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对话与争鸣:保罗·伯克特对泰德·本顿生态重构的反思与超越.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186703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话与争鸣:保罗·伯克特对泰德·本顿生态重构的反思与超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话与争鸣:保罗·伯克特对泰德·本顿生态重构的反思与超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话与争鸣:保罗·伯克特对泰德·本顿生态重构的反思与超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社会科学家2023 年第 05 期【哲学与当今世界】收稿日期:20230201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和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AY48);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草原英才”工程内蒙古自治区产业创新团队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内蒙古生态屏障构建”创新团队项目(项目编号:12000-12102101)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魏嘉(1991-),内蒙古乌海人,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共乌海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文明建设;李笑春(1965-),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博

2、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文明建设。对话与争鸣:保罗 伯克特对泰德 本顿生态重构的反思与超越魏嘉1,2,李笑春1,3(1.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2中共乌海市委党校,内蒙古乌海016000;3.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摘要:保罗 伯克特和泰德 本顿同是生态马克思主义流派重要研究者,二人都曾就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向度做出深入研究,同时二人也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问题作过一定辩论。泰德 本顿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虽然具备一定亲生态性,但是仍然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存在生态空场,诸如对自然地位的低估,对自然极限的忽视,这些因素致使历史唯物主

3、义在一定程度上与生态学存在“红绿裂缝”,因此需要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生态反思和绿色重构,走向一种“绿色历史唯物主义”。保罗 伯克特对此并不赞同,他从马克思著作文本剖析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向度做出了辩护,与泰德 本顿就“重构劳动过程”、提出“生态调节性劳动”等问题进行了争辩。在辩论中,保罗 伯克特提出了自己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生态向度的认知,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并没有忽视自然,劳动价值论也没有低估自然界的作用和共产主义社会具备的生态意蕴,以此重申了历史唯物主义生态内涵,捍卫了劳动价值论的生态向度,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泰德 本顿思想的局限之处。关键词:保罗 伯克特;泰德 本顿;生态反思;生态批判;历史唯物主

4、义中图分类号:A81;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5003806保罗 伯克特(Paul Burkett)与泰德 本顿(Ted Benton)同属当代著名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二人均对当代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泰德 本顿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本身与生态理论具有极强的内在张力,但是其在生态学研究中却屡遭“责难”,根本原因在于其与生态学存在理论层面上的“裂缝”(Hiatus),1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态空场。要赋予历史唯物主义新的生命力就必须对其进行“绿色重构”,以“绿色唯物主义”来弥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生态学之间的“裂缝”,建立一种“生态历史唯物主义”。2泰德 本顿

5、的观点引发了众多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包括保罗 伯克特。在与泰德 本顿开展的几番辩论中,保罗 伯克特认为马克思并没有忽视自然在人类生产中的地位,而是始终坚持自然条件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之基本。他尝试从不同研究视角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生态辩护,并在日后多篇著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2023 年 5 月(第 5 期,总第 313 期)May,2023(No.5,General No.313)二人在 历史唯物主义 杂志上进行了几番争论,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诸如 马克思主义对新马尔萨斯学说的批判:社会自然和人口(A Critique of Neo-M

6、althusian Marxism:society Nature and Population)、马克思,马尔萨斯和绿色:对保罗 伯克特的回应(Marx,Malthus and Green:A Reply to Paul Burkett)、劳动,生态调节和价值:关于本顿对马克思生态批评的回应(Labour,Eco-regulation,and Value:A Response to Benton s Ecological Critique of Marx)等。38述中将这一思想不断完善,为福斯特等北美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学理支撑,“对生态社会主义第三阶段的产生和发展

7、具有一定的影响,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引导意义”。3文章试图从泰德 本顿和保罗 伯克特的对话与争鸣中剖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态内核,梳理保罗 伯克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一、泰德 本顿提出“绿色唯物主义”主张泰德 本顿是欧洲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泰德 本顿陆续发表了多篇著述阐述自己在生态马克思主义方面的研究心得。他一方面认可马克思的部分理论与生态学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视角重合,另一方面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和生态理论存在的“裂缝”,致使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生态空场,“历史唯物主义经济思想中缺乏认识和解释经济危机的正确方法,进而缺失了对资本主义展开全面批判的关键

