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一、口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原《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大纲》中指出:培养学生计算能力,首先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口算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对学生的注意、记忆、逻辑思维(特别是思维的敏捷性)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深刻地理解概念,熟练地掌握各种计算法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科学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合理地分配注意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合理计算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二、影响口算能力的因素解析
通过我们平时的教学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能力不高,由于计算错误,很多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并且直接阻碍了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忽视的是,我们的许多学生,包括部分老师认识上的错误,把学生计算上出现的错误都归为“粗心”。当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重视方法和思路的引导,再加上对计算过程的合理性、简捷性提供足够的指导,也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毋庸置疑,口算能力薄弱是学生计算能力差的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1、书写方面(习惯和速度)
在口算过程中,学生的书写习惯能直接影响到口算的情况,从教学实践中,我们能找到很多这样的例子,为了单纯追求书写的速度,学生的数字或者符号写得潦草,导致下一步算错看错的鲜为人见;也有很多因为书写数字或者符号的速度实在是太慢,导致口算速度慢。10个阿拉伯数字是数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符,同时也是小学生发生关键错误最多的书写符号。家长和老师们最头疼的就是小学生经常把6看成9、把8写成3、把×写成+之类的错误。家长们、老师们对学生的这种错误无可奈何,总是谆谆告诫这些犯这类错误的学生或小孩要慢一点,要细心一点,可是老师的教导、家长的呵斥总是没有结果,有些小学生直到中学这类错误也不见减少多少。学生的这类书写方面的错误通过训练则可以迅速得到改正。通过训练可以10倍、100倍地提高学生的口算准确率,从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训练非常简单,就是书写10个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和运算符号+、-、×、÷。首先要求学生书写得端正,经过不长时间的训练,小孩子书写速度可以明显提高,最好能达到每秒钟书写2个阿拉伯数字或运算符号。
2、口算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扎实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是没有办法学好数学的。空中楼阁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只是一种幻景。口算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生连乘法口诀都没有掌握好,也就无法口算整数、小数和分数乘法。因此每一阶段的口算必须完全达到要求,才不至于出现更大的口算方面的错误。从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上看,口算的基础要求不同。第一学段要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些简单的运算顺序,而且从速度上要求达到每分钟至少8~10道。第二学段要求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同时还有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如第二学段中要求具体分解就是,先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相乘,得到的三位数立即加上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迅速说出结果。这项口算训练,有数的空间概念的练习,也有数位的比较,又有记忆训练,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项数的抽象思维的升华训练,对于促进思维及智力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3、简便方法的运用
有的学生在计算中如果不能灵活地运用一些简便方法,必然是会影响口算速度的。所以掌握一些运算技巧也是相当重要的。
4、心理因素
(1) 注意失调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不稳定性和较差的分配能力是产生口算差错的重要心理因素。小学生注意不稳定,不持久,不容易分配,注意的范围不广,易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在口算过程中,需要经常注意或把注意同时分配在不同的对象上。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所顾及的面不宽,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丢三落四。例如单独口算6×8和48+7等口算题,大部分学生能算准确,而把两题合起来时,算6×8+7,学生往往得45,忘记进位而造成差错。
(2) 记忆还原
记忆的目的不仅是信息的贮存,更重要的是能准确地提取。学生贮存信息的过程中,由于生理、时间、复习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贮存的信息消失或暂时中断,从而丢头忘尾,造成“遗忘性差错”。特别是连加、连减、进位加、退位减、连乘、连除等口算题,如口算28×3时,要求学生能暂时记住每一步口算的结果,即20×3=60,8×3=24,并在脑中口算出60+24=84。而这类口算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中间得数的贮存与提取不完整或遗忘。
(3) 表象模糊
