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西城区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1587****927 文档编号:1165270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2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城区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西城区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西城区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西城区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西城区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北京市西城区2017 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高二语文 20187本试卷共 14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第 卷一、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6题。共18分。材料一英文liberty一词在19世纪中后叶进入汉语时,曾经有过多种译法,最后通用的为“自由”。要说汉语中原有的“自由”一词,其历史颇久。当然,它本来不具有“liberty”那样复杂的社会学和政治学内容,它只是在日常范围内表达“由自己做主”的意思。但即便如此,“自由”通常也并不代表正面的价值,就像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母亲教训儿子的话:“吾意久

2、怀忿,汝岂得自由!”古代还有一个意义与“自由”相近的词,就是“逍遥”。“逍遥”原本的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无拘无束地随处闲逛。离骚中“聊逍遥以相羊”一句,王逸注释说:“逍遥、相羊,皆游也。”洪兴祖补注:“逍遥,犹翱翔也;相羊,犹徘徊也。”可见,逍遥、相羊、徘徊、翱翔,都有差不多的意思。但由于庄子逍遥游一文,“逍遥”有了特殊的含义。逍遥游中说,“不知其几千里”的鲲化而为鹏,上升至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飙风,由北冥迁飞南冥,背负着青天,下视苍苍,莫之夭阏,这就是“逍遥”的象征化境界。章太炎称:“浅言之,逍遥者,自由之义。”但如果说庄子的“逍遥”具有“自由”的涵义,那么至少它与我们在通常状态下所说的

3、自由有两大不同:其一,它主要是精神领域内的活动,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追求“逍遥”的人只能以逃避甚至是违顺的方式来应付;其二,任何生活实践中的自由都是有限度的,而“逍遥”却没有,它指向彻底的解脱。庄子是罕有的天才,他凭藉深刻的洞察力,给出一个无比壮丽的“逍遥乎天地之间”的境界,并将其视为生命的终极意义。(取材于骆玉明精读,有删改)1.根据材料一,下面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即便(j) B. 无拘无束(s) C.徘徊(hui) D.凭藉(ji) 2.根据材料一,对“自由”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由”是英文“liberty”诸多翻译中的一个。B.在日常范围内,表达了“

4、由自己做主”的意思。C.古时多不代表正面的价值,可以用来批评别人。D.与庄子“逍遥”相近,指无拘无束地随处闲逛。材料二读晋代郭象的注,我们就会发现郭象借着注释的形式从庄子中发展出了一个全新的哲学体系。唯其如此,郭象才取得了哲学家的资格。郭象常用“性”这一概念来讲祸福与命运的变化,这就将祸福与命运的根据,从外在力量转移到了个体之“性”的完满与否上。在逍遥游中,大鹏是逍遥的象征,小鸟则是反面代表。它认为自己“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这也是飞翔的极致,何必“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原文歌颂大鹏、嘲笑小鸟的立场是鲜明的。但是郭象泯灭了大鹏与小鸟之间的区别,他说:“苟足于其性,则大鹏无

5、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地。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这就是说,万物无论大小高低,只要自足其性,就可以同样逍遥,同样可以达到自由之境。“小大虽殊,逍遥一也”的关键在于“足于其性”,而“足”的标准则完全取决于自我内心的评定。郭象还认为,逍遥还取决于是否有圣人来治理天下。有识之士的志向各自满足,固然是一种逍遥,但这仅仅指向普通生命个体。而令天下万物各足其性,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则是更应期待的圣人的逍遥。今人对郭象的解释则有很多批评。王叔珉说:“郭象之注庄子,乃郭象之庄子,非庄子之庄子也。”这是批评郭象注以自我表现为主,而不能贴近庄子原意。王中江认为,在价值认同上,郭象与庄子相反。他指出:“郭象在注

6、中,把庄子重估一切价值的方向,完全逆转为认同一切价值的方向。如果说庄子的逻辑是一切现实都是非合理的的话,那么,郭象的逻辑则是一切现实都是合理的。这是极为惊人的反差。”不过,郭象的观点流传至今,甚至独占鳌头,大概恰恰在于其借庄子原文抒发己意的做法。他独特的理论,或令人赞叹,或令人开怀,或令人疑惑,都昭示了其思想具有与众不同的趣味与魅力。(取材于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有删改)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郭象所谓“性”这一范畴的一项是(2分) A.外在力量 B. 翱翔蓬蒿之间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D. 自我内心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象发展了庄子哲学,称得

