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南省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代的基层组织最初是乡、里,后来增加了亭。汉代在此基础下又实行什伍制,令“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这种做法
A.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 B.提高了国家动员能力
C.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D.导致了冗官问题出现
2.对如图理解正确的是
A.区域集团化阻碍了全球化 B.全球化的趋势已出现逆转
C.国际经济新秩序亟需建立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盛行
3.古罗马普通公民所穿的托加长袍是简朴而没有装饰的,是天然毛料的颜色;平民的服色多为深灰、浅灰或褐色;参加选举的候选人穿着纯白色的托加袍,以引人注目;贵族、执政官、皇帝、将军等人所穿的托加喜爱以紫色作为服色。这表明古罗马
A.法律体系健全 B.奢靡之风盛行 C.等级制度森严 D.人文氛围浓厚
4.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炎黄”概念形成并载入文献始于
A.夏朝 B.西周 C.东周 D.秦汉
5.关于雅典民主制的实质认识是
A.雅典的民主,只是城邦公民内部之间的民主
B.轮番而治与抽签选举,导致权力的滥用与误用
C.直接民主,使不同素养的人享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权利
D.妇女与奴隶被排除在民主之外,激化了社会矛盾
6.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写道:“任何人都可以相信这些埃及人的故事,如果他是轻信的人的话。至于我本人,在这部书中保持那个总的规则,就是把各国的传统照我听到的样子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希罗多德撰写《历史》遵循的原则是
A.坚持观察判断调查 B.展现各国传统风貌
C.保存人类历史功绩 D.保持历史原始信息
7.《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中写道:“1861年2月19日……在许多历史著作中,(将)这一天定为俄国经济史上的两个时期的分界线”。对“分界线”最恰当的理解是
A.落后国家→军事强国 B.农奴制度→工场制度
C.封建主义→资本主义 D.农业经济→商品经济
8.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9.《全球通史》中提到,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工业化,首先重视重工业的生产,然后才是消费品的生产,这意味着推迟了公民对工业化感到满意的时间。如人们获得诸如冰箱、收音机和汽车等消费品之前,政府建设了钢铁工厂和水力发电站。材料主要说明斯大林模式
A.是以牺牲人民利益为代价的工业化 B.消弭了人民对消费品的迫切需求
C.设定了过高的远离现实的生产目标 D.开创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0.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呼吁:“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当时新中国
A.初登国际舞台 B.恢复联合国席位
C.加入世贸组织 D.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11.古希腊哲学家中,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主张人文主义思想.但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不同于智者学派的是
A.探究人的问题 B.注重人的道德
C.树立人的尊严 D.强调人的价值
12.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以下能够反映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的农具是
A. B.
C. D.
13.1913年6月的一期《大公报》专门刊登了一篇题为《粤女学生之怪装》的文章,称她们“穿着猩红袜裤,脚高不掩胫,后拖尾辫,招摇过市”。对此,广东教育司专门发出布告,下令整顿,称“近来一种女子佻挞长袜猩红,裤不掩胫,此在无知识者为之尚不足责,不谓人格尊贵之女学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由此表明当时
A.教育近代化受制于封建伦理纲常
B.大众传媒影响到政府对教育管理
C.服饰文化呈现个性化的特点
D.民主共和思想尚未深入人心
14.下图EF段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的原因是
我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A.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奠定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 D.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推动
15.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论。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张“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
B.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C.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
D.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
16.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17.在历史上,教育只是局限于贵族阶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代人都是巴黎和博洛尼亚而非雅典和亚历山大的继承人和接班人”,是因为
A.经院哲学的产生 B.大学的兴起
C.骑士文学的盛行 D.市民文学的出现
18.北宋真宗成平年间(998—1103年),丁谓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福建交通运输事务。他在任期内大力加强对北苑贡茶的管理,使北苑贡茶的质暈、品种和数量都有极大提髙,并因此得到提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
A.茶叶生产的影响力
B.荼叶商人地位提髙
C.选官制度发生变化
D.制茶技艺达到顶峰
19.“版印之书,唐人尚未盛为之。……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此引文最早当出自
A.《贞观政要》 B.《梦溪笔谈》 C.《永乐大典》 D.《四库全书》
20.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在这种“令人极度失望”的社会背景下兴起的文学流派是
A.启蒙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现代主义文学 D.古典主义文学
21.宋真宗咸平五年,政府以汴京城“衢巷狭隘”为由对坊墙整修,并设置了咚咚鼓以警昏晓。到仁宗景佑年间,开始允许居民临街开设邸店,到宋神宗年间,汴京城已是“不闻金鼓之声了”。这说明了在宋代
A.政府态度决定“市”能否突破时空限制
B.商业活动已经不再受到政府的任何监管
