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通用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基本知识过关训练
1
单选题
1、能使气体物质溶解度增大的操作是
A.增加溶剂B.振荡溶液C.增大压强D.升高温度
答案:C
A、增加溶剂与气体的溶解度无关,故错误;
B、振荡溶液与气体的溶解度无关,故错误;
C、增大压强可以增加气体物质的溶解度,故正确;
D、升高温度可以减小气体的溶解度,故错误。故选C。
小提示: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有关。
2、实验室需配制50g 6%的NaCl溶液。在配制溶液过程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用药匙取用NaCl固体时,瓶塞倒放于桌面
B.用玻璃棒搅拌,加速NaCl固体的溶解
C.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D.称量时,天平指针向右偏转,应向左盘添加NaCl固体至天平平衡
答案:C
A、用药匙取用NaCl固体时,瓶塞倒放于桌面,以防止污染试剂,故A正确;
B、用玻璃棒搅拌,能加速NaCl固体的溶解,故B正确;
C、量取液体时使用量筒,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故C错误;
D、该实验为定量称取,先在右盘放砝码或拨动游码,在称量过程中不再改变,向左盘中加药品至天平平衡,完成称量。正确操作应为继续添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故D正确。故选C。
3、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配制此温度下20g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配制该溶液需要5g NaCl
B.该溶液为饱和溶液
C.将该溶液长时间敞口放置,最终有晶体析出
D.配溶液时,量取所需体积的水倒入烧杯,有少量水洒出,则所配溶液浓度小于5%
答案:C
A、需要氯化钠的质量:20g×5%=1g,故选项错误;
B、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质量分数:36g36g+100g×100%≈26.5%,故选项错误;
C、将该溶液长时间敞口放置,水会不断蒸发,当溶液饱和后,水继续减少,氯化钠会以晶体形式析出,故选项正确;
D、配溶液时,量取所需体积的水倒入烧杯,有少量水洒出,导致水的质量减少,则溶液的浓度会大于5%,故选项错误。
故选C。
4、20gKOH加入100g水中,配制成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KOH在水中解离出K+和OH-
B.一个K+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C.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D.向该溶液中滴入酚酞指示剂,溶液变红
答案:C
A、KOH在水中解离出K+和OH- ,选项正确;
B、一个K+带一个单位正电荷,选项正确;
C、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g20g+100g×100%<20%,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钾溶液显碱性,向该溶液中滴入酚酞指示剂,溶液变红,选项正确。
故选C。
5、下列关于溶液说法正确的是( )
A.将氯化钠和植物油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都能形成溶液
B.把20%的蔗糖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C.向20℃时的蔗糖饱和溶液中加入食盐,食盐不再溶解
D.配制50gl6%的氯化钠溶液一般经过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装瓶存放等步骤
答案:D
A、植物油难溶于水,将植物油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不能形成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B、溶液具有均一性,把20%的蔗糖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均为20%,故选项说法错误;C、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它的溶质,向20°C时的蔗糖饱和溶液中加入食盐,食盐能继续溶解,故选项说法错误;D、配制50gl6%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装瓶存放,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6、x是40℃的硝酸钾溶液,进行如下操作后,判断错误的是
A.X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Y可能是饱和溶液
C.Y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Z大
D.X和Z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
答案:D
根据题目中的图,可知:X溶液恒温蒸发20g水,变为溶液Y,没有晶体,则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也可证明X不是饱和溶液;溶液Z有晶体析出,则Z一定为饱和溶液。
小提示:A、X溶液恒温蒸发20g水,变为溶液Y,没有晶体析出,则X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B、X溶液恒温蒸发20g水,变为溶液Y,没有晶体析出,则Y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C、Y溶液降温后有晶体析出,则Y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Z大,故选项正确;
D、X溶液到Z溶液,溶质和溶剂都变小,因此X和Z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故选项错误。故选D。
7、用溶质质量分数为36%的浓盐酸配制一定浓度的稀盐酸时,不会用到的仪器是( )
A.B.
C.D.
