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东盟对华贸易保护的出口效应研究——基于包含“多边阻力项”的引力模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1158332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盟对华贸易保护的出口效应研究——基于包含“多边阻力项”的引力模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东盟对华贸易保护的出口效应研究——基于包含“多边阻力项”的引力模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东盟对华贸易保护的出口效应研究——基于包含“多边阻力项”的引力模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经管新视野】收稿日期:2022121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价值链视角下进口对工资影响的测度、机制检验及政策模拟研究”(项目编号:7190304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贸易环境不确定背景下我国出口稳增长与质量提升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9BJY188);广西自然科学基金“互联网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测度、机制检验和政策模拟研究”(项目编号:2020GXNSFBA238019)作者简介:陈敏娟(1985),女,湖南新宁人,博士,广西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投资;李柔(1987),女,广西河池人,博士,广西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通讯作

2、者);李辉(1985),广西南宁人,博士,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供应链。东盟对华贸易保护的出口效应研究基于包含“多边阻力项”的引力模型陈敏娟1,李柔1,李辉2(1.广西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广西南宁530006;2.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6)摘要:当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一些东盟国家仍在一定程度上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对此,文章基于全球贸易预警数据库考察 2009 年以来东盟在总量、国别、产品及措施类型上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的现状,并使用包含“多边阻力项”的引力模型对东盟对华贸易保护的出口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东盟对中国实施的“红色措施

3、”对中国的出口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在使用“黄色措施”“红色措施”滞后 1 期以及跨期双重差分法的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以上结果表明,东盟对中国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不利于中国与东盟间的贸易发展,中国-东盟有待进一步减少贸易限制措施的实施,提高贸易自由化的层次及质量。关键词:中国-东盟;贸易保护;出口;引力模型;RCEP中图分类号:F7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5007708一、引言东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中国于 1996 年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2010 年 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至此东盟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积极推进中国东盟

4、关系全面发展,从“黄金十年”迈向“钻石十年”,提出了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2+7 合作框架”“澜湄合作机制”等一系列中国东盟合作新战略和倡议。2020 年 11月,中国更是与东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从贸易数据上看,2018 年东盟成为继美国和欧盟之后中国第三大出口目的地,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 12.8%,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由此可见,东盟在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意义重大。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兴起,各国纷纷实施贸易自由化政策。在此背景下,东盟国家主动调整各自

5、的经济发展战略,贸易自由化成为主流。20 世纪 90 年代后,中国和东盟各国努力推动区域内的自由贸易。全球贸易预警数据库数据显示,东盟对外实施的贸易自由化措施中,对欧盟、美国和中国实施的自由化措施最多,这表明中国是东盟推行贸易自由化的重要伙伴国之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该数据库数据也发现中国是东盟实施不利贸易干预措施的主要国家。因此,近年来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化发展的同时,贸易限制措施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那么,东盟对中国实施的贸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2023 年 5 月(第 5 期,总第 313 期)May,2023(No.5,General No

6、.313)77社会科学家2023 年第 05 期易限制措施是否有效?应该如何应对东盟对中国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本研究对客观认识中国-东盟的贸易措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文章基于全球贸易预警数据库,分析 2009 年以来东盟在总量、国别、产品及措施类型上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的现状,并使用包含多边阻力项的引力模型对东盟对华贸易保护的出口效应进行数量估计。结果发现,东盟对外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中,50%的措施指向中国,东盟各国实施贸易限制措施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东盟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的主要国家。另外,东盟对中国制造业中的钢铁、机械、电器设备及零部件、化工等相关产品实施的贸

7、易限制措施较多,反倾销、保障措施、进口许可证要求、与进口有关的非关税措施、进口禁令、税收或社会保险减免、国家贷款、进口的国内税收等是东盟对中国实施的主要限制措施。基于引力模型的回归结果发现,东盟对中国实施的“红色措施”对中国的出口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在使用“黄色措施”“红色措施”滞后 1 期以及跨期双重差分法的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表明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东盟对中国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不利于中国和东盟间的贸易发展,文章的研究补充了中国-东盟经贸领域的相关文献。二、文献综述当前关于贸易保护和出口的研究较多,但多从反倾销的视角进行研究。部分观点认为反倾销会抑制出口,但也有研究发现反倾销对

