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参评论文
交通土建
勐连1号隧道浅埋、破碎地质段施工技术
【摘 要】 保腾高速公路项目勐连1号隧道腾冲端浅埋、破碎地质段隧道施工中,经过调整开挖方式、浅层处治,加强初支、二衬的方式,解决了初支下沉量、位移大的问题,顺利通过了该段地质,为软弱破碎地层隧道施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隧道 浅埋破碎地质 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云南保山至腾冲高速公路七合同横山段位于保山市腾冲县境内。合同段保腾公路7合同段勐连一号隧道设计为双向4车道分离式隧道,其中左幅(保山端K30+935~K32+286腾冲端)全长1351m,右幅(保山端K30+907~K32+288腾冲端)全长1381m,设计地质主要为全强风化褐灰花岗岩,山体节理裂隙发育、围岩软弱破碎,岩层间结合力弱、自稳能力差,开挖侧壁经常失稳易坍塌,,地下水分布呈散状局部集中股状,易造成洞室开挖坍塌,山体横坡较陡,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压,隧道通过两条断层。
2、前期设计及施工情况
该隧道施工采取四个口双向对挖施工,其中腾冲端左、右幅在完成套拱管棚及明洞施工后,先后进洞施工,进洞施工段落设计为 级,开挖采取三台阶五步法,设计各项支护参数: 6米长注浆小导管超前支护,每循环53根、间距30cm,搭接长度1.15米;初支支护为 I18工字钢、25cm厚喷射混凝土、φ6双层钢筋网15×15cm、4米长φ25中空注浆锚杆(间距60×70cm梅花形布置)、4根4米长φ25砂浆锁脚锚杆,预留变形量15cm;二衬为φ22环向主筋间距25cm,φ18水平筋、φ8支撑筋间距均为50cm,厚度60cm。
在左、右幅进洞施工60多米段落期间,洞顶仰坡多次开裂、滑塌,洞顶山体多次开裂变形,隧道施工短期内地表下沉和拱顶下沉速度过快,下沉变形量较大,造成二衬厚度不足或没有二衬厚度,经过连续不断的监控量测,右幅K32+226处地表累计下沉110cm 、拱顶累计下沉73cm,拱腰收敛值累计达45cm,左幅K32+229处地表累计下沉125cm、拱顶累计下沉79cm、拱腰单侧收敛累计51cm。具体表现为地表裂缝50多cm宽度,错台最大处接近1米,洞内工字钢扭曲,初支呈网状开裂,左右幅各有近20多米的段落初支下沉造成二衬厚度不足或没有二衬厚度,已完成二衬有多个段落出现隧道纵向裂缝。
3、原因分析
根据隧道设计地质资料及现场调查,勐连一号隧道腾冲端左右幅隧道洞口至 K32+080段约200米长地段,隧道顶山体覆盖层在5-35m厚,在K32+080处有一冲沟沿隧道顶横穿,该处覆盖层仅有5米多厚,该冲沟两头顺延环绕左右幅隧道,山体沿隧道纵、横向横坡陡,存在偏压;地质为全分化岩层,围岩软弱破碎,层间结合力弱自稳能力差;地下水丰富,地下水降低了围岩的承载力和消弱了层间结合力;该段隧道在一个围岩软弱体内穿过,拱部围岩整体下沉,其下沉力由钢拱架传递至锁脚锚杆或小导管处,周围软弱围岩、锚杆和钢架一起下沉。隧道施工时在很短的时间内地表即出现开裂、下沉、变形,造成隧道支护衬砌背后山体压力较大,引起隧道下沉变形等一系列问题。
4 处治方案
针对初支下沉快、挤压变形大的问题,结合实际施工情况,及时进行了从洞口加固、洞内开挖方式改变、超前和初期支护加强、二衬补强等方案调整,确定平稳过渡后再行回头处理二衬厚度不足段落。具体施工措施如下:
4.1 浅层处治
由于前期的下沉开裂,导致了洞口仰坡、边坡、地表多处出现开裂,为了防止雨水随裂缝进入山体,进一步增加山体自重、减弱山体的内在应力、自稳能力,需要对裂缝进行回填;同时,由于前期仰坡塌方,导致了该处的偏压进一步加大,需要对仰坡进行回填。具体处治措施为:
