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生物高二第二学期期末预测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下列有关细胞内物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核酸、多糖的单体均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B.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单糖形式存在
C.磷脂、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中均有C、H、0、N
D.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而发生变性
2.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①线粒体 ②叶绿体 ③高尔基体 ④核糖体 ⑤内质网 ⑥中心体
A.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①②
B.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只有③⑤
C.不含膜结构的细胞器有④⑤⑥
D.含有核酸的细胞器只有①②
3.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为确定选择培养基的筛选功能,应设置一个接种无菌水的选择培养基作对照组
B.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与血红蛋白的释放过程依据的主要实验原理相似
C.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先进行预实验可降低实验成本
D.用平板划线法纯化大肠杆菌时,灼烧接种环的次数多于在培养基上划线区域数
4.实验室常用PCR技术对DNA进行体外扩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95℃时DNA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B.引物与模板结合后向5’方向延伸
C.反应过程包括变性→复性→延伸
D.需要解旋酶和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5.如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下列有关甘氨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B.在该过程中甘氨酸不属于神经递质
C.甘氨酸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D.若某种毒素阻止甘氨酸释放,可能会引起肌肉痉挛
6.运动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属于神经纤维
B.该神经元有多个突触
C.图中除了神经细胞还有多个胶质细胞
D.刺激该神经元轴突产生的正电波沿神经纤维传播
7.下列有关ATP和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内ATP的水解速率显著大于合成速率
B.老年人头发变白主要是因为控制黑色素合成的酶无法合成
C.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都可作为碳反应中把三碳酸还原为三碳糖的能源物质
D.生物化学反应速率加快,酶的活性一定增强
8.(10分)某昆虫刚毛和截毛分别由基因B、b控制,其中一个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基因型为BB、XBY等均视为纯合子)。现用一对刚毛雌性个体和截毛雄性个体杂交,F1中刚毛雌:截毛雌:截毛雄=1:1:1,则F1中B的基因频率是
A.1/2 B.1/3 C.1/5 D.1/6
二、非选择题
9.(10分)现有无标签的稀蛋清、葡萄糖、淀粉和淀粉酶溶液各一瓶,可用双缩脲试剂、斐林试剂和淀粉溶液将它们鉴定出来。请回答:
(1)用一种试剂将上述4种溶液区分为两组,这种试剂是________,其中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________和_______溶液,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_______和_______溶液。
(2)用_____试剂区分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溶液。
(3)区分发生显色反应一组溶液的方法及鉴定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4分)某 XY 型性别决定动物皮毛的黑色对白色为显性,相关等位基因用 A、a 表示,但是 当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B、b)中的 B 存在时,含 A 基因的个体表现为白色。现取白色纯合 品种的两只该动物甲和乙交配,得 F1, F1 中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 F2,结果如表。
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 A、a 与 B、b 的基因座位 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2)亲本乙的基因型为 _____ ,F1 雌果蝇产生的配子为_____。写出甲乙杂交产生 F1 的遗传图解 __________ 。
(3)F2 雌性个体中杂合子有 _____________种基因型。令 F2 中的白色雌性个体与黑色雄性个体随机交配,生出白色雌性纯合子的概率为 __________ 。
11.(14分)根据图和表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被测物质
钾离子
氯离子
海水
0.01 mol/L
0.50 mol/L
细胞液
0.59 mol/L
0.04 mol/L
(1)图中1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1在细胞膜中作为_________________,2在钾离子、氯离子通过该植物细胞膜时作为________。
(3)从表中数据可知,植物细胞从海水中吸收_______离子并向海水排出__________离子。由此可见,植物细胞膜对离子的通过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
(4)钾离子和氯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膜上的___________的种类和_____。
12.下图为某小型哺乳动物受持续寒冷刺激时,机体调节脂肪细胞代谢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小泡内暂存的结构C为__________,它能与激素特异性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2)图中④过程这种调节方式的意义在于 。
