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外翻译简史,一、学习翻译史的主要意义,1.,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翻译观念。,2.,翻译史是翻译理论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认识翻译性质和规律,3.,有利于我们理解翻译理论,开阔视野。,4.,帮助我们更好理解翻译的功能和各种翻译现象。,翻译史的学习主要把握的内容,:,什么时代(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谁(人物简单的生平)翻译了什么典籍,二、中国翻译史划分阶段,按照中国历史的分期划分成四个阶段:,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古代翻译史:,1.,先秦的零星翻译论述,清乾隆初年,番清说,2.,东汉至宋代的佛经翻译,3.,古代佛经翻译的四个阶段,4.,明清的宗教、科技翻译,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五四,”,运动,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代翻译史:,建国后,至今,三、,周朝到东汉桓帝前的翻译,原始社会各氏族或部族间,应该有双语人或多语人的翻译活动,无文献可查。,夏、商两代,现存的史料记载也很简单。如,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贡,有下列记载:,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于夷”、“方夷”与夏、商王族并非同一部族,语言有殊,遣使“来宾”,,必然需要,翻译,否则无法进行活动。,(一)翻译官职,周 代,周礼,、,礼记,翻译活动的最早文字记载。,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因此,后称翻译为“,象寄译鞮,”。,国语,周语,“,蛮夷反舌”,“,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职也。”称司翻译之职者为“舌人”,“象胥”,接待四方民族和国家的使节与宾客,并且负责翻译事宜。,2.,秦与汉 统称为“译”,例如:汉武帝时始通西域,译长、议员,(二),外事机构名称,周:大行人下属的象胥,秦:典客和典属国,西汉:典客,典属国,大行令,大鸿胪,尚书主客曹,东汉:大鸿胪,客曹尚书(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客曹,代表作品:,(,1,),匈奴歌,古代匈奴族留存下来的唯一的文学作品,(,2,)白狼王歌,作者(唐菆(,zu,)、译者(犍为郡椽(,chun),田恭)、,汉字记音,汉民族的史书中对游牧民族的卑视。,说文,:“羌,西方牧羊人,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游牧民族的族名和国名全都加上了异类的标志,古书中带有反犬傍的族名,40,多个。,“白狼”一名白兰,徐嘉瑞在,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考证,“白兰为西羌之别种,其地在今四川理藩县”。,魏晋南北朝和隋:大鸿胪、,鸿胪寺,、主客司,唐:,鸿胪寺,、客省和礼部主客郎中,宋:,鸿胪寺,、中书省和礼部主客郎中,元:礼部下属的会同馆,明:,鸿胪寺,和礼部下属的主客清史司,清:,鸿胪寺,、理藩院和礼部下属的会同四译馆以及后来改设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民国及现在:外交部,配有译员,四、,“,翻、译,”,的发轫与演变,(一)、关于“译”,历史上,翻译之名发轫于,周礼,秋官,。,译官所司之职是“通其志,达其欲”。“是故,周礼,有象胥氏通六蛮语,狄鞮主七戎,寄司九夷,译知八狄。”,“寄”、“象”、“狄鞮”、“译”只是官职的概念,不是翻译活动。,“寄”、“象”、“狄鞮”三个名称渐次销声匿迹,“译”字成了翻译的统称。,“,南方曰象,”,、,“,北方曰译,”,译经篇,这样解释:“今四方之民,,译官,显著者何也?疑汉以来多事,北方,,故译名烂熟矣。”,及至唐代,翻译活动的概念终于渐发头角。,孔颖达:“译,陈也,陈说内外之言。”,贾公彦“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翻译之名仍是一“译”字,以“翻译”明确指称翻译活动的现象始终没有出现。,(二)、关于“翻”,译经篇,“,彝乎,东汉,,始译,四十二章经,,复加之为翻也。翻也者,如翻锦绮,(,qi,),,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由是翻译二名行焉。”,二名并行,指的应是“翻”、“译”二字均可单独用来指称翻译活动,,并非一起联合使用,之意,不能做“翻译”之名出现。