可知,水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
。t0 时刻试管中的物质处于
态。
6)实验中观察到:烧杯中水沸腾时,水中上升的气泡体积变
,移开酒精灯,
水会停止沸腾。
.(秋•皇姑区校级期末)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1)不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而采用水浴法加热可以使冰均匀受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
图所示,此时冰的温度是 ℃。
2)当冰全部熔化成水后继续加热,试管中的水
沸腾。若将试管中的水倒掉,装入另一种液体继续加热,发现烧杯中的水和试管中的液
9
(
(
(选填“能”或“不能”)
体都沸腾了,这说明水的沸点
体的沸点。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试管中液
5
1
0.(秋•皇姑区校级期末)小明发现寒冷的冬季,下雪的天气环卫工人在冰雪路面上撒盐,
从而使冰雪熔化。
(1)这个现象说明加了盐的冰雪熔点
0℃(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2)第一次实验中大国要探究冰和盐冰(加盐的冰)的熔化过程。如图甲所示,在烧杯
中装入适量碎盐冰,试管中装入适量碎冰,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组装好器材后(如
图乙)进行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3)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试管内的碎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第 7min
烧杯中的盐冰处于 态。
4)第二次实验,大国将试管和烧杯内的物质做了调换,如图丁所示,若实验中两种物
。
(
(
质的初温仍为﹣10℃,则加热的过程中
(填“碎冰”或“碎盐冰”)先熔化。
【
实验 5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1 .( 秋 • 东 莞 市 期 末 ) 在 “ 探 究 水 沸 腾 时 的 温 度 变 化 特 点 ” 的 实 验 中 :
(1)小明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 1 所示,其中的错误之处是:
。
(2)小红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 2 中甲、乙所示,
6
则图
(选填“甲”或“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水在沸腾过程中的特点是:吸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热,但温度
(
3)小明和小红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加热到水开始沸腾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
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 3 所示,a、b 两种图象不同的原因是水的 (选
填“初温”或“质量”)不同。
4)取走酒精灯,将装有海波的大试管放入上面实验的热水中(如图 4)。根据温度计 A
和 B 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 5)。由图象可知,在第
min 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海
波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秋•青白江区期末)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
8
1
(
“
(
1)实验中可以看到,水沸腾时形成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体积
(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2)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小会,这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这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3)由实验数据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根据图象,请给实验提一
种判断是
(
条合理化建议:
。
1
3.(秋•绵阳期末)如图甲所示,是兰兰在探究“水在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90 91 93 94 96 97 98 99
99 99
(
是
1)兰兰正确 组装器材后,进行实验 ,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 图乙所示,读数
℃。
7
(2)在水温升高到 90℃后,兰兰每隔 1min 观察 1 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上表中,直
至水沸腾后一段时间停止读数;但是在第 8min 兰兰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应
为
(
℃。
3)兰兰描绘了该次实验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丙中 a 图线所示(实线部分)。若其他
条件不变,既增加水的质量,又减小液面上方气压,这种情况中,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对
应图丙中的图线为
A.a B.b
实验 6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
C.c
D.d
【
1
4.(秋•西城区期末)小娟“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她在相同的 A、B 两块玻璃板上
分别滴上等量的、表面积大小相同的水滴,用酒精灯加热 B 玻璃板,如图所示。加热一
段时间后,观察到 B 玻璃板上的水滴干的较快。请你根据小娟的实验过程及现象,写出
她所探究的科学问题
。
1
5.(秋•怀宁县校级期末)为了通过实验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几位同学做了如
下三组实验。
(1)小凡同学在 4 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等量的水,进行如图 1 所示的实验探究。
通过 A、D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有关;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2)小玲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水和
一滴酒精(如图 2),结果发现酒精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
(3)小文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水和
两滴水(如图 3),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多
8
少有关,水越少蒸发越快。从实验设计环节看,他没有控制水的
