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冷器设计计算.doc

上传人:鼓*** 文档编号:11688048 上传时间:2025-08-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5.04K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冷器设计计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冷器设计计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冷器设计计算书 一:中冷器结构参数 1. 芯子有效尺寸:640×104×64 二:中冷器使用工况 1. 热风进温度:130℃(t1′)  2. 热风出温度:50℃ (t1″) 3. 热风流量:0.1Kg/s( G1) 4. 冷风进温度:25℃(环境温度)(t2′) 5. 冷风流速:10m/s 6. 热侧压力:150KPa 三:中冷器结构参数计算 1. 冷侧散热面积(F)的计算 冷侧散热面积F=2.87m2 2. 热侧流速的计算(V1) 1)质量流量(G1)换算成体积流量(V) ρ=Pbm/287.4Tbm=(150-6/2+100)×1000/(287.3×(130+50)/2+273)=1.41kg/m3 其中:Pbm =进气压力-内部压力降/2(进气压力为绝对大气压) Tbm :进出气平均温度(出气温度按发动机要求50℃) V= G1 /ρ ≈0.071 m3/s 2)中冷器热侧通道空气流速计算 S3=冷却管的通道面积=单根冷却管内腔的截面积×冷却管根数=2818.32mm2 3) V1=V/S3=0.071×106/2818.32≈25.07m/s 根据我公司同配置中冷器,该流速下中冷器的压力降为5.4kpa左右,满足设计要求。 四、设计计算 1、设计计算: 1)标定工况下,假设130℃的增压空气流经中冷器以后,出气口温度达到50℃。根据热平衡方程式计算冷风出温度(t2″) G1Cp1(t1′- t1″)= G2Cp2(t2″- t2′)  式中   G1――热空气流量,Kg/s;      G2――冷却介质流量,Kg/s;        Cp1――热空气的定压比热,J/ Kg. ℃     Cp2――冷却介质的定压比热,J/ Kg. ℃     t1′――中冷器进口(热空气)温度,℃    t1″――中冷器出口(冷却后空气)温度,℃      t2′――冷却介质进中冷器的温度,℃    t2″――冷却介质出中冷器的温度,℃ 已知:  Cp1=1.009×103J/Kg. ℃     Cp2=1.005×103J/Kg. ℃     G1= 0.1Kg/s        G2=0.802Kg/s        t1′- t1″=130-50=80℃       t2′=25℃ 可求得t2″=35.2℃ 其中:G2=(芯子正面积×25℃时空气密度×冷侧空气流速)  25℃时空气密度=1.205 kg/m3 G2=0.06656×1.205×10=0.802 Kg/s 2)整个散热器的平均温压:Δtm Δtmax=130-35.2=94.8 Δtmin=50-25=25     Δtmax/Δtmin=3.792   所以采用对数平均温压       Δtm=(Δtmax-Δtmin)/ln(Δtmax/Δtmin)=52.37℃ 3)参照同结构产品,该中冷器的传热系数约为54.4W/m2. ℃ 4)根据发动机工况整个中冷器所需散热量:       Q1=G1×Cp1(130-50) =0.1×1.009×80=8.072Kw 5)根据中冷器设计所具备的散热量 Q2=K×F×Δtm =52.5×2.87×54.4/1000=8.197Kw 6)中冷器冷却效率: 热侧实际出气温度根据叠加计算可知,实际出气温度为49.5℃。 满足50℃的设计要求。 五:结论: 1.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中冷器在该配置下能满足设计要求; 2. 另外,由于气室外形对流体影响很大,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中冷器的内、外翅片。 六、同类中冷器的试验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