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2026学年贵州省“阳光校园·空中黔课”阶段性检测生物高三上期末经典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研究发现,在线粒体内膜两侧存在H+浓度差。H+顺浓度梯度经ATP合成酶转移至线粒体基质的同时,驱动ATP的合成(如下图)。
根据图示得出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ATP合成酶中存在跨膜的H+通道 B.H+可直接穿过内膜磷脂双分子层
C.此过程发生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D.线粒体的内、外膜功能存在差异
2.下列关于性别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栖类属于XY型性别决定方式
B.生物的性别决定都取决于性染色体的组成
C.在体细胞中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
D.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一定与性别决定有关
3.下列有关细胞分化和细胞衰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分化导致不同功能的细胞中RNA和蛋白质种类发生差异
B.细胞分化使机体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生理功能的效率
C.衰老细胞呼吸速率减慢,核体积减小,染色质染色加深
D.细胞分化和细胞衰老贯穿于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全过程
4.如下表所示,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的抗性表现不同,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也有区別。若在维生素K含量不足的环境中,对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则褐鼠种群中( )
基因型
rr
Rr
RR
灭鼠灵
敏感
抗性
抗性
维生素K依赖性
无
中度
高度
A.Rr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 B.基因r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
C.抗性个体RR:Rr为1:1 D.停用灭鼠灵后R基因频率会下降
5.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
6.下列关于变形虫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变形虫去除细胞核以后只能存活几天
B.变形虫通过胞吞摄食的都是大分子物质
C.变形虫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是内环境稳态
D.置于清水中的变形虫会因渗透吸水而胀破
7.某雌雄同株的二倍体植物中,控制抗病(A)与易感病(a)、高茎(B)与矮茎(b)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让纯种抗病高茎植株与纯种易感病矮茎植株杂交,F1全为抗病高茎植株,F1自交获得的F2中,抗病高茎:抗病矮茎:易感病高茎:易感病矮茎=9∶3∶3∶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等位基因A、a与B、b的遗传既遵循分离定律又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F2中的抗病植株分别进行自交和随机交配,后代中抗病基因频率均不变
C.F2中的抗病高茎植株进行自交,后代的性状比例为25∶5∶5∶1
D.F2中的抗病高茎植株随机交配,后代的性状比例为27∶9∶9∶1
8.(10分)某地的草地贪夜蛾种群约有19%携带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基因A。大量使用有机磷类杀虫剂,假设该种群中非抗性个体全都死亡,存活个体繁殖一代后 ,抗性个体所占的比例约为( )
A.280/361 B.9/19 C.10/19 D.81/361
二、非选择题
9.(10分)如图1是人体某种调节方式的示意图;图2为当人体受到感染时,免疫细胞会释放促炎因子来清除病原体。若促炎因子过量会导致正常组织损伤,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正常人体中会通过“炎症反射”以防止促炎因子的过量产生,其部分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数字表示结构(④为巨噬细胞),字母表示物质。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A细胞产生的C物质通过图示途径,最终作用于B细胞,体现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2)若图1中A细胞是某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且功能正常,胰岛B细胞具体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在这位患者体内检测到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则该人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该疾病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属于_______________。
(3)图1中若C物质是甲状腺激素,则直接作用于A细胞并促进其分泌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
(4)图2中促炎因子刺激神经元③,使其产生兴奋,此时膜内外的电位分布为________________。“炎症反射”的传出神经为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编号表示)
(5)图2中炎症反应时可能导致体温升高,下列能够增加机体散热的方式(多选)______
A.骨骼肌颤栗 B.立毛肌收缩 C.皮肤血管舒张
D.细胞代谢增强 E.汗腺分泌汗液
(6)据图2分析,下列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的发病机理推段不合理的是_________
A.促炎因子含量过多 B.受病毒感染激活了NP-KB
C.促炎因子基因的转录过程加快 D.A物质数量过多
