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北科大马克思原理重点知识整理.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449793 上传时间:2025-07-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科大马克思原理重点知识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科大马克思原理重点知识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和继承者的、人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的的科学世界观和方XX,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 3.马克思主义吸收所三种古典理论的代表人物: (1)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基本内核)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3)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4.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XX: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XX。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 以科学的实践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4.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5.意识的本质:意识从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6.物质的运动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7.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1)人类社会依赖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的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8.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1)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特征: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思维的关系); 2)实践形成了社会关系的基本领域。(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0.联系的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1.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诞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注意两者的辩证关系; 3)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1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新的矛盾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意义:只有正确如实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4.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 15.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和形式 (1)度: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条件;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6.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事物到新事物的飞跃;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食物对于旧事物即批判又继承,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7.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者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18.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和形式 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p50-p54)阅读 19.规律: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0.意识的作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的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 2.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时间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实践对意识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实践产生了意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时间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 (3)两者互相渗透,互相包含,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的基础:实践 7.真理的含义: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8.真理与谬误的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9.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 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 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使思想理论的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在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出现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1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2.价值的特性: (1)客观性;(2)主体性;(3)社会历史性;(4)多样性。 13.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1)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2)主要表现在: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3)支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如实、准确的按照客观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时间的出发点,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中及其条件的主管反映 (3)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 (4)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4.社会意识独立性的表现: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存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6.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9.社会形态: 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 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10.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形式与特殊性: (1)统一性和多样性; (2)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3)前进性与曲折性。 11.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3.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4.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既能通过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更多地创造出物质财富,对社会的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也可能产生一些消极后果,一种情形就是由于对自然规律的和人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控制手段产生的,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另外一种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如霸权主义挑起的战争等。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的原始积累: (1)定义: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2)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3)作用:资本原始原始积累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抵哲学和肮脏的东西。”)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的二因素(实用价值和价值)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特殊的具体劳动以及一般的抽象劳动): (1)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实用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两个价值: 1)使用价值:指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劳动的二重性: 1)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实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2)抽象劳动是撇开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人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4)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特殊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形成: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经济的一般规律,它即支配商品的生产,又支配商品的流通。 (2)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的波动 (3)作用: 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5.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决定着经济的本质以及发展过程; (2)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3)决定商品生产着的命运 6.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 (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卖,自由得一无所有 7.资本的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 (1)资本定义: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分类:资本可以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3)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4)有机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用c:v表示。【v是可变资本,c为不变资本】 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者价格 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垄断的定义: 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金融资本的定义: 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3.金融寡头操纵国民经济命脉的方式: (1)在经济领域:通过“参与制”,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控制企业; (2)对国家机器的控制: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如直接出马或将其代理人送进政府和议会;或者收买政府高官和国会议员;或者聘请曾在政府任职的高管到公司担任高级职务; (3)对政府政策:建议政策咨询机构,掌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上册建筑的各个领域,左右国家内政外交与社会生活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定义: 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5.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垄断资本拼凭借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6.资本主义由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基本特征: (1)垄断组织在经济活动中起决定作用 (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政治 (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7.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1)积极方面: 1)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发展; 2)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 3)发展中国家可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利用对外贸易推动本国经济发展; 4)发展中国家可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件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2)消极方面: 1)扩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可能同时发生; 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全球化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4)各国间经济联系愈发密切,依赖加强,却没有建立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增大了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 8.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9.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实质: (1)根本上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2)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根本性质发生变化; 以上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未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未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从根本上产生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依然是不可克服的痼疾 10.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了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2)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奖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是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1)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2)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度的长期性。 3)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时间,都是社会主义史上的历史性飞跃 2.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社会主义建立的理论基础 3.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4.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6.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各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共产主义的含义 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三大差别: 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3.“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4.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没有因为西方国家经济、科技的发展而有本质的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