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医科大学教学大纲内科学Internal-Medicine.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422412 上传时间:2025-07-23 格式:DOC 页数:116 大小:669.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科大学教学大纲内科学Internal-Medicine.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医科大学教学大纲内科学Internal-Medicine.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科大学教学大纲内科学Internal Medicine(供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一、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B100007 学 分:9.5 学 时:200 (理论课134学时,见习课66学时,理论课与见习课之比例约为2:1) 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 后续课程: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本科5年制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由于其内容涉及面广、整体性强,与各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有着普遍意义。 本课程利用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其重点是诊断及治疗,并且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而使观念不断更新。内科学学习包括理论课学习、临床见习及实习等学习阶段。 理论课讲授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并适当补充各领域的新理论、新进展、新技术。应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精讲,结合自学和课间见习,使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本学科理论知识。临床实习中,各实习基地医院要安排带教老师指导实习生管理病床,加强临床技能训练,进行各种临床操作,适当安排讲座和教学病例讨论,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了解急、危重症疾病的抢救治疗原则。 学生在学习内科学的过程中,要刻苦学习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除书本知识外,还要阅读相关医学参考书和资料,以丰富本学科的知识。在临床实习中,要重点培养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成为优秀的临床医师打下牢固的基础。 Course Code: B100007 Credit: 9.5 Credit Hour: 200 classes (134 go to the theoretical instructions, 66 to the probationary work. Additionally) Recommended Preparation:Anatomy,Physiology,Bio-Chemistry, Physiopathology,Pathology, Pharmocology,Diagnostics, Follow-Up Courses: Pediatrics, Gynecotokology, Lemology,Neurology, Psychiatrics For: Five-Year Clinical Medicine majors Internal Medicine, owing to its comprehensiveness and integratedness, is the basis of and closely related to other clinical subjects and plays a universal role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linical medicine. This course, by means of modern medical research methods, is devoted to the cause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 and and differentiating diagnosis,and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in particular, of diseases. This course, with the medical pattern shif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bio-medical”one to the “bio-psycho-social” one, this course also updates its various related concepts. This course, comprising theoretical instructions, probationary work and clinical practice, prensents the knowledge about frequently-occurring and common diseases, complemented by new theories and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and up-to-date techniques. During the clinical practice, clinical skill training will be strenghtened by means of various clinical perfomance, which will be intervened by lectures and case studies, so that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frequently-occurring and common diseases and the principles of rescuing critical patients.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下划“___”的内容为掌握内容,下划“ ”的内容为熟悉内容,未划线的内容为一般了解内容,有※者为自学了解内容。 第一篇 绪 论 第二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内容】 第一节 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 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肺的呼吸功能、防御功能、代谢功能、神经内分泌功能。