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4-2025学年福建省华安一中高二化学第二学期期末经典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关于铅蓄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放电时,正极发生的反应是Pb+SO42-=PbSO4+2e-
B.在放电时,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铅板
C.在充电时,电池中硫酸的浓度不断变小
D.在充电时,阳极发生的反应是PbSO4+2e-=Pb+SO42-
2、下列各组中的反应,属于同一反应类型的是
A.由溴丙烷水解制丙醇;由丙烯与水反应制丙醇
B.由甲苯硝化制对硝基甲苯;由甲苯氧化制苯甲酸
C.由氯代环己烷消去制环己烯;由丙烯加溴制二溴丙烷
D.由乙酸和乙醇制乙酸乙酯;由苯甲酸乙酯水解制苯甲酸和乙醇
3、下列物质是苯的同系物的是( )
A. B.
C. D.
4、已知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现有以下四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H2SO4(aq)+2NaOH(aq)===Na2SO4(aq)+2H2O(l)
②H2SO4(aq)+Ba(OH)2(aq)===BaSO4(s)+2H2O(l)
③HCl(aq)+NH3·H2O(aq)===NH4Cl(aq)+H2O(l)
④CH3COOH(aq)+NH3·H2O(aq)===CH3COONH4(aq)+H2O(l)
其中放出的热量为57.3 kJ的是
A.①和② B.③ C.④ D.以上都不对
5、下列变化原理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将Na投入水中溶液呈碱性 B.Cl2能使品红褪色
C.过氧化钠作供氧剂 D.活性炭可作为净水剂
6、一种充电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为:H2+2OH—2e—=2H2O、NiO(OH) + H2O +e—=Ni(OH)2+ OH—。当为电池充电时,与外电源正极连接的电极上发生的反应是( )
A.H2O的还原 B.NiO(OH)的还原
C.H2的氧化 D.Ni(OH)2的氧化
7、下列溶液中的Cl-浓度与150mL 1mol·L-1 MgCl2溶液中的Cl-浓度相等的是( )
A.150mL 1mol·L-1 NaCl溶液 B.75mL 2mol·L-1 CaCl2溶液
C.150mL 2mol·L-1KCl溶液 D.75mL 1mol·L-1 AlCl3溶液
8、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CH4(g)+H2O(g) CO(g)+3H2(g) △H>0,测得c(CH4)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10 min时,改变的外界条件可能是升高温度
B.反应进行到12min时,CH4的转化率为25%
C.0∽5 min内,v(H2)=0.1 mol·(L·min)-1
D.恒温下,缩小容器体积,平衡后H2浓度减小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含有相同的官能团,互为同系物
B.属于醛类,官能团为-CHO
C.的名称为:2-乙基-1-丁烯
D. 的名称为:2-甲基-1,3-二丁烯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1mol•L-1的NaHCO3(aq)中:c(Na+)>c(HCO3-)>c(H+)>c(OH-)
B.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H>0,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将等体积pH=3的盐酸和醋酸稀释成pH=5的溶液,醋酸所需加入的水量多
D.常温下,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与pH=2的醋酸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7
11、今有甲、乙、丙三瓶等体积的新制氯水,浓度均为0.1mol/L,如果在甲瓶中加入少量的NaHCO3晶体(m mol),在乙瓶中加入少量的NaHSO3晶体(m mol),丙瓶不变,片刻后甲、乙、丙三瓶中HClO的物质的量浓度大小关系是(设溶液体积不变)
A.甲=乙>丙 B.丙>乙+甲 C.甲>丙>乙 D.乙>丙>甲
12、将Na2O2投入FeCl3溶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
①生成白色沉淀 ②生成红褐色沉淀 ③有气泡产生
④因为Na2O2具有漂白性,所以FeCl3溶液褪色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仅②
13、能证明苯酚具有弱酸性的方法是( )
①苯酚溶液加热变澄清;②苯酚浊液中加NaOH后,溶液变澄清,生成苯酚钠和水;③苯酚可与FeCl3反应;④在苯酚溶液中加入浓溴水产生白色沉淀;⑤苯酚不能与NaHCO3溶液反应;
A.⑤ B.①②⑤ C.③④ D.③④⑤
14、下列醇类物质中,能被氧化成醛的是( )
A.CH3CH2CH2OH
B.