C.政府调整管理制度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D.汴京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
22.隋唐时期“工商不得人仕”;992年,宋太宗下诏“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此后,参加科举的工商业子弟比比皆是。这表明
A.工商皆本已经成为时代主流 B.参加科举需由州郡长官推荐
C.门第成为选官人仕重要条件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科举变革
23.观察下图,其主张的提出者是
A.胡适 B.陈独秀 C.梁启超 D.鲁迅
24.《回忆录》中写到,“苏格拉底说,既然正义和其他美好的事情都是美德,很显然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智慧”。苏格拉底这一观点
A.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强调以德治国
C.源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D.主张思想自由
25.明代《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了我国某一时期的活塞式鼓风技术,活塞的反复运动可产生连续的风力,从而大大提高冶金的炉温。该技术有助于
A.打破西方科技垄断 B.大大提高冶金业的规模
C.中国农业技术革命 D.金属工具的进一步推广
26.17世纪50年代,蔗糖开始频频出现在药品、文学想象以及身份的炫耀等方面。1800年前后,蔗糖已经为英国人的日常饮食提供了近五分之一的热量。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C.高效便利的交通网络提供了条件 D.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迅猛增长
27.明代成化时,“濒海大姓私造海舰,岁出诸番市易”。嘉靖年间,这些人“联结为寇,溃裂以出”,获利丰厚。明王朝几乎倾注了全国的兵力和物力镇压海寇,国库日益空虚。据此可知
A.海禁政策导致朝贡贸易体系瓦解
B.私人海外贸易呈现不可阻挡之势
C.走私贸易迅速扩大社会贫富差距
D.海禁政策有阻止外国侵略的作用
28.苏轼在书法上主张“意造”,注重“意”的表达和“神”的追求。在森严的唐法面前,苏轼等义人书家,以其超人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以唐人为阶梯,避开唐法,另辟蹊径,直追晋人意趣,发展其任情适性的一面,从而形成以苏轼为首的“尚意”书风。据此可知,北宋书法( )
A.以行书为主流书法 B.在传承中形成特色
C.崇尚魏晋否定唐朝 D.深受陆王心学影响
29.17世纪中期以来,英国流传着一句民间谚语:“我的破茅屋是我的城堡。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以下人物的思想最能体现这一民谚精髓的是
A.霍布斯 B.培根 C.洛克 D.伏尔泰
30.如图为1975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的优秀作品《支农列车到山村》。该作品
A.说明了经济形式全面好转 B.以政治思想宣传作为主题
C.反映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 D.表明当时文艺方针已转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 材料 冼夫人是广东南部越族人。梁朝末年发生侯景之乱,各地豪绅乘机扩大势力,割据一方。梁大宝元年,冼夫人支持陈霸先起兵讨伐,平定了侯景之乱。陈朝建立之初,时时受到以欧阳纥为首的割据势力的威胁,冼夫人又挺身而出,支持中央扑灭这股割据岭南地区的豪强势力。隋开皇九年,隋文帝进军岭南,遭到陈朝旧臣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抵抗,冼夫人获悉后以身作则支持隋军完成岭南地区的统一。冼夫人具备称雄割据的条件,但她在全国处于混乱分裂之时,不搞割裂分治,成为支持南朝梁、陈两代和隋与唐初稳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此外,《隋书》还记载她“幼贤慧,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越人之俗,好相攻击。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恃其富强,侵掠傍郡,岭表苦之,夫人多所规谏,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冼夫人的主要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冼夫人的历史贡献。
32.(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20世纪20年代初,长江上驶过的船只几乎都挂着外国旗帜。卢作孚决心创办自己的航运公司,收回各国公司手里的内河航运权。1926年6月,卢作孚在重庆召开了民生公司的创立大会,确定公司的名称为“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其宗旨是“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卢作孚信仰“三民主义”,“民生”这个词,就来源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而“实业”,即以发展祖国实业为目的的综合性事业。靠“艰苦创业,努力改进航运服务”,卢作孚由5万元资本、一条小火轮,发展到上亿元资本、140多艘江海轮船,逐步统一了川江航运,并在长江航运夺得优势。1938年初卢作孚担任交通部次长,负责战时全国水陆交通运输。在10月至11月的40天里,他率领民生公司抢运人员、物资、机关、科研单位、学校设备及若干文物撤向大后方,这一壮举被称为“宜昌大撤退”。
——摘编自刘重来《卢作孚与宜昌大撤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创办民生公司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卢作孚实施宜昌大撤退的意义。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梁漱溟,近代著名思想家,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他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与重建等做出了突出贡献。1921年中西文化论战正酣之时,他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发出了在西洋文化强大的冲击之下,中国文化出路何在的呼声。他不赞同国粹派顽固守旧的文化观,也不赞同全盘西化派一概否定传统文化及全盘照搬西方文化的主张,也不赞同中西文化相互调和的论调,认为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他提出首先要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实现西化(短期目标),然后再重新拿出中国文化(中长期目标)。该书出版引发新一轮中西文化论争。
梁漱溟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先赞成“君主立宪”,后加入过中国同盟会,最终转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不赞成用暴力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他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积极从事乡村建设的实践。梁漱溟认定,尽管目前东方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迫,几有断绝之虞,但这却是暂时的,中国文化不仅仅不应该断绝、也不会断绝;不仅仅会在中国复兴,更是会走向世界——正如古希腊文化在近代西方的命运一般。
