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pdf

上传人:1587****927 文档编号:1166352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0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一、一、100100 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 1、不进位加法、不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3)让学生感受加法计算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 2、进位加法、进位加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3)能用两位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3、不退位减法、不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

2、减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3)进一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4 4、退位减法、退位减法(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3)能用两位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5 5、“多几多几”、“少几少几”的应用的应用(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某数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2)可以利用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搞清楚是与哪个数量进行比较,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再用算式记录下来。(3)能正确列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4)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6 6、连加、连减、

3、连加、连减(1)探索并掌握 100 以内连加和连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算法多样化。(2)能用 100 以内的连加和连减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7 7、加减混合、加减混合(1)探索并掌握 100 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计算。(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8 8、加减法的估算、加减法的估算(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减法估算的实际意义。(2)初步掌握 100 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3)发展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实践活动(一):我长高了(1)巩固长度单位和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估计、测量、计算)(2)

4、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提高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渗透统计知识,感受成长的快乐。知识点知识点: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前。从个位加起。从个位加起。如果个位满如果个位满 1010,向十位进,向十位进 1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从个位减起。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 1 1,个位作,个位作 1010 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退掉的 1 1。2、估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

5、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方法:个位小于个位小于 5 5 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 5 5 的多看,看成最为接近的整的多看,看成最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十或整百数。如:49+4290 28+45+24100 注:当问题里出现“大约大约”两个字时,就需要估算估算。3、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4、多几、少几已知的问题。比谁少几,就用谁减去几;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例题例题1.口算51-30=60-35=59-28=10+13=12+10

6、=42+24=10+55=25+66=89+10=66+16=99-85=80-40=65-41=71+11=68+26=61-53=53-48=17+35=83-40=61-57=74-52=35+46=18+12=86-51=22+60=87-40=29+43=87-53=2、列式计算:(1)比 29 多 17 的数是多少?7 的 3 倍是多少?8 个 6 是多少?(2)两步竖式计算45540 83504 3014870337 96706 946047234 93-49+27=3、应用(1)二年级一班参加课外美术小组的有 9 人,参加音乐小组的人数是美术小组的 2 倍,参加音乐小组的有多少

7、人?(2)二年级有 8 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 6 人。一共有多少人?二、米和厘米二、米和厘米角和直角角和直角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能用给定的“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3)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4)能用厘米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2、(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用米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2)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4)初步认识线段,能辨别,能测量线段的长度,能画定长的线段3、(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

8、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初步认识角,并且能够辨认。(3)知道一个角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画角。4、(1)结合具体情境,直观认识直角,会画直角标记。(2)能利用工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利用工具画直角。(3)知道:一个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知识点知识点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米、厘米。2、测量较短较短物体物体通常用厘米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较长物体物体通常用米米作单位。3、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4、1 1 米米=100=100 厘米厘米 100100 厘米厘米=

9、1=1 米。米。5、线段的特点:线段是直的。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可以测量出长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度。6、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它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如:7、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课本 41 页图例)。8、三角板上的三角板上的 3 3 个角中,有个角中,有 1 1 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 4 4 个角,都个角,都是直角。是直角。9、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10、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

10、的宽度有关。例题例题1、1 米 21 厘米=()厘米 53 厘米-18 厘米=()厘米2、一条线段有()个端点,是直的,可以度量。3、一个角有()个顶点和()条边,边是直的,不可以度量。4、1 米的绳和 100 厘米的绳比较,()两样长1 米的绳较长100 厘米的绳较长5、亮亮身高 85 厘米,玲玲比亮亮高 10 厘米,玲玲身高多少厘米?6、一根绳子对折两次后,长 3 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三、表内乘法三、表内乘法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 1、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初步认识(1)结合数一数、摆一摆的具体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11、(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写法、读法,并能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2 2、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初步认识(1)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2)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3)能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3 3、5 5 的乘法口诀的乘法口诀(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经历 5 的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和

12、5 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2)能用 5 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体验运用乘法口诀的优越性。(3)能用 5 的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4 4、2 2、3 3、4 4 的乘法口诀的乘法口诀(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 2、3、4 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2)能够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的发展数感。(3)掌握 2、3、4 的乘法口诀,会用已经学过的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5 5、(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乘加、乘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2)能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13、和能力。(3)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4)在做一做 2 题中,应适当拓展,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6 6、6 6 的乘法口诀的乘法口诀(1)经历独立探索、编制 6 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和方法。(2)掌握 6 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7 7、7 7 的乘法口诀的乘法口诀(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编制 7 的乘法口诀,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方法。(2)掌握 7 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8 8、“倍倍”的意义