(1)、小裂缝采用人工填塞粘土夯填找平,大的裂缝用砂浆或喷射砼封闭,夯填找平后对于大的裂缝位置铺设塑料膜再行填土覆压拍实,喷射砼脱空处,清除脱空砼,裂缝夯填后重新喷射砼封闭,并设置裂缝观测点集中重点观测;
(2)、由于左幅仰坡前期仰坡开挖时多次塌方,变缓坡比后,仰坡高度过高,同时山体松散,洞内施工时,初支压力大。因此在仰坡第一、第二级处增设钢管桩。本处仰坡处治钢管桩采用了15米长、φ108无缝钢管,注10号水泥浆,钢管上梅花形布置漏浆孔。同时为保证仰坡自身坡面稳定,仰坡采用锚索框格梁处置。
(3)、由于该仰坡面塌方造成了左幅隧道偏压,因此需要对该处仰坡进行回填,回填高度根据实际地形,尽可能高。
4.2 调整开挖工法
短台阶法在前期施工中,虽然采用刚性很大的辅助工法,但初支因断面大、隧道本身地质太差,控制隧道下沉、位移的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决定对隧道的开挖方式进行了调整:将三台阶五步法调整为交叉中隔壁法(CRD工法)进行施工。其具体的施工工艺如下:
(1)、施工理念
CRD工法施工将隧道的大断面化成小断面施工,各个局部封闭成环时间段、每个步骤的受力体系完整,结构受力均匀,变形小、控制早期沉降效果显著。
(2)、施工方法
隧道分侧分层进行开挖,分部封闭成环,具体开挖顺序见交叉中隔壁法开挖横断面示意图。每开挖一部,均及时施作锚喷支护、安设钢架、施作中隔壁、安装底部临时仰拱。一侧超前的上、中部,待初期支护完成且喷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70%以上时再开挖隧道的另一侧的上、中部,然后开挖一侧的下部,最后开挖另一侧的下部。左右交替开挖每一部的开挖高度、长度根据地质情况及隧道断面大小而定。本隧道确定了上台阶支撑高3.1米、中台阶中支撑高4米,左右部分错台5-10米、上下台阶错台5—10m。
4.3加强超前支护、初期支护参数
由于隧道岩体破碎、开挖时掉块、局部垮塌严重,为了减少开挖塌方的可能性,提高围岩的整体性、抗渗性和稳定性,更好的使超前支护、初期支护与固结岩体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强度的壳体,对本隧道的超前和初期支护进行了加强,具体为:
4.3.1 加强超前支护
(1)、将小导管的由原来的53根、单层、间距30cm改为79根、双层、间距40cm;
(2)、由于小导管打设角度(设计7 度)及实际施工不易控制小导管的偏移量,将小导管长度由原来的6米缩短到4.5米,搭接长度由原设计1.155米调整到2.1米;
4.3.2 加强初期支护
从前期施工中多次出现初支整体下沉、I18工字钢扭曲变形、喷射混凝土开裂、中空注浆锚杆注浆效果差、多循环初支整体连接性差等情况下,将隧道初支进行了加强,具体如下:
(1)、加强初支刚度,将原设计的I18工字钢改为I22工字钢,同时将将喷射混凝土厚度由25cm提高到29cm;
(2)、为改善注浆效果,更好的固结岩体,使初支能够和周围岩体形成一个受力整体,将原设计39根4米长、φ25中空注浆锚杆,改为.5米长、 φ42注浆小导管;
(3)、将多榀工拱架在中台阶拱脚增设1cm厚钢板,并焊接在一起,确保整段工字钢整体受力,同时为控制下沉,在上台阶左右侧拱脚分别增加4根、4.5米长、φ42注浆小导管,并用钢板焊接固定在工字钢上,中台阶左右侧分别增设2根、6米长、φ51自进式锚杆。
4.4、加强二衬设计
由于大变形隧道要按照初支基本稳定后再施工是很难达到的,因此二衬的施做时间较早,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流变荷载的作用,同时结合前期已施工的二衬混凝土便面出现小裂纹,需要对二衬参数进行加强,具体为:将二衬钢筋由原设计的φ22二衬环向主筋间距由25cm缩小到20cm,φ18水平筋、φ8支撑筋间距由50cm缩小到30cm,厚度由60cm调整为70cm。
