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四章 行政公文,本章重点,1.掌握公文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公文的分类和格式,3.掌握各类公文的用途,4.重点掌握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的写法,5.掌握请示与报告的异同,主要内容,第一节 行政公文概述,第二节 通知,第三节 通报,第四节 报告,第五节 请示,第六节 批复,第一节 行政公文概述,一、行政公文的概念、特点及作用,二、行政公文的种类,三、公文的书面格式,一、行政公文的概念、特点及作用,(一)概念,行政公文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处理公务时使用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行政文书。(,广义,),狭义,的行政公文: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自2001年1月1日实施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的13种公文,,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和会议纪要,。,本章主要介绍狭义公文。,(一)命令(令)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例:,国务院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的命令,(二)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例:中共中央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XX市工商局关于表彰个体模范工商户和文明私营企业的决定,(三)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例1: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公告。,例2: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规定,公布申请专利的公告。,(四)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例1:法规性通告,关于对市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进行清理整顿并加强管理的通告,例2:事务性通告市电话号码升八位号前割接试验通告。,(五)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例:省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蔬菜产销工作的通知。,(六)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例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表彰奖励中国女子足球队的通报,例2:关于学校相继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通报。,(七)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例: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海南省的议案。,(八)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例:省人民政府关于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九)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例:公司关于请拨设备改造资金问题的请示,(十)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例: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十一)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例: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关于基本建设推行合同制的意见,(十二)函,适用于平行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例:公安部关于调整新护照收费标准的函,(十三)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例:全国江河堤防建设现场会议纪要,(二)行政公文的特点,1、公文具有鲜明的政治性,2、公文的制发者须是法定作者,3、公文的制发具有严格的程序性,4、公文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和约束力,5、公文具有规范的体式,6、公文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三)行政公文的作用(P,101102,),二、公文种类,(一)按行文方向,上行文 下 上,下行文 上 下,平行文 同级 不相隶属,泛行文 同时上行、下行或平行,(二)按秘密程度,有保密要求,无保密要求,绝密、文件机密、文件,秘密、文件,(三)紧急程度,急件,平件,(四)按功能,(五)按行文,发文,收文,特急,急件,法规性公文,指挥性公文,报请性公文,知照性公文,联系性公文,实录性公文,三、行政公文的格式,(一)眉首部分,(二)主体部分,(三)版记部分,一片完整的公文,(一)眉首部分,公文眉首标识规则:公文眉首为置于公文首页红色反线(宽度为版心规格156毫米)以上的各要素,按排列顺序依次为:,1.公文份数序号,2.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3.紧急程度,4.发文机关标识,5.发文字号,6.签发人,7.红色反线,联合行文发文字号,(二)主体部分,公文主体标识规则:公文主体为公文首页红色反线以下到主题词以上部分,按排列顺序依次为:,1.公文标题,2.主送机关名称,3.正文,4.附件,5.成文日期,6.公文生效标识,7.附注,上行文,普发性下行文,公布性公文,公文标题制作方法,一规范式:即“,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用于重要、庄重的公务。