——摘编自孙凯《梁漱溟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梁漱溟的主要思想观点,并指出其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
(2)中国思想界“中西文化论争”时,产生“梁漱溟之问”的历史背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秦代到汉代,通过乡、里、亭和什伍制度,强化了政府对民众的管理,有利于提高官府的组织员力度,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赋税减轻的信息,排除A项;政府加强对民众的管理不能等同于人身依附,排除C项;秦汉基层组织不属于官僚体系,排除D项。故选B。
2、C
【解析】
根据材料“世界经济仍在艰难复苏中”“主权债务风险”等信息可知,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中仍有诸多阻碍因素,如主权债务风险、贸易保护主义等,说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任重道远,国际经济新秩序亟需建立,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世界经济复苏的艰难性,没有体现区域集团化,并且区域集团化有利于全球化,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没有体现全球化出现逆转,并且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国际经济新秩序亟需建立,没有涉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项错误。
3、C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罗马社会制度的理解和认识。题中的材料反映了古代罗马不同身份的人在服饰上有明显的不同,说明彼此之间是严格区分的,等级制度森严,故C项说法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罗马的法律建设问题,故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出奢靡的生活风气,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严格的等级区分,而不是人文主义的氛围,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4、C
【解析】
“炎黄子孙”称呼的来历,最早可以定位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战国时期史书《国语》中记载当时的人都是炎帝和黄帝的后人,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答案为C;ABD不符题意,排除。
5、A
【解析】
雅典民主制的本质是一种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民主制度。只是城邦公民内部之间的民主,广大的奴隶、外邦人和妇女被排除在民主之外。故A正确;轮番而治与抽签选举属于雅典民主运作的方式,排除B;直接民主是民主的形式,不是实质,排除C;妇女与奴隶被排除在民主之外,并没有激化社会矛盾,排除D。故选A。
6、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就是把各国的传统按照我听到的样子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可以看出,希罗多德书写历史秉持历史原始信息的原则。故选D。ABC三项材料均未体现。
考点:史学研究:写史的原则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历史研究的一般的方法。记载历史要从历史的本来面貌出发,如实的记载历史。同时史学研究也要注意采用客观的标准,即史识,就是根据资料得出结论,要注意对资料的考证。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对待史料的问题也需要掌握。
7、C
【解析】
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分界线,故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
8、C
【解析】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贸易的重要通道,材料中“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以及发现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人俑,可知当时丝绸之路已经延伸至朝鲜半岛,故C正确。材料知识提及的胡俑并非西方文化,故A错。材料未强调海上丝绸之路,B错。材料未提及与东罗马的外交,故D错。
9、A
【解析】
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工业化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推迟了公民对工业化感到满意的时间,这就意味着斯大林模式是以牺牲人民利益为代价的工业化,故A正确;该模式不可能消弭人民对消费品的迫切需求,故B错误;消费品的生产是基本的生产,目标不高,故C错误;材料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关系,故D错误。
10、A
【解析】
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周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A符合题意;B、C、D与材料无关。
11、B
【解析】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都强调人的价值,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本质,A、C、D选项是其相同点。但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道德,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而苏格拉底则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12、C
【解析】
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故C符合题意;原始社会后期,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商周时期使用青铜农具,如青铜耒,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大公报》报道粤女学生的着装问题,从而引发“广东教育司专门发出布告,下令整顿”,这体现出大众传媒影响到政府对教育管理,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没有体现出教育的近代化与封建伦理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服饰文化的特点,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没有体现出民主共和思想,故D项排除。
14、D
【解析】
