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升高衔接问题全攻略
刚刚结束中考的学生,新的学期又会面临着学习难度\进度\方法\习惯\等各方面的一个新的开始,家长为了孩子能尽快适应初升高衔接的问题而忙碌着,找家教\报预科班,甚至于有的家长带孩子去咨询心理医生,以期调整心态.
对此, 上海宝茁教育集团专家分析,高一新生面临着5大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是以下方面:
1\心理健康的问题;
2\教材知识台阶式跨度问题;
3\老师教学理念的差异的问题;
4\学生思维方式的问题;
5\学生学习习惯的问题;
要真正做好初升高的衔接,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
1\心理健康的问题
孩子在新环境会出现不适感,比如情绪易波动,想回家,或者让父母来看他,常给家里打电话,诉说不如意,跟同学\室友的关系难处理等,并会进一步的衍生出一系列心理问题。
上海宝茁教育集团心理咨询师指出:在孩子入学前,家长要告诉孩子独自在外上学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很正常,要有心理准备。当孩子出现各种不适应时,家长应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给以支持。鼓励孩子尽快融入班级,结交新朋友。当然,家长也可以经常给孩子打个电话,或偶尔去看看孩子。
2\教材知识台阶式跨度问题;
初中和高中教材的不配套,造成初三和高一教材的断层;”教考分离”的”素质教育”致使了上课听的懂,课后作业不会做,考试会一塌糊涂.并且会出现成绩的大幅波动,90%的孩子成绩会下滑,20%适应能力强的孩子在第一学期末会有一个成绩的回升, 而大部分孩子成绩会继续下滑,甚至一蹶不振,失去信心,产生逆反心理.
上海宝茁教育集团资深学习规划师指出:高中阶段学科多,单科知识的容量加大,对能力的考查要求提高,尤其理科知识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增强。在知识之间的前后关联增多的同时,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综合性也更为加强.这些原因都让大多数学生一开始非常吃力,因此,初升高衔接主要是弥补知识的断层, 填平知识间的缝隙.首先把以前的知识补扎实,温故而知新,能举一反三,进而把高一上学期知识进行梳理,精讲精练.力求能达到对知识的熟练运用的层次.
3\老师教学理念的差异的问题;
高中阶段, 有进度要求,前两年要完成三年的课程,老师上课速度快,学生极易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同时课本知识简单,课堂听得懂,习题却不会做.课下,老师对学生较为放手,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如 ,如预习、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单元小结、考后分析等。
上海宝茁教育集团学习管理师指出:,初中是老师带着学生学,知识的整理\重难点的讲解,甚至是常考的题型都会给学生总结,但是到了高中,老师讲完课就走,每节课都有进度,涉及到知识拓展,运用,重难点分析等,一切都需要学生自己整理.这个阶段学生应该具备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寻找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形成“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学习观念的衔接很重要,这些都需要在开学之前跟学生讲解清楚,让学生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4\学生思维方式的问题;
高中阶段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生变化,初中的知识相对浅显,重视知识的结果,而告终更重视知识内在的联系和形成过程,要求学生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对所学知识有了要融会贯通,拓展应用等更高层次的要求
上海宝茁教育集团高考专家指出:高中阶段,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有了较高的要求.老师的教学理念与初中不同了, 不再是老师带着学习;考试要求亦与初中不同了,也不仅仅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是多角度\多方法的解决问题这时候, 单单依靠多做题收效甚微, .学生需要主动的思考,并且能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问题,进而通过总结,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所以初升高的衔接工作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较为关键.
5\学生学习习惯的问题;
新高一,面临着知识的台阶式断层\老师教学理念的改变,学习思维方式转变的要求,如果在高一不能很快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不仅成绩会受影响,而且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会越来越困难,慢慢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必须要做好的最重要的事。
上海宝茁教育集团资深学习规划师指出:高一新生应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有明确的学习动机\目的和目标,要端正学习态度,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所学知识要进行系统复习,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记\试卷\作业\小节要注意分类保存,尤其是对其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要反复思考和联系.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要轻易放过,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和推敲,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不急不躁的平和心态,按照学习计划稳步学习.新高一,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最重要的一年.在衔接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传授, 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养成是做重要的.
如果能牢牢把握以上几个方面,就能很好的做好过渡和衔接工作,让孩子在新学期, 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高中学习生活的起跑线上,争取主动,率先发展。
- 2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