答案:D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稀盐酸的基本步骤:计算、量取、配制、装瓶存放,量取时用到量筒、胶头滴管,配制时用到烧杯、玻璃棒;不会用到的仪器是天平。
故选:D。
8、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温度/℃
0
20
40
60
NaCl的溶解度/g
35.7
36.0
36.6
37.3
KNO3的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A.20℃时,100gH2O最多能溶解36.0gNaCl
B.40℃时,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63.9%
C.可用冷却海水的方法获取大量食盐
D.其他条件不变,升温可将KNO3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答案:C
A、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0g,固体的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因此20℃时,100gH2O中最多能溶解36.0gNaCl,选项A正确;
B、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40℃时KNO3的溶解度是63.9g,则40℃时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3.9g63.9g+100g×100%≈39.0%,小于63.9%,选项B正确;
C、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且海水中氯化钠的浓度较低,从海水中获取食盐应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即海水晒盐),用冷却海水的方法不能获取大量食盐,选项C错误;
D、从表中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温可将KNO3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选项D正确。故选C。
9、现有一接近饱和的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使之成为饱和溶液的是 ( )
①蒸发溶剂,②增加溶质,③降低温度,④加热升温
A.只有①②B.只有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A
①蒸发溶剂,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成为饱和溶液;
②增加溶质,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成为饱和溶液;
③降低温度,不能使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的物质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如氢氧化钙溶液;
④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加热升温,不能使所有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如硝酸钾等。
故正确的是①②,选A。
小提示:本题难度不大,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都可以把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改变温度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要具体分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10、下列有关NaCl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NaCl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将植物油加入NaCl溶液中并搅拌,静置后会分层
C.NaCl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它任何物质
D.NaCl溶液是由NaCl和水组成的
答案:C
A、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因此NaCl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A选项正确;
B、植物油难溶于水,将植物油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不能形成溶液,静置后会分层,故B选项正确;
C、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它的溶质,向20°C时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蔗糖,蔗糖能继续溶解,故C选项说法错误;
D、NaCl溶液的溶剂为水,溶质为氯化钠,该溶液是由是由NaCl和水组成的,故D选项正确;
故该题选C。
11、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实验活动中,可能导致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
A.量取水时量筒内事先有少量水
B.所用氯化钠固体不纯
C.称量时砝码和药品的位置放反
D.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溅出
答案:D
A、量取水时量筒内事先有少量水,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选项A错误;
B、所用氯化钠固体不纯,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选项B错误;
C、称量时砝码和药品的位置放反,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选项C错误;
D、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溅出,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水的体积偏小,会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选项D正确。故选D。
小提示: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大或溶剂质量偏小,可以分析出可能造成这两个方面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12、要使右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①硝酸铵和水; ②铁和稀硫酸; 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④生石灰和水; ⑤石灰石和稀盐酸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
C.②③⑤D.②④⑤
答案:B
小气球在鼓起来,说明瓶内的气压增大了。可能的原因有:瓶内的气体增多或温度升高而膨胀。
①硝酸铵溶解于水会吸热造成温度降低;不符合要求。
②铁和稀硫酸生成氢气;符合要求。
③固体氢氧化钠溶解于水会放热造成温度升高;符合要求。
④生石灰和水反应会放热造成温度升高;符合要求。
⑤石灰石和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符合要求。所以应选B项。
13、用硝酸钾固体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50g。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称量:用天平称量硝酸钾5gB.量取:用量筒量取蒸馏水45mL
C.溶解:将硝酸钾倒入量筒中溶解D.转移:将配好的溶液转移至试剂瓶
答案:C
A、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50g,需硝酸钾的质量=50g×10%=5g,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50g-5g=45g(合45mL),故选项说法正确。
C、溶解时,应将硝酸钾倒入烧杯中溶解,不能在量筒内进行,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液配制完成后,将配好的溶液转移至试剂瓶,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4、在2021年邵阳市化学实验操作考查中,小阳同学抽到的考题是“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小阳的实验操作与目的分析均正确的一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目的分析
A
称取氯化钠时,在两边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的纸张
整洁美观
B
称取氯化钠时,将剩余的氯化钠放回原瓶
节约药品
C
量取水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准确读数
D
溶解氯化钠时,用玻璃棒搅拌
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
A.AB.BC.CD.D
答案:C
A、称取氯化钠时,在两边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的纸张,是为了防止污染腐蚀托盘,不符合题意;
B、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瓶,防止污染原瓶试剂,应放入指定容器中,不符合题意;
C、常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这样读数比较准确,符合题意;
D、溶解氯化钠时,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溶解速率,但是不能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25℃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A.
B.
C.
D.