,例:中共中央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二灵活式:,(一)两部分,1.事由文种,例:关于学校相继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通报,2.发文机关文种,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3.转发+始发机关及原通知标题”,例:转发国务院关于费改税的通知,或者,“转发+始发机关及原文件标题+通知”,例:转发国务院关于费改税的决定的通知,(二)一部分,只有,“文种”。,常常是不大重要的公务,带周知性。,例:通知,公文标题排列方法,盖章原则,印章加盖要端正、居中、清晰,上不压正文。用红印,错误盖章,圆 圈 章,月 牙 章,斜 式 章,倒 立 章,错误盖章,阴 阳 章,压 文 章,蓝 印 章,单一发文印章,联合行文印章,需要加盖两个印章,联合行文印章,需要加盖三个以上印章,(三)版记部分,公文版记标识规则:公文版记为主题词及其主题记号以下部分,置于公文最后一页,按排列顺序依次为:,1.主题词,2.抄送机关,,3.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印数。,主题词标注方法,类别词+类属词+文种,类别词:文件所在系统的属性;,类属词:内容特征;,文种,例: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先标类别词“农业”,再标类属词“水土保持”,最后标上“通知”,值得注意的是,在批转、转发、发布文件时,主题词中的文种,是标批转、转发、发布文件的文种,还是标被批转、转发、发布文件的文种呢?,如果只选择一个主题词来标文种,可选择被批转、转发、发布文件的文种。如,国务院关于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通知,其主题词是“文秘工作 公文 办法”,,标注的就是被发布文件的文种“办法”,而不是发布文件的文种“通知”。如果想要完整反映文件的形式,也可将前后两个文种同时标注。,第二节 通知,一、通知的概念,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二、通知的特点,1、知照性。通知的主要功能在于知照。,2、广泛性。通知的广泛性表现在多方面。,3、时效性。通知有一定的时效要求。,三、通知的分类(,根据内容性质,),1.指示性通知。,这种通知带有政策性、指导性,主要用于对重要工作、重大问题阐明方针政策,提出工作原则。它对现实工作针对性强,有一定的领导权威。,例:文化部关于转交各类文化经营许可证印制发放工作的通知,2.批示性通知。,批示性通知含“颁发”型通知、“转发”型通知和“批转”型通知三种。,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县(市)科技进步意见的通知,3.周知性通知。,用于向下级机关宣布某些应知事项,不具有强制性。,例:县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县盐化厂项目建设指挥部的通知,4.会议通知。,用于通知下级或平级机关人员参加重要会议。,例:国务院关于召开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通知,5.任免通知。,用于向下级机关告知人员任免情况。,例:县人民政府关于胡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四、通知的写法,(一)指示性通知,正文,1、,开头,:(1)写明发文缘由,如布置工作的目的、意义、依据和原因等;(2)写明工作名称;(3)用过渡句引起下文。,2、,主体,:写明应办事项,如开展工作的措施、方法、步骤、要求等。一般要分条开列。,3、,结尾,:可用专用结语,如“特此通知,请遵照办理”等,也可省略不用。,例文,(二)批示性通知,1、标题,正确确定批示性通知的性质:“,批转,”、“,转发,”、“,发布,”(或“印发”、“颁发”等),2.正文,A.“颁发”型通知,“颁发”型通知又称“发布”或“印发”型通知,是指用来颁发行政法规和规章或印发有关文件的通知,。,开头,:发布(印发)文件(规章)的原因、目,的或依据,颁布法规的名称 现将发,(印发)给你们,主体,:写明发布事项,结尾,:提出执行要求,例文,B.“转发”型通知,是指用来转发上级机关、同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的通知。,正文只写转发决定和执行要求,十分简洁。,正文包括两部分,开头:,先写明转发文件的名称,表明态度,提出原则要求。最后以“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请结合具体情况,参照执行”、“请研究执行”等惯用语句来过渡。,主体:,介绍情况,反映问题,说明根据转发的公文的内容和本地实际发问作出决定的内容。,例文,例文,C.“批转”型通知,是指转发下级机关发来的公文的通知,其写法与“转发”型通知基本相同。,开头,:正文一般先写明批转文件的名称,,宣布批转决定,执行要求。,主体,:具体工作要求,工作意义.,例文,(三)周知性通知,周知性通知是告知收文机关应知事项的通知,所联系的公务一般无需收文机关办理。如机构的设立与撤销、印章的起用、单位更名等。,1.,开头,:发文缘由,2.,主体,:通知事项,3.,结尾,:落实要求,例文,正 文,(四)会议通知,1、,开头,:(1),写明召开会议的根据、,目的意义、原因等;(2)写明会议名称;(3)用过渡句引起下文。,2、,主体,:写明有关事项,包括会议的议题;开会的时间、地点、出席人;以及其他注意事项(,如经费、食宿、交通安排等,)。,3、,结尾,:可用“特此通知”,也可省略。,例文,正 文,(五)任免通知,从性质看,任免通知也属周知性通知,只是所通知事项比较特殊而已。,任免通知,1.,开头,:任免依据,2.,主体,:任免决定,3.,结尾,:特此通知,例文,第二节 通报,一、通报的概念,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二、通报的特点,1.严肃性 2.教育性 3.典型性 4.时间性,三、通报的分类,(,根据作用的不同,),1.表扬性通报 2.批评性通报 3.情况通报,四、通报的写法,从写法上看,表扬性通报和批评性通报写法类似,而情况通报则有较大差别。,(一)表扬性通报,.,开头,:多采用导语式,概述表彰对象的基本事实。,.,主体,:通常可包括如下内容:,叙述事实,:叙述被表彰者的先进事迹。,阐述意义,:阐明先进事迹蕴含的教育意义。,3.,结尾,:有两项内容:,作出决定,:宣布表彰决定。这是针对被表彰者的嘉奖,是发通报的目的之一。,提出要求,:提出向先进学习的有关要求。