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餐饮卫生与安全
餐饮卫生与安全,一头连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头连着餐饮企业的兴衰成败,是餐饮行业发展的生命线。在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漫长旅程中,餐饮环节作为终端消费前的关键节点,对保障食品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满足人们味蕾享受的场所,更是守护公众健康的前沿阵地。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餐饮卫生与安全的关键要点。
一、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
在我国,《食品安全法》为食品安全监管构筑起坚实的法律根基,是餐饮行业必须遵循的根本大法。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则针对餐饮服务行业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标准,给出了细致入微的规定,为餐饮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各地方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标准,进一步细化管理要求,让餐饮卫生与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餐饮企业自身,更要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作为重中之重。这其中,明确法定代表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对企业食品安全负总责,是推动各项制度落实的关键。从设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到建立全面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培训考核、食品采购查验、加工过程控制、餐具清洗消毒、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都要有详细且严格的规定,并确保有效执行。
二、人员管理
1. 健康管理:餐饮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获取健康证,这是踏入餐饮行业的基本门槛。只有确保身体健康,没有传染病、皮肤病、精神疾病等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疾病,才能持证上岗。同时,企业应建立每日晨检制度,像医生查房一样,对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进行细致检查。一旦发现有发热、腹泻、咳嗽、皮肤伤口感染等症状,要立即调离食品加工岗位,及时就医诊治,防止病菌通过食品传播。
2. 个人卫生:在工作时,从业人员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就如同战士穿上防护铠甲,能有效防止个人衣物上的灰尘、细菌等污染食品。勤洗手、勤洗澡、勤洗头、勤剪指甲,这些看似日常的个人卫生习惯,在餐饮工作中却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前后、处理生食品后、上厕所后,必须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消毒,将手上的病菌彻底清除。而且,从业人员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佩戴饰物,因为这些不仅可能藏污纳垢,还可能在操作过程中不慎掉落,混入食品中,引发安全隐患。
3. 培训提升:新员工入职时,就像初入校园的学生,必须接受全面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只有通过考核,证明其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正式上岗。对于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更要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每年至少接受40小时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涵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操作规程、卫生知识、应急处置等方面,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让从业人员真正将食品安全理念融入日常工作。
三、场所与设施设备
1. 选址布局:餐饮服务场所的选址,如同为一座城堡选择坚固的堡垒位置,要远离粪坑、污水池、暴露垃圾场(站)、旱厕等污染源,距离至少25m以上,并且要处于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的影响范围之外。同时,要选择地面干燥、有给排水条件和电力供应的区域,为后续的经营活动提供便利。
在场所布局上,食品处理区与就餐区要合理分区,就像将厨房与客厅隔开,防止交叉污染。食品处理区内,按照原料进入、原料加工制作、半成品加工制作、成品供应的流程合理布局,就像一条有序的生产线,让食品在加工过程中高效流转,避免混乱带来的污染风险。原料通道及入口、成品通道及出口、使用后餐饮具的回收通道及入口要分开设置,如果条件不允许,也要在不同时段分别运送,或者采用无污染的方式覆盖运送成品,确保不同类型物品的运输互不干扰。此外,还要设置独立隔间、区域或设施,存放清洁工具,并做好明显标识,防止清洁工具污染食品。
2. 建筑结构:天花板的涂覆或装修材料要无毒、无异味、不吸水、易清洁,并且要耐高温、耐腐蚀,与横梁或墙壁结合处宜有一定弧度,水蒸气较多区域的天花板要有适当坡度,这样能有效防止冷凝水滴落污染食品。天花板距离地面宜在2.5m以上,为食品加工和储存提供充足的空间。墙壁的涂覆或铺设材料同样要无毒、无异味、不透水,需经常冲洗的场所,要铺设1.5m以上的浅色、不吸水、易清洗的墙裙,各类专间的墙裙则要铺设到墙顶,以保持墙壁的清洁卫生。门窗要闭合严密、无变形、无破损,与外界直接相通的门和可开启的窗,要设置易拆洗、不易生锈的防蝇纱网或空气幕,并且门能自动关闭,像忠诚的卫士一样,阻挡有害生物的侵入。
3. 设施设备:地面、墙面、天花板等要便于清洁消毒,能够经受住日常高强度的清洁工作。排水系统要畅通无阻,避免污水积聚,滋生细菌;通风系统要保持良好运行,及时排出厨房内的油烟、蒸汽和异味,为员工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照明系统要明亮充足,让食品加工的每一个角落都清晰可见,便于发现潜在的卫生问题。洗手设施要配置齐全,提供充足的流动水、洗手液和干手用品,方便从业人员及时洗手。消毒设备要根据餐饮场所的规模、餐具种类和数量合理选择,如蒸汽消毒柜、紫外线消毒器等,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消毒效果。
四、原料采购与储存
