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这个学期很高兴能够选到“歌剧欣赏”这样一门很有艺术人文素养的通识课。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歌剧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自己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审美能力也有了很多。
当今著名的音乐剧大多是由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演艺公司包装而成的,因此这些剧目也带有了百老汇和西区特有的风格特征和运作方式。而《巴黎圣母院》却是一个例外,它是少数几部闻名世界却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影响的著名音乐剧。也正是由于这个“另类”的特点,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相当好听”是我对《巴黎圣母院》的第一印象、这些风格独特的曲子很吸引人、琅琅上口,而且还有一种咄咄逼人得磅礴的气势,甚至在DVD版本中也能感受到类似于现场的宏大气势。在看完DVD版本后,真的有一种想去买一张现场门票的冲动,但是它就是有这样的独特的魅力。
对《巴黎圣母院》表现形式的感受
歌剧的本质无论是在细节上还是在整体上都是由音乐的表达所决定的,都必须借由音乐这个中心艺术媒介来展示出来。音乐在歌剧中承担起了它的重要责任,如承载剧中的发展;展示人物性格感情;塑造情节、人物心态和心理活动以及用音乐的感性思维来营造建立歌剧的独特世界等,在《巴黎圣母院》中音乐同样起到了极强的渲染作用。
从《大教堂时代》作为开篇之曲中游吟诗人般的演绎,到“钟楼怪人”加西莫多一曲《孤儿》述说了悲凉身世;从菲比斯与恋人在月下互诉情语,到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在绞刑前凄美的为爱而活;还有最后一幕加西莫多在死去的艾丝美拉达前唱起《舞吧,爱斯梅拉达》时的撕裂哀恸……一连好几首感染力极强的歌曲与唱段,无不牵动着我的心,真的是听得如痴如醉。
《巴黎圣母院》一大突出的特点,主要是在“淡化”名著叙事作用的同时,突出了歌舞和音乐的表演,且让歌唱与舞蹈既可以一分为二可以合二为一,分合自如,并特别注重以舞蹈音乐刻画原著中的也是剧中人物性格的独特性。而且该剧完美的音乐呈现极其意蕴,如:大幕拉开,由那位身材高大挺拔、极具雕塑感且作为全剧叙述者的游吟诗人葛林果,像观众唱出的开场歌曲《大教堂时代》,旋律之唯美激昂,歌词之气势磅礴,令人惊叹不止——“大教堂时代已经来临/世界迈进了/新的千年/人们向星空的高度攀登/在那里记下了他们的历史/镌刻在玻璃上/镌刻在岩石上”——体现出浪漫主义艺术的精髓。当诗人葛林果心事重重反复吟唱这段的旋律时,舞台上出现了一些衣衫褴褛的难民,他们匍匐在地上,做痛苦的翻滚状,与台上布置的圣母院高大白色外墙的那种辉煌庄严的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副歌的旋律声调之后再次重现,将这首开场曲推向了高潮。这首不断上行展开音阶的歌曲,预示出在这样一个时代必然会发生许多与欲望有关的故事,令人真切地体会到了“人们向星空的高度攀登”的感觉。可以看出,这部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在结构安排上非常精巧,共两幕分成四个小段落,每个段落都由游吟诗人葛林果演唱序曲,非常对称,风格也十分统一。葛林果剧里剧外,双重身份,进出十分自由。特别是全剧最后的片段,演员的演唱与表演极其投入,意蕴无穷。我们看到,当“钟楼怪人”加西莫多来到圣母院外,转身看见了他崇敬和暗恋的波西米亚女子爱斯梅拉达已经吊死在广场上时,他狂怒地挣脱侍卫的阻拦,独自抱起了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此时,一直阴郁不详的音乐忽然变得如微风下的海面般而宽广,温暖的感觉油然而生。加西莫多粗糙而浑厚有力的噪音再次响起,如海涛震荡,似大教堂的钟声颤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舞吧,我的爱斯梅拉达/唱吧,我的爱斯梅拉达/在我的怀中睡吧/我要为你而死去/在那遥远的地方/为你而死,虽死犹荣”——随着最后一声“为你而死,虽死犹荣”的悲壮呐喊,加西莫多一头俯在爱斯梅拉达的尸体上,随她而去。音乐戛然而止,整个剧到此结束。在令人惊叹的休止符,不由令人想起了雨果在小说《巴黎圣母院》结束时所写下的话:“人们发现两具骷髅,一具抱着另一具,姿势十分奇怪……人们要把他从他所搂抱的那具骷髅中分开时,顿时化作了灰尘”。名著与名剧相得益彰,内涵丰富而深沉。
另外,我还十分喜欢该剧简约抽象的舞台美术设计,极具后现代色彩。整个后幕是一堵圣母院的外墙,随灯光变化而扑朔迷离,透出神圣有神秘莫测的气氛,令整体的舞台效果出乎意料。同时该剧的舞蹈表演也别出心裁,据说跳舞的演员大多是体育运动员,因为好几组群舞要规定情境中在圣母院的外墙上做高难度的攀岩表演,吸人眼球,扣人心弦,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