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 病史采集;常见症状: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胸痛。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血液、痰液、抗原皮肤试验、胸液检查、影像学检查、支气管镜和胸腔镜、放射性核素扫描、肺活组织检查、超声检查、呼吸功能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 第三节 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 呼吸系统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重视病原学诊断、结合患者的基础状态、掌握抗菌药物的特点及适应证、联合用药和药物的相互作用、注意抗菌药物的毒副作用。皮质激素的应用。呼吸机的应用、氧气疗法、呼吸道的湿化及雾化疗法、其他治疗。 第四节 进展和展望 COPD防治的近况及未来。呼吸重症监护医学的进展。呼吸系统感染面临的新挑战。分子生物学对呼吸疾病的影响。 【授课时数】1.0学时 第二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内容】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病毒感染占70%~80%。细菌感染可为直接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诱因。发病机制。流行病学: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多发;散发性;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力弱、短暂、无交叉免疫。 二、 临床表现 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和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炎、细菌性咽-扁桃体炎的临床表现。 三、 并发症 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部分患者可继发风湿病、肾小球肾炎、心肌炎等。 四、 实验室检查 血象;病毒和病毒抗原的测定。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与过敏性鼻炎、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等鉴别。 六、 治疗 (一)对症治疗 (二)病因治疗:抗病毒治疗,对并发细菌感染时需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三)中医治疗。 七、 预后和预防 第二节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一、 概念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感染、物理化学因素、过敏反应。 三、 病理 四、 临床表现 (一) 症状:起病较急,常先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全身症状轻,可有发热、咳嗽、咳痰和程度不同的气促,伴胸骨后发紧感。 (二)体征:呼吸音常正常。可两肺散在干湿性罗音,罗音部位、性质常多变,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 五、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多无明显改变。细菌感染重时可增高,胸片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六、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与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肺结核、肺癌、肺脓肿、麻疹、百日咳等鉴别。 七、治疗 (一)一般治疗 休息、保暖、多饮水、足够的热量。对症治疗:镇咳、祛痰、解痉、抗过敏。 (二)抗菌药物治疗 可经验性选择或针对明确的病原体选用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氟喹诺酮类、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 八、预防和预后 【授课时数】1.0学时 第三章 肺部感染性疾病 【内容】 第一节 肺炎概述 一、定义 二、解剖分类 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 三、病因分类 细菌性、非典型病原体、病毒性、真菌性、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 四、 获得方式分类 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内获得性肺炎。 第二节 细菌性球菌肺炎 肺炎链球菌肺炎 一、定义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病理 分为充血期、红肝变期、灰肝变期、消散期。 四、临床表现 (一)症状:起病急骤,高热寒战,胸痛、铁锈色或血性痰。 (二)体征:急性热病容,可有发绀,肺实变体征。 五、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血常规、病原学检查、X线检查。 六、 并发症 感染性休克、胸膜炎、肺脓肿等。 七、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与干酪性肺炎、其他病原体所致的肺炎、急性肺脓肿、肺癌、其他疾病等鉴别。 八、 治疗 (一)支持疗法。 (二)抗菌药物治疗。 (三)并发症的处理。 (四)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1、补充血容量 2、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3、控制感染 4、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5、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 6、其他 九、 预防和预后 葡萄球菌肺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 临床表现 (一)症状: 起病急骤、寒战、高热、胸痛、脓性痰、量多、带血丝或呈脓血状。 (二)体征: 早期可无体征,其后可出现两肺湿啰音或肺实变体征。 三、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外周血象 (二)X线检查:显示肺段或肺叶实变,可形成空洞,或呈小叶状浸润,其中有单个或多发的液气囊腔。 四、并发症 五、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抗菌药物治疗,并发症的治疗。 