C.
D.
15、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制备硝基苯加入试剂的顺序为:先加入浓硫酸,再滴加苯,最后滴加浓硝酸
B.蔗糖和葡萄糖不是同分异构体,但属同系物
C.可用金属钠区分乙酸、乙醇和苯
D.石油裂解和煤的干馏都是化学变化,而石油的分馏和煤的气化都是物理变化
16、A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则X、Y及该原子3d能级上的电子数不可能的组合是
A.18、8、0 B.20、8、0 C.25、13、5 D.30、18、10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
17、 [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
化合物F是合成抗心律失常药—多非利特的中间体,以苯为原料合成F的路线如下:
已知:①CH3CH=CH2CH3CHBrCH3②CH3CH=CH2CH3CH2CH2Br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苯→A转化的反应类型是 。
(2)化合物C→D转化的反应条件通常是 ,化合物D (填“存在”、“不存在”)顺反异构,已知化合物C的核磁共振氢谱显示有四种峰,且峰的面积比为2︰2︰1︰3,则C的结构简式为 。
(3)写出E→F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
(4)化合B的同分异构体有多种,满足以下条件的同分异构体共有 种。
①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②分子结构中没有甲基,但有氨基
③能发生银镜反应和水解反应,并且与NaOH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5)苯乙酮()常用作有机化学合成的中间体,参照上述合成F的部分步骤,设计一条以苯为起始原料制备苯乙酮的合成路线 。
18、近来有报道,碘代化合物E与化合物H在Cr-Ni催化下可以发生偶联反应,合成一种多官能团的化合物Y,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2)B为单氯代烃,由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由A生成B、G生成H的反应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
(5)Y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
(6)E与F在Cr-Ni催化下也可以发生偶联反应,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
(7)X与D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具有完全相同官能团。X的核磁共振氢谱显示三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其峰面积之比为3∶3∶2。写出3种符合上述条件的X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
19、Ⅰ. 实验室制得气体中常含有杂质,影响其性质检验。
下图A为除杂装置,B为性质检验装置,完成下列表格:
序号
气体
反应原理
A中试剂
①
乙烯
溴乙烷和NaOH的醇溶液加热
_____________
②
乙烯
无水乙醇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加热至170℃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③
乙炔
电石与饱和食盐水反应
_______________
Ⅱ. 为探究乙酸乙酯的水解情况,某同学取大小相同的3支试管,分别加入以下溶液,充分振荡,放在同一水浴加热相同时间,观察到如下现象。
编号
①
②
③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酯层变薄
酯层消失
酯层基本不变
(1)试管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试管①和试管③的实验现象,稀H2SO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试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试管②中酯层消失的原因_____________。