10.(14分)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光照强度和空气中CO2含量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丙图表示一天内某时间段蔬菜大棚内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的B点与乙、丙图中的________点叶肉细胞所处的生理状态相同,此时细胞中能产生ATP的部位有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缺镁的条件下,G点将向________方移动。
(2)C点与B点相比较,叶绿体基质中C3的含量________(填“较多”、“较少”或“不变)。
(3)甲图中A点所进行的生理反应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光合作用在遇到一定限制因素时,其速率将不再增加,图中限制E点的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研究发现,当土壤干旱时,植物根细胞会迅速合成某种化学物质X。有人推测根部合成的X运输到叶片,能调节气孔的开闭。他们做了如下实验:从该植株上剪取大小和生理状态一致的3片叶,分别将叶柄下部浸在不同浓度X的培养液中,以分析叶片中X物质浓度与气孔开放程度之间的关系。一段时间后,可以测得有关数据。以上方案有不完善的地方,请指出来并改正。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4分)苦荞是一种有名的经济植物,其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血糖、血脂等功效。CHS是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的关键酶。有人把经修饰的CHS基因导入苦荞细胞中,培育高产黄酮苦荞品系。按图示回答:
(1)将修饰后的CHS基因与Ti质粒连接成重组Ti质粒的酶称为________________,这种酶主要有两类,恢复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_____,其中能“缝合”平末端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基因工程中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将修饰后的CHS基因导入苦荞体细胞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用此方法的受体植物细胞可以释放出_____________物质吸引农杆菌移向细胞。如果是单子叶植物常采用的导入方法是______________。
(4)检测转基因苦荞培育是否成功,个体水平上可以比较__________________进行鉴定。
12.某种羊的有角和无角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某牧场引进了一批该种羊,母羊全为无角,公羊全为有角。在第一个繁殖季节,让该群羊随机交配,产下具有统计学意义的F1代羊若干。现对F1代羊进行统计发现,公羊中有角:无角=3:1,母羊中有角:无角=1:3。请结合题意,同答下列问题:
(1)若已知该批亲本羊的基因型均相同,则A/a位于____(填“常染色体”“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或“X、Y染色体的同源区”)上,F1代无角母羊的基因型为____。
(2)若已知该批亲本母羊全为纯合子,公羊全为杂合子,则A/a位于____(填“常染色体”“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或“X、Y染色体的同源区”)上。此情况下,亲本公羊的基因型是否都相同?____(填“都相同”或“不都相同”),若都相同,请给出其基因型;若不都相同,请给出基因型及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以亲本羊为材料,设计一组杂交实验确认(1)、(2)两种情况。(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B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线粒体内膜的外侧H+浓度高于内侧,H+顺浓度梯度经ATP合成酶转移至线粒体基质,同时ADP合成ATP。而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详解】
A、分析题图可知,ATP合成酶中存在跨膜的H+通道,A正确;
B、H+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跨膜的H+通道协助,不能直接穿过内膜磷脂双分子层,B错误;
C、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H]与O2反应生成水,并伴随大量能量的释放,其中有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可知图示过程发生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C正确;
D、线粒体的内、外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所以功能存在差异,D正确。
故选B。
2、D
【解析】
1.生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一般是对雌雄异体的生物来说的,有的生物的性别决定是ZW型,有的是XY型。ZW型性别决定普遍存在于鳞翅目昆虫、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之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XY型性别决定是所有哺乳类动物、多数雌雄异株植物、昆虫、某些鱼类和两栖类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
2.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过程中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XY型性别决定生物的伴性遗传类型有:X染色体隐性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Y染色体上的遗传。
【详解】
A、某些两栖类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A错误;
B、蜜蜂的性别决定取决于染色体数目,无性染色体,B错误;
C、X非同源区段的基因,Y上无对应的等位基因,基因不成对,C错误;
D、对雌雄异体的生物来说,生物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是与性别决定有关,例如果蝇X染色体上决定眼色的基因,D正确。
故选D。
对于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3、C