8、产品的出口并无显著影响1-6。中国作为遭受反倾销的主要对象国,相关的研究有沈国兵(2008)、沈国兵(2012)、冯宗宪和向洪金(2010)研究美国对华反倾销,Clinci(2013)研究欧盟对华反倾销,王孝松等(2015)研究 24 个贸易伙伴国对华反倾销等,这些研究多发现反倾销对贸易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7-11。对其他贸易保护措施的研究有,鲍晓华和朱达明(2014)研究技术性壁垒对二元边际的影响,发现技术性壁垒通过影响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进而影响企业出口的二元边际12。田曦和柴悦(2019)研究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发现技术性贸易措施对出口贸易额与贸易量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13。王

9、才举和关春慧(2018)研究新贸易壁垒,即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的新型非关税壁垒,发现新贸易壁垒给世界各国的贸易带来一定的障碍14。由于数据的限制,当前多从单一贸易壁垒的视角进行研究。东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那么东盟对华实施的贸易保护是否对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产生影响?当前对该问题的研究较少,张建武等(2017)研究东盟对中国发起反倾销的原因,发现进一步放开货币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可以降低对中国反倾销的数量15。郑玲(2014)发现中国钢铁产品遭遇东盟反倾销的内部原因是钢铁产品出口的集中和快速增长,以及东盟对我国钢铁产品的恶性抵制16。宋军(2018

10、)发现东盟地区的强制性认证制度存在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17。尽管该研究对东盟对华贸易保护对中国出口的影响进行分析,但缺乏从实证上对该问题进行检验。三、东盟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的事实分析东盟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的特征有哪些?文章基于全球贸易预警的数据库,搜集整理 2009 年之后东盟对中国实施的各项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妨碍贸易自由化的措施,从总量、国别、产品和措施类型这几个方面就东盟对中国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的情况进行考察,分析东盟对中国实施贸易保护的典型特征。(一)东盟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的数量分析首先,文章从总量上比较了东盟对世界和对中国实施贸易自由化措施和贸易限制措施的情况(见表 1)。

11、东盟对中国实施贸易自由化措施较多,占东盟对外实施贸易自由化措施的 51%左右,表明东盟努力推动中国-东盟区域内的自由贸易。然而,与此同时,东盟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的数量也较多,占东盟对外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的 50%左右,近几年来略有下降趋势。总体而言,中国是东盟实施贸易自由化措施的主要对象国,同时也是东盟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的主要目标国之一,那么在中国-东盟建设自由贸易区的背景下,东盟对中国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是否阻碍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这是文章主要研究的问题。78表1东盟对外实施贸易措施的比较对世界对中国自由化措施贸易限制措施 自由化措施 自由化措施占比(%)贸易限制措施贸易限制措施占比(%)2

12、00953883667.925663.64201058923458.626368.48201171783752.115064.102012581144068.976557.02201340831332.503845.78201429902068.975257.78201541841434.153744.05201661732337.704156.16201765853553.84654.12201857622849.122337.10201931491445.162653.062020972435657.735623.052021571072340.352927.10数据来源:全球贸易预警数据

13、库。进一步,本文考察东盟各国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的具体情况见表 2。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东盟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措施最多的国家,其次是泰国、越南和新加坡,菲律宾、缅甸、柬埔寨以及文莱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措施较少。其中,马来西亚有减少的趋势,印度尼西亚对中国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仍较多,越南、菲律宾和泰国对中国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有上升的趋势。这表明东盟各国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性措施存在较大的差异,应格外关注印度尼西亚、越南及泰国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的情况。表2东盟各国对中国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国家名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

14、文莱0000000000000柬埔寨1000010210010印度尼西亚1814162218272418231313209马来西亚30352528913612126246缅甸0001010000040菲律宾1331122211444新加坡0102001021021泰国44565225312113越南26155624615106数据来源:全球贸易预警数据库。(二)东盟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的产品分析将东盟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的产品进行排序,取受东盟贸易限制措施影响最大的 15 种产品(见表3)。植物油是东盟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措施最多的产品,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植物油中主要是毛棕榈油遭受贸易限制

15、,并且该限制是马来西亚对中国发起的,其次是钢铁、机械、电器设备及零部件、化工产品受到的贸易限制比较多,之后是纺织类产品。通过对产品的分析,发现遭受东盟贸易限制影响最多的 15 种产品中,尽管植物油遭受的贸易限制最多,但这主要是马来西亚对毛棕榈油发起的。从总体来看,东盟主要是对制造业产品发起贸易限制措施,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器设备及零部件、化工产品等,而这将不利于制造业产品的贸易。表3受东盟贸易限制措施影响的中国产品产品名称数量植物油150钢铁制品110机动车辆、拖车和半拖车,及其零部件68其他金属制品55其他通用机械及其零部件52泵、压缩机、液压和气动发动机、阀门及其零件51基本有机化学品43