,(三)、关于“翻译”,“,翻译二字连用,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但其义尚不清楚。”,自,汉,代始,“,译,”不仅指“通其志,达其欲”之事,而且把,佛经翻译,活动也包括了进去。“翻译”的外延已经开始扩大。,宋,代高僧法云对,翻译,进行了定义。,“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对翻译性质的探讨的倾向。但从外延上看,它把翻译活动局限于佛经翻译活动,,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翻译的外延再次扩大为,科技翻译,又纳入其中。,徐光启:“臣等愚心以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清末,,严复,林纾等人,翻译的外延扩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新文化运动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翻译概念。,今天的翻译概念又有新的发展。,现代汉语词典,:“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它代表着我国当代意义最宽泛、最一般的翻译概念。,(四)、关于现今“翻译”的内涵,翻译这一概念本身很复杂。作为术语使用的翻译有三层含义,:,翻译研究、翻译产品、翻译行为,翻译研究又可分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宏观研究、微观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规约性研究。,翻译产品涉及翻译的,方式,(,归化、异化、杂合化,),、,种类,(,笔译、口译、通用翻译、专门用途翻译、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语内、语际、符际翻译,.,中译外、外译中,),以及相关评判标准。,六、中国翻译史的重要时期,公元,5-10,世纪,自汉末至宋初、在隋唐达到鼎盛时期的,佛经翻译,。,17,世纪末,18,世纪初,明末清初,西学译介。,清末民初至,20,世纪,30,年代,对西学的大规模译介。,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对外国文化的又一轮大规模译介活动。,七、佛经翻译,(一)概况:,持续时间(千年以上),始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魏晋南北朝时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臻于极盛,北宋式微,元以后为尾声,古代翻译史,佛经翻译是古代印度文化与中华固有文化之间的互补性的平等交流。虽有抵触但最终融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原因,:,1.,印度佛教在传入时即依附和迎合本土文化,2.,印度佛教本身也具有郁中华文化相近或相通的因素,而且包含可以补充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定内容,(二),著名佛经翻译家,安世高、支谦、道安、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义净、彦琮、赞宁等,古代翻译史,但在当时,以上译者的译作都没有产生大的影响。,原因:,汉代的佛教始终被视为当时社会上所盛行的神仙方术迷信的一种。汉代人对佛教的理解,可以说就是道术,他们总是把“浮屠”和“老子”并称。,古代翻译史,我国翻译史上有文本的笔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印度佛经的翻译。,因此,这之前是我国历史上的口译阶段。公元,148,年至今 应是口笔译并行的阶段。,从东汉末至北宋初的佛经翻译,将近千年,其时间之长,可以视为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大特色。,(三)佛经翻译的影响,1,在中国传播并发展了佛教,2,中国文明史上的盛举,3,对于中国文化(哲学、宗教、文学、音韵学、语言文体、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产生深远影响,4,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翻译家,形成了不同的翻译学派,总结出翻译观点和理论,5,中国翻译事业的奠基石,(,四)与佛经翻译紧密关联的概念,翻译,:转梵语而成汉言也。亦作,繙译,。,翻译名义集一曰:,“,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译经,:指佛经翻译。,在我国古代,是指将梵本等佛典翻译为汉文而言。广义而言,并不限于经藏,如律、论之翻译亦皆称为译经。