7、上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B.郭象认为,大鹏并不比小鸟更高贵,小鸟也不必羡慕大鹏。C.今人对于郭象的批评,在于认为他对庄子的解析与原意不符。D.借助经典来抒发己意的做法虽可独占鳌头,却是不足取的。 材料三学术界有一种流行见解,认为庄子思想中最高的人生理想是“逍遥”,也就是一种精神的绝对自由。此一见解,大有商榷的余地。现代学术界不大重视作为一种故意提倡不负责和不认真的生存状态的“游世”思想,却重视“逍遥”,因为后者涉及追求精神自由这个令人产生敬意的话题。可实际上,“逍遥”与游世思想是不能分开的。认真追问“逍遥”是什么,就不能离开游世思想这个基础。游世思想的关键,是一方面继承了隐者的传统,要寻求乱世中

8、个人的出路;另一方面又激烈地认为世界是绝对黑暗的,个人不可能找到出路,由此否定隐者传统的温和乐观主义,把个人戏谑地扔进黑暗之中,认为以彻底的游戏姿态与黑暗周旋,才是个人唯一可能的生存方式。认真来说,这种生存方式并不是一种人生出路,而是没有出路之后对“自我”的精神放逐。“逍遥”是什么呢?就是在这个前提下获得的一种愉快感。逍遥游神采飞扬的文学性描述就表达了这种愉快感。这种愉快感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随遇而安的平静感,一种是藐视现实的孤傲感。郭象的注抓住前者,把无可无不可的平静,夸张为任何状态下都能安足的庸俗快乐主义;现代的庄子研究者比较注重后者,努力把与世隔绝的孤傲,解释成品味高尚的自由精神

9、。但实际上这两种愉快都只是与自我放逐、冷漠、敌意混乱不可分的片段情绪,他们是不稳定的生命理想。也就是说,逍遥游与游世思想是一体的,不是一种人生出路,更不是一种可以认真追求的生活目标。(取材于颜世安庄子评传,有删改)5.对根据材料三,对“游世”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一种故意提倡不负责和不认真的生存状态。B.难以令人产生敬意,却是理解逍遥游的基础。C.是对隐者的传统中“温和乐观主义”的继承。D.不是一种人生出路和可认真追求的生活目标。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分条概括作者对 “逍遥”的不同理解。(6分)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完成712题。每小题2分,共12分。7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0、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智慧。B则必以此人为不知黑白之辩矣 “辩”通“辨”,分别。C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通“暮”,晚。D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罔”通“惘”,迷惘而无所得。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B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作:创作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俟:等待D木直中绳 中:合乎,符合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莅中国而抚四夷也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C古者丈夫不耕D怀良辰以孤往10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之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B以 其于人必验之以理我非爱其财而易之

11、以羊也C乎 风乎舞雩,咏而归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D而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族庖月更刀审容膝之易安乐琴书以消忧然而今有美尧舜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12对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农人告余以春及 复驾言兮焉求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以吾一日长乎尔A/B/C/D/三、默写。共10分。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任选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感慨过去无法追回,未来却仍然可能被自己掌握的

12、诗句是:“ , 。” (归去来兮辞)“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荀子劝学)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提醒人们应该从项羽的失败中接受教训,不可为了和平的虚名,给敌人以卷土重来的机会的诗句是:“ , 。”“鹏之徙于南冥也,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逍遥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 , 。” “ ,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齐桓晋文之事)“ ,割也; ,折也。” (庖丁解牛)四、微写作。共10分。1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阿Q正传中的阿Q爱赌钱,“不幸而赢了一回,

13、他倒几乎失败了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他睡着了。请描写一下阿Q梦中“心满意足的得胜”的样子。要求:符合原著,想象合理。如果你此时正在阿Q旁边,你想抒发怎样的情感。要求:针对性强,感情真挚。你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阿Q精神”?要求:自圆其说,条理清晰。 第 卷

14、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9题。共17分。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斯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蹑躞登堂,抗著而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有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

15、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勿罪。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葺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不复仕,常居鄠田。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

16、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其教授,择诸生,然后为弟子。九江严望及望兄子元,字仲,能传云学,皆为博士。望至泰山太守。云年七十余,病不呼医饮药,终于家。遗言以身服殓,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节选自汉书)注 蹑躞,踩着小步伐走,即慢步,行走从容。见论语:“鄙夫可与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龙逢,夏桀时臣;比干,商纣时臣。皆因忠言直谏而被杀。1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 其言非,固当容之勿罪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B. 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