20、某化学小组采用类似制乙酸乙酯的装置(如图),以环己醇制备环己烯。
已知:
密度(g/cm3)
熔点(℃)
沸点(℃)
溶解性
环已醇
0.96
25
161
能溶于水
环已烯
0.81
-103
83
难溶于水
(1)制备粗品
将12.5mL环己醇加入试管A中,再加入lmL浓硫酸,摇匀后放入碎瓷片,缓慢加热至反应完全,在试管C内得到环己烯粗品。
①A中碎瓷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导管B除了导气外还具有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②试管C置于冰水浴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2)制备精品
①环己烯粗品中含有环己醇和少量酸性杂质等。加入饱和食盐水,振荡、静置、分层,环己烯在:_______________层(填上或下),分液后用:_______________ (填入编号)洗涤。
a.KMnO4溶液b.稀H2SO4c.Na2CO3溶液
21、合成氨对工、农业生产和国防都有重要意义。 已知:N2(g)+3 H2(g)⇌2NH3(g) △H= -92.4kJ/mol,请回答:
(1)合成氨工业中采取的下列措施可以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用铁触媒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 采用较高压强(20MPa~50MPa)
c. 采用较高温度(500℃左右)
d. 将生成的氨液化并及时从体系中分离出来
(2)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N2和3mol H2并发生反应。
①若容器容积恒定,达到平衡时,N2的转化率α1 =25%,此时,反应放热______kJ,容器内气体压强与开始时气体压强之比是________。
②若容器压强恒定,则达到平衡时,容器中N2的转化率α2______α1(填“>”“<”或“=”)。
(3)随着对合成氨研究的发展,希腊科学家采用高质子导电性的SCY陶瓷(能传递)为介质,用吸附在它内外表面上的金属钯多晶薄膜做电极,实现了常压、570℃条件下高转化率的电解法合成氨(装置如图)。钯电极A为_________极(填“阴”或“阳”),该极上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B
【解析】
A.在放电时,正极发生的反应是PbO2+4H++SO42-+2e-=PbSO4+2H2O,不正确;
B.在放电时,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铅板,正确;
C.在充电时,电池中硫酸的浓度不断变大,有硫酸生成,不正确;
D.在充电时,阳极发生的反应是PbSO4+2e-+2H2O=PbO2+4H++SO42-,不正确。
选B。
2、D
【解析】
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是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叫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1个分子中脱去1个或几个小分子,而生成不饱和键化合物的反应,叫做消去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失去氢原子或加入氧原子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加入氢原子或失去氧原子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A.溴丙烷水解制丙醇,-Br被-OH取代,为取代反应;丙烯与水反应制丙醇,双键转化为单键,引入-OH,为加成反应,类型不同,故A不选;
B.甲苯硝化制对硝基甲苯,苯环上的H被硝基取代,为取代反应;甲苯氧化制苯甲酸,甲基转化为-COOH,为氧化反应,类型不同,故B不选;
C. 由氯代环己烷消去制环己烯,-Cl转化为双键,为消去反应;由丙烯与溴反应制1,2二溴丙烷,双键转化为单键,引入-Br,为加成反应,类型不同,故C不选;
D.乙酸和乙醇制乙酸乙酯,发生酯化反应;由苯甲酸乙酯水解制苯甲酸和乙醇,发生水解反应,则酯化反应、水解反应均属于取代反应,类型相同,故D选。
