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南省郑州市郑州一中2025-2026学年历史高三上期末联考试题.doc

上传人:zh****1 文档编号:11979375 上传时间:2025-08-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40.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郑州市郑州一中2025-2026学年历史高三上期末联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南省郑州市郑州一中2025-2026学年历史高三上期末联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郑州市郑州一中2025-2026学年历史高三上期末联考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1904年的欧洲漫画刻画的欧洲政治态势是 A.严重对立,战争一触即发 B.英德矛盾加剧,英法接近 C.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并对峙 D.巴尔干半岛成为矛盾焦点 2.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科举。革命派几乎不注意此事,改良派反应也不热烈,甚至保守派都未表现出太多不满,农村地区的下层读书人虽然悲愤,却也无可奈何。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价值观念崩溃 B.公民意识尚未觉醒 C.新式教育体系成型 D.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3.有人这样评价罗斯福的“以工代赈”:联邦政府的大笔资金,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此材料旨在说明“以工代赈” A.用于解决就业问题 B.利于解决产销矛盾 C.可以保护民众自尊 D.受资本家大力支持 4.北宋真宗成平年间(998—1103年),丁谓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福建交通运输事务。他在任期内大力加强对北苑贡茶的管理,使北苑贡茶的质暈、品种和数量都有极大提髙,并因此得到提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 A.茶叶生产的影响力 B.荼叶商人地位提髙 C.选官制度发生变化 D.制茶技艺达到顶峰 5.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与材料所述思想相似的是 A.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B.秦始皇颁布“黔首自实田”的法令 C.唐太宗时期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D.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 6.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部分数据情况。据此可知 A.中国贸易的世界比重上升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 D.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 7.清朝初期规定了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此项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 A.加强了对宗教的管理 B.团结了宗教人士 C.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D.粉碎了敌对势力分裂西藏的各种图谋 8.下列体现司马迁治史抱负的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B.“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C.“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文章经世之业,立言亦期有补于世” 9.卢梭说:“如果自然曾经注定了我们是健康的人,我几乎敢于断言,思考的状态是违反自然的一种状态,而深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卢梭在此 A.赞赏理性对人类的价值 B.倡导浪漫主义的生活态度 C.呼唤人本身的彻底解放 D.强调生命权是人的自然权 10.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西方列强”、“东方国家”和“南北对话”等涉及方位的概念,它包含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如,二战后“西方”的概念其内涵是 A.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B.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国家 C.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D.欧洲与美洲的所有国家 11.1904年,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刊文介绍了成汤灭夏莱,武王灭商封,周公、召公实行十四年共和制的故事,指出周召共和“仿佛和西洋人所说的贵族共和政体相同”,并把它描绘成一个“国内太平,家家富足,人人有道”“中国空前绝后的太平世界”陈独秀此举意在 A.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反对专制 B.高举科学大旗批判传统文化 C.提倡文学革命大力推广白话文 D.强调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危机 12.如图是兴起于17世纪的中俄“万里茶道”示意图。其路线是从汉口出发,北上经过河南、山西、内蒙等地,进入俄国,最远到13000公里外的圣彼得堡。汉口成为这条漫长商路起点的原因是 A.依托于“湖广熟,天下足”丰富物产 B.这里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C.这里是地域性商业群体商帮的诞生地 D.位于九省要津便于汇集南方各地茶叶 13.1850年,上海租界人口所占比重不足0.1%,1865—1866年间,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人口分别占上海人口总数的13.4%和8.1%。出现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A.战争影响人口布局 B.租界内生活设施较为完善 C.上海经济发展迅速 D.上海外来人口大幅度增加 14.汉文帝诏令:老百姓如果能缴纳六百石粮食并将其输送到边关,可以获得上造(二级爵)的爵位,如果缴纳“四千石为五大夫(九级爵),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十八级爵),各以多少级数有差错”。