16、纺织制成品42化工产品41计算机械及其零部件404721 至 4733 和 4822 类货物的零件40其他专用机械及其零部件40纸浆、纸张和纸板39其他运输设备及其零部件39服装,毛皮服装除外39数据来源:全球贸易预警数据库。东盟对华贸易保护的出口效应研究/陈敏娟,李柔,李辉79社会科学家2023 年第 05 期(三)东盟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类型的分析接下来本文整理了东盟对中国实施的主要贸易限制措施(见表 4)。出口关税、反倾销、保障措施、进口关税、进口许可证要求、与进口有关的非关税措施是实施较多的贸易限制措施,约占东盟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的 67%。其中,马来西亚是实施出口关税措施最多的

17、国家,进一步考察发现,马来西亚主要对毛棕榈油征收出口关税,使得毛棕榈油的出口价格上升;泰国是实施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其次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则是实施保障措施、进口关税、进口许可证要求、与进口有关的非关税措施最多的国家,并且印度尼西亚是东盟国家中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类型最多的国家;菲律宾则主要实施保障措施和进口关税。此外,进口方面除了传统的关税及技术壁垒外,非技术措施如反倾销、保障措施、进口许可证要求、与进口有关的非关税措施、进口禁令、税收或社会保险减免、国家贷款、进口的国内税收等成为东盟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的重要方式,而与出口相关的一些贸易措施限制东盟原料出口,增加中国国内相关产

18、品的生产成本,间接地影响中国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及贸易。表4东盟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的主要类型措施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总出口税211307158反倾销22151261276保障措施356125563进口关税15101329958进口许可证要求251511547与进口有关的非关税措施3021134进口禁令171214328出口禁令10131520税收或社会保险减免5324317出口许可证要求104216出口配额7311315与出口有关的非关税措施101112进口的国内税收92112国家贷款41113212劳动力市场准入819数据来源:全球贸易预警数据库。以上数据统计显示,

19、近年来我国成为东盟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的主要目标国,东盟对外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中 50%的措施指向中国;东盟各国实施贸易限制措施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的主要国家。马来西亚是实施出口关税最多的国家,泰国是实施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则是实施保障措施、进口关税、进口许可证要求、与进口有关的非关税措施最多的国家,菲律宾则主要实施保障措施和进口关税。总体而言,反倾销、保障措施、进口许可证要求、与进口有关的非关税措施、进口禁令、税收或社会保险减免、国家贷款、进口的国内税收等进口方面的非技术类措施是东盟对中国实施的主要限制措施。从产品方面看,受贸易限制措施影响

20、较大的是制造业中的钢铁、机械、电器设备及零部件、化工等相关产品。四、模型的设定和数据来源(一)模型的设定文章研究东盟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对我国出口的影响,由于贸易限制措施的实施是具体到特定行业的,因此文章采用国家-行业层面的数据进行研究。另外,由于东盟各国的国情存在差异,并且各种产品都有原产地的区别,因此文章根据 Anderson 和 Wincoop(2003)的方法构建有多边阻力项的引力模型即18:,其中 1对方程(1)对数化处理后得到:(2)其中,Xod表示o国出口到d国的贸易额,Yo和Yd分别代表国家o和国家d的 GDP,tod是出口产品的成本,(1)80彭冬和罗明津(2018)和陈龙江和

21、王梅(2018)都将这两个措施翻译为“红色措施”与“黄色措施”,并将其定义为贸易保护措施。本文提到的贸易限制措施是指“红色措施”。o和Pd表示出口商和进口商的市场进入容易程度,即多边阻力项(Multilateral Resistance Term,MRT)。Baldwin和 Taglioni(2006)的研究显示,忽略多边阻力项会使得 GDP 的估计小于真实值19。Anderson 和 Wincoop(2003)把多边阻力表示为贸易壁垒及相应弹性的函数,然后使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其进行估计,然而更便捷的方法是使用固定效应来代替方程中与国家相关的部分18。根据研究的内容,文章对模型(2)进行了更