相同。
【实验 7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
6.(秋•青白江区期末)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水平放置平面镜,
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 E、F 两部分组成,可以绕 OV 翻折。
(
1)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应进行的操作是
A.改变纸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 B.沿 ON 向后转动纸板 E
C.沿 ON 向后转动纸板 F D.改变入射角的大小
2)将一束光贴着纸板 E 沿 AO 射到镜面上 O 点,纸板 F 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 OB,接
着将纸板 F 绕 ON 向后翻折,则纸板 F 上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
射光线与法线在 内;
3)若让另一束光沿 BO 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将沿 OA 方向射出。该实验现象说明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
(
(
。
1
7.(秋•绵阳期末)“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
标有角度(图中未画出)的白色纸板 ABCD 竖直放置于平面镜上,能绕垂直于 CD 的 ON
轴向后折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
(
(
(
1)当入射光线 EO 贴着纸板 A 绕入射点 O 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可观察到反射光束沿
填序号)方向转动。(选填“A.顺时针”或“B.逆时针”)
2)如图乙,将纸板右半部分绕 ON 向后折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呈现,
这可说明
。
A.反射光线不存在
B.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C.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
3)如图丙所示,激光笔始终紧贴纸板 ABCD 沿 EO 入射到平面镜的 O 点,现将激光
笔和纸板ABCD绕CD边向后倾斜,此时与图甲情形对比,没有发生改变的有
。
9
A.法线的方向
B.反射光线方向
C.入射角大小
D.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实验 8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8.(秋•千山区期末)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①厚为 2mm 的茶色玻璃;②厚为 5mm 的透明玻璃;③
直尺;④光屏;⑤两支相同的蜡烛;⑥火柴。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 (填
序号),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实验的目的是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 A,拿未点燃的蜡烛 B 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
(
。
(
直在玻璃板的
像完全重合。
(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至看到蜡烛 B 与蜡烛 A 的
(3)实验时,将蜡烛 A 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的大小
(填“变大”、“不变”
或“变小”)。
(4)为了探究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移去蜡烛 B,在其原来像的位置上放一块光屏,
从玻璃板
(填“前侧”或“后侧”)观察光屏上能不能出现蜡烛 A 的像。
(
是
5 ) 若 实 验 时 , 无 论 怎 样 移 动 蜡 烛 B , B 都 不 能 与 A 的 像 重 合 , 原 因 可 能
。
1
9.(秋•东莞市期末)如图甲所示,将茶色玻璃板 M 作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一张方格纸上,
并准备了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 A 和 B、刻度尺、铅笔等,用来探究蜡烛 A 在平面镜中成
像的特点。
(1)该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
。
(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应该移动蜡烛 B,人要在蜡烛
(选填“A”或“B”)
一侧,直到观察到手中蜡烛与另一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3)在研究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时,应多次改变 A 蜡烛的位置,重复实验,多次实
验的目的是
4)在探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时,小明应把光屏放在蜡烛 B 的位置处,然后
(
。
(
1
0
(
选填“透过玻璃板”或“直接”)观察光屏,实验中他
能”)在光屏上看到像。
5)如图乙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填“能”或“不
(
。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C.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D.若铅笔按图示箭头方向转过 45°,铅笔将与它的像垂直
0.(秋•海沧区期末)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
(
1)玻璃板应
2)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发现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 A 的像,说明平面
像。
3)在玻璃板一侧点燃蜡烛 A,将另一只未点燃的蜡烛 B 放到玻璃板后像的位置,与像
重合,说明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
镜所成的是
(
。
(
(
4)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左右是否是相反的,应选用图乙中的
进行实验。
5)如果要使像看得更清楚,可以在蜡烛 (填“A”或“B”)一侧的玻璃板贴
上一层增反膜。
【实验 9 探究光折射的特点】
2
1.(秋•宿城区期末)小兰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其中竖直放置的
光屏 EF 右侧可绕其上 MN 所在直线前后转动。
(
1)实验时,小兰先将 E、F 调至同一竖直平面上,让光束贴着 E 沿 AO 射入水中,光
束进入水中后折射光线向 OB 方向偏折,说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改