据此推知,上述政策 ①体现了察举制的深入实施 ②加剧土地兼并现象 ③建立了以财产为主的等级制 ④客观上利于提升商人地位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5.古代雅典城邦不允许公民只关心自己私人事务,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材料折射出古代雅典 A.少数政客左右了政局 B.立法的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C.公民失去了政治热情 D.城邦至上对公民自由的约束 16.下图的阴影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某一时期的统辖区。据此判断这一时期正处于 A.北伐战争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时期 17.学者王加华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乡村工业大发展,工业时间日益取代农事时间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轴心,相应阳历历法体系、钟点时间亦日益在民众中普及开来,守时、时间就是金钱等观念在民众头脑中逐步建立起来,这归根于 A.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B.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经济结构的变动 D.民众观念的西方化 18.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自己在得到签约求和的信息后,鼓动十八省的举人联合上折拒和议,但都察院拒收。后人查阅军机处档案,发现在康有为所称“不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知 A.回忆录具有主观性没有史料价值 B.档案资料能客观反映历史事实 C.“公车上书”一事的真伪需要辨析 D.清政府官僚机构故意压制民意 19.在1996年亚太经合组织第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00年把中国的平均关税率降低到15%左右。1997年,中国的关税水平降到17%,1998年为16.4%,到2001年1月1日,中国的平均关税率已经降到15.3%。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中国以负责任的实际行动推动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 B.亚太经合组织通过的宣言对成员国具有法律约束效力 C.中国为适应新的世界经济形势而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D.中国在国际事务特别是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16世纪的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小癞子》勾画出了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贪婪恶毒的瞎子、狠心吝啬的神父、破落卑微的贵族等。主人公拉萨洛出生卑微,却努力摆脱贫困和饥饿的状态。这部作品 A.抒发了浪漫情怀 B.突出了人文精神 C.讽刺了工业文明 D.表达了理想幻灭 21.某同学以《1899年的上海》为主题,创设了下列场景,其中可能被老师否决的是 A.很多市民到商务印书馆购买新书 B.报童们在租界内兜售《申报》 C.新式学堂师生讨论近代数理知识 D.知县在县衙公堂阅读《民报》 22.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从城市的观点来看,这个运动似乎注定是要失败的,因此中央委员会这时就明确的指责我。我被撤销政治局常委的职务。湖南省委也攻击我们,说我们是枪杆子运动”。所说的“这个运动”是指: A.发动南昌起义 B.实施战略转移——长征 C.起义军攻打长沙 D.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23.1945年6月的七届一中全会上,中共提出:“我们的解放区人民代表大会则是稳当的,有利无弊的,它可能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联合政府发展,选举一个解放区联合会,另一个也是向联合政府发展,但要经过一个曲折。成立一个解放区联合会,这是一个重大的步骤,前途就是成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政府。”这表明中共 A.以解放区联合政府统一中国 B.独立于国民政府之外谋求中国统一 C.建立联合政府谋求国家统一 D.以新民主主义的政府谋求国家统一 24.1961年4月,中国与加拿大签订了第一个小麦贸易协议;从1961年6月至1963年12月底中国共从加拿大购买了600万吨(价值约合3.62亿美元)的小麦。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缓和与西方国家关系 B.缓解严重的粮食危机 C.保障工业化建设速度 D.实现贸易的迅速增长 25.建炎三年(1129年)四月,高宗改门下侍郎、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同时废除尚书左、右丞。南宋初年,还曾设“权同知三省枢密院事”,属执政官之列。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僚政治发生显著变化 B.中央行政机构走向完善 C.君主专制制度得以强化 D.丞相职权范围略有缩小 26.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 A.变法深入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 27.如图是一幅关于二战后初期反映“冷战”的漫画《来吧,小鱼!》。画面中的山姆大叔手抓渔网,正在召唤小鱼过来。该漫画揭示的主题是 A.凯南“八千字电报” B.富尔顿演说 C.杜鲁门主义 D.马歇尔计划 28.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前12世纪 B.前11世纪 C.前10世纪 D.前9世纪 29.早在公元前18世纪某国王就宣布“从今往后,任何一个受害者都可以走到我所立的这座‘公正之主’石碑前,亲自读碑上内容,或者听别人念其中的条款,让我的石碑使他看清他所面临的纠纷。认清他所应当得到的权利,从而获得安慰。”此国王是 A.梭伦 B.汉穆拉比 C.恺撒 D.穆罕默德 30.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进程 如表可以说明当时中国 A.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高速发展 B.对外开放面临强大的阻力 C.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 D.经济体制改革中争议很少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战后世界格局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中心力量的挑战”。 