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案(一)-近年泉州中考及质检试题.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449808 上传时间:2025-07-2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7M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案(一)-近年泉州中考及质检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教案(一)-近年泉州中考及质检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①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 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练习: ☆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 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4、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中考及质检体验 1.( 09质检)近年来,城市建设和发展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主要城区汽车禁鸣、机场搬迁、轨道两旁安装隔音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特点是( ) A.减少大气污染 B.降低噪声污染 C.缓解“热岛效应” D.绿化居住环境 2.( 08质检)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高声大叫”、“低声细语”来形容人说话的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调和响度 3.(11质检)近来,我市主干道路路面铺设沥青、有些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 ) A.绿化居住环境 B.缓解”热岛效应” C.减少大气污染 D.降低噪声污染 4. (09中考)将敲响的锣面用手一按,响声立刻消失,这是由于( ) A.手吸收了声音 B.锣面振动停止 C.声音的传播速度变小了 D.锣的音色改变了 5.(10泉州中考)我们在电话中也能分辨出谁在说话,这是根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量 D.音调 6.(11泉州中考)欣赏南音时,我们能分辨出二胡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某个特性来判断的,该特性是( ) A.响度 B.音色 C.音量 D.音调 7.(08质检)雷电是常见的自然现象,雷电发生时常常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 ,为了预防雷电引起的灾害,请你提出两条措施 、 。 《光学》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1 2 3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 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练习:☆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4、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 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凹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 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凸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练习:☆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 紫外线 三、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 浅 是因为光从 水中斜射向 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 光的反射 而形成的 虚像 ,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 虚像 。 二、透镜 1、 名词: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 典型光路 F F F F 3、填表: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 形状 光学 符号 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 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具体见下表: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v<2f 照相机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幻灯机 u<f 正立 放大 虚象 |v|>u 放大镜 u=f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物距减小 (增大) 像距增大 (减小) 像变大 (变小) ⑸成虚像时: 物距减小 (增大) 像距减小 (增大) 像变小 (变大)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中考及质检体验 1.(09泉州质检)图1的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图1 图8 2. (09泉州质检)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到了如图8所示的 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与该现象所反映的规律相同的是(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汽车的后视镜 3.(08泉州质检)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小孔成像 B.教室里的黑板“反光” C. 在太阳光照射下,地上出现树的影子 D.斜插人水中的筷子,从水面上看,水下部分向上弯折了 4.(08泉州质检)小猫在平静的池塘边欣赏自己在水中的像,下列图9中正确的是: 图9 5.(09泉州中考)在下列生活情景中,利用到光的折射是( ) A..在树荫下避暑 B. 对着镜子梳妆 C. 观赏水中的鱼儿 D. 观赏水中的明月 6.(09泉州中考)下列光学仪器中,用来成缩小的实像是( ) A.平面镜 B. 近视镜 C.照相机 D.投影仪 7.(11泉州质检)如图1所示的四幅图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8.(11泉州质检)下列关于实像与虚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虚像总是放大的,实像有放大也有缩小的 B.虚像就是影子,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形成的 C.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虚像则不能 D.光线经折射后总是成实像,经平面镜反射后总是成虚像 9.(10泉州中考)雨后初晴的夜晚,地上有积水,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积水,这是因为( ) A.地上暗处是光发生镜面反射 B.地上发亮处是光发生镜面反射 C.地上发亮处是光发生漫反射 D.地上发亮处和暗处都发生镜面反射 10.(10泉州中考)为了读报方便,患远视眼的人所配戴眼镜的镜片应选择( ) A.平面镜 B.凹透镜 C.凸透镜 D.凸镜 11.(11泉州中考)电视机、空调等家用电器可以用遥控器控制,遥控器使用时发射的是( ) A.红光 B.紫光 C.红外线 D.紫外线 12.(11泉州中考)下列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镜花水月 B.坐井观天 C.立竿见影 D.海市蜃楼 13.(09泉州质检)如图15所示的方法,将刻度尺垂直于玻璃板放置,能粗略地测出被薄玻璃板封闭的容器深度,这是利用了____ ___的特点;测量时通过玻璃板观察到的是刻度尺的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 14.(11泉州质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莹同学遇到了如下问题,请你帮助解决。 (1)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在光屏的上边沿,如图16所示,要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你建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整后,把蜡烛移到A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____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这时成的是倒立、________的实像。 (3)再把蜡烛移到B点处,这时无论怎样调节光屏的位置,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这是因为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_______像;要想看到这个像,应从图中的______(选填:”C”或”D”)箭头所示的方向去观察。 15.(09泉州中考)如图10所示,F为凸透镜的焦点,P、P’到凸透镜的距离均为2倍焦距,图中烛焰在光屏上成的应是 、 的实像,若把蜡烛移到P与F之间,调整光屏后,在光屏上得到像将会变 。 16.(10泉州中考)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由图13可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2)当烛焰距凸透镜左侧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的实像,________(填光学仪器)就是依据这个成像规律工作的。 (3)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左侧7cm,烛焰经凸透镜后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虚像。 17.(11泉州中考)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来探究其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14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 ,其目的是使像成在 。 图14 (2)当烛焰距凸透镜2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上得到一个清晰的 , 的实像、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制成了 。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K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② 凝固 : 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 凝固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蒸 发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沸腾 体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 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 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 放 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 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 热 ☆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气 固 液 凝固 放热 熔化 吸热 液化 放热 汽化 吸热 升华 吸热 凝华 放热 中考及质检体验 1.(09泉州质检)在盛夏,以下方法中你认为降低室内温度的最佳做法是 ( ) A.打开电风扇 B.关闭门窗 C.向地面洒水 D.打开房间内正在工作的电冰箱门 2. (09泉州质检)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甲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高于100℃,他们选择的是    (A或B)套装置。 (2)乙、丙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c所示,得到a、b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是水的 不同。 (3)通过分析图像C,归纳出水沸腾的特点是: ①       ; ② 。 图21 3.(08泉州质检)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10中a、b所示。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图10 则(1)图10中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____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2)从记录的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此时水沸腾的温度是__℃。 (3)实验得到的结论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有明显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 。 4.(11泉州质检)下列各种自然现象形成的过程中,要吸收热量的是: A.春天,冰雪熔化汇成的溪流 B.夏天,冰箱门口飘出的”白气” C.秋天,草丛之上品莹的露珠 D.冬天,天上纷纷飘落的雪花 A B C D 图11(甲) 图11(乙)7 5.(11泉州质检)酷热的夏天走进泉州西湖感觉到凉爽,这是因为水的________大,且水蒸发时_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可以调节气温。图8是一定质量的水,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图像。观察这个图像,可以得知,水在_______℃时的密度最大。 6.(09泉州中考)在探究水的沸点的实验中: (1)小明观察到同学们测水温的操作有如图11(甲)中所示四种,你认为正确的是 ( ) (2)当水沸腾的时候,小明的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1(乙)所示,此时水的沸点是 ℃;如果继续给沸腾的水加热,水的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3)实验中水的沸点低于100℃,你认为可能是 造成的。(只需要写出一个可能原因) 7.(10泉州中考)将冰棍从冰箱的冷冻室取出,放进不锈钢茶杯,过一会儿,茶杯的外壁逐渐形成一些小水珠,请问这些水珠是怎样形成的?这个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 8.(11泉州中考)夏天,扇扇子为什么会感到凉快? 《内能与热机》 一、分子热运动: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10-10m来度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课本中的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实验现象: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 r ,引力=斥力。 ②d<r时,引力<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起主要作用。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二、内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4、内能与机械能不同: 机械能是宏观的,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机械运动有关 内能是微观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内能大小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快慢及分子作用有关。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的运动,而不是物体的整体运动。 5、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大。 