8、性因素”。2这一局限制约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理论的深度融合,也让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一定“人类中心主义”或“工具主义”倾向。基于此,泰德 本顿试图构建不同于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绿色唯物主义”理论,通过绿色反思来实现历史唯物主义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转变。(一)泰德 本顿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反思泰德 本顿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反思在于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忽视了对自然极限的考量,暗含了“支配自然”的观念。1.历史唯物主义未能重视“自然极限”泰德 本顿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反思始于他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关注。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谈到马尔萨斯将工人人口的相对过剩解释为“绝对过剩”,

9、4这一论点未充分考察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生产条件,既不具备普遍性也不具备必然性。泰德 本顿在 马克思主义和自然极限:一种生态批判与重建 一文中将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批判归因于二人受到 19 世纪狂热推崇现代科技的氛围影响,对马尔萨斯“自然极限”论点抱有了“政治敌意”2(他们为了服务于自身解放全人类的政治目标而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考虑),否认自然环境具有承载力上限,忽视了对自然稀缺性的考量,是一种“乌托邦式过激反应”。52.历史唯物主义存在“支配自然”倾向泰德 本顿认为对“自然极限”的忽视使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中倒向了“支配自然”倾向。恩格斯在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中阐释

10、共产主义的过程中曾经论述“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6这段话中“异己的”“支配”等关键词在泰德 本顿看来印证了历史唯物主义具有“支配自然”观倾向。他认为,这段话中将人类与自然视为与生俱来的敌对关系:控制与被控制。随后,泰德 本顿又引用了 资本论 第三卷的著名段落:“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7在他眼中,“共同控制”一词呈现出的意思是:历史唯物主义将自然置于人类的“控制对象”的境遇

11、,将自然视为“臣服于”人类、受人类支配的对象。因此,泰德 本顿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生态空场,具有“唯生产力论”倾向。(二)泰德 本顿“绿色唯物主义”的生态重构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反思,泰德 本顿主张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内涵,对劳动价值论的部分理念进行重新阐释。1.重新定义“劳动过程”概念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将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划分为三种:“(1)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2)劳动对象;(3)劳动资料。”4泰德 本顿认为这种划分并不全面,因为其排除了对劳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之间历史和社会的因素,这种因素有可能是劳动过程所必需的物质前提或者社会前提(如从财产所有权中冒出来的关系)。8由于自然

12、给定的条件(水的供应、气候条件等)既表现为劳动过程的“条件”,也表现为劳动的“对象”,所以在上述三要素之外还应该有劳动过程的“要素”。言外之意,还有一类进入劳动过程但不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原料被马克思忽视了。对话与争鸣:保罗 伯克特对泰德 本顿生态重构的反思与超越/魏嘉,李笑春39社会科学家2023 年第 05 期泰德 本顿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将差异甚大的劳动过程归并为单一的“生产-转变”模式并不准确,这种模式从根本上低估了生产中自然赋予的生产条件的重要性,也低估了生产实践在无意中给环境带来的后果。因此,泰德 本顿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性劳动概念进行了三方面修正:(1)把劳动所处的环境条件视为一种独

13、立的“初始条件”,而不是与其他劳动资料归为一类;(2)与分析生态调节性劳动一样,把劳动环境条件是否会对生产的可持续性造成影响作为劳动过程的考虑因素;(3)将劳动过程造成的环境影响(包括现有生产资料的获取以及后续生产资料的延续)作为考量因素之一。8从这三方面的修正中可以再次明晰泰德 本顿重新定义劳动过程的目的:明确地认识到自然给定的过程、机制和条件通过何种途径使得人类的需要满足成为可能,为走向绿色唯物主义奠定基础。2.提出“生态调节型”劳动概念泰德 本顿认为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对劳动过程的抽象概念并没有涵盖所有劳动类型,基于劳动不同的意向性结构,泰德 本顿在“生产性劳动”之外又提出了一类“生态调