【解析】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及细胞衰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需要学生掌握同一生物体内不同部位的细胞DNA、基因、转运RNA相同,但信使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还需要学生识记细胞衰老的特征。
【详解】
A、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会导致不同功能的细胞中RNA和蛋白质种类发生差异,A正确;
B、细胞分化可以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于专门化形成各种不同细胞,进而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而每一种器官都可以相对独立地完成特定的生理功能,这样就使得机体内可以同时进行多项生理活动,而不相互干扰,这样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B正确;
C、衰老细胞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变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C错误;
D、细胞衰老和细胞分化是由基因控制的,贯穿于多细胞生物个体发育的全过程,D正确。
故选C。
4、D
【解析】
根据题干“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的抗性表现不同,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也有区別。”以及图表信息可推测,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仍有基因型为Rr的个体活着。
【详解】
A、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会导致RR、rr基因型个体存活率下降,则Rr基因型频率会增加,A错误;
B、有基因型为Rr的个体活着,因此基因r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是不正确的,B错误;
C、抗性个体中,由于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中度,而RR对维生素K依赖性是高度,所以维生素K含量不足的环境中主要是Rr的个体,C错误;
D、停用灭鼠灵后,rr个体的存活率提高,导致r基因频率上升,R基因频率会下降,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自然选择的相关知识,学生要把握图表中的信息准确判断各基因型的存活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各选项。
5、C
【解析】
A.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发生了基因重组,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并没有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B.两个实验中都没有诱发基因突变,B错误;
C.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关键是,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他们的作用,C正确;
D.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C。
6、A
【解析】
变形虫是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个细胞,其中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的进出的功能,水分主要通过细胞膜进出,变形虫伸缩泡的作用是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其中也有代谢废物,以调节水分平衡。细胞核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变形虫去掉细胞核以后就不能取食,也不能生长, 所以只能存活几天。被胞吞或胞吐的 物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变形虫的摄食过程就是胞吞作用,人体消化系统中消化酶如蛋白酶的分泌就是通过胞吐作用实现的。
【详解】
A、变形虫去除细胞核以后,由于缺少了质提供的物质基础,故只能存活几天,A正确;
B、变形虫通过胞吞摄食的不都是大分子物质,B错误;
C、变形虫为单细胞生物,而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外液,C错误;
D、置于清水中的变形虫不会因渗透吸水而胀破,变形虫可以通过自身特有的结构将多余的水分排出,D错误。
故选A。
7、D
【解析】
分析题干可知,两个纯合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由F2中抗病高茎∶抗病矮茎∶易感病高茎∶易感病矮茎=9∶3∶3∶1,可推知A、a与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
A、由F2中抗病高茎:抗病矮茎∶易感病高茎∶易感病矮茎=9∶3∶3∶1,可推知等位基因A、a与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每对基因遵循分离定律,两对基因之间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由分析可推知,F2中的抗病植株基因型为AA(1/3)、Aa(2/3),A的基因频率为2/3,a的基因频率为1/3。当F2中的抗病植株自交时,后代为AA(1/3+1/4×2/3=1/2)、Aa(1/2×2/3=1/3)、aa(1/4×2/3=1/6),其中A的基因频率为2/3;当F2中的抗病植株随机交配时,后代为AA(2/3×2/3=4/9)、Aa(2×2/3×1/3=4/9)、aa(1/3×1/3=1/9),其中A的基因频率为2/3,B正确;
C、F2中抗病植株为AA(1/3)、Aa(2/3),自交后代为AA(1/3+1/4×2/3=1/2)、Aa(1/2×2/3=1/3)、aa(1/4×2/3=1/6),抗病∶易感病=5∶1;同理可推出,F2中高茎植株自交后代高茎∶矮茎=5∶1,故F2中的抗病高茎植株进行自交,后代的性状比例为25∶5∶5∶1,C正确;
D、F2中抗病植株为AA(1/3)、Aa(2/3),随机交配后代为AA(2/3×2/3=4/9)、Aa(2×2/3×1/3=4/9)、aa(1/3×1/3=1/9),抗病:易感病=8:1;同理可推出,F2中高茎植株随机交配后代高茎∶矮茎=8∶1,故F2中的抗病高茎植株随机交配,后代的性状比例为64∶8∶8∶1,D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要求能运用分离定律思想解决自由组合问题,注意区分自交和随机交配是解题的关键。