22、为具体的设定:(3)其中,表示t年中国出口j产品到国家i,nredijt表示t年东盟国家i对中国j行业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的数量,即“红色措施”(Red)的数量。该措施的含义为已经实施的政府干预措施,并且几乎肯定对外国的商业利益起歧视作用,如进口许可证、保障措施、反倾销、禁止出口和进口相关的非关税措施等,如果该变量的系数1显著为负,则表明东盟贸易限制措施的实施不利于中国对东盟的出口,是文章主要的观测变量。为检验结果的稳健性,文章也使用“黄色措施”(Amber)进行研究。该措施的含义为政策工具的实施可能歧视某些外国商业利益,或者几乎肯定政策工具的实施歧视某些外国商业利益,包括出口税、进口相关非关税措

23、施、进口关税配额、进口配额、限制进口和本地采购等。文章仍控制引力模型中常用的控制变量X,如i国的 GDP、人口、汇率、国家的开放程度,以及控制国家-行业的固定效应,年份的固定效应。纳入一个维度的固定效应只能控制一个方面的多边阻力,而纳入国家-行业的固定效应则可控制目的国行业的多边阻力,更适合文章国家-行业-年的数据(王孝松等,2015)11。为解决异方差和自相关问题,标准误在国家-行业层面进行聚类。(二)数据来源东盟国家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的数据来源于全球贸易预警数据库(Global Trade Alert Database)。全球贸易预警(Global Trade Alert,GTA)于

24、2009 年 6 月成立,当时人们担心全球金融危机将导致各国政府广泛地采取 20 世纪 30 年代“以邻为壑”的政策,虽然 GTA 最初被认为是对贸易政策进行监测,但随着数以千计的政策公告被记录在案,GTA 已成为企业、行业协会、记者、研究人员、国际组织和政府分析和决策的基础。文章收集整理该数据库中东盟对中国 HS6 位码行业实施的“红色措施”作为衡量东盟对中国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为检验结果的稳健性,本文也使用“黄色措施”(Amber)进行检验。之后,文章把这些数据与中国 HS6 位码的出口数据合并,最终得到 2009-2016 年国家-行业层面的数据。文章控制变量的数据来源于 CEPII 数

25、据库。五、实证研究结果(一)基准回归结果文章基于包含多边阻力项的引力模型对东盟对华贸易限制措施的贸易效应进行估计(见表 5)。表 5 中第 1 列控制国家-行业的固定效应和时间的固定效应,结果显示东盟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措施对中国的出口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第(2)列增加控制国家的 GDP 和国家人口,结果发现贸易限制措施的系数仍显著为负。第(3)列增加控制汇率和国家开放程度,结果显示贸易限制措施的系数仍显著为负。以上结果表明,东盟国家对华的贸易限制措施对中国的出口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他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目的地国的 GDP 对出口的影响显著为正,符合传统引力模型的预测(Anderson和W

26、incoop,2003),人口对出口的影响为负。汇率对出口的影响为正,表示汇率上升(即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开放程度对出口的影响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控制变量的符号较为符合经济学上的分析,回归结果较为可信。表5基准回归结果(1)(2)(3)nred(红色措施)-0.078*(0.015)-0.064*(0.015)-0.051*(0.015)lgdp(GDP)0.440*(0.046)0.487*(0.063)lpopu(人口)-1.699*(0.356)-1.878*(0.406)lexch(汇率)-13.790*(0.542)东盟对华贸易保护的出口效应研究/陈敏娟,李柔,李辉81社会科学家

27、2023 年第 05 期续表5基准回归结果(1)(2)(3)kaopen(国家开放程度)-0.010(0.010)Constant11.910*(0.008)24.444*(3.691)54.729*(5.177)时间固定效应yesyesyes国家-行业固定效应yesyesyes观测值243,235243,235200,057R20.1060.1070.113注:表中括号为国家-行业层面聚类的稳健标准误,*、*及*分别代表统计量在 1%、5%和 10%水平下显著。(二)稳健性检验为检验结果的稳健性,文章接下来使用“黄色措施”进行研究,回归结果见表 6。表 6 第(1)列控制国家-行业的固定效应

28、和时间的固定效应,第(2)列增加控制国家的 GDP 和国家人口,第(3)列增加控制汇率和国家开放程度,结果显示,东盟国家“黄色措施”的实施对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支持东盟对华贸易限制措施的实施对中国对东盟出口负向影响的结论。表6“黄色措施”的回归结果变量(1)(2)(3)namber(黄色措施)-0.260*(0.052)-0.236*(0.052)-0.201*(0.051)lgdp(GDP)0.448*(0.046)0.503*(0.062)lpopu(人口)-1.666*(0.356)-1.848*(0.406)lexch(汇率)-13.598*(0.533)kaopen(

