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弟子规》读后感
李志强
寒假时值兔年春节,拜读本为儿童启蒙读物《弟子规》。作为国学经典,而今才带着任务阅读,实感惭愧。尤其粗略阅毕。更感愧疚。《弟子规》短短一千余字囊括了儒家的理论经典。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内容,三字一句,句句朗朗上口,句句言简意赅,句句寓意深刻。实为做人的行为典范。但毕竟《弟子规》年代久远,时过境迁,其中处事原则,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并不能原本照搬照抄。况且其还存在着愚忠、愚民、宿命的观念是与当今时代的价值观格格不入的。作为教育者不仅应该准确理解《弟子规》每一话的含义,更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赋予时代鲜活的内涵,诚然才不能误人子弟。就《弟子规》每一章节所述,肤浅阐述一下自己的理解。以便找出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最需要的东西。因为让学生正确理解《弟子规》,践行《弟子规》才是最重要的。
入则孝篇,是讲我们要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的。百事孝为先,古人把孝顺父母作为首务。古人举孝廉,立牌坊等反映了孝的重要性。孝顺养育自己的父母,天经地义。作为百事之先亦无可厚非。对比《弟子规》对孝的约定,当今真正能做到《弟子规》中的孝能有几人。但有些孝道实为愚孝,例如:“事虽小,务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就是说无论什么事情多要听从父母的意见,以父母的意愿为转移。自己不能擅自做主。过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婚姻就是愚孝的结果。还有“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就是说要没有原则地讨好自己的父母。不论父母的喜好是否正当都要无条件的满足,即使父母的喜好堕落也要顺从。这就不仅是愚孝简直就是助纣为虐。与父母与社会都是无益处的。
出则悌篇,是讲长幼如何相处之道。包括行、走、站、立、相遇、对话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通篇44句话中,直接要求兄长做到的只有开篇第一句话:“兄道友”。是说兄长要爱护弟弟。其它全是要求幼者要做到的。个人认为这是愚忠的一种思想灌输。就是说对上级、领导要唯唯诺诺,小心翼翼,毕恭毕敬,过于强调长者的特权而忽视了对等、相互的原则。互敬互爱、互相尊重。才是真正的兄友弟恭。
谨篇,是讲日常行为规范。包括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总体来说讲的非常全面也非常到位,富有哲理。如:“事多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做事时既不要惧怕困难,也不要轻易草率。与毛主席所说的对敌人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要重视它道理一样。但有的日常规范已不适用当今社会。如:“揖深圆,拜恭敬。”作揖、跪拜之礼已经被如今更加文明的行为取代。
信篇,是讲如何做诚信之人。做事要言而有信,一诺千金,勇于接受批评,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但也有明则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狭隘、自私的观点。如:“话说多,不如少。”“不关己,莫闲管。”我们应该弘扬的是胸怀宽广的大诚信。而不是狭隘的小诚信。
泛爱众篇,是讲如何成为一个拥有博大胸怀的人。许多句子已经成为我们现在的共识。如:“行高者,名自高”即德高望重。“勿厌故,勿喜新”即喜新厌旧。“己不欲,即速已。”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服人,方无言。”即以理服人。但这种泛爱个人认为要有原则,有度。善过度而助长了恶。善已非善。
亲仁篇,是讲亲近仁德之人。亲近品行高尚的人,也会增进自己的品德。但我们也要友善对待能力平平者,否则,社会势力眼之风盛行,难以形成和谐社会。
余力学文篇,是讲学习的要诀。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幕彼。”“墨磨偏,心不端。”“勿自暴,勿自弃。”说的是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读书要专心。读书要心静。读书要有自信心等。但“非圣书,屏勿视。”强调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将圣贤书奉为圭臬。而成为愚忠的顺民。
点滴感悟,粗浅道来,理解肤浅,狂言乱语。或理解谬误,经典面前,只触皮毛,权当小孩乱语。仅此而已。
2010年2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