答案选D。
3、D
【解析】
A. 该物质和苯不是同一类物质,它们不是同系物,A错误;
B. 该物质和苯不是同一类物质,它们不是同系物,B错误;
C. 该物质和苯不是同一类物质,它们不是同系物,C错误;
D. 该物质和苯是同一类物质,在分子构成上相差1个CH2,它们互为同系物,D正确;
故合理选项为D。
4、D
【解析】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中和热的概念分析判断。
【详解】
“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表明,稀溶液中1molH+和1molOH-反应生成1mol H2O(l)时放热57.3 kJ。
①式:2molH+和2molOH-反应生成2molH2O(l),放热114.6 kJ。
②式:生成2molH2O(l)放热114.6 kJ,生成1mol BaSO4(s)也放热。总放热多于114.6kJ。
③式:NH3·H2O电离吸热,故生成1molH2O(l)时放热少于57.3 kJ。
④式:CH3COOH、NH3·H2O电离吸热,使生成1molH2O(l)时放热少于57.3 kJ。
本题选D。
热化学方程式有三个特点:(1)用“s、l、g、aq”注明物质状态;(2)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可为分数;(3)ΔH包括符号(+吸热、-放热)、数值、单位(kJ·mol-1,指每摩化学反应),ΔH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例。
5、D
【解析】A、将Na投入水中溶液呈碱性是因为钠与水反应生成强碱氢氧化钠;B、Cl2能使品红褪色是因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C、过氧化钠作供氧剂是因为过氧化钠能与CO2、水反应产生氧气;D、活性炭可作为净水剂利用的是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属于物理变化,因此原理不同于其他三项,答案选D。
6、D
【解析】
当为电池充电时相当于电解,与外电源正极连接的电极是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是放电时正极反应的逆反应,则发生的反应是Ni(OH)2的氧化,故D正确。答案选D。
7、C
【解析】
1 mol ·L-1MgCl2溶液中的Cl-浓度为2 mol ·L-1。
【详解】
A、 150 mL 1 mol·L-1NaCl溶液中的Cl-浓度为1 mol ·L-1;
B、 75 mL 2mol·L-1 CaCl2溶液中的Cl-浓度为4 mol ·L-1;
C、 150 mL 2 mol·L-1KCl溶液中的Cl-浓度为2 mol ·L-1;
D、 75 mL 1 mol ·L-1 AlCl3溶液中的Cl-浓度为3 mol ·L-1;
答案选C。
8、A
【解析】
A. 由图可知,10min 时甲烷的浓度继续减小,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可能是升高温度,故A正确;
B. 反应进行到12min时,CH4的转化率为 ×100%=75%,故B错误;
C. 根据图可知,前5min内甲烷的浓度由1.00mol/ L减小为0.50mol/L,故v(CH4) =(1-0.5)mol∙L-1/5min=0.1mol/ (L∙min) ,由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反应速率之比,则v (H2)=3×0.1mol/ (L∙min) =0. 3mol/(L∙min) ,故C错误;
D. 恒温下,缩小容器体积导致氢气浓度增大,虽然压强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移动的结果减小氢气浓度的增大,但根据勒夏特列原理,不会消除浓度增大,平衡后c (H2)增大,故D错误;
故选A。
9、C
【解析】
A. 前者—OH与苯环的侧链相连,属于醇类,后者—OH直接与苯环相连,属于酚类,尽管分子构成相差了1个CH2,但是二者不是同一类物质,所以它们不互为同系物,A错误;
B. 该物质属于酯类(甲酸酯,含有醛基),官能团为酯基, B错误;
C. 该物质的官能团为碳碳双键,含有官能团的最长的碳链有4个C,因此主链含有4个C,为丁烯;编号时官能团的编号要小,因此碳碳双键的编号为1,乙基的编号为2,命名为2-乙基-1-丁烯,C正确;