据表中曲线可知,1978年以后,城镇人口迅速增长,这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推动,D正确;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奠定是“一五计划”的完成,与材料无关,A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是初,B说法错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是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C与材料无关。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曲线变化的拐点”,据此判断。考查的是学生的读图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
15、C
【解析】
汉武帝时期、东汉末年时期、曹魏时期的政治理念具有不同的表现,故具有阶段性,所以礼法思想有所发展,符合题意,故C正确;儒家思想遭受冲击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题干说明的是汉朝,故A错误;中国古代法律融入了儒家思想的相关精神,可没有说明中国法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故B错误;儒学的哲学化是宋明理学,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故D错误;本题答案C。
16、D
【解析】
清初的山西人口结构中,从多到少依次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了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AC两项错误;当时仍然有人希望学而优则仕,B项错误;因为追求财富,当时在山西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项正确。
17、B
【解析】
西欧大学的兴起打破了“教育只是局限于贵族阶层”的局面,故B正确;经院哲学是一种为宗教神学服务的思辨哲学,不符合题意,排除A;骑士文学以描写已居于封建阶层的骑士的爱情和冒险故事为主,排除C;市民文学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D。故选B。
18、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丁谓因督造贡茶、改进贡茶制造技术、提高贡茶品质,获得皇帝赏识,由此可见,当时统治者对包括贡茶在内的制茶业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茶叶生产的巨大影响,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丁谓并不是茶叶商人,排除B项;北宋仍采用科举制度,选官制度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仅提到贡茶的制造,不能说明整个制茶技艺达到顶峰,排除D项。
19、B
【解析】
“胶泥刻字”说明是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梦溪笔谈》是北宋时期沈括著作,可能 是最早提及的著作,故B正确;A是记载唐朝时期历史,不可能涉及;C和D是明清时期著作,不是最早,排除。
20、B
【解析】
材料“‘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指的是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述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故B正确;启蒙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并结合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分析解答。
21、C
【解析】
依据材料“开始允许居民临街开设邸店,到宋神宗年间,汴京城已是‘不闻金鼓之声了’”并结合宋朝商业发展的状况来看,随着宋朝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也在改变对商业的严格管理的态度。C正确;决定“市”能否突破时空限制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政府决定’的说法过于夸大政府作用,A排除;‘不再受到政府的任何监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排除;材料未体现汴京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D排除。故选C。
22、D
【解析】
从隋唐时期“工商不得入仕”到宋太宗以后参加科举的工商业子弟比比皆是,表示科举取仕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说明商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些都源于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故选D;工商皆本是明朝黄宗羲的观点,排除;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3、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图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文运动。而胡适又是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所以其主 张的提出者是胡适。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胡适
24、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因智者学派的过分强调对人性放纵的弊端,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来进行修正,故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民主政治,A选项排除。材料不单纯是强调美德,B选项排除。材料和思想自由无关,D选项排除。
25、D
【解析】题干中所叙述的是中国在冶铁技术上的提高,没有对西方科技进行阐释,更得不出来打破西方科技垄断,故A项排除;依据“从而大大提高冶金的炉温”可得出会提高冶炼的质量,与规模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中阐释的冶炼技术,无法看出农业技术革命,故C项排除;“活塞式鼓风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金属的质量,似的金属工具进一步得到推广,故D项正确。
点晴:解题时紧扣“大大提高冶金的炉温”,结合冶炼技术的提高,冶炼的质量不断提高,得出金属工具的进一步推广。
26、D
【解析】
17世纪50年代,蔗糖开始频频出现在药品、文学想象以及身份的炫耀等方面,这说明蔗糖是奢侈品;1800年前后,蔗糖已经为英国人的日常饮食提供了近五分之一的热量,这说明蔗糖已经普及。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根源于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迅猛增长,故D正确;等级观念明显淡化、贫富差距日益缩小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故AB错误;高效便利的交通网络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
27、B
【解析】
根据材料“濒海大姓私造海舰”“联结为寇,溃裂以出”“明王朝国库日益空虚”可知,当时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但私人出海现象仍屡禁不止。B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当时朝贡贸易的情况,A排除;材料未体现贫富差距的扩大,C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外国侵略,D排除。故选B。
