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千古离情在诗中
——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感
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 王振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走近名诗
这是一首千古名诗,因为这是一首名人的离别。
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是一首千古名诗,因为他们在名楼前离别。
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黄鹤楼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唐代诗人崔颢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是一首千古名诗,因为友人孟浩然去的是江南名城扬州。
友人是在暮春三月下扬州,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繁花似锦,春光烂漫。
名人、名楼、名城,让这首诗富有了诗意,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诗。了解的诗的背景,不仅会激发学生读诗、悟诗的兴致,更为学生走近这首诗做了铺垫。
吟诵名诗
朗读诗歌,就要朗读出其中的韵味。可是很多学生并不能读出其中的韵味,究其原因要么读得太快,要么不会停顿,更不用说按照诗的平仄规律读。
诗,是讲究平仄的;读诗,是要按照平仄规律读。这将是学生永远受用的学习方法。无论学生读哪一首诗,他都会按照平仄的规律读,有效地引领学生读出诗的韵味。也许一次的感知,学生对平仄的印象是模糊的,但每一次学习古诗时,温习温习,读古诗的方法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痕。
教学中,给学生较为细致地讲解:在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这四种声调我们分为两类,第一类称为平声,就是普通话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遇到平声,读的时候要把这个字音拖得长一些。平声要读得长一些,简单说就是平长。仄声,就是指普通话中的第三声和第四声;遇到仄声,读的时候,声音一出来马上就收掉,称为仄短。
当小黑板出示了这首诗,而且还标上了平仄朗读的符号,学生兴致盎然地朗读着,体味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学生朗读着,我在教室里巡视着,有几个同学竟然不由自主地摇头晃脑地读起来。按照平仄规律朗读,再加上摇头晃脑,慢慢地,学生走近了这首诗。教室里,传来了诗的韵味。只有当学生一遍遍地带着饱满的情去读,学生才会走进诗的最深处,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读懂名诗
学习一首诗,首先要读懂它,教师可以给学生点拨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诸如:阅读书下注释法、组词法、查字典法等。
课堂鼓励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采取集体交流的方式共同解决。理解诗中词语,如“烟花”一词,表面看起来不难,学生能准确理解“花”的意思——花开得繁茂。至于“烟”为何意,学生说不上来。我启发学生,想象三月的情景,杨树、柳树开花了,春风一吹,会有什么样子?杨絮、柳絮被风一吹,远远望去,白蒙蒙的,所以古时有句话叫“柳絮如烟”。
经过如此讲解,学生对“烟花”可谓是读懂了,在学生的头脑中,也一定留下了鲜明的形象。
一遍一遍地诵读,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感悟这首诗,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哪一幅插图(一幅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小船;另一幅没有小船),更能表现出古诗的意境? 起初,学生纷纷认为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小船的插图最能体现诗的意境,因为李白一直目送到孟浩然乘坐的船驶离岸边,越行越远,但李白依旧默默地望着,直到蓝天的尽头。
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学生发现没有小船的那一幅,更能体现诗的意境,因为李白一直目送孟浩然,直到小船消失了,李白依旧伫立江边,尽管看到的只是滚滚的长江水,但李白依旧凝视远方。
很多学生频频点头,看来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了。一首诗,一幅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诵读,思考,融为一体,让学生对诗有了更深的感悟。我及时设问:唯见长江天际流,看见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边,流去的只是长江水吗?还流去了什么?
流去的还有深深的思念,真挚的祝福,恋恋的不舍……这时的学生,已经触摸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学习至此,我引入资料,出示了江南的名城——三月的扬州的美丽景象。幻灯片中,播放画面,音乐响起——
三月,是扬州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一片烟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地摇晃着,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同学们,当李白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
此刻的学生,又感受到了诗人李白心中的一丝向往,一丝愉悦。透过这二十八个字,学生感受到了诗人的内心;欣赏了扬州的美丽景象,学生感受到了诗人的百感交集——与故人的深情使得这次分别带有一丝离愁,又因友人去的是繁花似锦的扬州,使离愁中带有一丝向往与一丝愉悦。
比较名诗
学生在二年级时还学习了李白所写的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在诵读与交流中,学生了解了汪伦是一位酿酒师,是一位普通的百姓,一位普通百姓与一位诗人的告别,采用了踏歌的方式,直接表达了心中的感情,感受到了情的豪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一位大诗人与另一位大诗人的分别,是诗人的离别,诗人在诗意的季节——烟花三月,在诗意的地点——黄鹤楼,以一种诗意的含蓄的目送的方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难怪这首送别诗千古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