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历史与社会提纲.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958132 上传时间:2025-08-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3.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与社会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历史与社会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绣山中学 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 基础知识提纲 第一单元 多元发展的早起文明 第一课 亚非大河文明 1.1.1 古代埃及(尼罗河的赠礼) 1. 地理位置:非洲北部 2. 埃及国家发展史:兴起:① BC3500年,出现小国; 发展:② BC3100年,美尼斯初步建立统一的埃及国家; 强盛:③ BC 15世纪,成为地跨亚非两洲的帝国; 衰亡:④ BC 6世纪,被波斯灭亡。 3. 埃及王国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 4. 法老权利:独揽国家行政权、主宰国家经济、控制国家军队和司法。 5. 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6. 埃及文明的表现:金字塔、象形文字、太阳历、医学。 1.1.2 古代西亚国家(新月沃地) 1. 农业类型:灌溉农业(气候干旱少雨,河水流量不稳定,依靠人工修建的灌溉系统) 2. BC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3. 《汉谟拉比法典》:意义: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实质(性质):维护奴隶主统治阶级利益; 颁布目的: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 4. 苏美尔人——楔形文字;腓尼基人——字母文字;希伯来人的后裔——犹太人。 1.1.3 古代印度(种姓社会) 1. 古代印度:地理位置:南亚次大陆 主要河流:印度河、恒河 2. 种姓制度:形成时间: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 宣扬种姓制度的目的:维护高级种姓的统治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激化社会矛盾,阻碍社会发展。 等级名称 社会阶级 职责和义务 婆罗门 祭司和贵族 掌握神权 刹帝利 国王、武士和官吏 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吠舍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向国家纳税,为神庙上供,养活第一第二阶级 首陀罗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者 几乎没有权利,受上层等级的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 3. 佛教:产生时间:公元前6世纪 产生地点:古代印度 产生背景:种姓制度下,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创始人: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 创立目的: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 教义:宣扬众生平等; 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传播区:①北传佛教:中国内地、朝鲜半岛、日本等;②南传佛教:东南亚国家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1.2.1 早期国家与社会(夏商西周) 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君主 亡国君主 文化成就 在中华早期文明史上的地位 夏 BC 2070 禹 桀 世袭制、大型宫殿 国家初创 商 BC 1600 汤 纣 青铜铸造业、甲骨文 强大的军队和严酷的刑罚 文字成熟 青铜铸造业繁荣 西周 BC 1046 周武王 周幽王 分封制、礼乐制度 成熟的礼乐文化 1. 禹死后,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此“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 司母戊鼎: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3. 分封制:对象:同姓王室、异姓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义务: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 诸侯权利:在自己封国内根据血缘亲疏再分封;有征税、行政权、军权。 影响:确立周王权威,扩大统治范围(有利);为日后诸侯争霸埋下隐患(不利)。 1.2.2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东周列国) 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 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一统天下; 经济:铁器牛耕,效率提高,土地私有,结构变化。 1. 春秋时期(BC 770 - BC 476): 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①周天子失去往日权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②周天子仍为天下共主,有名义上的最高统治权。 春秋五霸:①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②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齐国最先称霸的原因:①自然条件:背山靠海;资源丰富; ②善于用人:不计前嫌,重用管仲; ③实力雄厚: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④手段高明:尊王攘夷,深得民心。 2. 战国时期(BC 475 – BC 221): 战国七雄: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商鞅变法:内容: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意义:秦国从此强盛,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1.2.3 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人物 时期 经典 主要思想 儒 家 孔子 春秋 《论语》 “仁”、“礼”、“德”(治国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思想) 孟子 战国 “仁政” “民贵君轻”(治国思想)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道德准则) 道 家 老子 春秋 《老子》 朴素辩证思想:事物都有对立面(哲学思想) “无为”:顺应自然,反对侵扰百姓(治国思想) 庄子 战国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 “非攻”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变法、法律,中央集权和加强君主权威 兵 家 孙武 春秋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 战国 《孙膑兵法》 “事备而后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第三课 西方古典文明 1.3.1 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城邦) 1. 希腊地理环境:海岸线崎岖,天然良港众多,岛屿星罗棋布。 2. 希腊城邦:出现:BC 8世纪—BC 6 世纪 结束:BC 4 世纪 突出特点:小国寡民 3. 典型城邦:①雅典(古希腊最重要的城邦): 民主制度 确立:BC 6世纪,克里斯提尼改革 顶峰:BC 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执政期间;“黄金时代” 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相对民主 对象: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 ② 斯巴达:贵族统治,崇尚武力 4. 亚历山大东征:结果: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评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1.3.2 罗马帝国的兴衰 1. 罗马兴衰史:罗马城(BC 8世纪)→罗马共和国(BC 509年)→征服意大利半岛(BC 3世纪)→地中海霸主(BC 2世纪)→罗马帝国建立(BC 27年)→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2世纪)→帝国分裂(395年)→西罗马灭亡(476年) 2. BC 27年,屋大维表面上自称共和国“元首”,但独揽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从此,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 3. 