,印度各种方言流传的佛典,被整理为梵语、巴利语之原典,及至佛教传来东方诸国,遂逐渐译成各国语言。,奉诏译,:我国古代译经,大多,由朝廷保护,设置译经院以完成译业,此类译经称为奉诏译。,单译(,等):译经中,仅,译出一次,者,称为单译、一译。翻,译二次以上,者,称为,重译、异译、同本异译,。译者名称不明的经典,称作,失译经,。,旧译及新译,:佛教用语。北宋从义,法华三大部补,注,卷五:,“,刘汉以来,谓之旧译;李唐而下,谓之新,译。,”,唐代玄奘,及其,以后,的翻译,称为,新译,;玄奘,以前,所译称为,旧译,。,格义,:把,佛教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较,,用中,国文化中某些类似的概念与佛教概念比附、连类,以,获得两种文化间的沟通,。,(五)佛经翻译中的六个问题,表现出对外语文化的由被动而,主动吸取的心态,。不只是出于宗教和信仰,而更多的是出于学问;,译经工程浩大,,合译、大译场,组织分工细密(译主、笔受、度语、证梵、润文、证义、总勘七道工序),媲美阿拉伯人的巴格达翻译院和欧洲的托莱多翻译院;,翻译论述,迭出;,翻译发展过程,:幼稚的直译,幼稚的意译,较成熟的直译,较成熟的意译,二者兼得。,有裨于,汉语的发展,:,词,汇(增加了,35000,个词汇),,音,韵(四声的发明和诗歌韵律上的变化),,句法和文体,(倒装句增多,提反诘句增多等);,有裨于,中国文学,:启以新意境,输以新材料,开辟了唐降格律诗词新体裁,催生六朝志怪小说,激发浪漫主义文学,,使古代文学获得解放,。,佛经翻译的四个发展阶段,一、,草创时期,(东汉桓帝,西晋,公元,148316,),二、发展时期,(,东晋,隋,公元,317617,),三、极盛时期,(唐,北宋,公元,618906,),四、衰微时期,(南宋,清,,9541111,),第一阶段,草创时期,(东汉桓帝,西晋,公元,148316,),安清,:,大安般守意经,、,人本欲生经,阴持入经,、,道地经,等,支娄迦谶,:,般若道行经,十卷,般舟三昧经,二卷等,支谦,:,出三藏记集,支谦传,二十七部,高僧传,四十九部,大明度无极经,二十九部等,第一阶段:三国,西晋,第一个大量翻译佛经的人,首次系统地介绍小乘佛教,“,禅数,”,语言天分,最开始译的是,大安般守意经,二十余年间译出三十多部经,“,高所出经,辨而不华,质而不野,读者恋恋忘卷,”,“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高僧传,),支谶,月支人,中国佛教史上翻译大乘经典的第一人。,在中国译论史上的意义:,首次提出译事不易;,反映了早期“文派”的译学观点;,说明我国译论从一开始便深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偏于,“颇丽其辞,仍迷其旨”,“辞质多胡音”,支谶的译经,首将“一切皆空”的思想传入中国,此为当时印度大乘佛教兴起的龙树学系的思想。,3.,三国时期的译经家支谦(,1,),支谦一名越,原为月支人,故姓支。号恭明,代表作:,阿弥陀经,月明童子经,菩萨本原经,菩萨本业经,佛医经,法句经,翻译特点:支谦翻译的风格从古译到旧译这一阶段上起了不少作用。他反对译文尚质的偏向,力求经意使人更易解。,受业于支亮,支亮受业于支谶,,人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支谦的翻译风格,“曲得圣意,辞旨文雅”,“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略。故其出经,颇从文丽”,“属辞析理,文而不越,约而又显,真可谓深入者也。”,三国时期的译经家支谦(,2,),东汉桓帝、灵帝,(,公元,147,年一,189,年,),时期,高僧支谶翻译了很多佛经。支亮跟从支谶学习,然后支谦又跟从支亮学习,博览众多经籍,莫不深入研究,且遍学世人不常见的书籍,晓通六国语言。,支谦身材细高黑瘦,眼白多而眼珠黄,为此当时的人们说,:,支朗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汉献帝,(,公元,190,年一,220,年在位,),末年,支谦避乱来到吴国。当时孙权已统治江左一带,但这里佛教还未传布。孙权听说支谦很有才智,就召见他,并拜为博士,与韦曜等人共同辅导太子。,东吴佛教虽已传布,但佛经多是梵文,没有翻译。支谦精通汉语,收集众多佛经版本译为汉语。从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到建兴,(,公元,252,年一,253,年,),年间,三十多年中,他翻译了,维摩,、,法句,、,瑞应本起,等,49,部经书。,译本既忠实于原著,又文辞优关。,严佛调,支谶之后,还有一位著名佛经翻译者严佛调,或称“浮调”,临淮人,“绮年颖悟,敏而好学”,,古维摩诘经,。,在这个阶段主要翻译的是“流行于安息的,小乘说一切有部,的毗昙学”和“流行于月支的大乘空宗的般若学”。,这一时期的经译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原因在于:佛教被认为神仙方术迷信的一种、道术,,?