17、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C. 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D. 时出,乘牛车,从诸生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 斯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B. 抗著而请,音动左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 勿易!因而葺之因之以饥馑D. 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17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写朱云辩赢五鹿充宗,想象新奇,比喻生动成趣,夸赞了朱云的学问与辩才。B九江郡官至泰山太守的严望,还有严望哥哥的儿子严元,都是朱云的高徒,能够继承朱云的学问

18、衣钵。C朱云直谏震怒了汉成帝,成帝本有口谕杀他。只因为辛庆忌当场叩头流血地“死争”,成帝才免其一死。D宋祁咏汉史“殿槛不修旌直谏,安昌依旧汉三公”歌颂汉成帝幡然悔悟,咏叹朱云的殡葬风光。18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现朱云“学识渊博”和“嫉恶如仇”的一组是(3分)A. 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小生乃欲相吏邪B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C既论难,连拄五鹿君今有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D能传云学,皆为博士鄙夫不可与事君19.用斜划线“/ ”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5分)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无何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

19、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孟子尽心下) 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2022题。共8分。后游 杜甫(唐)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注释:此诗是唐肃宗上元二年,作者重游修觉寺时的作品。此时正值安史之乱末年,也是杜甫漂泊西南期间。烟光:云霭雾气。20.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用“曾”和“再”点明题目“后游”,“桥怜再渡时”中的“怜”为“爱怜”之意。B在诗人看来,壮丽秀美的山川好像等着诗人去登临纵目,斗艳作姿的花柳无私地盼望着诗人去领略欣赏。C“野润”一句写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沙暄”一句写傍晚

20、余晖迟迟不退,人们在沙地上嬉戏,声音杂乱。D颈联两句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景色之美。21.诗的前两联写人有意,物有情。下列诗句中最接近这种写法的诗句是(2分)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B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C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李白独坐敬亭山)D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唐王维书事)22.有人说,此诗中“客愁”为忧国忧民之愁,诗歌蕴含了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忧虑;也有人说,此诗中“客愁”为个人漂泊之愁,此诗

21、仅仅是杜甫对自己个人漂泊生活的感慨。你认为呢?请做简要说明。(3分)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327题。共25分。远眺华不注济南北,历城界,黄河南,一山奇崛,名曰华不注。尽管我在济南度过几年大学时光,很惭愧,对华不注知之甚晚。甚至在毕业那年听孔孚老师讲座之前,竟未闻之。记得当年孔孚先生仙风道骨,洒脱且从容,那次讲座中,他以曲阜乡音吟诵了他的几首诗,深远渺然。其中最为得意的一首是飞雪中远眺华不注:它是孤独的/在铅色的穹庐之下/几十亿年/仍是一个骨朵/雪落着/看/它在使劲开!华不注,山名取自诗经小雅棠棣,诗曰:“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华”同“花”,“鄂不”即花蒂。山名“华不注”,俗名花骨朵。多年

22、来,每每忆起那首短诗,就为先生的诗意奇思讶然,宏旷的时间,苍远的空间,尽在寥寥数笔之间。铅色穹庐大雪纷落的背景中,华不注山就像一个含苞的花骨朵,它在使劲开。巨大的动感与画面感扑面而来,逶迤跌宕。华不注,一个天地间经年的花骨朵,第一次开放在心神之内。而先生赋予此山“孤独”的蕴意,“使劲开”的意象,或正于隐秘间道出华不注的精神指向。是的,那山是孤独的。它曾经开放过,灿烂过。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它曾不吝赞美:“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刺天,青岸翠发,望同点黛。”可以想见,在华北平原广阔旷野中,视野所及,一马平川,蓦地,视线被一崭绝孤峙的存在所挡,一座孤峰拔地而起,似一颗虎牙凌霄,若一

23、弯翠黛蹙聚,这才引得年轻的地理学家惊叹赞美,诉诸笔端。那年,李白器宇轩昂,飘然至齐鲁,留下名篇昔我游齐都:“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秀俊,绿翠如芙蓉。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诗仙酣游山东一回,华不注怎样的场景,激起了诗人的浪漫诗思?骑白鹿,挟青龙,够奇幻,够威风。李白的神思自是苍龙入穹无从追证,留下的华不注诗却因而有了仙意奇思。被赋予灵魂的华不注不仅化入诗词经典,而且进入了名画宝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幅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打开卷幅,但见画面一片辽阔的绚烂:树木繁盛,房舍掩映,河流蜿蜒,渔舟往复,在远处,有两山遥相对应,左山方圆,右峰高耸,

