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北省承德市重点高中联谊校2025年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的日子里,《香港商报》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的社评。其中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香港本地,都有不少人对‘一国两制’、 ‘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请你给该评论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一国两制”——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保障
C.“一国两制”能够解决问题 D.“一国两制”——使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2. “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为此罗马形成了
A.习惯法体系 B.公民法体系
C.自然法体系 D.万民法体系
3.读下图,书家评价此碑“用笔吸取北碑方笔雄强之势和颜真卿圆笔道润之法”。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有
①此碑所涉及的字体形成于晋代 ②此碑为书法家柳公权所写
③碑中字体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④碑中字体兼有行书和草书的长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某学者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境内企业出现过三种不同的经营路径(如下表所示)。由此推知,这一时期中国
A.传统家庭生产经营模式解体加速
B.经济发展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
C.民族企业照搬了外国的管理模式
D.西方企业对华的资本输出遭到抵制
5.1945~1951年,英国工党政府大力推行改革,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民用航空、电信业等基础工业部门收归国有;并颁布《国民医疗保障法》,规定实行国家补贴的公费医疗制度等。这表明
A.战后英国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B.工党主张建立社会民主制度
C.政府行政权力受到多方制约 D.资本主义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6.按右图漫画寓意所指的事件应该是
A.王安石变法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戊戌变法
7.1961年召开的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定为宗旨和原则。20世纪90年代以来则将运动的重心转移到经济领域,把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愚昧和落后作为今后的主要任务。这一变化反映了
A.西方国家的殖民体系已彻底瓦解
B.经济区域集团化已成为主要趋势
C.经济发展是政治独立的先决条件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劣势
8.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推进了国内统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和谈条件,推选袁世凯建立北京政府,中国实现暂时的稳定与统一。由此可知立宪派
A.由资产阶级维新派转化而来
B.意在建立民主以实现君主立宪
C.推动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D.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
9.1903年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中有:"群蜂结巢,既成,会议曰:如有伐我巢而残我同种者,其刺之。人之有国,犹蜂之有巢。尔学生当知爱国,当知爱同种。”此文
A.宣传优胜劣汰理论 B.蕴含著民主革命的思想
C.体现民族危机深重 D.表达对平等自由的追求
10. “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在这里均可受到热情招待。这里出现了一些由艳光四射且博学多才的名媛主持的聚会,作家、学者们可以海阔天空地谈论各种问题,参与者常因其口才和机智而声名大噪。”这种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古希腊时代的雅典
B.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兰
C.宗教改革时期的伦敦
D.启蒙运动时期的巴黎
11.下反映了1983—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亿美元)1990—1995年出现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
C.对外开放格局全面形成 D.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形势
12.《论语》记载,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反映出诗
A.汇集了孔子的思想精华 B.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C.蕴含了全面的教育思想 D.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565年起至1815年止,共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西班牙政府每年派遣一艘至四艘载重由三百吨至一千吨不等的大帆船,横渡太平洋,来往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与菲律宾马尼拉之间。在16—18世纪间,每年由大帆船自美洲运往菲律宾的银子,有时多达四百万西元(即比索),有时只有一百万西元,但以二三百万西元的时候为居多……这四百万西元当中,至少有一半甚至更多一些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
材料二 事实证明,朝贡社会不能容忍那些可能引起重大进步的技术创新。他们拥有充足的人力:自由民、农奴或奴隶,相对于研制新型机器来说,使用人力劳动更加廉价。朝贡社会不仅缺乏技术创新的刺激因素,也缺乏进行此类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意愿,精英人士把从事此类活动视为有失身份。他们研究天文学,预测日食和月食,但连独轮小车都发明不出来,而正是这些简单的装置,使人力和畜力的劳动效率实现成倍增长。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史纲:人类历史的谱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东西方经济地位发生转变的原因。
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5至1918年,为新文化运动的第一期,几乎是倾全力于思想解放;1919至1921年,为第二期,几乎是倾全力于宣扬西方思想,凡是中国所无,前未之闻的学说主义,无不视为救世良药,尽量输入,一律欢迎,尤喜爱新鲜而有刺激性的各种社会主义,近于一种宗教热。
——摘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李达回忆道:“当时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很少翻过来,我们只是从日文上看到一些……”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懂一点马克思主义,实在十分困难……1920年4月,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正式出版。……据自己回忆,正是在到北京和上海去同李大钊、陈独秀等长谈并且阅读了一些中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以后,他建立起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文化运动第一期”的主要内容,例举新文化运动第二期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史实。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新思潮的主流”的原因,概括指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马克思主义“加以再认识”的重大成果及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回归以来香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保障,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一国两制”方针对香港的影响,并非其实践日益丰富;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一国两制”对解决问题的作用;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一国两制”方针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D
【解析】
从材料中的“帝国”可排除A、B、C三项,只有D项是帝国时期形成的法律。故选D项。
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万民法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玄秘塔碑》为书法家柳公权所写,碑中字体字形方正,规矩严整,②③正确,C项符合题意;《玄秘塔碑》的字体——楷书形成于东汉末年,不是晋代,楷书并不兼具行书和草书的长处,①④错误,与之组合的ABD三项错误。
4、B
【解析】
中国境内同时出现和存在西方企业管理层级结构、日本企业管理层结构都是受外来侵略影响,同时还存在中国企业的关系网络,是中国社会传统的表现,由此体现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半殖民地色彩,故选B;表格内容和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无关,不能说明民族企业照搬外国管理模式,更无法体现对外国资本输出的抵制,排除ACD。故选B。
5、D
【解析】
二战后英国工党政府大力推行国有化政策,体现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表明工资本主义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矛盾得到缓和,A错误;B不符合史实,排除;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6、A
【解析】
试题分析:王安石在其变法时提出变法的口号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即可判断出最符合的是王安石变法,故选A项。其他的选项并没有彻底得与传统制度决裂。
考点:宋朝的积贫积弱•王安石变法
【详解】