答案:C
A、不饱和KNO3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溶质硝酸钾,硝酸钾在溶液里的质量不能为零,选项A错误;
B、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溶液里硝酸钾的质量应增加,直到达到饱和状态,选项B错误;
C、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不再溶解,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先增加,饱和后不变,选项C正确;
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硝酸钾不能无限溶解,溶质质量不可能一直增加,饱和后应不变,选项D错误。故选C。
多选题
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H和H+都属于氢元素,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化学式为AB型的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必然相等
C.m克食盐与n克水混合充分振荡,形成溶液的质量一定等于(m+n)克
D.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答案:BD
分析:A、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B、根据离子化合物中正负电荷数一定相等分析;
C、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的和;
D、根据纯净物的概念判断。
A、H和H+都属于氢元素,但它们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离子化合物中正负电荷数一定相等,故化学式为AB型的离子化合物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必然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C、m克食盐与n克水混合充分振荡,若食盐全部溶解,形成溶液的质量一定等于(m+n)克,若食盐没有完全溶解,形成溶液的质量小于(m+n)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红磷和白磷都是由磷元素组成的,但二者混合属于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D。
小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了化学用语的定义和规律,只有深入理解每个概念的含义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17、溶液是一种重要的混合物。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溶液中的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保持静止不动,所以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C.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一定能形成溶液
D.通过蒸发水或加蔗糖都能使某温度下接近饱和的蔗糖溶液达到饱和
答案:AD
A、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故A说法正确;
B、溶液中的分子或离子在不断运动,不是静止不动,故B说法错误;
C、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不一定形成溶液,如乳浊液,故C说法错误;
D、通过蒸发水或加蔗糖都能使某温度下接近饱和的蔗糖溶液达到饱和,故D说法正确。
故选AD。
18、某NaOH固体样品,可能含有固体KOH和NaCl,取5.6 g该样品与50 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m g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样品不含NaCl,则m<1.8
B.若m=1.8,则样品中一定含有NaCl,可能含有固体KOH
C.若m=1.8,则样品中至少含有NaCl或固体KOH的一种
D.若样品中不含NaCl,则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7.3%
答案:BD
分析:假设5.6 g全部为氢氧化钠,则设生成水的质量为x1,消耗HCl的质量为y1
NaOH+HCl=NaCl+H2O4036.5185.6gy1x1
1840=x15.6g
36.540=y15.6g
解得:x1=2.52 g y1=5.11 g
使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11g50g×100%=10.22%
假设样品全部为氢氧化钾,则设生成水的质量为x2,消耗HCl的质量为y2
KOH+HCl=KCl+H2O5636.5185.6gy2x2
1856=x25.6
36.556=y25.6g
解得:x2=1.8 g y2=3.65 g
使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5g50g×100%=7.3%
A、根据上述计算可以知道若样品不含NaCl,生成水的质量m≥1.8,错误;
B、若生成水的质量为1.8 g,样品中一定含氯化钠,可能含氢氧化钠,正确。
C、若生成水的质量为1.8 g,样品中一定含氯化钠,可能含氢氧化钠,错误。
D、若样品中不含有杂质NaCl,则根据与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反应的HCl的得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应介于7.3%~10.22%之间,正确。
故选BD。
19、某学生要称量5.6克氯化钠和量取94、4毫升水来配制100克的氯化钠溶液.在称取氯化钠时,误将氯化钠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上(1克以下用游码).在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刻度.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所量水的实际体积小于94.4毫升
B.称得氯化钠的实际质量小于5.6克
C.配得溶液的实际质量可能大于100克,也可能小于或等于100克
D.若砝码表面有少量锈斑(仍放左盘),则称得的氯化钠实际质量一定小于或等于4.4克
答案:BC
根据读数时必须平时,使眼、刻度和液面的最低点三点共线,可知仰视时液体的最低点偏上,即量取的水的体积大于94.4毫升,A选项错误;称量5.6g克氯化钠的操作是取砝码5g,游码移到0.6g处,然后加氯化钠使天平平衡,题中将砝码放反了,所称氯化钠的质量为5g-0.6g=4.4g,B选项正确;根据选项A知溶剂水的质量增大,根据选项B知溶质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所以二者的质量之和的变化无法判断,C选项正确;若砝码生锈,即砝码的质量增大,根据选项B知所称氯化钠的质量=砝码的质量-0.6g,砝码的质量变大,所以所称氯化钠的质量也变大,D选项错误。故选择BC。
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定量容器量筒和托盘天平的使用和误差的判断能力。
20、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面粉与水混合可形成溶液
C.搅拌可以加速食盐的溶解
D.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溶液温度会降低
答案:CD
A、溶液不一定无色,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故A不正确;
B、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的是悬浊液,不均一、不稳定,故B不正确;
C、在物质溶于水时温度、溶剂、溶质等因素不变时,要利用搅拌以加速物质溶解,故C正确;
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会降低,故D正确。故选CD。
21、NH4Cl和Na2SO4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
S/g
NH4Cl
33.3
37.2
41.4
45.8
50.4
60.2
Na2SO4
9.6
20.2
40.8
48.4
47.5
47.0
A.甲为NH4Cl
B.t3℃应介于40℃~50℃
C.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升温到t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甲、乙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1,析出晶体(均不带结晶水)的质量一定相等