表象是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运算形式看,小学生的口算是从直观感知过渡到表象运算,再到抽象运算。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其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表象常成为其思维的凭借物。特点是低年级儿童,常因口算方法的表象不清晰而产生差错。如一些一年级学生口算7+6、8+5等进位加法时,头脑中对“分解”→“凑十”→“合并”的表象模糊,想象不出“凑十法”的具体过程,因而出现差错。
(4) 情感脆弱
口算时,学生希望能很快算出结果。有些学生在做口算题时,由于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当数目小、算式简单时,易生“轻敌”思想,而当数目大、计算复杂时,又表现出不耐心,产生厌烦情绪。口算时,一些学生常不能全面精细地看题,认真耐心地分析,更不能正确合理地选择口算方法,进而养成题目未看清就匆匆动笔、做完不检查等陋习。
5、信息干扰
小学生的视、听知觉是有选择性的,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他们的思考。强化了的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同数相减得0,0和1在计算中的特性,25×4=100,125×8=1000等等。这种强信息首先映入眼帘,容易掩盖其它信息。如口算15-15÷3,学生并非不懂得“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而是被“同数相减得0”这一强信息干扰,一些学生首先想到“15-15=0,而忽视了运算顺序,错误地口算成15-15÷3=0
三、提高口算能力的方法探索
纵观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5%以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计算教学,有效地提高计算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教学情况表明,一个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的高低,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是成正比例的。因此,如何提高口算能力,是值得探索研究的。我的体会是“抓基本、教方法、常训练”
(一)抓基本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口算分为基本口算、一般口算和特殊口算三类。这三类口算又以基本口算为主,要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教学时要抓好如下方面:
1、理清算理
不论是口算还是笔算都应加强算理分析的训练,只有理清了算理,才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
2、加强基本口算练习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表内乘法、因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都是基本口算内容应熟练掌握。
(二)教学方法
当学生都能熟练基本口算之后,就应转入拔高训练,即教给学生灵活的口算方法和规律。
1、用“凑整法”口算
(1)加数“凑整”如26+5+4=?(2)运用减法性质”凑整”如50-13-7=(3)连乘中因数“凑整”如25×14×4=? 2、运用“分解法”口算 。 如:25×32把原式变成25×4×8来计算。3、运用定律口算 。 如: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来计算。
(三)常训练。1、分散集中结合练:例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基本口算训练中,先集中练“进”、“退”位的口算,然后分散练9加几、8加几……;11减几、12减几……,最后集中起来训练,引导学生整理出:20以内进位加法表和20以内退位减法表。这样,通过集中——分散——再集中的反复训练,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2、每节课安排练每节数学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3、多种形式变换练比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形式。 视算练习就是采用看练习题来计算,如看口算卡片算、用活动口算卡算、用口算表算 ,形式可采用按座位顺序算、小组算、横排算、竖排算,像开火车似的一个接一个很快说出得数。 听算练习,老师口头念题,让学生在口算本上写得数。老师念完题,找学生报得数。也可以连续找几个学生报得数。这种练习形式难度大些,需要学生认真听,积极地思考,迅速地计算,耳、脑、手、口并用,这种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四)还应重视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 要求学生口算时,从审题、计算到书写,一气呵成,中途不东张西望、左顾右盼;还应加强意志的锻炼,教育学生树立责任感、自信心,力争算一题,对一题,不畏困难,有耐心;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审题,规范书写,自觉检查,及时纠正的好习惯等等。
五、口算能力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坚持性 。 口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短时间能达到的,必须要持之以恒,经常练习,才能娴熟。在加强口算练习方面,如果能坚持每天的数学课用5分钟时间训练,并要求学生合理地选择算法,在短时间内正确地计算出结果,这种训练要做有的放矢、有计划、有安排,长期下去,定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活练口算 。 (1)练习中要根据题目特点要求学生灵活地使用口算方法(2)练习中应采用口算、笔算相结合的方法。在计算时,让学生先说出口算方法,再让学生说一说笔算方法。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口算与笔算的联系与区别。3、设计口算题要有一定的坡度 、注意因材施教。 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好,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4、重视检查口算练习的效果 。为了及时掌握口算情况和效果,采用学生每次口算完后,及时地记录所用的时间,并检查其正确率,供日后比较分析用。在规定的时间内测出每个学生的口算程度,这样教师能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对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给予鼓励表扬和奖励,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口算的兴趣,使学生喜欢口算,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然,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工作,除了分析其心理原因,还应分析知识原因,把教材因素、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有机结合,实行综合治理,才能使学生的口算能力稳步提高。