“浮屠”(佛陀的异音),=“,老子”,牟子,理惑论,:,佛者,谥号也,犹三皇“神”、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大能小,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也。,佛教是否产生巨大社会的影响,决定于译本内容是否能迎合当时社会思潮,即是否能成为当时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黄巾起义,三国鼎立,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被剥削阶级由于没有力量同剥削者进行斗争,必然会产生对死后的幸福生活的憧憬,.,对于工作一生而贫困的人,宗教教导把他们在人间要忍耐,劝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天国的恩赐上。”(列宁),朱士行西行求法,朱士行,今河南许昌市人。少年出家为僧,但未受戒。公元,250,年,印度律学沙门,昙柯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建立戒坛,首创戒度僧制度。当时,朱士行正在洛阳,立志学佛,首先登坛受戒,成为,汉土第一个出家沙门,。,三国时期第一个前去西域求法的僧人,。他出家受戒以后,在洛阳钻研、讲解,般若道行经,,支谶和竺佛朔译出,道行般若经,,发现译文的文句简略,义理艰涩,前后不能贯通。所以矢志捐身,前往西域求取,大品般若经,的梵文原本。,公元,260,年,他从从雍州,(,陕西、甘肃,),出发,通过河西走廊到敦煌,经西域南道,横渡流沙,直抵于阗国。,于阗是天山南路南道的东西交通要道,然得到,大品经,梵本。他就在那里抄写,,共抄写,90,章,,60,多万字,。,朱士行想派遣弟子弗如檀等十人将该经送回洛阳。于阗国的小乘信徒却横加阻挠,将,大品般若经,诬蔑为外道经典,向国王禀告说:“汉地沙门将以婆罗门书惑乱正典,大王如果准许他们出国,大法势必断灭,这将是大王的罪过。”因此国王不许弗如檀出国。朱士行愤慨不已,主张以烧经为证,誓言道:,“,若火不焚经,则请国王允许送经赴汉土。,”,说完就将,大品般若经,投入火中,火焰即刻熄灭,整部经典却丝毫未损。弟子弗如檀终于在晋太康三年,(282),将该经送回洛,阳,前后达二十余年。,公元,282,年,,朱士行派弟子弗如檀等,把抄写的经本送回洛阳,自己仍留在于阗,后来在那里去世,享年,80,岁。,公元,291,年,,陈留仓垣水南寺印度籍僧人竺叔兰等开始翻译、校订朱士行抄写的,大品般若,经本。,历时,12,年,译成汉文,放光般若经,,共,20,卷。,后世评价,著名的佛教学者汤用彤等人,都对朱士行西行求法的壮举给予极高的评价,他们一致认为,从汉僧西行求法的历史来看,朱士行可说是开创风气的先锋。,当时通往西域的道路十分艰险,又乏人引导,朱士行只凭一片真诚,竟然达到了目的,这种热忱足以和后来的法显、玄奘媲美。他求法的经典虽然只限于,大品般若经,一种,译出也不够完全,但对于当时的义学影响却很大,所以翻译佛典的风气随即风行于京华一带,凡是有心讲习者都奉为圭臬。朱士行西行的贡献是求得,大品般若经,,从而在我国开启了义学的先河;同时将西域佛教传入我国,也促进了东西政治、文化的交流。,康僧会,(?,280,年,),(,1,),祖籍康居,世居天堂师,随其父经商移居交趾。,10,余岁出家。吴天纪四年,(280,年,),四月于建初寺无疾而终。,吴赤乌十年,(247,年,),到建业,(,今江苏南京,),设像行道,孙权为其建建初寺,史称此为,江南有佛寺之始,。,边传教边翻译,六度集经,和,吴品,两部佛经,注释佛经。,(,1,)译编有,吴品,(亦谓,小品般若,)、,六度集经,等。,(,2,)他的佛学撰著比译经影响更大传,泥洹呗声,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并为作序。,佛教史中评价他的经注和经序:,“辞趣雅赡,义旨微密,并见重后世”,“深悉华文,其地位重要在撰述,而不在翻译”,康僧会还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有佛,道,儒三家思想的僧人,。这一点可以在他所注释的佛经上见到。,“,康僧会建业传法图”,东吴时期,西域康居国高僧康僧会来到建康,(,南京,),传播佛教的画面。,4,个画面,:康僧会泛舟到建业;康僧会向孙权献舍利;孙权在建业修造建初寺;孙皓郊迎康僧会。画面自由穿插,没有顺序,都安排在山川纵横的自然景色中,说明佛教除了陆路传播外,还有海上传播之路。,当时吴人初见佛门僧人,看他们穿戴奇怪,怀疑有诈。孙权得到禀报,召见了康僧会。在见证了康僧会感应舍利之后,孙权大为叹服,于是为康僧会造建初寺,这是南京乃至江南地区历史上的第一座寺庙。同时,孙权还兴建阿育王塔,以迎接供奉佛骨舍利。这段历史被敦煌壁画记载了下来。因为这个原因,江东吴地佛法大兴。到了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均以南京为首都,佛教进入了一个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阶段,隆盛整个江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佛教当时在南京是多么繁荣鼎盛,难怪赵朴初先生要赞叹:“在中国佛教史上,南京做佛教学术的中心是当之无愧的。”