8、A
【解析】
基因频率是种群基因库中某一基因占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比例;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
种群中有19%的个体携带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基因A,则群体中隐性个体(aa)占81%,A基因的频率为0.1,a 基因的频率为0.9,AA个体占1%,Aa个体占18%。当群体中的非抗性个体全部死亡后,A基因频率变为10/19,a 基因频率变为9/19,繁殖一代后,aa个体占81/361,Aa和AA个体占280/361,A正确,故选A。
二、非选择题
9、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两空顺序可颠倒) 组织液 不能 自身免疫病 促甲状腺激素 内正外负 ① CE D
【解析】
分析图1可知:细胞A分泌化学物质C,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B上的受体。
分析图2可知:巨噬细胞能够合成和分泌促促炎因子,合成促炎因子的过程受到NP-KB的调节作用,其中当促炎因子释放过多时刺激神经元③产生兴奋,导致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兴奋经过神经中枢的综合分析后经过神经元①传递,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巨噬细胞,抑制NP-KB的活性,抑制促炎因子的转录过程,从而抑制促炎因子的合成,从而调节促炎因子的合成;当细胞发生炎症时,由于感染发生,感染会激活NP-KB,促进促炎因子的转录过程,从而促进促炎因子的合成,这样通过以上调节保证细胞释放的促炎因子含量正常。
【详解】
(1)激素调节的特点有:通过体液运输、微量高效性、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根据图1可知,图1中A细胞产生的C物质通过体液运输,最后作用于B细胞,体现了激素调节的通过体液运输和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点。
(2)胰岛B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在这位患者体内检测到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则该人患有自身免疫病,导致产生的抗体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而使得机体的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引起血糖浓度升高,因此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有效调节其血糖水平。
(3)图1中若C物质是甲状腺激素,则A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直接作用于A细胞的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
(4)神经元③产生兴奋时,钠离子内流,此时膜内外的电位分布为内正外负。识图分析可知,“炎症反射”的传出神经为图中的①神经元。
(5)体温升高时能够增加机体散热的方式为:毛细血管舒张,使血流量增加,促进散热;汗腺分泌汗液增加,促进散热。而A骨骼肌颤栗、B立毛肌收缩、D细胞代谢增强是促进产热的方式。综上所述,C、E正确,A、B、D错误。故选CE。
(6)A、根据题意可知,若促炎因子过量会导致正常组织损伤,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2的分析可知,受病毒感染激活了NP-KB后会促进促炎因子的合成,导致其可能过量,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B不符合题意;
C、根据图2的分析可知,若促炎因子基因的转录过程加快,会促进促炎因子的合成过程,导致促炎因子的过量,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C不符合题意;
D、分析图2可知,A物质是巨噬细胞膜上①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的受体,如果A物质过多,使得神经递质与A物质结合,抑制NP-KB的活性,使得促炎因子的转录减慢,不会引起促炎因子含量过多,D符合题意。故选D。
本题考查神经、体液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神经调节中兴奋的产生机理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和特点,能够识别反射弧的组成,理解激素调节的特点,把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正确识图分析图1,判断图中的生理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图2中的“炎症反射”的反射弧及其调节过程,利用所学的知识点解决问题。
10、D、G 线粒体 叶绿体 细胞质基质 右上 较少 温度、光照强度等 样本量太少应取大小和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若干、平均分成三组 缺乏空白对照,应增加一组,将叶片的叶柄浸在不含X的培养液中
【解析】
1、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2、分析图解:图甲中,随着光照强度的逐渐增强,二氧化碳吸收量逐渐增加,但是到C点时达到光饱和点;图中A点时,光照强度为0,此时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时二氧化碳吸收量为0,表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乙图中,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逐渐增加,但是到E点时达到饱和点;D点时也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丙图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表示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或只进行呼吸作用;曲线下降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G点为二氧化碳浓度的平衡点,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详解】
