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41∕T 2661-2024 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测报和防控技术规程(河南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1193325 上传时间:2024-04-18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50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1∕T 2661-2024 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测报和防控技术规程(河南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DB41∕T 2661-2024 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测报和防控技术规程(河南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DB41∕T 2661-2024 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测报和防控技术规程(河南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DB41∕T 2661-2024 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测报和防控技术规程(河南省).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DB41∕T 2661-2024 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测报和防控技术规程(河南省).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65.020.20 CCS B 16 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 26612024 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测报和防控技术 规程 2024-03-12 发布 2024-06-11 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1/T 26612024 I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系统调查.1 5 大田普查.3 6 主要天敌调查.4 7 测报灯诱虫.4 8 预测预报.5 9 防控措施.5 10 资料收集、汇总.7 附录 A(资料性)灰飞虱、天敌调查及防治记载表.8 附录 B(资料性)灰飞虱卵发育进度简易分级及卵被寄生特征.15 附

2、录 C(资料性)灰飞虱在不同温度下各虫态历期.16 附录 D(资料性)灰飞虱发生程度分级.17 DB41/T 26612024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省植物保护检疫站。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光华、任应党、杨琳琳、张书杰、杨共强、冯法动、康宇静、董亚昌、王新媛、康国强、张清军、冯岩、张金虎。DB41/T 26612024 1 黄淮

3、稻麦轮作区灰飞虱测报和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测报和防控的术语和定义、系统调查、大田普查、主要天敌调查、测报灯诱虫、预测预报、防控措施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测报和防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24689.1 植物保护机械 虫情测报灯 GB/T 15794 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

4、范 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稻麦轮作 周年水稻与小麦轮作的一种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3.2 灰飞虱 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n)半翅目飞虱科灰飞虱属的一种昆虫,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寄主有水稻、麦类、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及禾本科杂草。3.3 低龄若虫 灰飞虱初孵至 3 龄(含 3 龄)的若虫。3.4 高龄若虫 灰飞虱 4 龄和 5 龄若虫。4 系统调查 4.1 麦田调查 4.1.1 调查时间 4.1.1.1 越冬期 DB41/T 26612024 2 灰飞虱越冬期调查在11月至翌年2月,每月中旬调査1次。4.1.1.2 发生期 灰飞虱发

5、生期调查在3月至5月,每10 d调査1次。麦田一代灰飞虱卵量调查在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期(一般为3月中下旬)后开始调查,每5 d调查1次,连续调查3次。4.1.2 调查田块 在灰飞虱常发区,选择相距1000 m以上的免耕撒播和翻耕耧播麦田各3块,每块田面积不少于1亩,固定为系统调查田。4.1.3 调查方法 4.1.3.1 挖土样法 适用于12月和1月灰飞虱不活跃期,每块系统调查田棋盘式取样,每块田取10个样方,每个样方挖土15 cm20 cm 15 cm20 cm,深10 cm15 cm,包括1穴稻桩和周围的麦苗。将挖取的土块和植物装入塑料袋扎口,带回室内放置在20条件下,待到灰飞虱恢复活跃状态

6、(一般24 h)后,稻桩朝下拍打土块于白瓷盘中,对灰飞虱计数。根据挖土取样面积,乘以系数0.5,折算成每亩虫量,将结果记入附录A表A.1。4.1.3.2 扫网法 适用于11月、2月和3月的灰飞虱活跃期,每块系统调查田釆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用口径为33 cm的捕虫网,以0.5 m/s步速,摆幅1 m左右,扫网来回算1次,共扫10次(约3 m2),观察统计虫量,根据扫网面积,折算成每亩虫量(越冬期数值再乘以系数1.2),将结果记入附录A表A.2。4.1.3.3 盘拍法 适用于小麦拔节期至成熟期,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10个点,每点拍取2盘,用28 cm 40 cm的白搪瓷盘作载体,查虫时将

7、28 cm盘边轻轻插入麦丛,下缘紧贴麦丛基部,快速拍击植株中下部,连拍3下后迅速将瓷盘端平。观察统计成虫、若虫数量,成虫性别和若虫龄期。将20盘虫量之和作为1 m2虫量,乘以667折算成每亩虫量,将结果记入附录A表A.3。4.1.3.4 剥查法 适用于麦田一代灰飞虱卵量调查,每块系统调查田采用棋盘式取样20点,每点拔取麦苗25株,带回室内,在体视镜下剥查卵条数、卵粒数、卵发育进度、被寄生卵数(参见附录B)等,将结果记入附录A表A.4。4.2 稻田调查 4.2.1 秧田调查 4.2.1.1 调查时间 秧苗3叶期始至拔秧前止,每10 d调查1次。4.2.1.2 调查田块 选择水稻秧田3块,每块田面

