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联盟联合体2025年历史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doc

上传人:y****6 文档编号:11978762 上传时间:2025-08-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1.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联盟联合体2025年历史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联盟联合体2025年历史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联盟联合体2025年历史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金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5,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表明 A.美国政府践行凯恩斯主义 B.美国实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混合经济 C.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美元贬值加剧 D.美国经济进入“滞涨”阶段 2.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 C.国家强盛,疆域广阔 D.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3.2018年11月,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建立“欧洲联军”。对此,美国总统特朗普坚持让欧洲分担北约的“军费负担”,俄罗斯总统普京则认为,欧洲是一个强大的经济体,他们想在国防和安全方面保持独立主权是很自然的。材料表明 A.欧洲联军和北约源于“冷战” B.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C.霸权主义正威胁世界和平 D.美苏在欧洲展开激烈争夺 4.关于汤武革命,荀子认为,“汤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归之也。”韩非子则说,“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誉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这表明 A.汤武革命成为反抗暴君的象征 B.法家韩非子旨在维护专制统治 C.历史解释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D.历史观点会因史料不同而相异 5.《中国近代社会史》中说:“中国是先有近代历史,然后才逐步形成了近代社会阶级结构体系。它一方面表现为封建社会阶级结构体系的分解和近代新的阶级结构体系的成长,又表现为新旧两种社会阶级结构在近代社会生活中的融合。”据此可知,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体系 A.是中国封建社会阶级结构形式的完整演化 B.未经历剧烈的阶级分化而逐步形成 C.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D.表明中国近代独立完整的社会形态 6.如图中,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恭敬地在俾斯麦的画像前行礼,俾斯麦画像的位置在日本一般用于摆放祖先牌位。下列改革措施,最符合此画寓意的是 A.宣布废藩置县,中央派官员直接管理 B.实行四民平等,平民享有更多的自由 C.允许土地买卖,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 D.颁布明治宪法,赋予天皇绝对的权力 7.16世纪至17世纪早期,欧洲许多国家物价飞涨,出现了所谓的“价格革命”。我国史学界大多认为价格革命是新大陆金银的流人所致;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社会需求的大量增加,供求的失衡也是造成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据此可知,关于欧洲“价格革命"原因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的深入而趋于全面 C.缺少权威人士支持均不合理 D.后期的研究比主流观点可信 8.下表是按照某专题列出的历史人物,推测该专题研究的是 A.科技发展史 B.殖民扩张史 C.宗教发展史 D.东学西渐史 9.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临时政府己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 A.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B.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C.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 D.无产阶级和平夺权胜利在望 10.北朝强调军功以抗衡贵族,军功吏治取向成为官僚政治复兴的动力和起点。官僚的考选、考课、学校、法律等制度在北朝都有较大发展。南朝寒人掌握政权其实也是通过军功这一道路。这些措施的出台 A.加剧了此时中国的社会分裂 B.推动了南北方的民族融合 C.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的开端 D.加速了门阀士族制度衰落 11.撤切尔夫人执政后,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国企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政府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这反映出 A.凯恩斯主义是错误的 B.英国面临严重的通货紧缩 C.英国放弃了国家干预 D.撤切尔夫人信奉货币主义 12.贾广兴在《龙门石窟群中的商业窟》一文中说:“在驰名中外的洛阳龙门石窟群中,有三个鲜为人知的商业窟,为研究唐朝时期洛阳商业繁盛情况及中国商行、社团组织,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龙门商业三窟分别为北市彩帛行净土堂、北市丝行像龛和北市香行社造像龛”。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A.唐朝前期洛阳开始出现商帮 B.洛阳城的社会分工十分发达 C.洛阳龙门石窟普遍出现了商业化的倾向 D.洛阳城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石窟艺术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 材料 1938年秋,日本相继占领武汉和广州,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为了扭转不利形势,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铺”,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坚决的“大扫荡“,实施“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企图清除沦陷区的抗日力量。在这种政治阴影下,国民政府变得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与此同时,中共在华北建立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下辖108个具,人口约2500万人。为了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打破敌人的“囚笼”封锁,共产党决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百团大战”。l940年8月以来,八路军指挥部动员了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地区两千多千来的战线上,对日本侵略者发动大规模攻击,拔掉敌人靠近根据地的明堡、据点,炸毁了铁路、桥梁、公路,使日军交通线痛痰以及粉碎敌人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带战略性的进攻战役。但是日军在受到百团大战的强烈打击后,加深了对中共力量的认识,全方位调整了华北的反共政策。从1941年到1942年秋,日军在华北搞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对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华北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成胁,以致这两年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党史上的严重困难时期。 ——编自要荣踪《纪念百团大战五十周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团大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百团大成。 14.(20分) 材料:民国初年,军间混战,政府更迭频繁,军和党派对教育横加干涉,经费没有着落,教育事业没有规划,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在艰难前行。为寻找拯救中国教育的金匣良方,蔡元培等人游历欧洲数年,深深被欧洲先进的教育理念折服。他认为,法国大学区制蕴含的教育独立思想就是改善中国教育状况的一剂良方。1927年,国民政府颁布《大学区组织条例》,改省教育厅为“大学区”,将全国各地划分为若干个大学区,学区由教育家主持与管理,每区设大学1所,负責大学区内一切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务。大学区制把批育行政权力全部视到大学方面,对中小学教育重视不够,所以得不到教育界内部人士的支持。