(1)甲图中的B点时二氧化碳吸收量为0,表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可对应乙图中D点;丙图表示一天内某时间段蔬菜大棚内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FG段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表明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而GH段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减少,表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因此平衡点G点时光合作用刚好等于呼吸作用。由于这三点均表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同时进行,因此细胞中能产生ATP的部位有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镁是合成叶绿素的原料,缺镁叶绿素的合成受阻,光合作用减弱,导致G点向右上方移动。
(2)C点与B点相比较,C点光照强度增加,则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将增多,这将促进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因此短时间内叶绿体基质中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减少。
(3)甲图中A点的光照强度为零,此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在氧气的参与下分解有机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反应式为:
。
(4)图乙中E点时光合作用达到饱和点,即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不会影响光合速率的改变,因此限制E点的外界因素可能是温度、光照强度等。
(5)根据重复性原则和对照原则,以上方案不完善的地方及改正为:①样本量太少,应取大小和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若干、平均分成三组 ②缺乏空白对照,应增加一组,将叶片的叶柄浸在不含X的培养液中。
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题图是解题的关键。
11、DNA连接酶 磷酸二酯键 T4DNA连接酶 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农杆菌转化法 酚类 基因枪法 转基因苦荞与普通苦荞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或转基因苦荞与普通苦荞细胞中CHS含量)
【解析】
分析图示:①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②表示将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细胞的过程,③表示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
【详解】
(1)过程①中将修饰后的CHS基因与Ti质粒连接成重组Ti质粒需要DNA连接酶;这种酶主要有两类, 恢复的化学键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其中从T4噬菌体中分离得到的的T4DNA连接酶能“缝合”平末端。
(2)基因工程中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
(3)图中将修饰后的CHS基因导入苦荞体细胞的方法称为农杆菌转化法;用此方法的受体植物细胞可以释放出酚类物质吸引农杆菌移向细胞;如果是单子叶植物常采用的导入方法是基因枪法。
(4)检测转基因苦荞培育是否成功,个体水平上可以比较转基因苦荞与普通苦荞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或转基因苦荞与普通苦荞细胞中CHS含量)进行鉴定。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步骤及相关细节,掌握基因工程技术的相关应用,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2、常染色体 Aa和aa X、Y染色体的同源区 不都相同 XAYa:XaYA=1:3 实验思路:选一头亲本公羊与多头亲本母羊杂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子代公羊和母羊均有2种表现型则为情况(1);若子代公羊全表现为一种性状,母羊全部表现为另一种性状,则为情况(2)。
【解析】
据题干可知,多对有角公羊和无角母羊杂交,F1中公羊中有角:无角=3:1,母羊中有角:无角=1:3。如果亲本羊的基因型均相同,则控制有角和无角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如果控制亲本母羊全为纯合子,公羊全为杂合子,则控制有角和无角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详解】
(1)由分析可知,若已知该批亲本羊的基因型均相同,则A/a位于常染色体;公羊中,AA和Aa都表现为有角,aa表现为无角;母羊中,AA表现为有角,Aa和a表现为无角。
(2)由“公羊全为杂合子”可以推断A/a不能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若位于常染色体则母羊为aa,公羊为Aa,杂交后代中公、母羊中,Aa:a均为1:1,不可能出现“公羊中有角:无角=3:1,母羊中有角无角1:3”的情况,此情况下,亲本公羊的基因型不都相同,A/a也不可能位于常染色体;A/a只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此种情况下,公羊的基因型有2种:XAYa和XaYA。只有当两种基因型并存时且XAYa:XaYA=1:3才能出现代“公羊中有角:无角=3:1,母羊中有角:无角=1:3”的情况。
(3)欲确认(1)、(2)两种情况,本质就是确定公羊的基因型。所给材料只有亲本羊,唯一的做法就是让亲本公、母羊杂交。最简便的方式是选一头亲本公羊与多头亲本母羊杂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子代公羊和母羊均有2种表现型则为情况(1);若子代公羊全表现为一种性状,母羊全部表现为另一种性状则为情况(2)。
本题考查了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要求考生能够从题干信息中进行假设;然后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进行解释;明确假说演绎法的应用,能够写出遗传图解,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