29、国家开放程度)-0.007(0.010)Constant11.911*(0.008)24.011*(3.691)53.826*(5.169)时间固定效应yesyesyes国家-行业固定效应yesyesyes观测值243,235243,235200,057R20.1060.1070.113注:表中括号为国家-行业层面聚类的稳健标准误,*、*及*分别代表统计量在 1%、5%和 10%水平下显著。由于贸易限制措施的实施和出口可能存在由反向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对此本文使用滞后一期的贸易限制措施进行回归(见表 7)。其中,第(1)列控制国家-行业的固定效应和时间的固定效应,结果显示东盟对中国实施贸易限

30、制措施对中国的出口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第(2)列增加控制国家的 GDP 和国家人口,结果发现贸易限制措施的系数仍显著为负。第(3)列增加控制汇率和国家开放程度,结果显示贸易限制措施的系数仍显著为负。以上结果表明,东盟国家的贸易限制措施对中国的出口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表7内生性问题检验(1)(2)变量滞后一期滞后一期L.nred(红色措施)-0.118*(0.013)-0.105*(0.013)red(红色措施)lexch(汇率)kaopen(国家开放程度)Constant12.555*(0.008)12.637*(4.124)时间固定效应yesyes国家-行业固定效应yesyes观测值195,

31、510195,510R20.0760.078(3)滞后一期-0.103*(0.015)-9.808*(0.490)-0.038*(0.012)26.887*(5.917)yesyes158,0530.086(4)(5)(6)DIDDIDDID-0.120*(0.019)-0.105*(0.019)-0.087*(0.020)-13.841*(0.543)-0.009(0.010)11.910*(0.008)24.486*(3.691)54.974*(5.180)yesyesyesyesyesyes243,235243,235200,0570.1060.1070.113lpopu(人口)-0.7

32、25*(0.396)-0.098(0.474)-1.704*(0.356)-1.889*(0.406)lgdp(GDP)0.633*(0.048)0.584*(0.064)0.441*(0.046)0.486*(0.063)注:表中括号为国家-行业层面聚类的稳健标准误,*、*及*分别代表统计量在 1%、5%和 10%水平下显著。82为检验结果的稳健性,文章使用跨期的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in-Differences,DID)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 7 第(4)-(6)列,其中第(4)列控制国家-行业的固定效应和时间的固定效应,第(5)列增加控制国家的 GDP 和国家人口,第(6)

33、列增加控制汇率和国家开放程度,结果显示贸易限制措施的系数仍显著为负。这表明东盟国家的贸易限制对中国的出口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文章的结果较为稳健。为检验跨期 DID 的有效性,文章对平行趋势假设进行检验,主要通过事件分析法绘制中国遭受东盟贸易限制措施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文章对遭受贸易限制措施的时间重新进行定义,把i国对j行业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的当期设为 0,第 1 期为 1,以此类推直到第 4 期,若第 4 期之后仍受到影响则设为 4,遭受贸易限制措施的前 1 期为-1,以此类推直到前 4 期,前 4 期之前都设为-4,结果见图 1。中国在遭受东盟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之前,出口相对于遭受贸易限制措施

34、的当期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然而在遭受东盟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之后,中国的出口显著下降。该图表明东盟没有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措施时,对出口的影响不显著,满足平行趋势假设,适用跨期 DID 进行回归,而东盟对中国实施贸易限制措施后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显著为负,支持文章的结论。图1平行趋势检验六、结论及对策建议东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伙伴,当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中国也是东盟实施不利贸易限制措施的目标国之一。那么,东盟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是否抑制中国对东盟的出口?是否不利于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化的实现?对此,文章基于全球贸易预警数据库,使用

35、包含多边阻力项的引力模型对东盟对华贸易保护的出口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东盟对外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中 50%的措施指向中国,“红色措施”对中国的出口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在使用“黄色措施”“红色措施”滞后 1 期以及跨期双重差分法的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东盟是中国的重要伙伴,我们应在维护中国-东盟良好友谊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少贸易限制措施的实施,提高贸易自由化的层次及质量,对此文章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高度重视东盟对华贸易限制措施的实施当前我们主要集中在对美国、欧盟、印度等国对华贸易限制措施的关注,而对东盟对华贸易限制措施的关注较少。文章的研究显示,尽管中国是东盟实施贸易自由化措施的主要对