24、分外醒目。细品此画,洋溢着高逸名士之风,散逸文人之气,好山好水、半渔半樵的隐逸之心,呼之欲出。画中右手那座平地而起、奇绝峻拔者,即是华不注。原来赵孟頫仕元后,曾在济南为官三年有余。他罢官回到故乡浙江湖州后,曾向祖籍济南的老友、词人周密叙说济南山水之奇。周密一生虽未到过济南,却对祖籍充满深情,他自号为华不注山人,足见其情志。赵孟頫的介绍更激起周密对故里的向往,便请赵孟頫作画一抒心怀,于是便有了这幅名画的诞生。去年夏天,我因一机缘回到济南。车过历城,得以于多年后远眺华不注。浩浩平原之上,华不注峰孤峻秀,一派昂然大气。据考证,汉代中期因黄河改道造成支流灌注,济水泛滥,华不注周围形成湖泊。至唐称莲水湖

25、,其时稻溪迴还,芦荡轻摇,水村渔舍,仿若江南,远望华不注,恰如水中含苞欲放的一枝荷花。到了金代,元好问曾到济南一咏华不注:“华山正是碧芙蕖,湖水湖光玉不如”,可见山湖相映之美。至明朝,亢思谦写续游华不注峰记时,欲抵山下已须舍舟而行。到清代,全祖望游华不注,周围已是莽然田舍。后康有为来登华不注,大赞“南京钟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扬州的七星山,苏州的横山然山水之美皆不如华不注也”,但华不注周围早已不复昔日山光水色,“含笑凌倒景”的情景只能在古诗中寻找矣!沧海桑田,岁月悠悠,华不注兀兀独立。华不注是“忠文化”的见证者。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二年,齐晋两国交战,齐顷公亲率大军在“鞍”与晋军决战。齐顷

26、公自信满满,声称“灭此而朝食”,甚至未给战马披挂铠甲就参战,结果齐师大败,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危急关头,大臣逄丑父果断与之更衣换位,并佯命其到山脚的华泉取水,齐顷公方免罹难。以此,丑父冒着生命危险忠心救主的事迹载入典籍。以致宋代大文学家曾巩来游时,挥就一首华不注山:“高标特起青云近,壮士三周战气酣。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为丑父事迹不被彰显而愤愤不平。而清代赵执信来到华不注,也深深缅怀丑父之人格:“欲寻丑父易位处,华泉之水今独清。”华不注山下,也曾掩埋着另一个高贵的灵魂。元邵显祖重修费公闵子祠记中记载,闵子骞最早葬于华不注山下。如果说逄丑父树立了忠的典范,闵子骞则书写了

27、孝的传说。小时候,就常听妈妈讲起鞭打芦花的故事。相传闵子骞的继母为孩子做冬衣,给亲生儿子的棉衣里絮棉花,给闵子骞棉衣里装的却是芦花。某日,子骞和弟弟随父乘车出门,途中风雪大作,弟弟眉开眼笑赏景为乐,子骞则蜷坐一团瑟瑟发抖。其父疑其作状,恨其不争,怒用鞭打,袄烂花飞,其父这才知真相,立即赶车返家,愤然休妻。子骞跪求父亲:“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小时听完故事,很是恨骞父糊涂粗暴,也对闵子骞的行为很不理解。如今思之,与其说子骞因孝道而闻名,毋宁说是他的宽厚与善良感动了世人。这一忠一孝,让这座山有了人的温度。岁月如风,斯年远去,华不注不语,默默矗立在齐鲁大地的烈阳里。其实,

28、山水最终是活在文化里,活在人的情感里的。我的心中,正扬起一场大雪,雪中的华不注,苍然盛放。(取材于人民日报李一鸣同名散文,有删改)23关于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表述有误的两项是(4分)A.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始称诗经,是儒家“五经”之一。诗经在内容上分为赋比兴三部分。B. 闵子名闵损,字子骞,尊称闵子,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C.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的注,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D.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梦

29、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千古名句。E. 曾巩是北宋文学家,他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范仲淹、欧阳修合称“唐宋八大家”。24第段中作者说“那山是孤独的。它曾经开放过,灿烂过”,结合文本分析,其中“孤独的”与“开放过、灿烂过”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8分)25请分析第段“沧海桑田,岁月悠悠,华不注兀兀独立”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26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为何以“远眺华不注”为题?(6分)27.闵子骞是儒家孝文化的典型代表,论语中孔子也曾多次谈及“孝”。对以下四句话中关于“孝”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

30、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A. 第句中,孔子认为要做到孝,应当不违背礼节。父母活着,要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要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B. 第句中,孔子认为子女不能不知道父母的年纪,一方面为父母的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其高寿而有所恐惧。C. 第句中,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不应只停留在赡养层面,还应当事之以敬,用心孝敬父母,严肃恭敬。D.