D. 该物质中含有2个碳碳双键,且含有碳碳双键最长的碳链有4个碳原子,因此该物质为丁二烯。编号时,不管是从左端还是右端,碳碳双键的编号均为1、3,因此编号的选择,让甲基的编号的编号小,甲基的编号为2,则该物质的名称应为:2-甲基-1,3-丁二烯,故D错误。
10、C
【解析】
A.碳酸氢钠溶液中,HCO3-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导致溶液呈碱性,但电离和水解程度都较小,钠离子不水解,所以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是c(Na+)>c(HCO3-)>c(OH-)>c(H+),故A错误;
B. 物质所含能量低的稳定,石墨变为金刚石为吸热反应,石墨能量低,说明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B错误;
C.加水稀释促进弱酸电离,所以要使pH相等的盐酸和醋酸稀释后溶液的pH仍然相等,醋酸加入水的量大于盐酸,故C正确;
D. 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中c(OH-)=0.01mol/L,pH=2的醋酸中c(CH3COOH)>0.01mol/L,二者等体积混合时,醋酸过量,导致溶液呈酸性,则pH<7,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选C。
本题考查了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水解等知识点,根据溶液中的溶质及溶液酸碱性再结合守恒思想分析解答,注意分析D时,由于醋酸过量,溶液显酸性,而非显碱性,为易错点。
11、C
【解析】分析:HClO的酸性比碳酸弱但比HCO3-的酸性强,加入少量的NaHCO3晶体,可促进氯气与水的反应,生成更多的HClO,HClO可与NaHS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导致浓度降低。
详解:甲中加入少量的NaHCO3晶体:HClO的酸性比碳酸弱但比HCO3-的酸性强,加入少量的NaHCO3晶体,可促进氯气与水的反应,生成更多的HClO;乙中加入少量的NaHSO3晶体:HClO可与NaHS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导致浓度降低;丙不变,则甲、乙、丙三瓶溶液中HClO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关系为甲>丙>乙,故选C。
12、B
【解析】
Na2O2投入FeCl3溶液中,Na2O2与水反应得到O2和NaOH,NaOH与FeCl3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详解】
①生成白色沉淀,①不正确;
②生成红褐色沉淀,②正确;
③有气泡产生,③正确;
④Na2O2具有漂白性,但其不能漂白FeCl3溶液,其与水反应的产物NaOH与FeCl3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④不正确。
可观察到的现象是②③,故选B。
13、A
【解析】
①苯酚溶液加热变澄清,说明苯酚的溶解度在热水中变大,不能说明其酸性的强弱,故错误;
②苯酚浊液中加NaOH后,溶液变澄清,生成苯酚钠和水,说明苯酚有酸性,但不能证明酸性的强弱,故错误;
③苯酚可与FeCl3反应与苯酚的酸性无关,故错误;
④在苯酚溶液中加入浓溴水产生白色沉淀,与苯酚的酸性强弱无关,故错误;
⑤苯酚不能与NaHCO3溶液反应,说明苯酚的酸性比碳酸氢根的弱,说明其为弱酸性,故正确;
故选A。
14、A
【解析】
含—CH2OH结构的醇类可氧化成醛;
【详解】
A.被氧化为丙醛;B、C被氧化为酮;D不能被氧化,答案为A。
15、C
【解析】
A.因为浓硫酸稀释时会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实验室制备硝基苯加入试剂的顺序为:先加入浓硝酸,再滴加浓硫酸,最后滴加苯,A项错误;
B.蔗糖是二糖,而葡萄糖是单糖,两者既不是同分异构体,也不是同系物,B项错误;
C.钠与乙酸反应生成H2且反应剧烈,钠与乙醇反应也能生成氢气,但反应较慢,钠不与苯反应,所以可用金属钠区分乙酸、乙醇和苯,C项正确;
D.煤的气化是通过化学反应使煤转化为气态燃料,属于化学反应,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D项错误。
故选C。
16、A
【解析】
A.如X=18,则原子核外各层电子数分别为2、8、8,应为Ar,故A错误;