8、积不少于0.5亩,固定为系统调查田。DB41/T 26612024 3 4.2.1.3 调查方法 每块系统调查田釆用对角线 5 点取样,每个样点面积约 1 m2,釆用定点扫网法,选用口径为 33 cm的捕虫网,摆幅 1 m 左右,扫网来回算 1 次,共扫 5 次,观察统计成虫性别、若虫龄期和数量,并折算成每亩虫量,将结果记入附录 A 表 A.2。4.2.2 本田调查 4.2.2.1 调查时间 移栽田从移栽后15 d开始至水稻黄熟期结束,直播田从水稻分蘖初期开始至水稻黄熟期结束,每10 d调查1次。4.2.2.2 调查田块 选择移栽田和直播田各3块,每块田面积不少于1亩,固定为系统调查田。4.2

9、.2.3 调查方法 4.2.2.3.1 盘拍法 适用于水稻移栽田或直播水稻拔节末期至黄熟期系统调查。釆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移栽田选取12个样点,每点取2丛,每块田查24丛,将24丛虫量之和作为1 m2虫量(按每亩16000丛水稻计算);每块水稻直播田选取10个点,每点拍取2盘,将20盘虫量之和作为1 m2虫量,盘拍方法同4.1.3.3。分别记录拍取的灰飞虱成虫和若虫数量、成虫性别、若虫龄期,将所得1 m2虫量乘以667折算成每亩虫量,将结果记入附录A表A.3。4.2.2.3.2 扫网法 适用于直播水稻分蘖初期至拔节期调查,方法同4.1.3.2,观察记录成虫和若虫数量、成虫性别、若虫龄期,折算

10、成每亩虫量,将结果记入附录A表A.2。5 大田普查 5.1 麦田普查 5.1.1 普查时间 当麦田系统调查进入灰飞虱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期(3月中下旬)和麦田第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5月中下旬)时各进行1次。5.1.2 普查田块 选择当地播期、品种或长势不同的麦田,每种类型田普查3块以上。5.1.3 普查方法 按照“4.1.3.3”灰飞虱盘拍法进行普查,统计成虫和若虫数量,将结果记入附录A表A.3。5.2 水稻秧田普查 5.2.1 普查时间 DB41/T 26612024 4 当水稻秧田系统调查进入灰飞虱成虫发生高峰期(通常在6月上旬)时进行1次。5.2.2 普查田块 选择当地播期、品种或长势不同

11、的秧田,每种类型田普查3块以上。5.2.3 普查方法 按照“4.2.1.3”秧田系统调查方法进行普查,统计成虫和若虫数量,将结果记入附录A表A.2。5.3 水稻本田普查 5.3.1 普查时间 当水稻本田系统调查虫量达到发生高峰期(通常为7月上中旬和9月中下旬)时各进行1次。5.3.2 普查田块 选择当地播期、品种或长势不同的水稻本田,每种类型田普查3块以上。5.3.3 普查方法 根据水稻栽培方式,按照“4.2.2.3”水稻本田系统调查方法进行普查,统计成虫和若虫数量,将结果分别记入附录A表A.2和A.3。6 主要天敌调查 6.1 捕食性天敌调查 选择1块系统调查田,每隔1次系统调查进行1次捕食

12、性天敌调查,以调查蜘蛛和中华淡翅盲蝽为主,有条件时区分蜘蛛种类,将结果记入附录A表A.5。6.2 寄生性天敌调查 在灰飞虱各代成虫发生高峰期,抽查灰飞虱成虫及高龄若虫各100头,目测被螯蜂寄生的灰飞虱数量,计算寄生率,将结果记入附录A表A.5。7 测报灯诱虫 7.1 测报灯类型 选用植物保护、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荐使用的符合GB/T 24689.1的虫情测报灯。7.2 开灯时间 从麦田灰飞虱第一代成虫外迁开始,至稻田成虫迁入越冬田结束。晚上自动开灯运行,白天自动关灯。7.3 观测方法 根据灰飞虱虫量情况,每天或每周对诱到的成虫计数,区别灰飞虱、黑边梅塔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等种类和性别,按照GB

13、/T 15794的方法计数。同时记录开灯时的天气状况,将观测结果计入附录A表A.6。DB41/T 26612024 5 8 预测预报 8.1 发生期预测 依据系统调查资料、气象预报和不同环境温度下灰飞虱卵、若虫和成虫的发育历期,采用虫态历期法(参见附录C)进行灰飞虱发生期预测。8.2 发生量预测 主要采取综合分析预测法,根据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结果,结合耕种方式、温度、湿度和降雨(尤其是暴雨)等环境因素,以及小麦和水稻品种及其生育期、其它寄主植物、天敌等,对比历年发生资料,综合分析做出灰飞虱发生量预测。8.3 发生程度分级 根据亩均灰飞虱的发生量分为5级,分级标准参见附录D。亩均虫量计算公式如式