,康僧会东吴翻译佛经之初(,2,),吴国已开始流传佛法,但风化不全,康僧会欲使江左地区振兴佛教,兴立图寺,便杖锡东游,来到建业,营造茅屋,设立佛像,推行佛教。,当时,吴国人刚刚见识僧人,只是看到僧人的形象,还不了解佛教的教义,持怀疑的态度。有司上奏朝廷说,:“,有胡人入境,自称是沙门,容貌、服饰怪异,此事应调查清楚。”孙权说,:“,从前,汉明帝夜梦神人,自称为佛。这些胡人沙门所事奉的,不就是佛的遗风吗?”立即召见康僧会,询问佛有何灵验。,康僧会回答说,:,如来去世,倏忽已逾千年,遗骨舍利,神光照耀。从前,阿育王起造佛塔,84000,座。佛塔、佛寺的兴起,以表佛的遗化。,孙权认为这都是夸诞之辞,对康僧会说,:,若能够得到舍利,当为舍利造塔,;,若是以虚妄之辞欺骗我,你会受到国法的制裁。,康僧会请求给予,7,天的时间。又对徒弟们说,:,佛法的兴废,在此一举,这次若不至诚,以后就更不可能有机会了。,于是洁斋于清静之室,将一个铜瓶放在几上,烧香礼请舍利,,7,日的期限到了,却寂然无应,康僧会请求再延长,7,天,孙权又答应了,可是第二,7,天又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反应。孙权说,:,你这全是欺骗人的东西。,要治康僧会的欺君之罪,康僧会又请求第三个,7,天,孙权也准许了。,康僧会对徒弟说,:,佛法灵验,应该降临,只是我们这些人没有感应,当以誓死为期,!,三七的这天傍晚,还是没有任何反映,众人都非常害怕。到夜里五更,忽然听到铜瓶中铿然有声响,康僧会前去看视,果然是得到了一颗舍利。第二天早上呈给孙权,满朝的官员都来围观,舍利的五色光芒,照曜船上。孙权拿着瓶子,把舍利倒在一个铜盘上,舍利落下,将铜盘撞碎了。孙权大惊,肃然而起,说,:,真是世上稀有之瑞啊!,康僧会进言道,:,舍利的神威,岂是仅仅只有光相,劫火烧它不能焚,金刚杵砸它不能碎。,孙权令人来试试。康僧会发出誓言道,:,佛法广大无边,遍及万众,苍生仰望泽被,愿佛法再次降下神迹,以显示威灵。,把舍利放在铁钻锤上,让大力士用力敲击,钻锤都打坏了,舍利却丝毫没有损伤。孙权大为叹服,立即下令修建佛塔、佛寺。这是吴国最早建立的佛寺,所以名为建初寺,建佛寺的地方也被叫做佛陀里。从此,江左一带佛法兴起。,到吴末帝孙皓执政时,法令繁琐、残暴。朝廷废止不合礼制的祭祀,波及到佛寺,并打算毁掉佛寺。孙皓说,:,佛教由何而兴,?,佛若是真神,与圣典相应,应事奉其道。若是有名无实,就要毁佛焚寺。,众大臣劝谏说,:,佛的威力不同于其它的神,因康僧会的感应,大皇创立了这座寺院,现在若是轻率的把它毁掉,恐怕以后会后悔的。,孙皓派遣张昱到寺院去诘问康僧会。张昱文雅而有才辩,到寺院见到康僧会后,他多方发难,康僧会随机应变,言辞锐利,文理锋出,从早上一直辩论到傍晚,张昱说不过康僧会,只好告辞了。在康僧会送张昱出门时,正巧看到在寺院的旁边,有人在进行不合礼制的祭祀,张且说,:“,佛教的教化既然已经传布,这些人就在你们寺院附近,他们为什么不改信佛教?”康僧会说,:,雷霆击破山顶,聋子却听不见,这并不是因为声音太小。如果理义通达,则万众响应,如果阻塞,就会造成对立。,张昱回去后,感叹康僧会的才智,不是自己所能企及的,希望由孙皓来明察。孙皓便招集朝中贤士,并请来了康僧会。孙皓问,:,佛教所说的善恶报应,指的是什么?康僧会回答说,:,圣明的君主以孝慈来治理国家,吉祥的神鸟就会在天空飞翔,南极星也会出现在天空,;,用仁德来育化万物,甘美的泉水就会涌出,长出茁壮的禾苗,这就是吉祥的象征。善有瑞兆,恶有恶兆。所以在隐蔽的地方做了坏事,将会被鬼神惩罚,在明显的地方做了坏事,将会被正义的人讨伐。,易经,中说,:,积善余庆,。,诗经,中说,:,求福不回。这虽然是儒家经典的格言,也是佛教之明训。,孙皓说,:,既然是这样,周公和孔子已经把道理讲明白了,还要你佛教有什么用?,康僧会说,:,周公和孔子所说,只是浅近的道理,至于佛教,则讲的更透彻、更细致。所以,做坏事就有地狱长苦在等待着你,若是做好事,则有天宫永乐。我举出以上例子,无非是为了明理劝戒。”孙皓无法反驳康僧会。,孙皓虽然已经闻所佛法,但还是不改昏暴、残酷的性情。后来卫兵在后宫的治园挖到一尊金佛像,有几尺高,呈献给孙皓,孙皓将佛像放在厕所前,用粪汁浇灌佛像,并和大臣们以此取笑为乐。随即孙皓浑身肿痛,尤其是阴处疼痛难忍,呼叫连天。太史占言,是因为冲犯了大神,孙皓马上到各个神庙里去祈祷,还是不能消除疼痛。有一个敬奉佛法的宫女对孙皓说,:,陛下到佛寺里去求福了吗?”孙皓抬起头来问道,:,佛神是大神吗?”宫女说,,佛是大神。,这时孙皓才有所感梧。,宫女将金佛像迎到大殿上,用香汤洗了好几十遍,又烧香忏悔,孙皓在枕头上叩头,述说自己的罪状,一会儿痛肿减轻了,又派使者到佛寺去问讯和尚,请康僧会来讲经说法,康僧会立刻就来了。孙皓详细询问了罪与福的各种由来,康僧会为他一一剖析,言辞精辟、扼要。孙皓也是有才气的人,听后欣然,非常高兴,又要求看佛门的戒律。因为戒文是禁秘,不能轻易给人看,康僧会便取本业百三十五愿,分作二百五十事,都是信徒们日常所用的,给孙皓看。