B.如X=20,则则原子核外各层电子数分别为2、8、8、2,3d能级上的电子数为0,故B正确;
C.如X=25,则原子核外各层电子数分别为2、8、13、2,应为Mn,3d能级上的电子数为5,故C正确;
D.如X=30中,则原子核外各层电子数分别为2、8、18、2,应为Zn,3d能级上的电子数为10,故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
17、(1)取代反应
(2)NaOH醇溶液、加热 不存在
(3)+CH3NH2+HBr
(4)3
(5)
【解析】
试题分析:(1)苯与一氯乙烷反应后在苯环上连接乙基,说明为取代反应。
(2)C到D是卤代烃的消去反应,条件为NaOH醇溶液和加热;化合物D中是乙烯基,不存在顺反异构。C的核磁共振氢铺显示有四种峰,则说明有四种氢原子,其结构为。
(3)E到F是发生的取代反应,方程式为
+CH3NH2+HBr。
(4)化合物B的同分异构体中满足要求的能发生银镜反应和水解反应,说明含有甲酸酯,且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物质的量比为1:2,则酯水解后产生酚羟基,说明结构中有两个侧链 ,分别为-CH2NH2和-OOCH,两个侧链在苯环上可以是邻间对三种位置关系,所以用3种结构。
(5)从逆推方法分析,要出现羰基,需要先出现羟基,发生氧化反应即可,而羟基的出现是由卤代烃水解生成的,而卤代烃是由烃基于卤素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得到的,所以先在苯环上连接乙基,生成乙苯,再在光照条件下取代中间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生成醇,在氧化即可,流程如下:。
考点:有机物的合成和性质
18、丙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羟基、酯基、、、、、、
【解析】
A到B的反应是在光照下的取代,Cl应该取代饱和碳上的H,所以B为;B与NaCN反应,根据C的分子式确定B到C是将Cl取代为CN,所以C为;C酸性水解应该得到,与乙醇酯化得到D,所以D为,D与HI加成得到E。根据题目的已知反应,要求F中一定要有醛基,在根据H的结构得到F中有苯环,所以F一定为;F与CH3CHO发生题目已知反应,得到G,G为;G与氢气加成得到H;H与E发生偶联反应得到Y。
【详解】
(1)A的名称为丙炔。
(2)B为,C为,所以方程式为:。
(3)有上述分析A生成B的反应是取代反应,G生成H的反应是加成反应。
(4)D为。
(5)Y中含氧官能团为羟基和酯基。
(6)E和H发生偶联反应可以得到Y,将H换为F就是将苯直接与醛基相连,所以将Y中的苯环直接与羟基相连的碳连接即可,所以产物为。
(7)D为,所以要求该同分异构体也有碳碳三键和酯基,同时根据峰面积比为3:3:2,得到分子一定有两个甲基,另外一个是CH2,所以三键一定在中间,也不会有甲酸酯的可能,所以分子有6种:
本题的最后一问如何书写同分异构,应该熟练掌握分子中不同氢数的影响,一般来说,3个或3的倍数的氢原子很有可能是甲基。2个或2的倍数可以假设是不是几个CH2的结构,这样可以加快构造有机物的速度。
19、水 NaOH溶液 溶液 稀硫酸可以加速酯的水解(或稀硫酸是酯水解反应的催化剂) 乙酸乙酯水解生成的乙酸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乙酸浓度降低,使水解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水解比较彻底
【解析】
Ⅰ中①、②选择不同的方法制备乙烯,气体中所含杂质也各不相同,因此所选择的除杂试剂也有所区别。在①中,利用溴乙烷和NaOH的醇溶液加热的方式制得的乙烯中通常混有乙醇蒸汽,因此利用乙醇极易溶于水的性质利用水将乙醇除去即可;而在②中利用无水乙醇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加热至170℃反应制乙烯,在乙烯蒸汽中通常混有浓硫酸氧化乙醇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因此利用碱可以除去杂质。
Ⅱ.实验①②③分别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酯的分解实验。实验①在酸性条件下进行,一段时间后酯层变薄,说明酯在酸性条件下发生了水解,但水解得不完全;实验②在碱性条件下进行,一段时间后酯层消失,说明酯在碱性条件下能发生完全的水解;实验③是实验对照组,以此解题。
【详解】
Ⅰ.