八、 预后和预防 第三节 其他病原体所致肺炎 肺炎支原体肺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三、 临床表现 (一)症状 乏力、咽痛、头痛、发热、咳嗽,咳嗽多为阵发性呛咳。 (二)体征 胸部体格检查与肺部病变程度常不相称,可无明显体征。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五、外周血象、病原学检查、X线检查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九、 治疗 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应用。 肺炎衣原体肺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临床表现 与支原体肺炎相似。 三、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四、 诊断和鉴别诊断 五、 治疗 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应用。 病毒性肺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好发于病毒疾病流行季节,临床症状较轻,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倦怠等表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六、 治疗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一、病原体 二、发病机制和病理 SARS病毒通过短距离飞沫、气溶胶或接触污染的物品传播。病理改变主要显示弥漫性肺泡损伤和炎症细胞浸润。 三、 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发热,体温常大于38℃,可有咳嗽、寒战、气促、甚或呼吸窘迫。常伴有肌肉酸痛、头痛、乏力和腹泻等表现。 四、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外周血象 (二)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1周内出现肺纹理粗乱的间质性改变,典型的改变为磨玻璃影及肺实变影。 (三)病原诊断 五、 诊断和鉴别诊断 六、 治疗 一般性治疗和抗病毒治疗。病情重者可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行机械通气治疗。 【授课时数】4.0学时 真菌性肺炎※ 【内容】 肺部真菌感染是最常见的深部真菌病。X线表现为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弥漫性小结节,乃至肿块状阴影和空洞。 【授课时数】自学 第四节 肺脓肿 【内容】 一、概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吸入性、血源性、继发性、阿米巴肺脓肿。 三、病理特点及其演变、好发部位。 四、临床表现 (一)症状:急性起病,畏寒、高热,伴咳嗽、咳脓痰。 (二)体征:肺部体征与肺脓肿大小及部位有关。 五、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周围血象、痰和血病原体检查、X线检查、纤支镜检查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典型症状、血象及X线胸片综合诊断。与细菌性肺炎、空洞型肺结核继发感染、支气管肺癌、肺囊肿继发感染等鉴别。 七、 治疗 (一)抗生素治疗 (二)痰液引流 (三)外科治疗。 【授课时数】1.5学时 第四章 支气管扩张 【内容】 一、概述及定义:是指直径大于2mm中等大小的近端气管由于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引起的异常扩张。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支气管肺组织感染,支气管阻塞,支气管外部的牵拉作用,先天及遗传因素。 三、病理和病理生理 四、 临床表现 (一)症状: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反复咯血、反复肺部感染、慢性感染中毒症状 (二)体征 五、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影像学检查 胸部CT检查显示管壁增厚的柱状扩张或成串成簇的囊状改变。 (二)血常规 (三)痰液微生物检查、 (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五)肺功能检查。 六、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鉴别诊断 与慢性支气管炎、肺脓肿、肺结核、先天性肺囊肿、支气管肺癌等鉴别。 七、 治疗 (一)内科治疗 1、一般治疗 2、控制感染 3、祛除痰液(体位引流、祛痰剂、雾化吸入) 4、中医中药治疗 5、咯血的处理 (二)手术治疗。 八、预防 【授课时数】1.5学时 第五章 肺结核 【内容】 一、概述 二、流行病学 (一)流行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二)流行病学指标 结核(年)感染率、肺结核(年)发病率和(年)痰涂片阳性发病率、肺结核患病率和痰涂片患病率、肺结核(年)登记率、结核病(年)死亡率。 三、病原学 结核分枝杆菌:多形性、抗酸性、生长缓慢、抵抗力强、菌体结构复杂。 四、病因和发病机制 结核菌感染和发病的生物学过程。人体反应性(免疫和变态反应、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 五、病理及转归 (一)结核病基本病变(渗出性病变、增殖性病变、干酪样坏死) (二)基本病变转归(吸收、纤维化、钙化和骨化、恶化) 六、临床表现 (一)发病过程和临床类型(原发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型肺结核) (二)症状和体征(全身症状、呼吸系统症状、体征、特殊表现) 七、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一)病原学检查(病原体直接检查、结核菌培养、核酸检测、结核菌抗原和抗体检测)(二)影像学检查 (三)结核菌素试验 (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五)其他。 八、诊断 (一)疑诊肺结核 (二)肺结核分类: 1、原发型肺结核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3、继发型肺结核 4、结核性胸膜炎 5、肺外结核 (三)病变部位及范围;痰菌检查;活动性及转归(进展期、好转期、稳定期);化疗史;记录程序。 九、鉴别诊断 与肺癌、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其他发热性疾病等鉴别。 十、并发症 气胸、支气管扩张、脓胸、肺外播散、咯血、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其他。 十一、预防 防治系统、病例发现、彻底治疗和管理患者、卡介苗接种、化疗药物预防。 