孙皓见佛法慈悲,广及众生,便心生善意,随即请受五戒,,10,天后肿痛全好了。于是孙皓就将康僧会住的寺院,加以修饰,并宣示皇族全体成员,必须信奉佛法。康僧会在吴国,讲经说法,但因孙皓性情暴虐,听不懂更深刻的佛理,只是讲一些身边的因果报应的事情,来开导孙皓。,康僧会住在建初寺,翻译了许多佛教经书,如,阿难念弥,、,镜面王,、,察微王,、,梵皇经,以及,小品,、,六度集,杂譬喻,等等。,这些译本译文准确,妙得经体。他还传授了涅磐梵音歌咏声,音调清靡哀亮,成为一代佛教徒学习的模式。他还为经书做序言,行文既文雅又通俗,说理细致入微,都流传于世,到吴天纪四年(公元,280,年,),四月,孙皓投降西晋,这年九月,康僧会因病而终,这一年也就是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到东晋成帝威和,(,公元,326,年一,334,年)年间,苏峻作乱,焚烧了康僧会修建的佛塔,后来,司空何充又重新修造。平西将军赵诱,从来就不信奉佛法,傲慢三宝,(,括佛宝、僧宝、法宝)他来到建初寺,对众和尚们说,:,久闻此塔屡放光明,这简直是荒诞不经,所以我从来不信。除非找亲眼看见,才能相信,话刚说完,佛塔上立即放射出五彩光芒,照耀佛寺,赵诱惊得毛发倒竖,肃然起敬,从此信奉佛法,并在寺院的东边,又立一座小塔。此事从远处说,是圣佛的神感,从近处说是康僧会的佛力所致。所以僧人们给出康僧会的画像,一直流传至今。,有记载说,:,是孙皓打试舍利,而不是在孙权时期。,我认为,:,在孙皓将要毁坏寺院时,众多大臣们都说,:,因康僧会的感瑞,大皇创立了这座寺院。,由此可知,当初打试舍利的必定是在孙权时期。所以数家传记都说孙权感舍利于吴宫。后来试验神灵的事,或许是孙皓所为。,康僧会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三国时代,以吴国首都建业为中心,最为活跃的佛教代表人物当推康僧会与支谦。支谦之先祖为月支人,出生于洛阳。他积极地向知识界宣扬佛法,并翻译了很多佛经。康僧会之先祖为康居人,出生于交趾。出家后,一边在普通民众中传播佛法,一边从事翻译事业。本文拟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康僧会的布教、翻译活动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作些探讨。,康僧会传记方面的第一手史料为,出三藏记集,卷十三的,康僧会传,及,高僧传,卷一的,康僧会传,。下面看看他的传记中的有关记述:,康僧会,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贾移于交阯。,这说明,康僧会的祖先是康居人,到他父亲的时候,因经商而迁居到当时交州的经济贸易中心,交阯。交州是后汉末动荡不安的中原地区的边界地带,是块安泰之地。因此,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多移居于此。当时,儒学、道学、神仙信仰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咒术信仰等非常盛行。康僧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生与出家的。,作为立志弘法的僧人,他于赤乌十年,(247),进入建业。,砺行甚峻,为人弘雅而有识量,笃志好学,明练三藏,博览六典。天文图纬多所贯涉,辨于枢机,颇属文翰。,无疑,康僧会是位学修并重的僧人,并且具备着预言家、咒术师的素质。这就为他的传教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到建业后,他非常热心于学习汉译佛经。,会见南阳韩林、颖川皮业、会稽陈慧。此三贤者,信道笃密,执德弘正,烝烝进进,志道不倦。,康僧会得以师事当时的南阳,(,河南,),韩林、颖川,(,河南,),皮业、会稽,(,浙江,),陈慧这三位贤者。这三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大清楚,不过,可以肯定,他们即使不是出家的僧侣,也应是虔诚的佛教徒。康僧会向这三位贤者学习佛学,并根据会稽陈慧的思想注解了,安般守意经,(,安世高译,),。这说明,康僧会确是汉人社会中最适于弘法的人。,如果要评价康僧会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首先就要论及他是在建业建造佛寺的第一人的历史事实。,以赤乌十年,初达建业,营业茅茨,设像行道。时吴国以初见沙门,睹形未及其道,疑为矫异。有司奏曰:有胡人入境,自称沙门,容服非恒,事应检察。,赤乌十年,(247),,康僧会到达建业,营建寺庙,供奉佛像,剃除须发,身披袈裟,过着独特的宗教生活。这就引起了官方的注目和一般市民的好奇。,因康僧会是守持戒律的出家修道者,他的道场自然就是有别于俗人的场所。就是说,无论大小,总之,当时已有了佛寺。据很多史书记载,由于吴主孙权的允许,这座佛寺发展成为建业最早的寺院,建初寺。不过,建初寺的扩展并非依靠吴王朝的庇护,而是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一般民众皆感生命财产无法保证,希望能得到神力的护佑。