这是针对收文机关或有关人员提出的要求,是发通报的又一目的。,例文,(二)批评性通报,.,开头,:,多采用导语式,概述被批评对象的基本错误事实。,.,主体,:通常可包括如下内容:,叙述事实,:,叙述被批评者的错误事实。,分析错误,:,对所犯错误进行分析,指出错误的性质和危害性,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总结应吸取的教训。,.,结尾,:有两项内容:,作出决定,:,提出对被通报者的处理意见。这是针对被批评者的处分,以示对其惩戒。,提出要求,:,针对通报事实,向收文机关及有关人员提出应引以为戒的具体要求。,例文,(三)情况通报,1.,开头,:,多采用,导语式,开头,概述基本事实;有时也采用,目的式,开头,交待行文的目的、意义或原因;也可直接写情况,,不另加开头,。,2.,主体,: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介绍情况,:,对所通报的重要情况进行具体介绍,。,分析情况,:,即分析重要情况所蕴含的意义,指出应注意的问题。,3.,结尾,:,提出要求,:,多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今后工作的要求。,注意,:,一些内容简单的情况通报往往只介绍情况,既不进行分析,也不提出要求。如何处理,这要视情况而定。,例文,第四节 报告,一、报告的概念,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二、报告的特点,1.行文的单向性 2.表达的陈述性,三、报告的分类,(根据内容),工作报告,:,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开展和完成情况的报告。,情况报告,:,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中偶然出现的重大问题,或重要情况的报告。,答复报告,:,答复上级机关对于某些问题的询问的报告。,四、报告的写法,(一)工作报告,1.,开头,:,概述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或交代开展工作的依据、目的等。,2.,主体,:,汇报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取得的成绩和成功的做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及今后打算等。,3.,结尾,:,可用结语“特此报告”、“特此报告,请指正”等,也可省略。,(二)情况报告,1.,开头,:多用导语式,概述基本情况。,2.,主体,:叙述具体情况,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3.,结尾,:可用结语“特此报告”、“特将情况汇报如上”等,也可省略。,例文,(三)答复报告,1.,开头,:引述上级来文的标题、文号、日期、文种等。如“分行关于的来文(银2005号)收悉”。,2.,主体,:回答上级询问的问题。,3.,结尾,:可用结语“特此报告”,也可省略。,第五节 请示,一、请示的概念,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二、请示的特点,1.针对性 2.具体性 3.提前性,4.单一性 5.求复性 6.请求性,三、请示的分类(,根据内容、性质,),1.,请求指示性请示,是请示单位对有关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执行有不够明确、把握不准或者存在着不同理解之处,需要上级机关给予原则上的指示的一种上行公文。,2.,请求批准性请示,是请示单位对管辖区域的变更、机构设置、人员定编、人事安排、资产购置、财款动用等问题向上级机关请示办理的一种上行公文。,3.,请求批转性请示,是请示单位将请示的事项报请上级机关批准执行的一种上行公文。,(,这类请示一般是业务主管部门就某一带有全局性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请求上级批转各地执行,),四、请示的写作,、述由:陈述请示的缘由。,请求指示者,说明问题出现的具体情况;,请求,批准,者,阐明提出请求的理由。,2、请示事项:写明要求上级机关给予指示或批准的事项。,3、期复性结语:如“以上意见妥否,请指示”、“是否可行,请审批”、”、“特此请示,请批复”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各部门执行”等。,请示与报告是有严格区别的,表现在:,第一,行文目的不同。,请示是要求上级对请示事项给以指示、批准或答复的;而报告则是下情上达、陈述情况,不要求答复。,第二,行文时机不同。,请示必须在事前行文,在得到上级的批准、指示后方能行事,不允许“先斩后奏”;而报告则是在工作完成以后或告一段落后发出的。,第三,内容宽窄不同。,请示必须坚持“一文一事”的原则,而报告则一事(如专题性报告)数事(如工作报告)皆可。,第四,办理要求不同。,请示多是带有急迫性的问题,请求上级答复办理的,是“办件”;而报告则多是汇报工作及有关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报请上级阅知的,是“阅件”。,第五,报送制度不同。,报告可以有“月报”、“季报”、“年报”等定期报告的制度;而请示只有在必要时才行文,没有定期请示制度。,第六节 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一)内容要求:,1、,政策性,。即要以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为依据来答复下级的请示事项,不能想当然或以领导者个人的意志为依据。,2、,针对性,。即答复事项必须针对请示事项,不能借机指导相关工作。,3、,明确性,。即答复意见要态度明朗、内容明确,不可含糊其词。,(二)结构形式:,1、引述来文。,即称引下级请示的有关内容,告诉下级关于某事的请示已收到。其作用是构成批复与请示的对应关系,使下级准确地知道此批复是针对哪一个请示而发的。,引述来文的内容主要有:来文的标题、文号、时间、文种等。如“你行年月日,银2001号请示悉”、“你局关于的请示(2001号)收悉”等。,2、批复依据:,即批复意见提出的根据。依据可有多种,或据政策法规,或据实际情况等等。结构上,批复依据多为一过渡句,以引起下文。,3、批复意见:,为批复的核心部分。根据请示性质的不同,,可分两种情况:,对请求指示的请示,要对请示问题做出明确的答复;对请求,批准,的请示,则要表明态度(批准与否)并提出相应要求。,4、结尾:,多采用结语式,如“特此批复”、“此复,希遵照执行”等,也可不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