十二、治疗 (一)化学治疗的原则: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 (二)抗结核药物 1、第一线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 2、第二线药物: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其他。 3、其他或潜在具有抗结核活性的药物:利福布丁、氟喹诺酮类、抗结核药物复合剂、新大环内酯)。 (三)化学治疗方案: 1、初治:2HRZF/4HR 2、复治:2HRZSF/4-6HRE (四)外科治疗 (五)对症治疗(毒性症状、咯血)。 【授课时数】3.0学时 第六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内容】 一、概念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吸烟、理化因素、空气污染、感染、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内因: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及免疫功能减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三、病理和病理生理 四、临床表现 (一)症状: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 (二)体征:早期无,桶状胸;肺部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两肺呼吸音减弱,部分可闻及干、湿性啰音。 五、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肺功能检查、X线检查、CT检查、血气检查。 六、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 (一)诊断依据。根据吸烟等高危因素史、临床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检查等综合分析确定。 (二)严重程度分级。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 七、鉴别诊断 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其他原因所致呼吸气腔扩大等鉴别。 八、并发症 慢性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九、治疗 (一)稳定期治疗:健康教育、支气管舒张药、祛痰药、家庭氧疗。 (二)急性加重期治疗:控制感染,支气管舒张、吸氧、糖皮质激素。 十、预防 【授课时数】3.0学时 第七章 支气管哮喘 【内容】 一、 概述: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二、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变态反应学说、神经-受体失衡学说、气道炎症学说、其他机制。 三、病理 四、临床表现 (一)症状: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 (二)体征:发作时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有广泛的哮鸣音。 五、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呼吸功能检查:通气功能检测、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PEF及其变异率测定。 (二)血液常规检查、痰液检查、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检查 (三)动脉血气分析:早期可表现为呼吸性碱中毒,重症哮喘可表现为呼吸性酸中毒。 七、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典型哮喘的诊断、不典型哮喘的诊断、病因学诊断。 (二)鉴别诊断: 与心源性哮喘,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癌、变态反应性肺浸润等鉴别。 七、预防和治疗 八、教育、肺功能测定、环境控制、慢性哮喘的分级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随访。 九、预后 【授课时数】2.0学时 第八章 肺血栓栓塞症※ 【内容】 一、概述:是肺栓塞的一种。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血栓形成、心脏病、肿瘤、妊娠及分娩、其他。 三、病理 四、病理生理 呼吸生理的变化、血液动力学改变、神经体液介质的变化。 五、临床表现 (一)症状: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 (二)体征:①呼吸系统:呼吸急促、发绀,可有细湿啰音;②循环系统:心动过速,血压变化;③其他:伴有发热。 六、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一般项目、肺功能和血气分析、心电图、胸部X线表现、肺通气及灌注显像、肺动脉造影、DVT的检查。 七、诊断和鉴别诊断 八、治疗 一般治疗、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治疗、病因治疗。 【授课时数】自学 第九章 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 【内容】 一、分类:原发性、继发性肺动脉高压。 二、分级:根据静息PAPm可分为 (一)轻度:26-35mmHg (二)中度:36-45mmHg (三)重度:>45mmHg 第一节 继发性肺动脉高压※ 病因:阻塞性肺部疾病、肺实质性疾病、肺血管病变、神经肌肉疾病。 第二节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一、流行病学 二、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 临床表现 (一)症状:呼吸困难、胸痛、头晕或晕厥、咯血。 (二)体征:与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负荷增加有关。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血液检查、心电图、X线检查、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右心导管术等。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六、治疗 血管扩张、抗凝、肺或心肺移植。 第三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一、概述 二、 流行病学 三、 病因 支气管-肺疾病、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肺血管疾病、其他。 四、 病理 肺部主要原发病变、肺血管病变、心脏病变。 五、 病因和发病机制 肺动脉高压:肺血管器质性改变、肺血管功能性改变、肺血管重建、血容量增多和血液粘稠度增加。