对《巴黎圣母院》反映出故事情节的感受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美丽的巴黎,丑聋人加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弗罗洛收养,做撞钟人,外貌正经的神父弗罗洛自从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后,被其美色所诱而神魂颠倒,致使加西莫多强行掳走爱斯梅拉达,途中被骑兵上尉队长弗比斯所救,爱斯梅拉达因而爱上了弗比斯。但弗比斯生性风流,被怀恨在心的弗罗洛刺杀,但没有死。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时,加西莫多将爱斯梅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乞丐群众为救爱斯梅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加西莫多大战,副主教弗罗洛威胁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被由弗罗洛带领的军队绞杀在广场上,加西莫多愤然将弗罗洛从教堂顶楼推落,最后加西莫多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殉情。(故事中还有落魄诗人甘果瓦,丢失了孩子的可怜母亲“香花歌乐女”和乞丐王的衬托剧情。)
对于整部剧,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就是加西莫多——一个又驼、又瞎、又跛、又聋的丑八怪,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受尽嘲弄,但内心崇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他对爱丝梅拉达的爱慕是一种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纯朴的爱,完全不同于克洛德那种邪恶的占有欲,也不同于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场作戏。这一个人物形象是令人尊敬的,其树立起一个人类灵魂美的典型。这一形象还体现了善战胜恶,真诚战胜虚伪的理论。书中描写了一个那样的社会,和在那个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物的状态,麻木的如那个弗比斯,最底层的如老鼠洞里的那几个隐修女,疯狂的副主教,还有尽全力反抗的最丑陋的卡齐莫多,副主教和卡齐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鲜明对比,同样爱上了美丽的姑娘,同样的遭到了拒绝,他们的爱都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诚挚,可是,一个是占有,一个是奉献,已占有为目的的,当目的无法达到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毁灭,毁灭别人;以奉献为目的的,当无法奉献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毁灭,毁灭自己。
世界的变化总是会出现不同的审美和价值取向,总会有不同的美的价值,可是美永远发自人类内心本质的美,这样的美不仅仅对于人生的思考,更是对于人生意义和世间万物的思考。她让人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些活动。无论放在什么时候,什么社会,人的共性是始终存在的,对美好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对美好的赞美,人是一个天使和魔鬼的综合体,人和人的经历没有相同的。也就是说,社会本身就不可能让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这种不一样的待遇,让多少人的内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对美好的追求,世界上总有林林总总的强取豪夺,而保持什么样的心态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总结
在这一学期的歌剧欣赏这门课中,自己能够有幸欣赏到世界著名歌剧中的《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卡门》、《图兰朵》、《蝴蝶夫人》以及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猫》、《妈妈咪呀》真的十分荣幸。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都对歌剧有了一定初步的了解在课上,我知道了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由歌剧的定义我们就能知道歌剧其实就是个“集大成者”,它集各种艺术与一身,要想练好一部歌剧情节远比练好一首流行音乐要难多了。它也可以说是电影与音乐的结合,电影里的故事基本上是用评述的语言来表达的,而在歌剧中则是用“唱”的形式和观众交流的。那是一种由美声开始的心灵的交流。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学期的选修课就要结束了。我认为我对歌剧艺术欣赏的能力还是有限的,还是有不足之处的。当然,这学期我也学到了我想学的知识。虽然《歌剧与音乐欣赏》课学习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我的收获却非常多,最后,我想说:歌剧是一种美好的特殊的“听看”艺术,不同的歌剧演绎着不同的人生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