14、节型劳动”,2例如农业劳动。它与“生产型劳动过程”的区别在于以下两点。其一,从“劳动过程”到使用价值的转变,不足以被描述为“自然物质通过形式的改变而满足人的需要”。8这种转变只不过是自然环境的一种挑战、提取和重置,以备其他(生产或消费)活动处理它们。因此,这些初级劳动过程占用了但没有转变。其二,这些初级劳动过程与生态调节过程一样,高度依赖于自然给定的背景条件,也高度依赖于劳动对象的属性。为了更加清晰地说明这一概念与马克思“生产性劳动”的区别,他对比了“生态调节型劳动”的四类特征和“生产性劳动”的五个特征,泰德 本顿在对比中论证:如果将这两类劳动简单归为一种,则会掩盖现代工业资本主义某些产业(例

15、如花卉栽培、矿物开采、能源生产等)受地理环境、季节变化等不可操控性条件的约束,即忽视自然条件对资本主义现实生产的制约性。但是,这种“生态调节型劳动”并不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固定化,自然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很多时候自然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既有促进的一面也有限制的一面。此外,某一社会中的“自然限制”并非不可超越,随着生产力发展,当下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基础地位被改变后,或者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大面积应用之后,曾经被视为是“限制”的条件也就自然被历史淘汰了。二、保罗 伯克特对泰德 本顿“绿色唯物主义”的争辩相较于泰德 本顿,保罗 伯克特在国内学界知名度略低,他更为知名的身份是作为北美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约 贝

16、拉米 福斯特的学术共同体,主要从事马克思生态学的研究。泰德 本顿的研究广受关注之后,保罗 伯克特也与其展开了对话,他认为泰德 本顿并没有真正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向度,也没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著作原文,他希望通过与泰德 本顿的对话来提高研究者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态内涵理解的准确度。在二人的对话争鸣中,保罗 伯克特试图从不同的学术视角中实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重构,展现出自己对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独创性的分析。(一)保罗 伯克特对泰德 本顿“历史唯物主义低估自然作用”观点的驳斥泰德 本顿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对劳动过程分析低估了人类生产对不可替代自然条件的依赖。然而,在保罗 伯克特看来这是基于马克思原文

17、片面的理解,将马克思劳动过程概念“非物质化”。9泰德 本顿的批判掩盖了马克思对“工具”类别的内部区分。例如他在分析马克思关于劳动资料的分类中引用了 资本论 的原文,但是只截取了后两句:“土地本身又是这类一般的劳动资料,因为它给劳动者提供立足之地,给他的劳动过程提供活动场所。这类劳动资料中有的已经经过劳动的改造,例如厂房、运河、道路等等。”4以此论证马克思关于劳动资料“自然的”和“人造的”两种条件的分类。但他却忽视了后一句:“广义地说劳动过程的进行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也都算作劳动过程的资料。它们不直接加入劳动过程,但没有它们,劳动过程就不能进行,或者只能不完全地进行。”4保罗 伯克特指出,马克思

18、并没有将自然条件归结到预定的生产工具类别中,而是有意识地对工具类别进行了分类,以便将那些不直接进行人工劳动的自然条件与那些直接进入劳动过程的生产资料区分开来。对此,泰德 本顿的解读却容易引发误解,他谈道:“马克思承认,在一些非常简单的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并不需要人造工具,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肢体本身可以被视为起到了 生产工具 作用。”8保罗 伯克特认为40对话与争鸣:保罗 伯克特对泰德 本顿生态重构的反思与超越/魏嘉,李笑春泰德 本顿这段话将生产工具(Produced Insturments)描述为“Artificial”,突出了“人造的”意蕴,进而给读者一种误导对马克思而言,生产工具没有自然基础或实

19、质。但这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本义,保罗 伯克特强调,马克思并没有在不使用任何劳动工具前提下将“自发提供劳动主体”10的作用限制为“与自然之间的基本交易”,马克思也没有主张当一些“通用主体”成为人类劳动的对象之后就不用考虑其自然特征了。相反,他比泰德 本顿更加直接承认人类劳动无法代替自然条件:“至今还没有发明一种技术,能在没有鱼的水中捕鱼。”4基于此,伯克特总结,泰德 本顿的批判只是将话语偏好与概念同化相混淆,而未能论证历史唯物主义中劳动过程概念的缺陷。(二)保罗 伯克特对泰德 本顿“历史唯物主义忽视自然极限”的争辩泰德 本顿对历史唯物主义忽视自然极限的批判依据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尔萨斯主义的批判