7、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不结盟运动将运动的重心由政治领域转移到经济领域,把帮助发展中国家作为主要任务,再结合材料中的时间“ 20 世纪 90 年代”,可知在全球化趋势下.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故 D 项正确; A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不结盟运动不是经济区域集团,排除B项;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已经纷纷独立,故 C 项说法错误。
8、D
【解析】
根据材料主旨推断材料主要强调了立宪派在“推进了国内统一”的作用,并未阐明立宪派的来源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材料只是强调立宪派推动国家统一,而非阐述立宪派的政治要求,故B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中立宪派并非革命派,特别是迫使革命党接受袁世凯主张非但没有推动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反而使革命逐渐走向失败,故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立宪派推动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推动的过程中客观上推动了清朝的灭亡,有利于民主思想和制度的传播,故D选项符合题意正确。
9、C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是“1903年”,此时《辛丑条约》已签订,清政府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所以材料教科书主要是劝导学生要爱国,要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体现了民族危机深重,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优胜劣汰理论的宣传,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主革命的思想,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对平等自由的追求,D项错误。故选C。
10、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国的启蒙运动。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口才和机智”等字眼反映的是人的理性、人的理智和人的思维,是和启蒙运动直接相关的,启蒙运动的中心又在法国的巴黎,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和古代希腊时代的雅典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而非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兰是不合题意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而非宗教改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法国的启蒙运动
【名师点睛】纵观当今历史试题的命题动向不难发现,高考题虽然仍旧依托教材知识点,但所要表达的内容未必与教材一致,这就要求学生在分析题干时切忌想当然,而是要研读题干、材料,用题干检验选项,用选项检验知识点,做到首尾兼顾,一定要做到一切从题干出发才可以。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1、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自1990年我国外商投资数量显著上升,这主要和南方谈话及党的十四大召开有关,推动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B正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是在初,A排除;CD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
12、D
【解析】
根据材料“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表达;“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意思是学《诗经》,往近了说就是能孝顺父母帮助父母,往远了说就是侍奉君主报效国家。可见诗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故选D;说诗汇集了孔子的思想精华,材料没有反映,A错误;材料不能断定B正确,排除;C说法绝对,排除。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特点:以西欧国家为主导;全球性的贸易形式(世界各地贸易联系密切加强);中西贸易往来频繁(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影响:经济上:有利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推动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高产农作物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并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文化上,出现了西学东渐现象(利玛窦传播基督教、天文、数学等,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引入《泰西水法》内容;宋应星《天工开物》引入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外交上:西方殖民者东来,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侵占,明清王朝的海禁和清闭关锁国政策。
(2)原因:东方: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使社会发展缺乏新的动力;程朱理学占主导地位带来的重道轻器的传统不利于科技的发展;西方: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和拓展;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文艺复兴后的思想解放与科技进步;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以及代议制的确立
【解析】
(1)特点:据材料“自1565年起至1815年止,共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西班牙政府每年派遣一艘……,横渡太平洋,来往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与菲律宾马尼拉之间”并结合所学可知,16—18世纪中西贸易以西欧国家为主导;世界各地贸易联系密切加强;据材料“在16—18世纪间,每年由大帆船自美洲运往菲律宾的银子,有时多达四百万西元(即比索),……这四百万西元当中,至少有一半甚至更多一些流入了中国”可知,中西贸易往来频繁(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影响:关于16—18世纪中西贸易影响结合所学可从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如经济上:有利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推动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高产农作物甘薯、玉米等传入中国并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文化上,出现了西学东渐现象;外交上:西方殖民者东来,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侵占,明清王朝的海禁和清闭关锁国政策。
(2)原因:关于析明清之际东西方经济地位发生转变的原因需要从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及对外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如:东方: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使社会发展缺乏新的动力;程朱理学占主导地位带来的重道轻器的传统不利于科技的发展。西方: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主导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和拓展;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文艺复兴后的思想解放与科技进步;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以及代议制的确立。
14、(1)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史实: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北大等开设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如答出“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讨论”等亦可给分)
(2)原因: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道路;马克思主义中文译著的出版与流传;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促进作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积极宣传。
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意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
【解析】
(1)主要内容:根据所学回答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即可,即三提倡三反对。
史实: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北大等开设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等。
(2)原因: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道路,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促进作用;根据“正是在到北京和上海去同李大钊、陈独秀等长谈并且阅读了一些中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以后,他建立起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得出马克思主义中文译著的出版与流传,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积极宣传。
成果:结合所学可知,1940年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意义: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论》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