答案:BC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甲为硫酸钠,乙为NH4Cl,故A错误;B、t3℃应介于40℃~50℃,故B正确;C、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升温到t3,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C正确;D、甲、乙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1,由于溶液没有量的限制,析出晶体(均不带结晶水)的质量不一定相等,故D错误。
点睛∶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②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③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④根据溶解度曲线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22、把40g 5%的CaCl2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到10%,应采用的方法是
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
B.加入2g CaCl2固体
C.加入40g 15%的CaCl2溶液
D.把溶剂蒸发掉20g
答案:CD
要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可通过三种方式,①加入溶质,②蒸发溶剂,③加入质量分数大于5%的CaCl2的溶液:①加入溶质:设加入溶质的质量是x,则有:40g×5%+x40g+x×100%=10% , x=2.22g;②蒸发溶剂:设蒸发掉的溶剂的质量为y时溶质质量分数会变为10%,则有:40g×5%40g-y×100%=10% , y=20g;③由选项C,可用带入验证法,看加入4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CaCl2的溶液,其质量分数是否增大到10%,则有:40g×5%+40g×15%40g+40g×100%=10%,综上所述可知②符合D,③符合C。故选CD。
23、KNO3和NaN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已知固体R是这两种物质中的一种,现用R进行如图2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R是NaNO3
B.①和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C.①②③中,只有③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D.溶质的质量分数:①>③
答案:CD
A、观察图中t2℃时的烧杯中有晶体析出,说明100g水中无法溶解50gR,即R物质在t2℃时的溶解度小于50g,据此判断R物质是NaNO3,此选项说法正确;
B、①和②的溶液中,杯底没有晶体,溶质质量相等,都是50g,此选项说法正确;
C、由图1知,t3℃时,NaNO3的溶解度是50g,说明t3℃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NaNO3,此时溶液恰好饱和,则①②③中,②的溶液和③的上层清液都是饱和溶液,此选项说法不正确;
D、①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50g250g×100%=20%,③是t2℃时NaNO3的饱和溶液,t2℃时NaNO3的溶解度大于30g,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30g130g×100%≈23.1%,因此①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③的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此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D。
24、氯化钠、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0
10
20
30
40
氯化钠溶解度/g
35.7
35.8
36
36.5
37
硝酸钾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A.在20℃时,20g氯化钠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B.在4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163.9g,若降温至20℃,析出32.3g硝酸钾晶体
C.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硝酸钾时,宜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氯化钠
D.在20℃~30℃的范围内,存在某一温度,此温度下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度相等
答案:BD
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20℃时,20g氯化钠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最多能溶解18g,得到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g,则在4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163.9g中,溶质质量是63.9g,溶剂质量是100g,2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若降温至20℃,析出63.9g﹣31.6g=32.3g硝酸钾晶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氯化钠溶液中含有少量的硝酸钾,硝酸钾含量较少,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分离不出硝酸钾;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硝酸钾时,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氯化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D.在20~3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分别为36g~36.5g、31.6 g~45.8g,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即存在某一温度,此温度下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度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D。
25、甲、乙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t1℃,配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甲需要的水较少
B.t2℃,等质量的甲、乙分别放入等质量水中,所得溶液质量相等
C.t3℃,等质量的甲、乙可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溶液
D.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甲、乙溶液,由t3℃降温至t2℃,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乙
答案:BC
A、根据图中溶解性曲线分析,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配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甲需要的水较多,此选项错误;
B 、根据图示信息,t2℃时,甲、乙溶解度相等,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知,等质量的甲、乙分别放入等质量水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相同,所得溶液质量相等,此选项正确;
C、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3℃时,物质甲和物质乙的溶解度均大于25g,假如将10g甲、乙分别加入100g水中,甲和乙均可以全部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均为:10g10g+100g×100%≈9%,故在t3℃时,等质量的甲、乙可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溶液,此选项正确;