20、。对此,保罗 伯克特主要从以下两点进行了反驳:第一,保罗 伯克特不赞成泰德 本顿所提出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马尔萨斯中贬低了自然限制的观点。马克思对马尔萨斯人口观点的批判主要在于两点:第一,他反对马尔萨斯将人口规律简单化、单一化,也否认人口过剩规律无差别存在于各个经济发展阶段。第二,他认为马尔萨斯机械地将一定数量的人口同一定数量的物质资料相联系的论断并没有合理性,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决定是否把工人列入过剩人口范畴的,是雇佣资料,而不是生存资料”。7马克思这两点批判一针见血地指出马尔萨斯人口论内在不合逻辑之处,泰德 本顿却将其理解为历史唯物主义忽视了自然限制。他把第一个批判简化为对所有自然限制的否

21、认(即使是历史上特定的、社会关系的),把第二个观点理解为对社会限制的承认(但不是物质的或自然的)。保罗 伯克特在为马克思辩护的过程中清晰地指出这二者的批判只能证明马克思认识到自然条件和自然限制的社会差异性,他强调特定的生产条件对人口动态的重要性时,谈论的是物质和社会的条件。而泰德 本顿却在这一过程中隔断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自然之间的联系。第二,保罗 伯克特对于泰德 本顿所指责马克思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规律思想是出于政治因素的反驳。泰德 本顿指责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限制“低估”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保罗 伯克特指出那是因为泰德 本顿没有考虑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方法和历程是由他们的革命政治塑造,“泰德 本

22、顿将政治机会主义与理论和实践的原则相互构成混在一起”。5保罗 伯克特进一步说明,如果说马克思的观点带有政治性,那么马尔萨斯的观点更是鲜明地为资产阶级辩护的,在他的“人口论”中,失业、贫穷和营养不良不是资本积累的内生结果,而是历史发展的自然倾向,是人口数量超过特定的自然和技术条件下资本可以提供的生存手段时自然会发生的结果。而这种庸俗的经验主义能够在当时广受赞誉并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原因不外乎在于其更加迎合资产阶级青睐,成为维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工具。与马克思对理论分析和政治问题的有效整合相比,马尔萨斯对“过剩人口”的分析更是一种伪自然主义或者残酷的机会主义。保罗 伯克特清晰地指出如果泰德 本顿对

23、这一点尚不明确那就陷入了僵化绝对的历史方法论之中。(三)保罗 伯克特对泰德 本顿“生态调节型”劳动概念的评析保罗 伯克特认为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生态调节型劳动”概念,但是在论述中他并没有忽视这一类劳动的特征,而是正确分析自然条件在“生态调节型劳动”中的特殊作用。对于泰德 本顿的质疑,保罗 伯克特反问道,如果马克思的劳动过程分析没有充分地涵盖了生态调节,那么如何解释马克思能够使用“生态调节型劳动”种植业、畜牧业以及工业中化学和生物过程的条件准备等作为人类劳动的实例?9他引用马克思的原文论证他对工业生产中生态调节特征的重视,马克思将构成“产品主要物质”的那些“原材料”与“仅作为附件形成”的那些

24、物质区别开来:“原料可以构成产品的主要实体,也可以只是作为辅助材料参加产品的形成。”4在这里,马克思已经把劳动过程中适用于生态调节中“进行劳动过程所必需”的所有自然条件和过程考虑其中。“同一种使用价值,既是这种劳动的产品,又是那种劳动的生产资料”。4保罗 伯克特认为,泰德 本顿之所以误会是在于混淆了劳动与生产之间的区别,误以为生产过程与劳动过程是一致的。实际上,马克思在 资本论 第二卷中阐明了劳动与生产的区别,“生产时间当然包括劳动过程的期间,但劳动过程期间并不包含全部生产时间”。11生产时间超过劳动时间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在于伯克特在 A Critique of Neo-Malthusian