变:接着将 F 板向后折转一定角度时,在 F 板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
(选填“在”或“不在”)法线和入射光线决定的同
到折射光线,此时折射光线
一平面内;
(2)小兰多次改变入射光线 AO 与 ON 的夹角进行实验,测量记录如下表所示。分析数
据得出的结论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
。
的增大而
。实验中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15° 30°
入射角α
45°
60°
1
1
折射角β
11.3°
22.1°
35.4°
40.9°
(
3)让一束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将
4)如果让光线沿 BO 方向从水中斜射向 O 点,光进入空气时将沿
性。
。
(
方向射出,
这说明光在折射时光路具有
2
2.(秋•建邺区期末)如图甲所示,将透明的薄壁(厚度可忽略不计)方形水槽水平放置,
固定在水槽底部的激光笔沿图示方向发出一细光束,小明通过缓慢改变水槽中的水量来
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1)水槽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后,侧壁上 B 处得到一个光点,为使 B 处的光点移至 C 处,
则应使水槽中的水量
(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若 BC 间距离为
2
cm,则水面高度的变化量Δh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cm;
(
2)如图乙所示,小明将激光笔移至虚线框内向水槽底部照射,为使光束第一次从水面
,且激光笔
(选填“①”、“②”或“③”)区内。
射出后沿 DE 方向传播,则激光笔照射的方向应满足的条件是
照射在水槽底部的位置必须在
【实验 10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3.(秋•潍坊期末)吴立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是
(
1 ) 为 使 像 呈 现 在 光 屏 的 中 心 , 实 验 前 应 进 行 相 应 的 调 节 , 具 体 做 法
。
2)当蜡烛、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在光屏上恰好观察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
的物距应记作
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他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了。她
cm,依据此原理人们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选填“照
(
应当向
像。
(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可再次得到清晰的
1
2
2
4.(秋•皇姑区校级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选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10cm,
实验操作规范。
(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的
烛后,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光屏得到一个清晰的
像,则该像是 (填“正立”或“倒立”)、 (填“放大”、“缩小”或
。实验过程中,点燃蜡
“
等大”)的实像。
2)保证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不变,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合适的位置放一个近
(选填“靠近”或“远
离”)透镜方向 移动。得到清晰的像后 可以发现,该像的大小 与原来的像相比
(
视眼镜,为了使光屏上重新呈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在上述情况下,若不移动光屏,并保持近视眼镜的位置不变,将原来的凸透镜更换
为另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在光屏上也得到了清晰的像,后来更换的凸透镜的焦距应
该
(
(选填“大于”或“小于”)原来凸透镜的焦距。
4)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某位置处,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只能看
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亮斑,可能的原因是
。
2
5.(秋•于洪区期末)小明用蜡烛.凸透镜(焦距 10cm),光屏在光具座上进行“探究凸透
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
1)实验前,小明调节
2)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此像是倒立、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上。
3)保持蜡烛光屏位置不动,把凸透镜移到 (填“35”、“30”或“25”)cm
刻线处,光屏上会再次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
的实像,这
一成像规律应用在
(
1
3
(
4)实验过程中,飞来一只小昆虫落在凸透镜上,光屏上
会”)出现小昆虫的像。
5)凸透镜放在 50cm 刻线处,将蜡烛从焦点位置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同时移动光
屏,小明发现从 cm 刻度线处开始,光屏上不再出现放大的像。
实验 11 固体的密度测量实验】
(填“会”或“不
(
【
2
6.(秋•东莞市期末)小明为了测量小石块的密度,进行了以下实验:
(
是
(
1)把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如图甲所示,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的操作错误
。
2)纠正错误后,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如图乙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移
动,使天平平衡。
(3)将小石块放置于天平的左盘,往右盘中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当天平再恢复平衡
时,托盘中的砝码以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小石块的质量是
g。
(
(
(
“
4)用量筒测量小石块体积的过程如图丁所示,小石块的体积是
cm3。
5)小石块的密度是
kg/m3。
6)若实验中将(3)和(4)步骤对调,那么测测出小石块的密度将
(选填
偏大”或“偏小”)。
2
7.(秋•金水区期末)如图(a)甲所示是紫砂壶,小明想知道紫砂壶的密度,将壶带到学
校实验室进行测量。
1
4
(1)用天平测量壶盖的质量:
①
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的
处,发现指针如图(a)
乙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度盘的中央;