D、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物质甲和物质乙的溶解度均为25g;t3℃时,物质甲和物质乙的溶解度均大于25g,假如将10g甲、乙分别加入100g水中,形成的甲、乙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由t3℃降温至t2℃的过程中,两溶液仍然是不饱和溶液,故此时没有晶体析出;所以将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甲、乙溶液,由t3℃降温至t2℃,不一定析出晶体,此选项错误。
故选BC。
填空题
26、如图所示的四个圆分别表示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集合。
(1)A、D集合分别表示:A______;D______,从图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是______。
(2)0.9%的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上图中的______(选填“A”、“B”、“C”或“D”)区域,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NaCl溶液,要使它变成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_____或______。
答案:(1) 饱和浓溶液 不饱和浓溶液 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
(2) C 加入氯化钠 蒸发溶剂
解析:略
27、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溶解实验。
①所得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___。
②甲物质在20℃时溶解度的范围是______(用“=”“>”“<”“≥”“≤”符号表示),B、C、D、E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用“=”“>”“<”“≥”“≤”符号表示)。
②t°C时固体恰好完全溶解,则此温度时甲的溶解度为_____,E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
答案: BDE 加水或升温 31.6g/100g水≤S甲20°C <45.8g/100g</span>水 E>B=D≥C 45.8g/100g水 31.4%
①所得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BDE,因为都含有未溶解的固体,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加水或升温。
②在20℃时,向50g水中加入31.6g的甲物质,不能完全溶解,加入50g水后能完全溶解,即100g水能够溶解31.6g的甲物质,再加入14.2g的甲物质,不能够完全溶解,此时加了31.6g+14.2g=45.8g甲物质,说明在20℃时甲物质溶解度的范围是31.6g/100g水≤S甲20°C <45.8g/100g</span>水。E中100g水能够完全溶解45.8g甲物质,溶质质量分数最大,BD都是20℃时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C中100g水溶解了31.6g甲物质,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恰好饱和,故B、C、D、E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E>B=D≥C。
③t°C时固体恰好完全溶解,E中100g水能够完全溶解45.8g甲物质,则此温度时甲的溶解度为45.8g/100g水,E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5.8g45.8g+100g×100%≈31.4%。
28、一本块漂浮于50°C KNO3的饱和溶液中,如图a所示,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 V排)随时间(t)发生了如图b所示的变化。
(1)由此推测出温度的改变是 ______ (填“升温”或“降温”)。
(2)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KNO3晶体 ______ (填“增多”或“减少”)。
答案: 降温 增多
由函数图像看出木块排开水的体积增大,根据F浮=m=ρgV排可知,溶液的密度减小,密度减小的原因是溶液中的溶质减少,当温度降低时,KNO3饱和溶液会析出溶质,同时溶液中的固体增多。
(1)由此推测出温度的改变是降温;
(2)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KNO3晶体增多。
小提示:本题难度不大,明确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对溶液密度的影响、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9、下图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是______物质,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g。
(2)使一定量接近饱和的A物质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1℃时,将一定量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液的质量将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t2℃时,分别用50gA、B制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A_____B(填“<”“>”或“=”)
答案:(1)A 25 (2)降低温度(增加A物质或蒸发溶剂) (3)减少 (4)<
溶解度曲线表明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趋势;可根据该曲线走势确定溶液状态的转化方法。
30、请你参与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硝酸钾溶液的实验,并进行实验过程的探究:
(1)计算: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所需硝酸钾质量为______________ g,所需蒸馏水的体积为 _____________ mL(水的密度约为1g/mL).
(2)称量:分别在天平左右两盘放上纸片,调节平衡后,应_________ (填标号).
A 先在托盘上放置所需的砝码,再添加硝酸钾直至天平平衡.
B 先添加所需的硝酸钾,再添加砝码到所在的托盘直至天平平衡.
【探究一】:在称量过程中,某同学的称量操作如图所示,你认为该操作对本次实验的数据处理的正确性 ________ (填“有”或“没有”)影响,理由是___________ .
(3)量取:准确量取所需蒸馏水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_(选填图中的标号).
(4)溶解:将称量好的硝酸钾和蒸馏水混合溶解.
【探究二】:20℃时,将20mL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4%的硝酸钾溶液.从表中找出计算所需的数据为:_________ g/mL.
温度℃
质量分数%
20
40
60
4
1.023
1.016
1.007
10
1.063
1.054
1.044
答案: 5 45 A 没有 称量过程中没有使用游码 BC 1.063
(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需硝酸钾的质量=50g×10%=5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蒸馏水的质量=50g-5g=45g;水的密度为1g/mL,则需要水的体积是45毫升;
(2)分别在天平左右两盘放上纸片,调节平衡后,先移动游码到所需位置,再添加硝酸钾直到天平平衡。故选A;
探究一:
由图可知,此称量过程中,没有使用游码,那么左盘上砝码的质量与右盘上药品的质量相等,没有影响;
(3)要量取45mL水,应选择50mL规格的量筒;先用倾倒法向量筒内加水到近刻度线,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水到刻度线,用到的玻璃仪器是50mL量筒和胶头滴管。故填:B、C;
(4)探究二:
20℃时,将20mL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稀释成质量分数为4%的硝酸钾溶液,要计算需要水的质量还需要知道20mL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的密度;故填:1.063。
2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