28、B
【解析】
材料“以唐人为阶梯,避开唐法,另辟蹊径,直追晋人意趣,发展其任情适性的一面”体现的是苏轼等书法家在继承唐代书法的基础上形成为了以苏轼为首的“尚意”书风,B正确;材料无法得出行书是主流书法,A排除;材料并未否定唐朝,更多强调的是在唐朝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C排除;材料未涉及心学和书法之间的关系,D排除。故选B。
29、C
【解析】
洛克是第一个系统阐述宪政民主政治以及提倡人的自然权利的人。材料“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我的破茅屋”体现了人们生来就有生命、自由、财产等自然权利,是洛克思想的体现,故C符合题意;霍布斯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天赋人权合社会契约,但没有明确的人民主权的观点,故A不符合题意;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故B不符合题意;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主张君主立宪,自由平等,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0、C
【解析】
《支农列车到山村》中描绘的国家为农村建设提供了各种机械和物资,反映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故选C项;1975年处于“文革”时期,国家经济形势并未“全面”好转,A项错误;图片中没有鲜明地政治口号和标语, B项错误;文艺方针的转变是在十一届三中以后,D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1)主要功绩:支持梁朝平定侯景之乱;支持陈朝扑灭岭南割据势力;支持隋军统一岭南;反对贪暴和讲信义等。
(2)贡献: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岭南地区的发展;移风易俗,推动岭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等。
【解析】
(1)“主要功绩”,根据材料信息“梁大宝元年,冼夫人支持陈霸先起兵讨伐,平定了侯景之乱”、“冼夫人又挺身而出,支持中央扑灭这股割据岭南地区的豪强势力”、“冼夫人获悉后以身作则支持隋军完成岭南地区的统一”、“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恃其富强,侵掠傍郡,岭表苦之,夫人多所规谏”得出:支持梁朝平定侯景之乱、支持陈朝扑灭岭南割据势力、支持隋军统一岭南、反对贪暴和讲信义等。
(2)“历史贡献”,根据材料信息“冼夫人具备称雄割据的条件,但她在全国处于混乱分裂之时,不搞割裂分治,成为支持南朝梁、陈两代和隋与唐初稳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越人之俗,好相攻击。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恃其富强,侵掠傍郡,岭表苦之,夫人多所规谏,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岭南地区的发展、推动岭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等角度评价。
32、(1)背景:近代列强控制中国内河航运权;实业救国思潮的盛行;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民族主义运动高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卢作孚具有强烈的民族尊严和爱国精神。
(2)意义:抢运了大量战略物资,支持抗日战争的战略产业建设;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内迁,保住了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有利于恢复战时大后方的民族工业;为抗战的胜利保存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员。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初,长江上驶过的船只几乎都挂着外国旗帜。”可见近代列强控制中国内河航运权;根据材料“而“实业”,即以发展祖国实业为目的的综合性事业”可见当时实业救国思潮的盛行和民族主义运动高涨;根据材料“卢作孚由5万元资本、一条小火轮,发展到上亿元资本、140多艘江海轮船”可见当时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据材料“卢作孚担任交通部次长,负责战时全国水陆交通运输。…这一壮举被称为“宜昌大撤退”或“东方的敦刻尔克””可见卢作孚具有强烈的民族尊严和爱国精神。
(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作孚实施宜昌大撤退属于抗日战争期间沿海工业内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需要从支持抗日战争的战略产业建设、保住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恢复战时大后方的民族工业、为抗战的胜利保存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员等方面进行分析。
33、(1)政治思想:醉心西方民主政治,实行改良主义;教育思想:从乡村教育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文化思想:中国文化会延绵不绝,走向世界。
态度:先全盘西化,再重建中国文化。
(2)背景: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及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思想;民国初年新旧更替,文化氛围相对宽松;一战使人们对西方文化产生怀疑,引发思想界反思;知识分子对救亡图存的思考。
【解析】
(1)政治思想:据材料“梁漱溟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先赞成‘君主立宪’……”醉心西方民主政治,实行改良主义;教育思想:据材料“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积极从事乡村建设的实践”可知,从乡村教育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文化思想:据材料“尽管目前东方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迫,几有断绝之虞,但这却是暂时的,中国文化不仅仅不应该断绝、也不会断绝;更是会走向世界——正如古希腊文化在近代西方的命运一般。”可知,中国文化会延绵不绝,走向世界。
态度:据材料“梁漱溟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先赞成‘君主立宪’……”可知,其主张全盘西化;据材料“尽管目前东方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迫,几有断绝之虞,但这却是暂时的,中国文化不仅仅不应该断绝、也不会断绝;更是会走向世界——正如古希腊文化在近代西方的命运一般。”可知,再重建中国文化。
(2)背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及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思想;民国初年新旧更替,文化氛围相对宽松;一战使人们对西方文化产生怀疑,引发思想界反思;知识分子对救亡图存的思考等方面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