罗马成为地跨三洲的帝国→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帝国最初200年,局势安定,经济繁荣,史称“罗马和平”时期。 4. BC 73年:斯巴达克起义。 5. 公元 1世纪,基督教产生。 1.3.3 西方文明之源 1. 古希腊文明: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科学:阿基米德(“力学之父”、杠杆定律、浮力定律) 亚里士多德(创立物理学、逻辑学等) 文学:《荷马史诗》——世界著名长篇文学作品 戏剧:“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 体育:奥林匹克、马拉松 2. 古罗马文明:罗马法: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拉丁字母: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最通用的文字 建筑:斗兽场、凯旋门、高架引水渠、四通八达的道路…… 第二单元 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 第一课 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1. 西欧封建国家:法兰克王国:建立者:法兰克人(日耳曼的一支) ↓(发展) 查理曼帝国:产生:800年,查理接受教皇加冕,成为皇帝。 ↓(分裂:843年) 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 2. 英吉利王国:建立者:盎格鲁·撒克逊人(日耳曼的一支) 3. 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国王和大封建主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臣下,形成封主与封臣的关系。 特征:封主与封臣、封建主与农奴的主从关系 4. 基督教 发展与加强的原因:宣扬“君权神授”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扶植 基督教的统治:地位: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表现:政治:参与政治; 经济:占地征税(什一税); 文化:垄断文化与教育 5. “丕平献土”为教皇国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特点:自给自足 农村:封建庄园 主人:国王、贵族、教会 劳动者: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租种土地,缴纳 租税,承担劳役。终年劳累,缺 6. 西欧封建社会经济 乏人身自由,生活极端困苦。 代表: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巴黎、伦敦; 城市 外贸活跃:威尼斯、热那亚;手工业发达:佛罗伦萨 行会:产生原因:反抗封建主欺压,保护手工业者共同利益 第二课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1. 伊斯兰教的创立: 背景:六、七世纪之交,半岛各部落间社会矛盾尖锐,人们渴望建立统一国家。 创始人:穆罕默德 时间+地点:610年,麦加 经典:《古兰经》 主要教义:信仰真主安拉,赈济贫民,善待奴隶,反对高利贷。 作用:对一神教的宣传,有助于打破狭隘的部落界限,促进半岛统一。 教历元年: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 2. 穆罕默德去世前,半岛基本实现统一。 3.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原因:争夺商路和土地; 结果:①8世纪中叶,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首都:巴格达)。 ②伊斯兰教随之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4.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改造并传播阿拉伯数字; 医学:世界领先地位; 建筑:清真寺——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典范 文学:《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文学不朽之作 传播成就: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 第三课 日本的大化改新 1. 大和国:5世纪统一日本; 最高统治者:天皇。 国内:7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矛盾尖锐; 背景 国外:大唐王朝高度繁荣,朝鲜半岛蒸蒸日上,日本受刺激; 前奏:645,宫廷政变 时间+改革者:646年,孝德天皇 政治: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2. 日本的大化改新 主要内容 经济:土地收归国有,定期分地收税,农奴转为公民; 意义: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 3. 645年,苏我氏势力被铲除, 孝德天皇即位,建年号“大化”。 4. 大化改新后,大和国改名日本国,迁都平城京,日本历史进入奈良时代。 5.大化改新之后的数百年:日本土地制度遭破坏,豪强贵建立庄园,逐渐形成武士阶层。 综合探究二 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 1. 世界三大宗教概况 创立 时间 创始人 创立地 主要教义 分布区域 宗教 场所 基督教 1世纪 耶稣 巴勒 斯坦 信仰上帝,忍受苦难 欧洲、美洲 教堂 伊斯 兰教 7世纪 (610) 穆罕 默德 麦加 信仰唯一真主安拉,赈济贫民,善待奴隶,反对高利贷 中亚、西亚、北非 清真寺 佛教 BC 6世纪 释迦 牟尼 古印度 众生平等,消灭欲望, 刻苦修行 东亚 东南亚 寺庙 备注:政教合一的宗教——伊斯兰教;流传最广的宗教——基督教; 2. 宗教建筑风格与寓意:中世纪教堂高耸入云——象征上帝高高在上的威严; 清真寺上的穹顶——召唤信徒; 佛教寺庙类似皇宫——表现地位高。 第三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课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时间:BC221; 1. 秦国统一六国 人物:嬴政; 定都:咸阳; 原因:①商鞅变法奠定基础(根本原因);②人民渴望统一; ③秦王广纳人才; ④正确的统一战略(远交近攻); 历史意义:结束诸侯国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愿望。 长城 南海 陇西 东海 秦朝疆域: 政治: 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①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②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有利于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巩固统一; 2. 秦始皇巩固统一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后又采用更为简单的隶书)→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 思想:采纳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重大损失; 交通:修驰道、车同轨; 第二课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1. 秦朝暴政的表现:①徭役繁重、赋税沉重;②严刑峻法;③焚书坑儒;…… 时间+地点:BC 209年,大泽乡; 2. 陈胜吴广起义 起义原因:①遇雨误期(直接原因);②秦朝暴政(根本原因); 结果:失败; 意义:揭开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3. 项羽大败秦军主力,刘邦占领咸阳,BC 207年,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4. 楚汉之争:结果:刘邦获胜,建立西汉。 刘邦获胜原因:刘邦善于用人,得民心;项羽刚愎自用,纵兵掠杀,失民心。 时间+创立者:BC 202年,汉高祖刘邦; 5. 西汉 休养生息政策:内容:轻徭薄赋、减轻刑罚、重视耕织→开创“文景之治” 具体措施(P54倒数第三至倒数第一段,了解即可) 6. 文景之治:出现原因: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恢复经济; 意义:为西汉的全盛奠定基础;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 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员监督(中央设司隶校尉); 1.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中央统一铸造货币,控制盐铁产销; 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思想: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保证皇帝的权威和朝廷政令的推行; 9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