(3)由图可知,肾上腺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增加产热。
(4)持续寒冷条件下,下丘脑通过⑤还能支配_____________等结构。(至少写2个)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B
【解析】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详解】
蛋白质、核酸、多糖的基本单位依次为: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均以碳链为骨架,A正确;生物体内的糖大多以多糖形式存在,B错误;磷脂、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蛋白质一定含有C、H、O、N,C正确;高温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导致其变性,D正确。故选B。
2、A
【解析】
试题分析:线粒体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叶绿体是光合作用场所,都与能量转换有关,A正确。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有①③④⑤,B错误。不含膜结构的细胞器有④⑥,C错误。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①②④,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A
【解析】
微生物的筛选与分离需要使用选择培养基。血红蛋白的释放的原理是细胞吸水膨胀破裂。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要进行预实验。平板划线法接种时第一次划线前与每次划线后都需要灼烧灭菌。
【详解】
A、为确定选择培养基的筛选功能,应设置在普通培养基上接种混杂微生物作为对照组,A错误;
B、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与血红蛋白的释放过程依据的主要实验原理都是利用了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吸水膨胀的原理,B正确;
C、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要进行预实验为正式实验摸索实验条件,C正确;
D、平板划线法接种时第一次划线前与每次划线后都需要灼烧灭菌,故灼烧接种环的次数多于在培养基上划线区域数,D正确。
故选A。
4、C
【解析】
PCR技术是模拟体内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在体外扩增DNA分子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用于扩增位于两段已知序列之间的DNA区段。在待扩增的DNA片段两侧和与其两侧互补的两个寡核苷酸引物,经变性、退火和延伸若干个循环后,DNA扩增2ⁿ倍。 PCR的每个循环过程包括高温变性、低温退火、中温延伸三个不同的事件:(①变性:加热使模板DNA在高温下(94℃左右)双链间的氢键断裂而形成两条单链;②退火;使溶液温度降至50~60℃,模板DNA与引物按碱基配对原则互补结合,③延伸:溶液反应温度升至72℃,耐热DNA聚合酶以单链DNA为模板,在引物的引导下,利用反应混合物中的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按5'→3’方向复制出互补DNA。
【详解】
A、95℃时是DNA的氢键断开,A错误;
B、引物与模板结合后向3’方向延伸,D错误;
C、反应过程包括变性→复性→延伸,C正确;
D、PCR技术通过高温解旋,不需要解旋酶,D错误;
故选C。
理解PCR技术的原理,明晰PCR技术的条件和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5、D
【解析】
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可以以电信号形式双向传递,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单向传递。
【详解】
A、甘氨酸会引起Cl-内流,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A错误;
B、在该过程中甘氨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B错误;
C、甘氨酸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C错误;
D. 若某种毒素阻止甘氨酸释放,则甘氨酸不能抑制突触后膜的兴奋,则可能会引起肌肉痉挛,D正确。
故选D。
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会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6、C
【解析】
图为神经细胞图示,其中①为树突,②为轴突末梢,据图分析。
【详解】
A. 图中①为树突,不属于神经纤维,A错误;
B.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构成,B错误;
C. 神经细胞外包裹有髓鞘,髓鞘含有胶质细胞,C正确;
D. 刺激该神经元轴突产生的是负电波,D错误。
本题考查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7、C
【解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细胞的衰老、光合作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内ATP的水解速率与合成速率处于动态平衡,A错误;老年人头发变白,是因为衰老的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B错误;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都可作为碳反应中把三碳酸还原为三碳糖的能源物质,C正确;生物化学反应速率加快,酶的活性不一定增强,也可能是酶分子的数量增多或底物浓度增加等,D错误。
易混点辨析:白化病的致病机理是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缺少酪氨酸酶,不能合成黑色素,而表现出白化症状;老年人头发变白的原因是:衰老的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导致头发变白。
8、C
【解析】依题意可知:一对刚毛雌性个体和截毛雄性个体杂交,F1中刚毛雌:截毛雌:截毛雄=1:1:1,即F1中没有刚毛雄性个体,说明该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XBY纯合致死,双亲的基因型为XBXb和XbY,进而推知F1中刚毛雌性、截毛雌性、截毛雄性的基因型分别为XBXb、XbXb、XbY,所以F1中B的基因频率是1÷(2+2+1)=1/5。综上分析,A、B、D三项均错误, 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9、双缩脲试剂 )稀蛋清 淀粉酶 葡萄糖 淀粉 斐林 将淀粉溶液分别与发生显色反应的两种溶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用斐林试剂分别处理上述两种混合液,观察到无颜色变化的溶液是稀蛋清溶液,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溶液是淀粉酶溶液