端调节(选填“左”或“右”),直到指针指向分
②
将壶盖放在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右盘
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a)丙所示,则壶盖的质量是 g;
2)测量壶盖的体积时,他发现壶盖放不进量筒,于是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步骤:
(
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壶盖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上作标记;
b.然后取出壶盖;
c.先往量筒装入 40mL 的水,然后将量筒的水缓慢倒入烧杯中,使水面到达标记处,量
筒里剩余水的体积如图所示,则壶盖的体积为
cm3,则该紫砂壶密度是
kg/m3;
(
3)根据以上步骤,你认为这个同学测出的紫砂壶密度比真实值
大”或“偏小”)。
8.(秋•于洪区期末)小明想通过下列实验测量小石块的密度,请帮助他完成实验。
(选填“偏
2
1
5
(
1)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偏向如图甲所示,为使天平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端调节。
2)小明用天平称量小石块的质量时,在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发现天平的指针静止
时仍如图甲所示,此时小明取下最小的砝码,下一步操作是 (填字母序号)。
A.调节平衡螺母 B.调节游码 C.向相同方向同时调节游码和平衡螺母
3)当右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天平横梁平衡,则小石块的质量为
4)在量筒内先倒入适量的水,如图丙所示,然后将用细线系好的小石块放入量筒中,
cm3,小石块的密度为 kg/m3。
5)向量筒中放入小石块时,若操作不当使水溅出,将导致小石块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
(填“偏大”或“偏小”)。
(
(
(
g。
如图丁所示。测得小石块的体积为
(
值
【实验 12 液体的密度测量实验】
2
9.(秋•千山区期末)在学完质量和密度之后,小明和小军利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某种油的
密度。
(1)他们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当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时,发现分度盘上的指
针如图甲所示,这时他们应将平衡螺母向
衡。
(填“左”或“右”)移动,使横梁平
(2)天平调节平衡后,他们开始测量,具体测量步骤如下:
A.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
B.将待测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一部分油倒入量筒,测出倒入量筒中的这部分油的体积。
以上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字母代号)。
(3)若在步骤 B 中测得烧杯和油的总质量为 65.6g,其余步骤数据如图乙和丙所示,则
倒入量筒中的这部分油的质量是
g。
(
4)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可以算出,这种油的密度是
5)如果在向量筒中倒油的过程中,有油溅出,则测得油的密度偏
kg/m3。
(填“大”
(
或“小”)。
1
6
(
6)实验中,为什么不直接用量筒放在天平的托盘上,测量空桶和倒入油后的质量
呢?
。
3
0.(秋•巩义市期末)物理实验室有一瓶无色无味的液体,兴趣小组的同学想知道该液体的
密度,他们利用天平和量筒进行了多次测量,操作如图所示:
(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
示,应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 端调,使横梁平衡;
2)往右盘加减砝码,当最后放入 5g 的砝码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侧,则
(
他下一步的操作是
;
A.向右移动游码
B.向左移动平衡螺母
C.取出 5g 的砝码
(3)用天平测液体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大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
所示,则称得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m 为
g;
(4)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测体积,尽管体积测量方法正确,但大家在对实验
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时发现液体的体积测量值 V 比它的实际值
(选填“偏大”
或“偏小”);
(
5)他们对测量方法进行修正后,测出了几组实验数据并根据测量结果作出了烧杯和液
体的总质量 m 与液体体积 V 关系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空烧杯的质量为 g,
该液体的密度为
kg/m3。
1.(秋•长安区校级期末)为了测量盐水的密度,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3
(1)他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
处。横梁静止时,
指针如图甲所示。接下来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1
7
(
2)天平调平后,小明将盛有适量盐水的烧杯放在左盘,称量后记录示数为 128g。然后
将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
cm3。
3)再将盛有剩余盐水的烧杯放在天平左盘内,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加砝码时,出现
了如图丙的情况,下一步应进行的操作是 。(选择 A 或 B)
A.向右移动平衡螺母; B.继续向右盘中加更小的砝码。
4)横梁恢复水平平衡后,右盘中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丁所示,则杯子
及杯内剩余盐水的总质量为 g;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为
g/cm3。
(
(
1
8
【实验 1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
.(秋•海沧区期末)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进行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s =s )
1
2
(1)实验原理是
v=
。
(
(
(
v2
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小
。
3)可以观察到,小车沿斜面下滑做
变速 直线运动。
4)实验中测得 s 、s 、s 上的平均速度分别为 v 、v 、v,三个速度中最大的是
1
2
1
2
。
(5)实验中在小车到达挡板前不小心提前按下秒表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
值相比偏
大
。