材料二 法国政府建议在德法两国建立一高级联合机构管辖两国的煤炭、钢铁生产,该机构欢迎其他国家加入。……这将改变本地区的命运,变过去的武器生产地和战争受害区为和平区。联合生产建立起来的两国团结,消除了法德之间战争的物质基础,使战争爆发变得不可想象。 ——《舒曼计划》 问题: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两极格局的“稳定性”? (2)结合材料二,指出“逐步扩大起来的其它中心力量”是哪一地区?它是如何“扩大起来”的?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唐、明两个朝代的综合实力评价得分表。 分析材料,对中国古代历史上某一朝代进行打分,并简要说明。(可以就材料中的朝代,也可以另选一个中国历史上的王朝进行打分和论述,只需选取其中三个要素打分,并加以说明或者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要素并打分,说明须有史实依据。) 33.思想的力量 政治理念:在霍布斯的体制中,主权者一旦选定,人民便最后退了场。而洛克则主张“我的茅屋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政坛危机:1762年,(议员)约翰威尔克斯在《苏格兰人》45期谴责政府对外政策。国王乔治三世大为光火,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并指使下院剥夺其议员资格,引起各阶层的强烈反弹。“威尔克斯与自由”成了当时流行的口号。1781年英军在约克投降引起国内舆论哗然,人们指责政府和国王干预,造成北美巨大失策。1782年,首相诺思宣布辞职,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实际上寿终正寝。 连锁现象:迪金森在《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中说:“正是美国的爱国者感染了英国的激进分子……为英国展示了组织政治制度的方式”。 问题 (1)分别指出霍布斯和洛克所设计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依据材料,归纳18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坛危机的直接原因及其政治根源。 (3)迪金森在《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提及美国“政治制度”的权力构架体现了哪位思想家的理念?请具体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随着势力的崛起要求重新分割世界,英德矛盾加深,英国不得不调整与法国的关系,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故答案为B项;一战爆发于1914年,排除A项;1904年两大军事集团尚未形成,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D 【解析】 废除科举制是重大的政治改革举措,但是在清末并未引起较大反应,说明当时社会矛盾突出,不同的社会阶层关注点不同,D正确;A不符合史实,新文化运动时期矛头直指传统价值观,说明1905年价值观念并未崩溃,排除;废除科举与公民意识无关,排除B;废除科举并不意味着新式教育体系成型,排除C。 3、B 【解析】 “以工代赈”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保护民众自尊,但不符合“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C;根据“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表明“以工代赈”促进了消费,利于解决产销矛盾,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以工代赈”受资本家大力支持,排除D。 4、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丁谓因督造贡茶、改进贡茶制造技术、提高贡茶品质,获得皇帝赏识,由此可见,当时统治者对包括贡茶在内的制茶业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茶叶生产的巨大影响,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丁谓并不是茶叶商人,排除B项;北宋仍采用科举制度,选官制度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仅提到贡茶的制造,不能说明整个制茶技艺达到顶峰,排除D项。 5、C 【解析】 材料中的“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等信息表明孟子认为横征暴敛会给民众生活带来严重困难,政府应当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孟子主张重农抑商,排除A项;“黔首自实田”反映的是土地私有制,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B项;方田均税法是清丈土地整理田赋地籍的制度,与材料主张轻徭薄赋不同,排除D项。 6、C 【解析】 根据表中的统计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及其在GDP中的比例都有十分明显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出了中国在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统计中国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进出口总额的发展及其在GDP中的比重上升,不能得出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的结论,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7、C 【解析】 清朝中央政权册封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主要目的在于强化中央对西藏的控制和管理,实质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种表现,C正确;ABD三项不是其主要目的所在,排除。 8、C 【解析】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体现司马迁治史抱负,故C正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总括自己修《史记》的目的和意义,不是司马迁的治史抱负,排除A;“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语出《资治通鉴》,即以历代兴亡的历史作为镜子,来考察当今的利弊得失,不符合题意,排除B;“文章经世之业,立言亦期有补于世”出自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即学问必须与社会人事相结合,必须为社会人事问题服务,不符合题意,排除D。 