25、 Marxism:society Nature and Population,Historical Materialism 文章中将其定义为“为了政治方便而分析的混合物”。41社会科学家2023 年第 05 期劳动能力本身的自然局限性工人必须在夜晚进行休息而导致的劳动过程中断;另一方面则在于“生产过程本身也会使劳动过程直至使劳动时间发生中断。在这个间隙期间,劳动对象听任物理过程对它发生作用,而没有人类劳动参加进去”。11马克思在这里明确指出,在生产时间超过劳动时间的过程中,生产资料继续发挥作用,即继续产生使用价值,即使它们作为劳动工具的作用被中断了。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也十分强调自然条件对

26、于生产过程的制约和影响,“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差别,在农业上特别显著”。11在这里,生产周期的缩短或延长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年景好坏,也就是自然条件。因此,保罗 伯克特认为马克思并没有忽视“生态调节性型”劳动的特殊性,相反,马克思充分认识到了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制约。三、保罗 伯克特历史唯物主义“重构”对泰德 本顿的超越保罗 伯克特在与泰德 本顿的对话中并非全盘否定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重构”,相反,他也认可泰德 本顿在解决马克思主义和环境主义之间矛盾的时候用一种深刻的学理分析法,将历史唯物主义既有生态维度又与生态学存在“隔阂”的悖论揭示出来。这一点在泰德 本顿日后对其的回应中也有所肯定,认为二者

27、都洞察到了“历史唯物主义对解决当前资本主义的困境是必不可少的”。12但是保罗 伯克特的不同在于强调这种“重构”应该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应该剖析马克思经典著作的文本内涵,而不是淡化经典理论。保罗 伯克特指出,如果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不加辨别地将非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观点“嫁接”到马克思主义正统道路之上,最终会导致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日益蒙尘,掩埋在历史的角落。而泰德 本顿的“重构”恰恰存在以上倾向,所以保罗 伯克特在与泰德 本顿争辩的同时也将自身如何构建起历史唯物主义和生态学之间“红绿桥梁”的思想逐步渗入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保罗 伯克特对自然地位的重申,超

28、越了泰德 本顿对历史唯物主义中自然限制的认识。泰德 本顿指责马克思为“技术乐观主义者”“唯生产力论”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没有给予生产活动中自然条件应有的地位。这一点成为保罗 伯克特驳斥最为集中的部分。一方面,他否认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中贬低劳动生产(不管是劳动过程还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需品)中自然条件的作用,马克思对价值积累的概念不能简单理解为对自然条件的“冷漠”或“不重视”;另一方面,他指出真正低估自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保罗 伯克特用社会生态学的维度重申历史唯物主义所具备的生态向度,他用社会生态学的四个原则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一一验证,并得出结论:历史唯物主义中相关生态内容的思想充

29、分印证了社会与自然相统一的原则,提出了关乎整体也有区别的生产方式,对于定量和定性分析给予同等重视,将生态意识的培育和生态行为的践行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既是对泰德 本顿“低估自然”指责的最好回应,也是保罗 伯克特对历史唯物主义生态重构的初步尝试。第二,保罗 伯克特对劳动价值概念的辩护,超越了泰德 本顿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认识。泰德 本顿对马克思“低估自然”的误解转化为对劳动价值论的质疑,所以他试图重新定义劳动概念,然而这在保罗 伯克特看来源于他既将劳动力限定于商品范畴之内,又混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概念,认为劳动价值论“忽视”自然资源的价值导致自然环境被随意破坏,因此泰德 本顿对资本主义生态

30、危机的剖析仍停留在粗浅层面。保罗 伯克特在为劳动价值论的辩护中明确指出,并不是劳动价值论贬低自然,而是资本主义生产中将自然资源“资本化”,这非但不能让社会认同自然资源的价值,反而让自然所具备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系统价值遭到贬低,简单地利用技术手段或市场交易仅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问题,而无法从社会结构本质上解决生态危机。保罗 伯克特非常赞同马克思曾经谈到的资本主义“双重危机”:“(1)由于材料供应中断而引起的资本主义生产和积累的周期性危机;(2)由于工业城市和农业农村地区划分产生的物质的不健康流通,人类发展质量的长期恶化危机。”9这两种形式的危机都暗示了价值和资本的反生态特征,在保罗 伯克特