14、及应用的意义及应用(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2)利用操作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3)能利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4)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 9、8 8 的乘法口诀的乘法口诀(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 8 的乘法口诀。(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010、9 9 的乘法口诀的乘法口诀(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 9 的乘法口诀。(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

15、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实践活动(二):看一看、摆一摆实践活动(二):看一看、摆一摆(1)利用主题图复习第 3、4、5、6 单元的相关知识(观察物体、角的认识、表内乘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价值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知识点知识点1、几个相同数连加除了用加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更用乘法表示更加简捷。加简捷。2、相同加数相加写成乘法时,用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相同加数的个数或相同加数的个数个数相同加数。相同加数。如:5+5+5+5 表示:54 或 453、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

16、法的积相同。4、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5、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乘法:因数因数=积 加法:加数+加数=和 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积因数=因数 和加数=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6、在 9 的乘法口诀里,几乘 9 或 9 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如:19=101 95=5057、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如:加法:3+3+3+3+2=14 乘加:34+2=14 乘减:35-1=

17、148、“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用,用 这个数这个数倍数或倍数倍数或倍数这个数。这个数。9、有几个相同加数,就是这个相同加数的几倍。如:3 个 5就是 5 的 3 倍。例题例题1、判断,在()里,对的打“”,错的打“”(1)求“8 比 5 多多少?和求“比 8 多 5 的数是多少?”都用加法算()(2)求“9 比 16 少多少?”和求“比 16 少 9 的数是多少?”都用减法算()(3)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4)55=25 读作:两个因数都是 5,积是 25。()2、先看图,再填空 (1)求一共有多少个的加法算式是:_;(2)求

18、一共有多少个的乘法算式是:_;(3)第一堆有 3 个,总个数是第一盘的()倍,求一共有多少个的算式是:_。(4)画出来,使的个数是的 4 倍。(5)在 86=48 中,8 和 6 都叫做(),48 叫做()(6)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写出两个相应的乘法算式。(1)()八二十四(2)七()六十三_3、口算77=32=54=13=49=29=43=23=99=27=19=38=61=88=65=57=51=22=58=24=52=25=62=26=35=3 18=59=47=17=37=42=48=66=79=33=78=31=14=34=15=11=4、下面不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是()7+7+

19、7 3+3+4+3+3 8+8+8+8四、观察物体四、观察物体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 1、建立观察角度、建立观察角度(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2)能辨认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2 2、轴对称、轴对称(1)通过欣赏图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找到一条恰当的直线即对称轴,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3)能辨别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中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 3、镜

20、面对称、镜面对称(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2)经历探索、掌握镜面对称现象基本特征的过程(镜子里外的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发展空间观念。知识点知识点1、每个图形的左、右或上、下都是一样的,我们就把这样的物体叫做对称。2、用虚线把图形平分成完全对称的两个部分,这个虚线叫做对称轴。3、倒影属于上下对称。照镜子时,前后、上下位置不发生变化,只有左右的位置发生对换。4 4、长方形、正方形、圆都是对称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都是对称图形。长方形有 2 条对称轴。正方形有 4 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五、统计五、统计重点、难点重点、难点(1)进一步体验

21、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简单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画正字)。(2)进一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1 格表示 2 个单位的),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样本容量、比较信息,描述信息等),并让学生尝试作出简单的决策。知识点知识点1、“正”字表示法,“正”表示数量 5。2、在统计图中,如果一格表示数量 2,那么半格就表示数量 1。例题例题1、在二(一)班选班长时,四位同学的选票如下:张刚:正正 王芳:正正正 刘红:正 李强;正正(1)整理数据 姓名 张刚 王芳 刘红 李强 票数 (2)()的选票最多;(3)()的选票最少;(4)王芳

22、比张刚多多少票?六、数学广角六、数学广角1 1、简单的排列和组合、简单的排列和组合(1)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2)让学生经历摆学具、画图示、列图表等过程,逐步抽象出全面的、有序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具体过渡到抽象。(3)能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活动中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2 2、简单的推理、简单的推理(1)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2)能借助“做标记”、“列图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方法进行推理。(3)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知识点知识点1、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不会选重或选漏。例题例题1、简单的逻辑推理三个同学的数学成绩是 90 分、96 分、98 分。甲说:“我不是最高,也不是最低。”,乙说:“我比甲高。”那么,甲是()分,乙是()分,丙是()分。2、填符号在里填上+、-、或=4()6=24 8()8=16 70-22()8674()23 66()40()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