9、B 【解析】 根据“思考的状态是违反自然的一种状态,而深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可知,卢梭主张“回归自然",强调人的感性,反对理性至上,符合浪漫主义的特点,故选B;材料反映卢梭反对理性至上,并非赞赏理性,排除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10、C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二战后,由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敌对,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对峙。故C。项符合题意。 考点: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专两极格局•特点 11、A 【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陈独秀将“周召共和”说成是贵族共和政体。结合所学可知,他把十四年共和称为“太平世界”的主要意图是论证封建贵族共和政治较封建专制政治要好,类似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历史上古已有之,而且成效显著。所以陈独秀此举意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反对专制,因此A选项正确。B、C选项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此后列强改为保全清政府,实行“以华制华”政策,陈独秀此举并非是在瓜分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从武汉循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故有“九省通衢”之称,中俄“万里茶道”以汉口为起点正体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故D项正确;中俄贸易与湖广的粮食大省地位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中俄茶贸易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无关,排除B项;明清时期著名的地域性商帮为“徽商”与“晋商”,排除C项。故选D。 13、A 【解析】 19世纪60年代初期,太平军攻入上海,引起人民的恐慌,纷纷躲到租界寻求庇护,因此战争会对人口布局产生影响。A正确;生活设施完善与否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上海经济发展与人口涌入租界无关,C错误;材料未说明租界增加人口是外来的,D错误。故选A。 14、B 【解析】 上述材料表明汉代的老百姓可以通过缴纳粮食并输送到边关获得相应的爵位,商人的财力可以直接购买粮食或购买土地生产粮食来输送边关,从而获得相应的爵位来提高政治地位,其中,如果购买土地就会造成土地兼并问题,②④正确,B符合题意;察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①错误,AC排除;③说法不符合史实,错误,D排除。故选B。 15、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梭伦通过立法来要求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强调的是城邦至上对公民自由的约束,D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雅典立法是有严格的程序的,随意性说法错误,B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 16、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地图信息的能力。阴影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的统辖区,从地图来看,中共控制了东北、华北、华中等大片地区,与此相符合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故D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详解】 17、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中阳历历法体系、钟点时间日益在民众中普及,守时、时间就是金钱等观念在民众头脑中逐步建立,这归根于乡村工业的大发展,即乡村经济结构的变动,故C正确;民众时间观念、生活习惯转变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故A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民众观念的西方化,故D错误。 18、C 【解析】 康有为、军机处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上进行记录,因此对于“公车上书”一事的真伪需要辨析。C正确;并非所有的回忆录都没有史料价值,A排除;军机处的记载不一定记载了真实的历史事实,B排除;材料不能证明康有为所说的是真实状况,因此不能断定是清政府压制了民意,D排除。故选C。 19、A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政府承担大国责任,主动降低关税以便促进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贸易的发展,A正确;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宣言不具有法律效力,B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主动承担大国责任,促进世界贸易发展,无关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C排除;中国降低关税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及世界贸易的发展,不属于地区事务,D排除。故选A。 20、B 【解析】 16世纪的欧洲正值文艺复兴时期,《小癞子》不同的人物形象和状态反映了人文精神,B正确;作品更接近现实主义,排除A;这一时期工业文明尚未兴起,排除C;作品反映的是希望,而非幻灭,排除D。 21、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中的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B项中的《申报》成立于1972年;C项中的近代数理知识在洋务运动时期开办的新式学堂里就有了。因此ABC都是正确的。D项《民报》是在1905年创立的。因此D项错误。故选D。 考点:近代传媒的发展等 点评:近代中国随着列强的侵略的不断地加深和工业革命的进展,一些近代新事物传入中国。近代的印刷业、近代的传媒和近代的科学知识逐渐的在中国的发展。发展虽然缓慢,但是毕竟推动了中国的进步。另外需要知道的是,近代的这些东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无法发挥其应该起到的作用。 