这样,在一般民众的拥护下,建初寺才得以发展与扩大,成为建业的佛教中心。当时,康僧会传教也不是大规模的活动,只是相当于民间的祠堂性的活动而已。因为仅是一般民众的信仰,故建初寺后来被孙琳、孙皓的暴乱所破坏之后,没有得到恢复和发展。,康僧会创建了建业地区最早的佛寺,建初寺,并以此为中心,向广大民众弘扬佛法,“江左佛法遂大兴”。这就确定了他的历史地位。,康僧会的另一功绩无疑地是他的翻译事业。,出三藏记集,卷二有这样的记载:,六度集经,九卷、,吴品,五卷,右二部凡十四卷,魏明帝时,天竺沙门康僧会,以吴主孙权、孙亮世所译出。,出三藏记集,卷第十三的,康僧会传,记载:,会于建初寺译出经法,阿难念弥经,、镜面王察微王梵皇王经、,道品及,六度集,,并妙得经体,文义允正。又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并制经序。辞趣雅赡,义旨微密,并见重后世。,康僧会翻译的佛经有,阿难念弥经,、,镜面王经,、,察微王经,、,梵皇王经,道品,、,六度集经,等。注释的经典有,安般守意经,、,法镜经,、,道树经,,还为这些经典撰写了经序。现在,,六度集经,仅剩八卷。,阿难念弥经,、,镜面王经,、,察微王经,收录在,六度集经,卷第八中,也有作为,六度集经,的小经而别行的。关于,吴品,,是相当于,高僧传,记载的,小品,,还是相当于,历代三宝记,记载的,小品般若经,,抑或是支谦翻译的,大明度经,中的一部分,现已不得而知。,康僧会翻译事业的主要成就是,六度集经,。这部经作为一部佛教故事而广泛流行。其中,卷第一,普施商主本生,相当于刘宋求那跋陀罗所译的,大意经,;卷二,须大拏经,相当于西秦圣坚译的,太子须大拏经,;卷四,太子墓魄经,相当于安世高译的,太子墓魄经,、西晋竺法护译的,太子墓魄经,,同卷的,顶生圣王经,相当于宋施护等译的,顶生王因缘经,;卷五的,睒道士本生,相当于西晋失译的,菩萨睒子经,与西晋圣坚译的,睒子经,;卷六的,修凡鹿王本生,相当于吴支谦译的,九色鹿经,。由此可见,释尊的本生故事在当时已相当流行了,并为一般人所接受。这一功绩主要得力于康僧会。,康僧会在翻译中,明显地以老庄思想来解释佛教。比如,他把,Pramit(,到彼岸,),译成“度无极”。可以说,后汉、三国时代的佛经翻译,很多都是以道家思想为媒介来宣扬佛教的。,安般守意经序,为我们提供了佛教被中国文化所接受,并和中国固有思想相交融的事实根据。比如,“阴”是中国原有的“蕴”。康僧会是根据中国汉代以后非常盛行的精气说来解释这个词的。关于“阴”的意思,陈慧解释为,阴持入经,(,安世高译,),中的“五阴”:,谓识神微妙,往来无诊,阴住默然,出入无间,莫睹其形,故曰阴。,康僧会是借助陈慧的,安般守意经,的注解而理解的。,综上所述,我们从康僧会的传记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的翻译、传教活动情况;佛教和中国固有文化,特别是与道家文化的交融;佛教如何被中国社会所接受;,安般守意经,所记述的四禅、六行等这些中国佛教史上初期的禅观的实况以及他对后世佛教的影响等等。,文质之争,根据译文是否文饰而划分,的文质两派的标准来看。,支谦之前,,早期佛经译者,大多属于质派,。,安世高,,传译小乘佛教,道安评价其译本:“然世高出经,贵本不饰。天竺古文,文通尚质。仓卒寻之,时有不达”现在我们看安世高的译本,有点过于拘泥原文结构,译文经常重复、颠倒。,支谶,,,合首楞严经记,评价:“其博学渊妙,才思测微,凡所出经,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存文饰”。给人的总体印象是音译较多,译文朴拙,不加润饰,不合汉语习惯。,究其,原因,,初期译者大多来自西域诸国,谙熟梵文,不通汉语,导致他们依赖原文、过分求质、不加文饰。佛经翻译质派有所不足的局面,为文派的产生提供了契机。,支谦,是月支国来华第三代移民,深受汉文化熏陶,主张对译文加工润饰,让接受佛经的大众看懂,所译佛经简略文丽,适合汉人接受能力。,合首楞严经记,记载,支谦改译支谶翻译的,首楞严三昧经,,凡是支谶译文中“辞质多胡音”的地方,尽量删去,重新用汉语表达。如“须菩提”“舍利佛”等,支谦也用相应的汉语释义,翻译为“善业”和“秋露子”。,支谦的翻译受到当时社会习俗和我国传统文章学的影响。三国时我国文章学正处于“汉赋”向“骈文”的过渡期,人们追求美妙的文辞和非凡的想象力,认为文章应该由质朴趋向藻饰。,这一崇尚文采、喜好简约的时俗对刚刚兴起的佛经翻译影响很大,,直接催发了文派的产生。,“,文,”,与,“,质,”,孰重孰轻,?,何谓“文”,“文”通俗地说即注重译文在译入语言中的地道,贴切。,何谓“质”,“质”即注重译文对原文的忠实程度,尊重被译语言原型,不随意修饰点缀译文。,文质之争在佛经词汇翻译的体现,重“质”重“文”,舍利弗 秋露子,般若 明,涅槃 无为,浮屠 佛,轮回 生死,“,文质之争”的外延,“,文质之争”的外延一:形式与内容,文质之争外延二:信、达、雅,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是传统翻译理论的代表之一。,文质之争,信、达、雅之争,并非是不相容的独立面,而是互补的。