①利用溴乙烷和NaOH的醇溶液加热的方式制得的乙烯中通常混有乙醇蒸汽,因此利用乙醇极易溶于水的性质,用水将乙醇除去即可;
②利用无水乙醇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加热至170℃反应制乙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在乙烯蒸汽中通常混有浓硫酸氧化乙醇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因此利用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均为酸性气体,用碱可以除去的特点,采用. NaOH溶液除杂;
③利用电石与饱和食盐水反应制乙炔,由于电石不纯,通常使制得的乙炔中混有硫化氢和磷化氢,因此可利用硫化氢、磷化氢易与溶液反应产生沉淀,将杂质除去。
Ⅱ. (1)试管①中乙酸乙酯在酸性环境下发生水解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
(2)对比试管①和试管③的实验现象,稀H2SO4的作用是加速酯的水解,做反应的催化剂;
(3) 由于乙酸乙酯水解生成的乙酸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乙酸浓度降低,使水解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水解比较彻底,因此试管②中酯层消失。
本题对实验室制乙烯、乙炔的方法及除杂问题、酯的水解条件进行了考核。解题时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除杂试剂时,应注意除去杂质必有几个原则(1)尽可能不引入新杂质(2)实验程序最少(3)尽可能除去杂质。(4)也可以想办法把杂质转变为主要纯净物。(5)减少主要物质的损失。另外在分析酯的水解的时候,酯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均可发生水解反应,只是由于酯在碱性环境下水解生成的酸因能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使水解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因此水解得比较彻底。
20、防止暴沸 冷凝 防止环己烯挥发 上层 c
【解析】
(1)①根据制乙烯实验的知识,发生装置A中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暴沸,由于生成的环己烯的沸点为83℃,要得到液态环己烯,导管B除了导气外还具有冷凝作用,便于环己烯冷凝;②冰水浴的目的是降低环己烯蒸气的温度,使其液化;
(2)①环己烯不溶于氯化钠溶液,且密度比水小,分层后环己烯在上层,由于分液后环己烯粗品中还含有少量的酸和环己醇,提纯产物时用c(Na2CO3溶液)洗涤可除去酸;
【详解】
(1)①根据制乙烯实验的知识,发生装置A中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暴沸,由于生成的环己烯的沸点为83℃,要得到液态环己烯,导管B除了导气外还具有冷凝作用,便于环己烯冷凝,故答案为:防止暴沸;冷凝;
②冰水浴的目的是降低环己烯蒸气的温度,使其液化,故答案为:防止环己烯挥发;
(2)①环己烯是烃类,不溶于氯化钠溶液,且密度比水小,振荡、静置、分层后环己烯在上层,由于分液后环己烯粗品中还含有少量的酸和环己醇,联想:制备乙酸乙酯提纯产物时用c(Na2CO3溶液)洗涤可除去酸;故答案为:上层;c。
环己烯是烃类,不溶于氯化钠溶液,且密度比水小。
21、bd 23.1 7:8 > 阴
【解析】
(1)a.用铁作催化剂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催化剂不能使平衡移动,使用催化剂是为了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用勒夏特列原理无法解释;b.采用较高压强(20Mpa-50MPa),合成氨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加压至20~50MPa,有利于化学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氨的合成,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c.加热到500℃合成氨是放热反应,升温会使平衡逆向移动,降低转化率,升温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d.将生成的氨液化并及时从体系中分离出来,将氨及时液化分离,利于化学平衡正向移动,有利于氨的合成,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答案为bd;
(2)①因N2的转化率为25%,放出的热量为:1mol×0.25×92.4kJ/mol=23.1KJ,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容器内气体压强与开始时气体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平衡时容器中气体的物质的量为:4mol-1mol×0.25×2=3.5mol,则容器内气体压强与开始时气体压强之比为:3.5mol:4mol=7:8;故答案为23.1、7:8;②在恒容条件下,可逆反应在建立平衡的过程中,容器中的气体分子数目减少,则容器内的压强减小,故在恒压条件下容器内的压强比恒容条件下大,由于该反应正反应是一个气体分子数目减小的反应,故在恒压条件下有利于反应的正向进行,氮气的转化率更大,故答案为>;
(3)由图示可知钯电极A上氮气被还原为氨,发生还原反应,是电解池的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N2+6e-+6H+═2NH3 ,故答案为阴; N2+6e-+6H+═2NH3。
工业合成氨采取较高的温度,并不是因为在较高温度下原料的转化率更高,而是因为在500ºC下,反应速率更快,且催化剂在此温度下的活性最高,有利于提高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氨的产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