22、D 【解析】 试题分析:AC项错误,材料主要是说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南昌起义和攻打长沙属于城市中心路线,不会遭到指责;B项错误,长征是在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之后;D项正确,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虽然符合中国的国情,但是在当时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认可。 考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点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学习苏联,走城市中心论失败的情况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渐走向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的的理论在当时并未得到一致的认可,反映了当时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对自己的国情的认识还不能 形成一致的意见。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反围剿斗争、长征、遵义会议等需要掌握。 23、C 【解析】 材料信息“一是向联合政府发展,选举一个解放区联合会……这是一个重大的步骤,前途就是成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政府”表明中共意图通过建立联合政府来成立新民主主义政府,进而谋求国家统一,故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解放区联合会,不是解放区联合政府,故A错误;材料主旨未强调独立于国民政府之外,故B错误;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建立联合政府,故D错误。 24、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代前期,中国从加拿大购置大量小麦的主要目的是要缓解当时严重的粮食危机,B选项正确;1961年,中国尚未调整对外策略,同加拿大进行经济联系的目的,不是为了缓和同西方国家的关系,A选项错误;1960年代前期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从国外购置大量粮食不是为了保障工业化建设的速度,更不是为了实现贸易的迅速增长,CD两选项错误。 25、C 【解析】 据材料“改门下侍郎、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权同知三省枢密院事’,属执政官之列”等信息可知,北宋参知政事和南宋三省枢密院事均参与执政,其目的是进一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说明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故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出宋代中央机构的调整,与官僚政治的变化有本质区别,故A项错误;参知政事和三省枢密院事的设置与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没有因果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丞相职权范围的变化,故D项错误。 26、A 【解析】 试题分析:B不对,古代“法治”与近代法治有本质区别,实质是维护君主专制即人治;C不对,变法符合时代潮流;D不对,变法最终成功。根据题干“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可知变法深入人心。选择A正确。 点睛:中外历史上改革的共同启示 1.从改革的背景来看,虽然历次改革所处的时代、国度和具体内容不同,但从实质上来看,均体现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改革就是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使之及时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从改革的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社会经济关系的重新组合和各阶级利益的重新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制,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 3.从改革的结果来看,改革有成有败。而其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是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改革成败与否主要不是看改革者的个人命运而是看改革的措施是否贯彻下去。 27、D 【解析】 二战后初期,西欧出现严重经济困难,一些西欧国家的共产党权力及声望的增长,因此,美国为了稳住资本主义的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提出了马歇尔计划,材料中的“山姆大叔”指的是美国,“小鱼”指的是西欧国家,故选D;八千字电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初期,美国政治家关于对苏政策的一份重要外交文献,与“召唤小鱼过来”不符,排除A;富尔顿演说指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应邀在美国富尔顿发表了“铁幕演说”,呼吁美、英合作,建立军事联盟,以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排除B;杜鲁门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指导方针与扩张计划,无法体现“召唤小鱼过来”,排除C。 28、B 【解析】 材料“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反映的是武王伐纣,分封诸侯。结合所学,武王伐纣 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即公元前11世纪,故排除ACD,B符合题意。 29、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公元前18世纪某国王……‘公正之主’石碑……让我的石碑使他看清他所面临的纠纷。认清他所应当得到的权利”反映了公元前18世纪汉穆拉比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原文刻在石柱上,故B正确;梭伦属于古代雅典时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恺撒属于古罗马时期,故C错误;穆罕默德生存于公元6-7世纪,故D错误。 