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常用到口算,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小数目的计算,用口算方便易行,灵活快速。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差,势必会影响到估算、笔算的正确和速度,影响计算技能的形成。学生口算时,既要耳听,又要眼看,既要说话,又要心记,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耳、眼、心、口四种感官的有机结合。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抓好口算这个基础。
口算能力的培养,不只是低年级的事情,应当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要根据教材内容,考虑学生的特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去进行,现就如何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1、加强基本训练,夯实口算基础
基本口算的重点是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要天天练,其练习题的编排,可按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基本技能和形成技巧这样的顺序进行,训练的方式主要是视听和听算等。只有这些基本口算掌握扎实了,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同口算能力。
2、讲究训练形式,激发口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机械重复的训练,会使学生产生乏味感,容易疲劳和厌倦,激发不起训练的兴趣,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教学内容,每天让学生视算或听算20道左右题目,并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如既可用口算比赛、对口令、游戏、竞赛、集体抢答等方式又可用卡片、小黑板或扑克牌等印发口算题、限时比赛等方式。口算作为新授课的铺垫,使新旧知识自然过渡。也可以让学生自编口算题,进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总之多种形式的口算训练,可以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使每个学生有练习的机会,达到激发学生兴趣之目的。
3、注意探索规律,提高口算速度。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已逐渐增多,这时应注意探索规律,提高对数据特征的观察力,或对式题的变形能力及推理能力来提高口算速度。如:在掌握25×4=100的基础上,可推出2.5×4=10,0.25×4=1等,还可以不计算推出0.25×8=2……,又如加法计算,39+49+61+51=,经观察在头脑中能将算式调整为39+61+49+51,则立即得结果。发展一步,则25×48=25×4×12=100×12×1200。再如“35×99+35”学生在头脑中可以这样想,99个35加上1个35等于100个35相加,结果是3500。这样的口算也不难掌握,在训练中,要注意循序渐进,教师要注意指导与示范,并长期坚持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4、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
培养口算能力,重在平时,贵在坚持。也就是要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无论是小数目还是具有某些特征的数组成的算式,凡能用口算或部分能用口算的尽量引导学生用口算解决,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训练反应速度,同时可以熟练巩固口算方法,进一步转化为技能。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要靠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从面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提升口算能力的方法:
首先,练习数字书写速度。因为平时做作业的时候我就发现他书写汉字和阿拉伯数字的速度都不快,书写的熟练度是影响口算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我买了两本写阿拉伯数字的那种算术本,和儿子比赛,每次写一面纸,从0到9,看谁写得快。小孩子都有很强的好胜心,刚开始我故意慢慢写,让他赢,然后装作不服气,要求再来一次,他总是乐颠颠地上当。呵呵。写字速度快了,就有些潦草,我就说,妈妈虽然比你慢,但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写得工工整整,你要是能写得又快又好,我才服气。这样每天写一点,写了十多页,书写速度明显提高。
第二步,练习认算式。我非常赞同文章里介绍的“认算式”的说法。我在网上找到了不知哪位家长发的一篇“一年级上册口算强化训练题”,上面有“10以内的加减法、10以上20以内不进位加减法”练习题。我把它打印下来,让儿子指着上面的式子,一个一个念出答案。把题目过了几遍后,再勾出他说得比较慢的式子,挑出来单独念答案。(不好意思,每次都是掐着手机的秒表记一下时间,没有作详细记录)这样坚持了不到三天,可能重复太多吧,儿子坚决不愿配合了,只得不了了之,另做打算。想想认算式也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吧,于是想起了扑克游戏。湖北有一种扑克游戏叫10点半,可以几个人玩,拿到的牌比大小,点大的赢,超过10点半胀死,可以有一定的奖惩。儿子乐此不疲,一直到今天,只要有时间就巴不得和我们玩牌,害得我和他老爸现在听说玩10点半就想走人。晕!不过效果还不错,现在拿到牌有几点早就可以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了。
第三,加减并练,贵在坚持。数字书写和10以内的加减法只是口算的基础。后面还有20以内的不进位、进位加减法,100以内的不进位、进位加减法,以及后面的乘、除法运算等等。我本着学到哪,练到哪的原则,每天中午要求儿子练习120道题(惭愧,都是共享网上的资源,打印下来的)。儿子的数学老师是个很有爱心,有几十年低年级数学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所以除了督促他做练习题以外,我基本没管他的计算方法。因为我觉得老师比我更了解孩子的思维到了什么程度,大人觉得很简单的问题也许小孩觉得很难,我用不着打乱孩子的思维,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只是在学了一段新内容之后,和老师交流,看看哪些地方不足,再重点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