14、(1):S=(1)式中:S 平均每亩虫量;n 总调查田块数;Ci第i块调查田虫量数值。9 防控措施 9.1 小麦播种期 9.1.1 合理轮作或改变耕种方式 稻麦轮作改为水稻油菜轮作、水稻绿肥轮作等,免耕撒播改为翻耕耧播,切断灰飞虱食物源,降低越冬基数。9.1.2 药剂拌种 按照GB/T 8321和NY/T 1276的规定,选用中国农药信息网登记的农药或植物保护、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荐使用的新农药,按产品说明书上的方法进行拌种,将用药情况和防效记入附录A表A.7。9.1.3 合理施肥 注意氮、磷、钾肥配合使用,适当加重基肥比例,避免偏施氮肥导致麦苗贪青旺长,防止田间封行过早。9.2 小麦中后期 9

15、.2.1 防治适期 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麦田1代灰飞虱低龄若虫发生高峰期,是麦田灰飞虱的防治适期。9.2.2 防治指标 DB41/T 26612024 6 灰飞虱低龄若虫达到1500头/m2(100万头/亩)时,进行防治。9.2.3 防治方法 按照GB/T 8321和NY/T 1276的规定,选用中国农药信息网登记的农药或植物保护、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荐使用的新农药,按产品说明书上的方法进行防治。采用无人机施药时,应根据灰飞虱发生危害特点,结合当地天气情况和风向风速,调整施药量和飞行参数。将用药情况和防效记入附录A表A.7。9.3 水稻秧田期 9.3.1 药剂拌种 参照“9.1.2”进行药剂拌种

16、,将用药情况和防效记入附录A表A.7。9.3.2 物理防治 灰飞虱和水稻病毒病发生严重的稻区,可用2040目防虫网或35 g40 g/m2无纺布覆盖育秧,阻断灰飞虱和病毒传播途径。9.3.3 移栽前喷施“送嫁药”在水稻移栽前3 d5 d,选用中国农药信息网登记的农药或植物保护、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荐使用的新农药,按产品说明书上的方法防治灰飞虱,将用药情况和防效记入附录A表A.7。9.4 水稻本田期 9.4.1 农业防治 9.4.1.1 适宜密度 常规稻每亩种植1.51.7万穴,杂交稻每亩种植11.2万穴。实行宽行距窄株距种植模式,一般行距约30 cm,株距13 cm15 cm。9.4.1.2 合

17、理水浆管理 防止田间长期积水,浅水勤灌,适时搁田,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创造不利于灰飞虱发生的条件。9.4.2 生物防治 9.4.2.1 种植显花植物 在田埂、地头种植芝麻、大豆等植物,或在田边保留花草和撒种花草等,为天敌提供蜜源或栖境,保育天敌种群,增强天敌的控害功能。9.4.2.2 稻田养鸭 移栽后15 d至水稻抽穗前,每亩放1415只雏鸭,对灰飞虱有较好的防控效果。9.4.2.3 生物农药 选用中国农药信息网登记的或植物保护、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荐使用的生物农药,按产品说明书上的方法进行防治,将用药情况和防效记入附录A表A.7。9.4.3 化学防控 DB41/T 26612024 7 9.4

18、.3.1 防治适期 7月中下旬水稻分蘖末期和9月中下旬水稻灌浆期,稻田灰飞虱各有1个发生高峰期,在其低龄若虫发生始盛期是稻田的防治适期。可有效降低灰飞虱危害和减少迁入冬小麦田的越冬虫量。9.4.3.2 防治指标 灰飞虱低龄若虫达到600头/m2(40万头/亩)时,进行防治。9.4.3.3 防治方法 参照“9.2.3”防治方法,注意轮换用药。将用药情况和防效记入附录A表A.7。10 资料收集、汇总 10.1 调查资料 对麦田、水稻田灰飞虱发生情况进行记录、汇总,总结发生特点,并分析原因。10.2 防控资料 对麦田、水稻田灰飞虱防控情况和防效进行记录,汇总,总结防控效果。DB41/T 266120

19、24 8 A A 附录A (资料性)灰飞虱、天敌调查及防治记载表 灰飞虱挖土样法见表A.1、灰飞虱扫网法见表A.2、灰飞虱盘拍法见表A.3、灰飞虱田间卵量及发育调查见表A.4、灰飞虱天敌调查见表A.5、灰飞虱灯诱法调查见表A.6和灰飞虱防治记载表见表A.7。表A.1 灰飞虱挖土样法调查记载表 调查时间:调查地点:小麦品种名称:耕作方式:小麦生育期:调查人员:调查田块 取样点 若虫量(头)样方面积 折每亩虫量(头/亩)2 龄 3 龄 4 龄 5 龄 小计 田块 1-1 /2 /3 /4 /5 /6 /7 /8 /9 /10 /总计 田块 2-1 /2 /3 /4 /5 /6 /7 /8 /9 /