这些改革,虽然加速中国教育向现代转型,但是,在当时特定时间、特定政治环境下,改革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仅持续不到两年就偃旗息鼓 ——摘编自王列盈《民国时期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失败原因探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进行大学区制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大学区制教育改革失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美国政府通过官方采购及制定计划的措施对经济进行有效干预,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主张,A项正确;美国并未实行混合经济模式,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对外贸易,不能反映对黄金储备的影响,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滞涨”阶段,排除D项。故选A。 2、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格局,符合材料“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的说法,D正确;秦朝时期赋税沉重,刑罚残酷,并不是改善民生,A错误;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不是文化繁荣时期,B错误;秦朝时期疆域并不广阔,C错误。故选D。 3、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北约是二战后西方阵营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使美国得以控制以德国和法国为首的欧盟的防务体系,是美国世界超级大国领导地位的标志,题干中美国总统特朗普坚持让欧洲分担北约的“军费负担”实质上反映了欧洲作为一极在谋求防务独立时受到的巨大阻力,故B项符合题意。A项,马克龙提出建立“欧洲联军”时冷战已结束,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美国霸权主义的影响,排除。D项此时苏联已经解体,排除。 4、C 【解析】 作为儒学代表的荀子肯定了汤武革命是“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作为法家代表的韩非子则认为“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这些不同的认识表明历史解释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故C正确;荀子认为汤武革命是反抗暴君的象征,故A不符合材料主旨;法家韩非子旨在维护专制统治,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史料的不同,故D错误。 5、C 【解析】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社会形态下,一方面冲击旧有的封建社会阶级结构,另一方面又促进新的社会阶级结构的形成,同时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在这一社会形态下不断融合,因此近代社会阶级结构体系体现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社会性质,C正确;根据材料“封建社会阶级结构体系的分解”可知,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结构体系瓦解着原有的封建社会阶级结构,不能作为封建社会完整演化形态的组成部分,排除A;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是通过不断的瓦解重构形成的,其过程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B排除;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不是独立完整的社会形态,排除D。 6、D 【解析】 俾斯麦是德意志帝国的宰相,伊藤博文对俾斯麦的推崇说明其认可德国二元君主立宪制,D正确;AB是明治维新政治上的措施,排除;C是明治维新在经济上的措施,排除。故选D。 7、B 【解析】 本题以欧洲“价格革命”的原因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史学界对欧洲“价格革命”出现的原因这一问题认识的不断发展,从外部条件到内部条件,思考视角不断拓展而趋于全面,B项正确;“只能有一种”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均不合理”也表述过于绝对了,排除C项;后期的研究并不一定比主流观点可信,排除D项。 8、C 【解析】 释迦牟尼为佛教创始人,耶稣为基督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为伊斯兰教创始人,马丁·路德为宗教改革人物,因此四个历史人物都是与宗教有关的,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9、C 【解析】 依据材料中“1917年11月5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十月革命前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国家局势,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故答案为C项。A项,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是在俄国二月革命后的一段时间,排除;B项,俄国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排除;D项,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夺取政权,排除。 10、D 【解析】 依据所学,南北朝时期盛行门阀制度,贵族政治兴盛。依据材料可知,南朝和北朝都强调以军功抗衡贵族,这就加速了门阀士族制度衰落,故D项正确;此时中国社会的分裂和材料信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和南北方民族融合无关,故B错误;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项错误。 11、D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撒切尔夫人放弃了凯恩斯主义,转而信奉货币主义理论,因此D选项正确;凯恩斯主义在70年代后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不代表它是错误的,A选项错误;英国当时仍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不是通货紧缩,B选项错误;撒切尔夫人执政后减少而非放弃国家干预,C选项错误。故选D。 12、D 【解析】 根据“有三个鲜为人知的商业窟,为研究唐朝时期洛阳商业繁盛情况及中国商行、社团组织,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石窟艺术,所以才会出现“商业窟”,故D正确;商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分工,排除B项;“普遍出现”这种表述不符合史实,材料只涉及到个别现象,不能说普遍,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背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调整侵华方针,集中消灭中共抗日力量;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中共力量壮大,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评价: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打破了中国抗战的沉闷局面,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提高了共产党及八路军的威望,并积累了有益的作战经验;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但过早暴露了八路军的力量,遭到日军更为疯狂的反扑。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中“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坚决的‘大扫荡’”得出此时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军调整侵华方针,集中消灭中共抗日力量;根据材料“国民政府变得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得出国民政府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根据材料“中共在华北建立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下辖108个县,人口约2500万人”得出在敌后抗战中中共力量壮大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根据材料“为了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打破敌人的‘囚笼’封锁……但是日军在受到百团大战的强烈打击后,加深了对中共力量的认识,全方位调整了华北的反共政策”结合当时的抗战形势从打击日军配合了正面战场、激发全国抗日热情、提高了共产党及八路军的威望积累作战经验、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阐述其积极作用;同时根据日军调整华北反共政策可知,百团大战过早暴露了八路军的力量,遭到日军更为疯狂的反扑。 14、(1)背景:军阀和政党对教育横加干涉,教育发展艰难;受法国大学区教育制度的启发;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希望教育独立发展。 (2)原因:国内军阀混战,时局动荡;改革内容脱离中国实际(教育独立于政治之外);教育内部人士不认同;改革急于求成 【解析】 (1)根据“军阀混战,政府更迭频繁,军和党派对教育横加干涉,经费没有着落,教育事业没有规划”、“法国大学区制蕴含的教育独立思想就是改善中国教育状况的一剂良方”等内容可从军阀干涉教育、教育发展困难、受法国启发、有识之士的推动等方面总结其背景。 (2)根据“得不到教育界内部人士的支持。……在当时特定时间、特定政治环境下,改革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仅持续不到两年就偃旗息鼓”等内容可知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军阀混战、时局动荡,改革内容不符合中国实际,教育内部人士不认同,改革急于求成等。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