4.5、施工注意事项
(1)开挖注意事项
A、做好各开挖台阶、工序监控量测的细部工作,及时提供施工指导意见。包括施工预留沉降量、初支、二衬各工序施工时间安排,以调整支护参数调整;
B、开挖后及时施做初期支护、临时仰拱,尽早封闭成环;
C、 施工中随时关注中隔壁下的地基稳定情况;
D、开挖后有渗水或股流水时,凿眼安设套管集中引排,使其不漫流。
E、 临时支护应在全部开挖和初期支护完成,并形成全断面环形封闭,且围岩变形收敛后进行。每次拆除长度不应大于6m,并立即进行仰拱施做。
(2)、为了确保初支不侵限,结合前期施工经验,将拱顶初支预留沉降量增大到50—70cm、拱部增到到30—60cm;
(3)、严格控制超前小导管、径向小导管、锁脚小导管、锁脚自进式锚杆等注浆的质量,确保浆液能够扩散到岩体,如果注浆效果达不到要求,需要进行补注;
(4)、严格控制超前小导管的辐射角度、间距、长度;
(5)、加强隧道量测,及时反馈数据,用测量数据指导施工、边改设计方案;
(6)、加强对隧道施工时间、空间控制,早封闭、及时施做二衬。针对本隧道,根据量测数据显示,要求按照仰拱与掌子面里程不超过10米、二衬与掌子面里程不超过25米、同里程初支与仰拱的施工时间不超过20天的施工原则进行施工。
本隧道通过洞口加固、加强支护参数、改变开挖方式施工后,隧道下沉、位移变形得到了明显的控制,顺利通过了该段地层。
6、施工总结与探讨
在顺利通过保腾高速公路项目勐连1号隧道腾冲端上述浅埋、破碎地质段隧道施工后,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施工理念:
(1)、总体施工理念为: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速反馈;
(2)、隧道监控量测为非常关键之措施,其监测结果直接指导设计与施工,因此此项工作必须及时、准确; V级围岩设计规范一般要求,初支预留沉降量为15cm,本隧道就是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反馈,预留沉降量提高到了50—70cm,允许初支有一定程度的变形后进行强力支护;
(3)、一般开挖时,需要综合考虑工期、安全、质量、成本等各方面因素,确定开挖方式,但在必要时,必须暂不考虑成本,改换成有效的开挖方式,确保施工质量、安全;
(5)、隧道的支护要考虑时间、空间效应,仰拱、二衬的施工时间、距离尽可能短;
(6)、由于围岩自稳能力几乎没有,因此早期必须尽量提供强力的支护措施;
(7)、规范上要求二衬施工应在初支稳定后进行(二衬起保险作用),但是浅埋段隧道由于隧道荷载明确,因此在采用了加强初支、二衬的辅助措施后,可以提前施做二衬,给围岩强有力的支护,控制围岩变形,避免变形过大引起初期支护的破坏和围岩的失稳。
(8)、CRD工法虽然极大的改善了围岩的下沉、位移、变形,但是由于临时支护多、施工技术复杂、施工机械化很低,导致隧道施工成本上升、进度很慢、工期严重滞后;同时,勐连1号隧道腾冲端浅埋段里程不长,洞顶覆土不高,因此在施工单位立场上,可以在不改变开挖方式的情况下,采用高压旋喷桩、地表垂直锚杆法、地表压浆等方法加固地层、加强初支、二衬参数的处置方案渡过,但与业主的节约成本的理想不合。
5、结束语
当隧道在浅埋、破碎、松散围岩地层通过时,经常出现大下沉、大变形等地质灾害,是很多项目隧道施工的共同问题。保腾高速公路项目勐连1号隧道腾冲端浅埋、破碎地质段隧道施工时,明确了大变形的控制性因素,通过对岩体结构进行分析,合理的改变了预留沉降量,并对隧道支护参数进行了加强,构建的新的支护体系,改变了开挖工艺,最终通过该类地质,能够对其它类似隧道起很好的借鉴作用。
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