【答案】(1)v= ;(2)小;(3)变速;(4)v2;(5)大。
【解答】解:(1)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v=
;
(2)坡度较小,小车下滑速度就较小,所用时间较长,这样就比较方便准确的测量时间;
(3)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小车做的是变速直
线运动;
4)由于小车沿斜面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路程的
平均速度最大,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居中,故三个速度最大的是 v2;
5)实验中在小车到达挡板前不小心提前按下秒表停止计时,测得的时间偏小,根据速
(
(
度公式 v= 可知,当通过的路程相等时,时间越小,速度越大,所以测得的平均速度
跟真实值相比偏大。
故答案为:(1)v= ;(2)小;(3)变速;(4)v2;(5)大。
2
.(秋•周村区期末)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时,让小车从斜面的 A 点
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 B 点和 C 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
段的平均速度。
1
9
(1)该实验的原理是
v=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小
(选填“大”或“小”);
(
3)测得小车通过 AB 段时间 tAB=1.6s,通过 AC 段时间 tAC=2.4s,小车从 A 点运动
到 C 点全程经过的路程为
整个运动过程中小车做的是
动 ”);
80.0 cm,小车在 AB 段的平均速度 vAB= 25 cm/s;在
变速直线运动 (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
(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B
;
(5)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字让小车从 B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
小车到达 C 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是
错
误
【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答案】(1)v= ;(2)小;(3)80.0;25;变速直线运动;(4)B;(5)错误。
【解答】解:(1)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是 v=
;
(2)为了计时方便,应该让小车运动的慢一些,因此斜面的坡度应该较小;
(3)由图可知,AC 段的路程为:sAC=80.0cm﹣0.00cm=80.0cm=0.8m,
AB 段的路程为:sAB=80.0cm﹣40.0cm=40.0cm,
AB 段的时间为:tAB=1.6s,AB 段的平均速度:vAB=
=
=25cm/s,
sAB=sBC;tAB=1.6s<tAC;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不同,因此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小车做的是
变速直线运动;
(4)小车从 AB 段到 BC 段速度变大,即小车速度随着时间增加而变大。
A.图像表示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故 A 不符合题意;
B.图像表示小车速度随着时间增加而变大,故 B 符合题意;
C.图像表示小车处于静止状态,故 C 不符合题意;
D.图像中路程与时间比值是定值,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故 D 不符合题意。
2
0
故选 B。
(
5)[7]小车从 A 点运动到 B 点时速度不是 0,若让小车从 B 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
到达 C 点的时间,则测出的时间会变长,因此该做法错误。
故答案为:(1)v= ;(2)小;(3)80.0;25;变速直线运动;(4)B;(5)错误。
3
.(秋•榆树市校级期末)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所选器材有:小车、秒
表、长木板、小木块各一个。
(
(
(
1)除了以上所选器材,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 较小
3)经测量,s =0.9m,s =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
刻度尺
。
。
1
2
所示,则小车在 s3 路段的平均速度是
0.5 m/s。
【
答案】(1)刻度尺;(2)较小;(3)0.5。
解答】解:(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因此还需要刻度尺和秒
【
表;
(2)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短,不便
于测量时间,因此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使它保持较小的坡度;
(
3)路程 s =s ﹣s =0.9m﹣0.4m=0.5m,所用时间 t =16:20:38﹣16:20:37=1s,
3
1
2
3
则小车通过路程 s 的平均速度为:v =
=
=0.5m/s。
3
3
故答案为:(1)刻度尺;(2)较小;(3)0.5。
【实验 2 声音的传播条件】
4
.(秋•临邑县期末)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它
跳动起来
,
说明了声音是由
放大音叉的振动
物体的振动 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显示并
;
2
1
(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
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
法是: 在桌子上放一些纸屑或泡沫
;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
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料球弹起;
空气 可以传声。在月球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
(4)如图丁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
音将会逐渐 变小 ,这说明声的传递需要 介质 ,并由此推理可知 真空不能传
声
【
。
答案】(1)跳动起来;物体的振动;显示并放大音叉的振动;(2)在桌子上放一些纸
屑或泡沫;(3)空气;不能;(4)变小;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它跳
动起来,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显示并
放大音叉的振动。
(
2)如图乙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
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
法是:在桌子上放一些纸屑或泡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