31、第句中,孔子认为子女对待父母要有好脸色很难,能做到有事时帮父母完成,有酒食的时候让年长的人吃,这样就可以了。第 卷八、作文。50分。28.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一)阅读上文远眺华不注,我们知道:华不注是“忠文化”的见证者,华不注山下,也曾掩埋着孝的传说。这一忠一孝,让这座山有了人的温度。同样,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忠”和“孝”的思考。你对忠”或“孝”有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二)感动不是单纯地落泪,不是肤浅地感时伤怀,它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共鸣。感动,源自于那微不足道,但却意义非常的一瞬间带着感动上路,定会一路花开满地,绿树成阴。 请以“感动”为题

32、,写一篇记叙文。 北京市西城区2017 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8.7第 卷(共50分)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题。共18分。1.(2分)【答案】B 2.(3分)【答案】D 3.(2分)【答案】A4.(3分)【答案】D 5.(2分)【答案】C 6.(6分)【答案要点】在精神领域中获得彻底解脱的一种自由。“精神领域”、“彻底解脱”。(2分) 个体的逍遥:满足个体的本性(照抄“有识之士的志向各自满足”,亦可)圣人的逍遥:令天下万物各足其性,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2分)追寻不到人生出路后,基于“自我”的精神放逐而获得的一种愉快感。(照抄“一种是随遇而安的平静

33、感,一种是藐视现实的孤傲感”的,亦可)(2分)二、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完成712题。每小题2分,共12分。7 【答案】D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C 12【答案】A三、默写。任选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3.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挟太山以超北海 为长者折枝良庖岁更刀 族庖月更刀 (每句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无分)四、微写作。共10分。参看高考评分标准及题干要求第 卷 (共50分)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19题。共17分。15.(3分

34、)【答案】A 16.(3分)【答案】D 17.(3分)【答案】D 18.(3分)【答案】C 前句写与充宗论易,连胜对方,后句写指斥佞臣,义正辞严,合乎题意。(A项后句写朱云自嘲和对丞相薛宣的调侃;B项前句写诸儒怕充宗,对朱云博学只是侧面烘托;D项前句写弟子严望等人的学识不凡,不是直接表现朱云)19.(5分)【答案】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无何/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每处0.5分,错一处扣0.5分,最终得分不得超过5分,不低于0分)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2022题。共8分。20(3分)【答案】C 21

35、(2分)【答案】C22.(3分)【答案要点】如赞同此诗抒发了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忧虑,可扣住诗中相关内容以及注释中的时代背景和诗圣的文章风格展开。如赞同此诗仅仅是杜甫对自己个人漂泊生活的感慨。可扣住诗中相关内容以及诗人漂泊西南的个人生活经历展开。也可以认为二者兼而有之,言之成理即可。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327题。共25分。23.(4分)【答案】AE24.(8分)【答案要点】“孤独的”体现在两方面:孔孚先生的诗中,华不注山如同一个花骨朵般立于宏旷的时间,苍远的空间中而显得孤独;从地理环境看,华不注山孤峰于突起一望无际的平原,更显孤独;“开放过、灿烂过”也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文化层面,历代学者、文

36、人、画家的到访与创作使华不注山拥有了丰富的文化意蕴,显示出开放灿烂;二是精神层面,逄丑父和闵子骞所代表的忠与孝的精神使华不注山具有了灵魂,更显开放灿烂。【评分标准:四个要点,每点2分,学生若答其他方面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5.(4分)【答案示例】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关于千年来华不注山周边湖泽到桑田变化的描述,引出下文华不注山所见证的忠孝文化的典故。在内容上,漫长岁月中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与华不注山的傲然独立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此山及其所见证的精神文化力量的坚定,不可动摇。在情感上体现出作者对华不注山的赞美、崇敬之情。【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26.(6分)【答案示例】“远眺华不注”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全文所有内容都是由它引发的。(1分)作者对华不注山的最初印象来自孔孚先生的飞雪中远眺华不注一诗,以“远眺华不注”为题体现了作者对孔孚先生的尊重和怀念。(2分)对华不注山的远眺也是对这座山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的回望,使华不注山具有了一种厚重的历史感。(3分)27.(3分)【答案】D(孔子认为子女孝敬父母最难的是有愉悦的容色,只做到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食的时候让年长的人吃,这样是不够的)第 卷 (50分)八、作文 (50分) 参看高考评分标准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第 17 页(共1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