36、象国,但也是东盟实施贸易限制措施的主要目标国,并且这些限制措施对中国向东盟的出口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表明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下,我们仍需高度重视东盟对华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增加东盟对华贸易限制措施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数据及案例的分析,建立健全应对东盟贸易限制措施的预警及响应机制。(二)推进中国-东盟行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构建行业内磋商机制统计数据显示,东盟对我国制造业特别是机械、机械器具、电器设备及零部件行业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较多,而这些行业也是中国向东盟出口的主要行业。东盟对中国这些行业实施贸易限制措施不利于中国-东东盟对华贸易保护的出口效应研究/陈敏娟,李柔,李辉83社会科学家20

37、23 年第 05 期盟贸易的开展,因此应加快推进中国-东盟机械、机械器具、电器设备及零部件等行业的行业协会交流与合作,加强行业内多层次多方位的经济合作,实现行业内良性竞争和优势互补。另外,加快构建中国-东盟机械、机械器具、电器设备及零部件等行业的行业磋商机制,以磋商的方式处理行业内的争端与冲突。(三)高效利用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提高争端解决的效率与效果2022 年 1 月 1 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RCEP 第 19 章创设了专门的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其出台的背景主要是为了突破当前 WTO 争端解决机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为全球贸

38、易治理注入新的活力。RCEP 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更加重视磋商的作用,充分彰显自治性和高效性,同时在争端解决各项程序的运行方面注重协调。基于此,我们应高效利用 RCEP 的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将争端放到RCEP 国际贸易争端解决的框架中来,有理有据地处理中国-东盟间的贸易争端,推动双方贸易朝着开放、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四)抓住中国-东盟区域价值链重组和优化机遇,加快产业升级,优化贸易结构面对中国-东盟在机械、机械器具、电器设备、零部件行业等传统制造业行业的竞争,我们应主动求变,以产业升级为目标,实现中国-东盟产业互补。一方面,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和升级;另一方面,东盟作为非常重

39、要的经济增长极,具有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以及对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强烈需求。RCEP的生效,为中国-东盟重新构建开放式的区域价值链提供了机遇和契机。充分发挥中国资本、知识密集型优势产业的作用,让其与东盟国家的劳动密集型等优势产业互补,避免传统产业竞争,重新构建区域价值链分工,促进产业升级,优化贸易结构。参考文献1STAIGER R W,WOLAK F A.Measuring Industry Specific Protection:Antidumping in the United StatesR.National Bureau ofEconomic Research,1994.2KONINGS

40、J,VANDENBUSSCHE H.Heterogeneous Responses of Firms to Trade Protec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8,76(02):371-383.3PIERCE J R.Plant-level Responses to Antidumping Duties:Evidence from U.S.Manufacturer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Publishing,2011,85(02):222-233.4BOWN C P.Trade Policy Flexi

41、bilities and Turkey:Tariffs,Anti-dumping,Safeguards and WTO Dispute SettlementJ.WorldEconomy,2014,37(02):193-218.5BOWN C P,MCCULLOCH R.Antidumping and Market Competition:Implications for Emerging EconomiesR.Working Papers,2012.6REYNOLDS K M.Under the Cover of Antidumping:Does Administered Protection

42、 Facilitate Domestic Collusion?J.Review of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13,42(04):415-434.7沈国兵.反倾销与美中双边产业内贸易: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8(03):48-55+88.8沈国兵.显性比较优势与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贸易效应J.世界经济,2012,35(12):62-82.9冯宗宪,向洪金.欧美对华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效应:理论与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0,33(03):31-55.10CLINCI I C.Eu S Antidumping Policies Towards China And

43、 Their ImplicationsJ.Academica Science Journal Economica,2013,2(03):3-9.11王孝松,翟光宇,林发勤.反倾销对中国出口的抑制效应探究J.世界经济,2015,38(05):36-58.12鲍晓华,朱达明.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出口的边际效应基于产业贸易流量的检验J.经济学,2014,13(04):1393-1414.13田曦,柴悦.特别贸易关注视角下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19(03):41-55.14王才举,关春慧.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8(18):71-72.15张

44、建武,薛继亮,李楠.中国和东盟反倾销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研究J.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7(06):15-25+121-122.16郑玲.东盟对华钢铁产品反倾销动因及应对措施J.中国经贸导刊,2014(11):12-13.17宋军.强制性认证制度对我国出口东盟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对外经贸实务,2018(06):44-47.18ANDERSON J E,WINCOOP E V.Gravity with Gravitas:A Solution to the Border Puzzl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03):17019219BALDWIN R E,TAGLIONI D.Gravity for Dummies and Dummies for Gravity EquationsR.CEPR Discussion Papers,2006.责任编辑:粟红蕾助理编辑:王瀛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