三、内能的改变: 1、内能改变的外部表现: 物体温度升高(降低)——物体内能增大(减小)。 物体存在状态改变(熔化、汽化、升华)——内能改变。 反过来,不能说内能改变必然导致温度变化。(因为内能的变化有多种因素决定) 2、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A、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②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 ③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W=△E) ④解释事例:图15.2-5甲看到棉花燃烧起来了,这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燃点使棉花燃烧。钻木取火:使木头相互摩擦,人对木头做功,使它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木头的燃点而燃烧。图15.2-5乙看到当塞子跳起来时,容器中出现了雾,这是因为瓶内空气推动瓶塞对瓶塞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凝成小水滴。 B、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②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传递方式是:传导、对流和辐射。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而不是温度。 ③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放热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④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C、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区别:由于它们改变内能上产生的效果相同,所以说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但做功和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不同,前者能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后者能的形式不变。 D、温度、热量、内能 区别: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不一定吸热。如:钻木取火,摩擦生热。 △热量:是一个过程。 吸收热量 不一定升温。如:晶体熔化,水沸腾。 内能不一定增加。如:吸收的热量全都对外做功,内能可能不变。 △内能:是一个状态量 内能增加 不一定升温。如:晶体熔化,水沸腾。 不一定吸热。如:钻木取火,摩擦生热 ☆指出下列各物理名词中“热”的含义: 热传递中的“热”是指:热量 热现象中的“热”是指:温度 热膨胀中的“热”是指:温度 摩擦生热中的“热”是指:内能(热能) 四、热量: 1、比热容:⑴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 ⑵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本领的物理量。 ⑶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⑷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表示:1kg的水温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J  ⑸水常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2、计算公式:Q吸=Cm(t-t0),Q放=Cm(t0-t) 3、热平衡方程:不计热损失 Q吸=Q放 五、内能的利用、热机 (一)、内能的获得——燃料的燃烧 燃料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二)、热值 1、定义: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2、单位:J/kg 3、关于热值的理解: ① 对于热值的概念,要注重理解三个关键词“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1kg是针对燃料的质量而言,如果燃料的质量不是1kg,那么该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不是热值。某种燃料:说明热值与燃料的种类有关。完全燃烧:表明要完全烧尽,否则1kg燃料化学能转变成内能就不是该热值所确定的值。 ② 热值反映的是某种物质的一种燃烧特性,同时反映出不同燃料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变成内能的本领大小,也就是说,它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等均无关。 3、公式:Q=mq(q为热值)。 实际中,常利用Q吸=Q放即cm(t-t0)=ηqm′联合解题。 4、酒精的热值是3.0×107J/kg,它表示:1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0×107J。 煤气的热值是3.9×107J/m3,它表示:1m3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9×107J。 5、火箭常用液态氢做燃料,是因为:液态氢的热值大,体积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6、炉子的效率: ① 定义:炉子有效利用的热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 ② 公式:η=Q有效/ Q总= cm(t-t0)/ qm′ (三)、内能的利用 1、内能的利用方式: ⑴ 利用内能来加热;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⑵ 利用内能来做功;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热机:定义:利用燃料的燃烧来做功的装置。 能的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蒸气机——内燃机——喷气式发动机 3、内燃机:将燃料燃烧移至机器内部燃烧,转化为内能且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机器叫内燃机。它主要有汽油机和柴油机。 4、内燃机大概的工作过程:内燃机的每一个工作循环分为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在这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而做功冲程是内燃机中唯一对外做功的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另外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5、 热机的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公式:η=W有用/ Q总= W有用/qm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使燃料充分燃烧,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机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 1、 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 汽油机 柴油机 不 同 点 构造: 顶部有一个火花塞。 顶部有一个喷油嘴。 吸气冲程 吸入汽油与空气的混合气体 吸入空气 点燃方式 点燃式 压燃式 效率 低 高 应用 小型汽车、摩托车 载重汽车、大型拖拉机 相同点 冲程: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 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运动2次,曲轴和飞轮转动2周,经历四个冲程,做功1次。 中考及质检体验 1.(08泉州质检)下列过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 A.内燃机压缩冲程过程中B.陨石坠落大气中C.火箭发射升空的过程中 D.放在冰箱里的食物温度降低 2.(08泉州质检)学校路口新搬来了一个烧烤臭豆腐的小摊,同学们远远地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 现象。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