,“文质之争”的外延三: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问题:“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处理方式:“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意出,。”,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美国学者,L.Venuti,(文努迪),在,1995,年由所提出的,而这一术语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康僧会,:,六度集经,;,朱士行,:中国佛教史上汉地第一个受戒出家成为比丘的人,也是汉地最早西行求法之人(,放光般若经,);,西晋:竺法护(梵名达磨罗刹),竺法护,:译经成就空前,所译佛经种类非常齐全(,光赞般若经,、,正法华经,、,渐备一切智德经,)。,佛经翻译以外籍来华僧人为主,汉人仅为助手,而且没有政府支持,私人分散进行。,翻译全凭口录往往由于传言者梵语或汉语水平有限而使译文质量不高。,在翻译方法上由于僧侣对佛经抱有虔诚态度,唯恐违背经旨,不懂得忠实于原文的正确途径,因此都采用直译法。,“古译时期”。,第一阶段佛经翻译的特点,主要力量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无政府支持,分散进行;多为短篇;,全凭口授(“传言”或“度语”,“笔受”);不能有选择有计划地介绍;无原本可校对;,翻译方法多用直译(“质”);,思想与统治阶级吻合,古代翻译史,第二阶段,东晋到隋末(公元,317-617,年),1.,时代背景:,西晋末期,303,年巴氐族李特兄弟,兵占成都,建立成汉帝国。,439,年北魏帝国攻灭北凉王国,统一北方。,这一期间,中国北部境内曾有过“五胡十六国”。,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2.,佛教盛行原因:,1.,迎合统治阶级思想;,2.,战乱频繁,民众生活痛苦,寻求精神慰,藉与解脱。,3.,翻译特点:,1,由私译转为官译;,2,隋朝时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3,东晋前秦时朝廷设置了译场。(由高僧释道安(,313-385,)为译场主持。在他的监译下翻译了,四阿含,、,阿毗昙,等。后秦时则请印度高僧鸠摩罗什来中国译经。),佛图澄,西域人,本姓帛氏,龟兹人。九岁出家。西域人称他得道。,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来到洛阳,时年七十九。,348,年,12,月,8,日卒于邺宫寺,年,117,岁。无翻译著书流传。,诵经数十万言,善解文义,虽未读此土儒史,而与,诸学士论辩疑滞,无能屈者。,热忱讲导,释道安、竺法雅等,跋涉山川听他讲说。,高僧传,,他门下受业追随的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及一万。,重视戒学,“酒不逾齿、过中不食、非戒不履”;对古来相传的戒律,亦复多所考校。,僧传,,神通事迹颇多,显密兼修,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神,彻见千里外事,预知吉凶,兼善医术。因此,义学和戒行为神异事迹所掩。,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北壁东侧中部,以全景式连环画描绘了佛图澄的神异事迹,根据,高僧传,、,晋书,记载,主要神异事迹如下:,1.,幽州灭火,高僧传,佛图澄曾与后赵君主石虎(,334,349,年在位)同坐在襄国(邢台)中堂上,谈论经法。佛图澄忽然吃惊地说:“变,!,变,!,幽州发生了火灾。”随即取酒向幽州方向喷洒。过了很久,佛图澄笑着对石虎说:“现在幽州的火灾已经救灭。”石虎觉得奇异不太相信,就派遣使者前往幽州验证。使者回来对石虎说:“那一日火从四大城门烧起,火势猛烈。忽然从南方飘来一层黑云,既而天降大雨,将火扑灭。雨中还能闻到酒气。”,闻铃断事,高僧传,328,年前赵的刘曜率兵攻打洛阳。石勒欲亲自率兵抵抗,朝廷内外无不劝谏石勒不要亲率出兵。石勒去拜访佛图澄以决行动。佛图澄说:“佛塔相轮上的铃声,告知说:秀支替戾罔,仆谷劬,qu,秃当。这是羯语。秀支是军队,替戾罔是出征,仆谷是刘曜胡位,劬秃当是擒捉。此言是说:军队出征,刘曜必擒。”于是石勒留下长子石弘,和佛图澄共同率步兵骑兵,直指洛阳。两军交战,刘曜果然大败而逃,乘马落入水中。石勒之子石堪乘机活捉刘曜,押送至石勒帐前。,此时,佛图澄用麻油胭脂掺合,涂在掌心,看到手掌中有许多人,其中一人被绑缚,朱红丝线束在脖子上。佛图澄因此告诉石弘:“刘曜已擒。”佛图澄相告之时,正是刘曜被擒之时。,330,年,刘曜平定之后,石勒就自称赵天王,改纪元为建平。,“,以水洗肠”,高僧传,佛图澄左胸的旁边起先有一个小洞,直通腹内。有时佛图澄把肠子从小洞中取出来,有时佛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