1. 采购环节:选择合格的供应商,是保障原料质量的源头。餐饮企业要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查看其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证件,了解其生产经营状况和信誉度。在采购过程中,必须索证索票,详细记录原料的名称、产地、批号、进货日期等信息,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追溯。建立供应商评价和退出机制,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对于那些产品质量不稳定、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供应商,要果断淘汰。同时,安排专人负责原料验收,通过眼看、鼻闻、手摸等方式,检查原料的质量、包装、标识等,如肉类要查看色泽、有无异味,蔬菜要观察新鲜度、有无病虫害等,确保每一批原料都符合标准。
2. 储存管理:食品储存如同一场精心的仓储管理,不同类别食品要分开存放,生熟食品更是要严格分开,就像将不同的货物存放在不同的仓库,防止交叉污染。冷藏、冷冻食品要严格控制温度,冷藏室温度一般控制在0℃ - 8℃,冷冻室温度宜低于 -12℃,并定期对储存设备进行温度监测,确保温度稳定。食品存放要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就像排队一样,先入库的食品先出库使用,避免食品过期变质。干货类食品要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防止受潮发霉。
五、加工操作规范
1. 生熟分开:生熟食品的加工和存放要严格分开,从加工区域、加工用具到存放容器,都不能混用。例如,切生肉的案板和刀具,绝对不能用来切熟食,否则生肉上的细菌、寄生虫等就可能污染熟食,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存放生熟食品的容器也要有明显标识,避免混淆。
2. 温度控制:不同食品的加工温度和时间有着严格要求。肉类、禽类、蛋类等食品必须煮熟煮透,一般来说,肉类中心温度要达到70℃以上,持续一定时间,才能杀灭其中可能存在的病菌和寄生虫。油炸食品要控制好油温,避免油温过高产生有害物质,同时也要确保食品炸制熟透。烹饪过程中,要使用温度计等工具,实时监测食品的中心温度,确保符合要求。
3. 区域卫生:专用操作区域,如生食加工区、熟食加工区、裱花间等,要保持高度清洁卫生。每天营业结束后,要对这些区域进行彻底清洁消毒,使用专用清洁剂和消毒剂,对地面、墙面、工作台、设备等进行擦拭和消毒,杀灭残留的细菌和病毒。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要及时清理,放入专用的垃圾桶,并加盖密封,防止异味散发和害虫滋生。
六、餐具清洗消毒
1. 清洗消毒流程:餐具清洗消毒一般遵循六步法,即预洗、浸泡、清洗、冲洗、消毒、干燥。预洗可以去除餐具表面的大部分食物残渣;浸泡能让餐具上的油污和顽固污渍充分软化;清洗时使用专用的餐具洗涤剂,配合刷子等工具,彻底清除餐具上的污垢;冲洗则用流动水将洗涤剂和污垢冲洗干净;消毒是关键环节,可采用物理消毒(如高温蒸汽消毒、煮沸消毒、紫外线消毒等)或化学消毒(如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的方法,杀灭餐具上的细菌和病毒;最后将消毒后的餐具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晾干,避免二次污染。
2. 消毒效果检测:为确保餐具消毒效果合格,餐饮企业要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效果检测。可以采用化学指示剂法,通过观察化学指示剂在消毒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判断消毒是否达到规定的温度和时间;也可以进行微生物检测,将消毒后的餐具采样,在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检测细菌总数、大肠杆菌等指标是否符合卫生标准。
七、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
1. 使用范围和用量: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标准执行,不能超范围、超量使用。例如,防腐剂的使用要根据食品的种类和保质期要求,控制在规定的剂量范围内;色素的使用要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食用色素,并且不能随意添加,以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 使用记录: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详细记录添加剂的名称、批号、使用时间、用量、使用食品种类等信息,就像一本详细的账本,便于追溯和管理。每次使用食品添加剂时,操作人员都要认真填写记录,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八、废弃物处理
1. 分类收集:对餐厨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将餐厨废弃物和其他废弃物分开存放,就像将不同类型的垃圾放入不同的垃圾桶。餐厨废弃物可用于制作生物燃料、有机肥料等,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其他废弃物则按照普通垃圾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2. 废油脂回收:废油脂不能随意排放,否则会污染环境。餐饮企业要与有资质的废油脂回收单位合作,将废油脂交由专业单位进行回收处理,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等产品,实现废油脂的资源化利用。
九、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
1. 应急预案:餐饮企业要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明确事故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和人员分工。应急预案要涵盖事故报告、人员救治、现场控制、原因调查、后续处理等各个环节,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工作。
2. 报告流程: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要立即停止供应可疑食品,并在第一时间向相关监管部门报告,同时向企业内部通报,确保信息畅通。报告内容要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数、症状表现、可疑食品等详细信息,以便监管部门及时采取措施。
3. 应急演练: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就像军队进行实战演习一样,让员工熟悉应急预案的流程和各自的职责。通过演练,发现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提高企业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能力。
餐饮卫生与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餐饮企业从人员管理、场所设施、原料采购、加工操作、餐具消毒、食品添加剂使用、废弃物处理到应急处置等各个环节,全面落实各项措施,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查处。消费者也要增强食品安全意识,积极参与监督,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健康,让餐饮行业成为人们放心享受美食的乐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