20、10 /总计 注:灰飞虱挖土样法越冬调查折算每亩虫量时乘以系数 0.5。DB41/T 26612024 9 表A.2 灰飞虱扫网法调查记载表 调查时间:调查地点:作物和品种名称:耕作方式:作物生育期:调查人员:调查田块 取样点 成虫量(头)若虫量(头)扫网面积 折每亩虫量(头/亩)雌 雄 小计 低龄 高龄 小计 田块 1-1 /2 /3 /4 /5 /总计 田块 2-1 /2 /3 /4 /5 /总计 田块 3-1 /2 /3 /4 /5 /总计 田块 4-1 /2 /3 /4 /5 /总计 注:麦田灰飞虱虫量扫网法越冬调查折算每亩虫量时乘以系数 1.2。DB41/T 26612024 10

21、表A.3 灰飞虱盘拍法调查记载表 调查时间:调查地点:作物和品种名称:耕作方式:作物生育期:调查人员:调查田块 盘拍数 成虫量(头)若虫量(头)折每亩虫量(头/亩)雌 雄 小计 低龄 高龄 小计 田块 1-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总计 注:直播稻/麦田盘拍法调查时盘拍数为 20 盘,移栽稻田盘拍法调查时盘拍数为 24 盘。DB41/T 26612024 11 表A.4 灰飞虱田间卵量及发育调查记载表 调查日期:调查地点:小麦品种:耕作方式:小麦生

22、育期:调查方法:取样株 卵条数/条 卵粒数/粒 其中/粒 被寄生率 初期 中期 后期 被寄生数 已孵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总计 DB41/T 26612024 12 表A.5 灰飞虱天敌调查记载表 调查日期:调查地点:作物和品种名称:耕作方式:作物生育期:调查方式:调查田块 重复点 捕食性天敌数量(头/丛或 m2)寄生性天敌(头/丛或 m2)蜘蛛(头)盲蝽(头)小计 灰飞虱总数(头)被寄生数(头)被寄生率(%)DB41/T 2661

23、2024 13 表A.6 灰飞虱灯诱法调查记载表 诱测日期 灰飞虱数量 其它飞虱数量 合计/头 备注 雌 雄 小计 雌 雄 小计 DB41/T 26612024 14 表A.7 灰飞虱防治记载表 施药地点:作物和品种名称:耕作方式:作物生育期:施药方式:施药时间 药剂名称 生产企业或厂家 每亩药剂用量 g/mL 或稀释倍数 防效情况 备注 DB41/T 26612024 15 附录B (资料性)灰飞虱卵发育进度简易分级及卵被寄生特征 B.1 灰飞虱卵发育进度简易分级特征 灰飞虱卵发育进度简易分级特征见表B.1。表B.1 灰飞虱卵发育进度简易分级特征 简易分级 初期 中期 后期 基本特征 卵色白

24、,呈半透明 卵乳白,卵头端有蜡白色或黄色斑块 卵头端出现红色或凝血色眼点 B.2 灰飞虱卵被寄生特征 寄生蜂在卵内发育至中、后期才显色,卵粒呈橙红色。DB41/T 26612024 16 附录C (资料性)灰飞虱在不同温度下各虫态历期 灰飞虱在不同温度下各虫态历期见表C.1。表C.1 灰飞虱在不同温度下各虫态历期 温度/卵期/d 若虫期/d 成虫产卵前期/d 全世代历期/d 1 龄 2 龄 3 龄 4 龄 5 龄 15 15.2 8.3 5.9 6.5 7.9 10.8 10.1 64.7 20 12.2 7.7 5.3 5.2 5.9 7.6 6.1 49.8 25 6.8 4.5 2.6 3.1 3.5 5.1 3.1 28.7 30 6.4 4.0 4.0 4.7 6.1 6.8 4.0 35.9 DB41/T 26612024 17 附录D (资料性)灰飞虱发生程度分级 灰飞虱发生程度分级见表D.1。表D.1 灰飞虱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作物 田块类型及生育期 发生程度、级别、虫量(万头/亩)1 级 2 级 3 级 4 级 5 级 轻发生 偏轻发生 中等发生 偏重发生 大发生 小麦 免耕撒播麦田/越冬期 100 翻耕耧播麦田/越冬期 5 免耕撒播麦田和翻耕耧播麦田/乳熟期 500 水稻 秧田 667 本田 200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