30、C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从起初少数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到中共中央不断商讨摸索,再到最终得到肯定并大规模实行,这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高速发展和开放的内容,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对外开放的内容,B选项错误;D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故选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1)答案1:结合史实从两个方面论述美国主导布雷顿森林体系,组建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关贸总协定,逐渐建立起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美苏双方分别实施马歇尔计划与莫洛托夫计划,一定程度上巩固阵营内部团结,更加速两个阵营的战后经济恢复。建立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美苏两国的两极制衡有利于防止新的大规模战争爆发,有利于维护较长时间和平局面。然而,两极格局的平衡也是相对的,在对峙期间世界局部冲突不断,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朝鲜战争等。 答案2:结合史实从某一方面论述美国主导布雷顿森林体系,组建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关贸总协定,逐渐建立起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美苏双方分别实施马歇尔计划与莫洛托夫计划,一定程度上巩固阵营内部团结,更加速两个阵营的战后经济恢复。美苏两国的两极制衡有利于防止新的大规模战争爆发,有利于维护较长时间和平局面。 答案3:一方面内容能结合史实做部分论述美苏两国经历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朝鲜战争等冲突,但并未发生大规模战争,说明两极制衡,创造了稳定世界格局。 答案4:没有史料的简单结论美苏两极格局,相互制衡。 其它答案。 (2)答案1:欧洲或西欧其它答案 答案1:完整表述两个步骤煤钢共同体到欧洲共同体,成员国不断增加 答案2:只有一个步骤煤钢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成员国不断增加其它答案 【解析】 (1)据“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知两极格局下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是美苏相互妥协和对抗的结果,结合美苏双方分别构建政治、经济、军事体系进行对抗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 (2)据所学可知“逐步扩大起来的其它中心力量”指的是能够对两极格局和美苏地位形成冲击的国家或地区,如日本、欧洲、中国的发展壮大,结合日本、欧洲和中国在战后经济恢复与发展壮大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即可。 32、示例: 朝代 西汉 要素 政治 制度 领土 分值 8 7 8 说明:西汉总体上来说,政治比较清明;从政局来说,保持稳定的时间相对较长。 中央官职基本承袭秦制.但地方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造成王国叛乱;采取察举制选官,有一定的进步性。 汉朝除拥有秦朝的全部疆土外,汉武帝北驱匈奴,西平西域,领土空前广袤,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紧扣题干中关键信息 “对中国古代历史上某一朝代进行打分,并简要说明”,然后选取一个朝代,最后结合自己选取朝代的打分项目,运用已学知识对打分项目进行分析归纳即可。 点晴: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试题难度较大,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解题时一般可以先明确试题要求,是观点总结还是判断,还是其他方式,然后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综合分析归纳。本题试题形式新颖,解题时需要选取时代,几个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即可。 评分参考 分值 要求 10~12 丧格填写完整。能够引用1~2个具体史实,进行说明;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7~9 表格填写完整。能够围绕所给要素与分数,借助史实进行分析;所举史实与要素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4~6 表格填写完整。所运用的史实依据不足,或史实与要素构成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 0~3 表格填写完整。论述文字与所举要素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33、(1)霍布斯——君主专制政体;洛克——君主立宪制政体 (2)具体——乔治三世指使逮捕威尔克斯并剥夺其议员资格;北美独立战争英国惨败。 根源——国王违背权力制衡思想,违背了《权利法案》的精神 (3)孟德斯鸠。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这与孟德斯鸠主张立法、行政、司法分立与相互制衡学说的精神基本一致。 【解析】 (1)依据材料“主权者一旦选定,人民便最后退了场”可知,人民服从君主的统治,即霍布斯主张君主专制政体,依据材料“我的茅屋子,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可知茅屋的主人允许谁进来,有主人决定,国王受到限制,用这来比喻君主权力受到限制的君主立宪制,故洛克主张君主立宪制政体 (2)直接原因,依据材料“约翰威尔克斯在《苏格兰人》45期谴责政府对外政策。国王乔治三世大为光火,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并指使下院剥夺其议员资格,引起各阶层的强烈反弹”、“1781年英军在约克投降引起国内舆论哗然,人们指责政府和国王干预,造成北美巨大失策”可以得出乔治三世指使逮捕威尔克斯并剥夺其议员资格;北美独立战争英国惨败。政治根源:结合所学可知,政治根源可以从国王违背权力制衡思想,违背了《权利法案》的精神来回答。 (3)思想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政治制度”的权力构架体现孟德斯鸠的理念。说明: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可知,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这与孟德斯鸠主张立法、行政司法分立与相互制衡学说的精神基本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