31、看来这种反生态性危机将无可避免地带领资本主义走向灭亡,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社会结构之下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解。第三,保罗 伯克特对共产主义社会生态向度认识,超越泰德 本顿对共产主义社会生态构想的认识。泰伯克特在 Marx and Nature:A Red and Green Perspective 一书中对社会生态学的四个原则进行了归纳,分别是:(1)社会规范原则;(2)整体性原则;(3)定性定量相统一原则;(4)教育与实践相统一原则。42德 本顿在对社会生态问题思考的过程中虽然有所局限,但是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自然条件和限制在马克思后资本主义社会视野中的作用。保罗 伯克特将这个问题引

32、入更深刻的思考:当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否会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我们是否应该构建一个对生态更加友善的社会生产系统。泰德 本顿已然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反生态性,在之后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共产主义论述中却忽视其认可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关系将可能改变生产方式的观点。而是断章取义截取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原文”来印证他们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中充斥着“获得对自然本身的集体控制”。8由此,泰德 本顿将共产主义描述为一个以人类解放的可能性为前提的社会,在这里人类的变革性、生产力将有可能明显超越自然极限,人类意识将对自然有绝对的控制性。当然,这些所谓的“证据”在保罗 伯克特看来并不具有说服性,尤其是无法证明马

33、克思恩格斯否认自然对人的限制,仅仅是用历史上特定的社会关系术语规定了这些限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共产主义如何解决人口过剩的“抽象可能性”能力时把关键点放在人与自然新陈代谢的社会转变之中,而不是与自然条件完全脱节或者克服自然条件限制。与存在资本主义阶级分裂的社会相比,共产主义将以一种更有效的、更可持续的方式“规范”人类的生产和繁殖。保罗 伯克特总结了共产主义最基本社会特征的五种生态意义:(1)生产使用而不是利润;(2)根据集体和民主决定的计划直接社会化劳动力和生产;(3)非商品、非市场生产形式和产品;(4)由相关生产者个人财产所支撑的劳动力完全分解,合作和共同占有土地和生产资料;(5)逐步减少

34、工作时间和利用自由时间作为社会财富的一种衡量标准。相对于泰德 本顿只关注减少工作时间,将马克思所谈到的解放简单理解为减少与自然斗争所花费的时间,保罗 伯克特更加关注增加自由时间在提高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和需求方面的潜在亲生态作用,这包括将生产和需求重新转向低耗能的生产方式,以及生产者在劳动中生态意识的培育。泰德 本顿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提出要构筑起马克思主义和环保运动之间的“红绿桥梁”,以弥补历史唯物主义和生态学之间的“裂缝”,这一理论在国内更具有知名度,也更早进入到研究者视野之中。但是,保罗 伯克特在与泰德 本顿的对话中已经逐步超越了泰德 本顿的“生态重构”思想,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

35、原则的验证、政治经济学的生态辩护以及对共产主义社会生态原则的阐释等方面,保罗 伯克特已经走得比泰德 本顿更远。对保罗 伯克特思想的研究能够为我们今天剖析生态问题,探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宽广的视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更加多元的解题思路。参考文献1吴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简论(上册)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123.2TED BENTON.Marxism and Natural Limits:An Ecological Critique and ReconstructionJ.New Left Review,1989(178):51-86.3王鸽.保罗 伯克特

36、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影响J.学海,2021(03):205-21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31;208;211;211;211;212;212.5PAUL BURKETT.A Critique of Neo-Malthusian Marxism:society Nature and Population,Historical MaterialismJ.1998,2(01):118-14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1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28;107.

37、8泰德 本顿,曹荣湘,李继龙.生态马克思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48;157;152;149;160.9PAUL BURKETT.Marx and Nature:A Red and Green PerspectiveM.Chicago:Haymarket Books,2014.38;40;42;107.10 PAUL BURKETT.Labour,Eco-Regulation,and Value:A Response to Benton s Ecological Critique of MarxJ.Historical Materialism,1998,3(01):119

38、-144.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8;139;268.12 TED BENTON.Marx,Malthus and the Greens:A Reply to Paul BurkettJ.Historical Materialism,2001,8(01):309-331.责任编辑:唐韵萌伯克特指出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对于共产主义的态度印证了这一点:“这种共产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人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对话与争鸣:保罗 伯克特对泰德 本顿生态重构的反思与超越/魏嘉,李笑春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