【解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甲基绿能使DNA呈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红色。
【详解】
(1)由于稀蛋清和淀粉酶溶液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而葡萄糖和淀粉不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所以可以用双缩脲试剂将4种溶液分为两组;
(2)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作用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淀粉不能,所以可用斐林试剂将淀粉与葡萄糖分开;
(3)淀粉可被淀粉酶分解形成还原糖,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稀蛋清无这一特性,所以可以用淀粉将稀蛋清和淀粉酶区分开。即将淀粉溶液分别与发生显色反应的两种溶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用斐林试剂分别处理上述两种混合液,观察到无颜色变化的溶液是稀蛋清溶液,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溶液是淀粉酶溶液。
本题考查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使用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0、不同 aaXbY AXB、aXB、AXb、aXb 4 1/48
【解析】
由题意可知,黑色的基因型组合为A-bb,白色的基因型为:A-B-、aa--。根据子二代中雌雄的表现型不一致可以推知,B、b位于X染色体上。故黑色的基因型为A-XbXb或A-XbY,白色的基因型为:A-XB--、aa--。甲的基因型为:AAXBXB,乙的基因型为aaXbY。
【详解】
(1)基因 A、a 与 B、b 属于非等位基因,基因座位不同。
(2)根据子二代中雌雄的表现型不一致可知,其中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又根据后代中雄性白色个体A-bb占3/8可知,B、b位于X染色体上。且根据子二代雄性中黑色即A-XbY占3/8即3/4×1/2可知,子一代雌性的基因型为:AaXBXb,结合子二代中雌性均为白色可知,子一代中雄性为AaXBY,进而可以推知亲本中甲的基因型为:AAXBXB,乙的基因型为aaXbY。F1 雌果蝇AaXBXb产生的配子为AXB:aXB:AXb:aXb=1:1:1:1。甲乙杂交产生 F1 的遗传图解如下:
。
(3)子一代雌性的基因型为:AaXBXb,雄性为AaXBY,F2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BX-,共有3×2=6种基因型,其中杂合子有4种,AAXBXb、aaXBXb、AaXBXB、AaXBXb。F2中的白色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BX-(AA:Aa:aa=1:2:1,XBXB:XBXb=1:1)产生的配子中:A:a=1:1、XB:Xb=3:1;黑色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XbY(AA:Aa=1:2),产生的配子中:A:a=2:1,Xb:Y=1:1,故二者随机交配,生出白色雌性纯合子即aaXbXb的概率为1/2×1/3×1/4×1/2=1/48。
本题的关键点在于确定B、b位于X染色体上,且确定黑色和白色对应的基因型,进而进行相关的概率计算。
11、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 基本支架 载体 钾 氯 选择透过性 主动运输 蛋白质 数量
【解析】
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其中的1为磷脂双分子层,2为蛋白质。表中信息显示:细胞液中的钾离子浓度高于海水、氯离子浓度低于海水,因此细胞从海水中吸收钾离子或向海水中排出氯离子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
【详解】
(1) 图中1是.磷脂双分子层,2是蛋白质。
(2) 图中1所示的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钾离子、氯离子通过该植物细胞膜都需要载体协助,此时2作为载体。
(3) 表中信息显示:细胞液中的钾离子浓度高于海水、氯离子浓度低于海水,说明植物细胞从海水中吸收钾离子并向海水排出氯离子。由此可见,植物细胞膜对离子的通过具有选择透过性。
(4) 结合对(3)的分析可知:钾离子和氯离子都是逆浓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其方式均为主动运输。
(5) 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即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从题意和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定位图中1和2所指代的结构或物质名称,把握表中呈现的细胞内外钾离子与氯离子浓度的高低,进而对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12、(1)肾上腺素受体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维持内环境激素水平的稳定/维持内环境稳定
(3)先使ATP转变为cAMP,通过cAMP促进脂肪(甘油三酯)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
(4)皮肤血管、骨骼肌、立毛肌、汗腺
【解析】
(1)据图示分析,小泡内的结构最终与肾上腺素结合,应是肾上腺素受体,它能与激素特异性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2)图中④过程表示负反馈调节,可维持内环境激素水平的稳定。
(3)在寒冷刺激下,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加,从图中可知肾上腺素先使ATP转变为cAMP,通过cAMP促进脂肪(甘油三酯)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
(4)⑤是指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支配有关器官活动,主要是皮肤血管、骨骼肌、立毛肌、汗腺,通过减少散热,增加产热,调节体温。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