心脏病变和心力衰竭。其他重要器官的损害。 六、 临床表现 肺心功能代偿期、肺心功能失代偿期: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七、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胸片、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向量图、血气分析、血液检查。 八、 诊断 九、 鉴别诊断 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等鉴别。 十、 治疗 (一)急性加重期 1、控制感染 2、通畅气道 3、纠正酸碱电解质紊乱 4、控制心力衰竭 5、控制心律失常 6、加强护理工作 (二)缓解期 1、呼吸锻炼 2、增强免疫功能。 十一、预防 【授课时数】2.0学时 第十章 间质性肺疾病与结节病※ 【内容】 第一节 间质性肺疾病 一. 概述 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和(或)细支气管的肺部弥漫性疾病 (一)肺间质的概念 是指肺泡间、终末气道上皮以外的支持组织 (二)发病机制 (三)间质性肺病的分类 (四)诊断 病史,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全身系统检查、肺活检。 二、特发性肺纤维化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四)辅助检查 胸部影像学,肺功能检查,肺组织活检。 (五)诊断 根据是否有外科肺活检的结果,两种确诊标准的条件。 (六)治疗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其他对症治疗措施,肺移植。 三、肺泡蛋白质沉积症 (一)定义,病因未明 (二)病理 肺泡及细支气管充填富磷脂蛋白质物质,嗜酸性、过碘酸雪夫(PAS)染色阳性。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 临床表现、影像学、支气管肺泡灌洗物特点或肺活检病理诊断。 (五)治疗 主要采用肺灌洗治疗 四、其他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 (一)结缔组织病所致肺间质性疾病 (二)药物性肺纤维化 (三)组织细胞增多症X (四)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五)肺出血—肾炎综合症 (六)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七)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 第二节 结节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病理 三、临床表现 90%以上病例累及肺和胸内淋巴结。病变早期和广泛期的临床表现。 四、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血液检查。结核菌素试验。Kveim抗原试验。X线检查(分期)。活体组织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67镓肺扫描检查。 五、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二)鉴别诊断 与肺门淋巴结结核、淋巴瘤、肺门转移性肿瘤、其他肉芽肿病等鉴别。 六、 治疗 糖皮质激素治疗。 七、 预后 【授课时数】自学 第十一章 胸膜疾病 【内容】 第一节 胸腔积液 一、胸水循环机制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胸膜通透性增加;胸膜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壁层胸膜淋巴引流障碍;损伤。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二)体征 四、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X线检查,超声检查,胸液检查(常规、生化、酶学、免疫学、细胞学、病原学检测),胸膜活检,胸腔镜或开胸活检。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六、治疗 (一)结核性胸腔炎 1、一般治疗 2、胸腔穿刺抽液治疗 3、抗结核药物治疗 4、糖皮质激素 (二)类肺炎性胸腔积液和脓胸 (三)恶性胸腔积液 1、全身性抗肿瘤化学治疗 2、胸腔局部治疗 第二节 自发性气胸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原发性自发性气胸 (二)继发性自发性气胸 二、临床分类 (一)闭合性 (二)交通性 (三)张力性气胸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二)体征 八、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胸部CT检查。 九、 诊断和鉴别诊断 十、 治疗 (一)保守治疗 (二)排气疗法 1、胸腔穿刺抽气 2、胸腔闭式引流 (三)化学性胸膜固定术 (四)手术治疗 (五)并发症及处理 1、脓气胸 2、血气胸 3、纵隔气肿与皮下气肿 【授课时数】3.0学时 第十二章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内容】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吸烟,空气污染,职业致癌因子,电离辐射,饮食与营养,遗传因素,其他因素。 二、 病理和分类 (一)按解剖学部位分类 (二)按组织病理学分类 1、非小细胞肺癌(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其他) 2、小细胞肺癌。 三、 临床分期:TNM分期。 四、临床表现 (一)肿瘤本身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二)肿瘤局部扩展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三)肺外转移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四)肺癌作用于其他系统引起的肺外表现 五、影像学及其他检查 胸部X线检查,CT,MRI,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病理学检查,PET,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开胸肺活检等。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肺癌常用而有价值的方法,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肺癌的必要手段。 (二)鉴别诊断:肺结核、肺炎及炎性假瘤、肺脓肿、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七、治疗 (一)化学药物治疗(常见化疗方案) (二)手术治疗 (三)放射治疗 (四)其他局部治疗方法 (五)生物反应调节剂 (六)中医中药治疗 八、预后和预防 【授课时数】2.0学时 第十三章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内容】 一、定义 每晚7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反复发作30次以上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5次/小时以上。 二、分类及发病机制 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SA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解剖学、功能性因素)。 三、临床表现 (一)白天表现:嗜睡、头晕、乏力、精神行为异常、晨起头痛、个性变化、性功能减退。 (二)夜间表现:打鼾、呼吸暂停,憋醒,多动不安,多汗,遗尿,睡眠行为异常。 (三)全身器官损害情况: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精神异常、糖尿病。 四、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肺功能检查,多导睡眠图。 五、 诊断 六、 鉴别诊断 与原发性鼾症、上气道阻力综合征、发作性睡病等鉴别。 七、 治疗 根据分型进行治疗。一般治疗,减肥治疗,药物治疗,气道正压通气,口腔矫治器,外科手术治疗。 【授课时数】自学 第十四章 呼吸衰竭 【内容】 一、概念: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伴或不伴CO2分压(PaCO2)>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出量降低等因素。 二、 病因 气道阻塞性病变;肺组织病变;肺血管疾病;胸廓和胸膜疾病;神经肌肉疾病。 三、 分类 (一)按照动脉血气分析分类 1、Ⅰ型呼吸衰竭 2、Ⅱ型呼吸衰竭 (二)按照发病急缓分类 1、急性呼吸衰竭 2、慢性呼吸衰竭 (三)按照发病机制分类 1、通气性呼吸衰竭 2、换气性呼吸衰竭 四、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一)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 1、肺通气不足; 2、弥散功能障碍; 3、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4、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 (二)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对机体的影响 1、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肾功能、消化系统的影响。 2、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的影响。 第一节 急性呼吸衰竭 一、 病因 肺实质性病变、肺水肿、肺血管疾患、胸壁和胸膜疾患、气道阻塞、神经肌肉疾患等。 二、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发绀、精神神经症状、循环系统表现、消化和泌尿系统表现。 三、诊断 四、治疗原则: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增加通气量、改善CO2潴留;病因治疗;一般支持疗法。 第二节 慢性呼吸衰竭 一、病因:多由支气管-肺疾病引起。 二、临床表现 (一)呼吸困难 (二)精神神经症状 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 (三)循环系统表现 外周体表静脉充盈,皮肤充血,温暖多汗,血压升高,心率增快。 三、诊断 四、治疗原则 氧疗;机械通气;抗感染;呼吸兴奋剂的应用;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授课时数】3.0学时 第十五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内容】 第一节 急性肺损伤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一、概念:ALI和ARDS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 二、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1、化学性因素 2、物理性因素 3、生物性因素。 (二)发病机制 除有些致病因素对肺泡膜的直接损伤外,更重要的是多种炎症细胞及其释放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间接介导的肺炎症反应,最终引起肺泡膜损伤,通透性增加和微血栓形成。 三、 病理:肺广泛性充血水肿和肺泡内透明膜形成。 四、 临床表现 (一)症状:呼吸增快和窘迫、进行性加重性呼吸困难、烦躁、焦虑、出汗等。 (二)体征:发绀、肺部体征、心率。 五、 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一)X线胸片表现(早、中、晚期) (二)动脉血气分析 (三)床边肺功能监测 (四)血流动力学监测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1、ALI/ARDS的高危因素。ALI/ARDS的诊断标准。 2、急性起病、呼吸频数和(或)呼吸窘迫。 3、低氧血症 ALI时PaO2/FiO2≤300;ARDS时PaO2/FiO2≤200. 4、胸部X线检查显示两肺浸润阴影。 5、PAWP≤18mmHg或临床上能除外心源性肺水肿。 (二)鉴别诊断 八、 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预防ALI/ARDS发生。 (一)治疗目标:改善肺氧合功能,纠正缺氧,保护器官功能,防治并发症和治疗基础病。 (二)治疗措施: 1、纠正缺氧; 2、机械通气; 3、液体管理; 4、积极治疗原发病; 5、营养支持与监护。 6、其他治疗 【授课时数】1.0学时 第二节 呼吸支持技术※ 【内容】 一、氧疗 适应证;吸氧装置;注意事项。 二、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 (一)建立人工气道的目的:解除气道梗阻;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防止误吸;严重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时施行正压通气治疗。 (二)建立人工气道的方法 (三)气管插管的并发症 (四)人工气道的管理 三、机械通气 (一)适应证: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肺实质病变。 (二)禁忌证 (三)常用通气模式及参数 (四)并发症 (五)撤机 (六)无创机械通气 (七)其他通气技术 【授课时数】自学 第三节 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内容】 一、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是指机体对不同原因的严重损伤所产生的系统性炎症反应。 二、感染中毒症:是指感染所引起的SIRS。 三、严重感染中毒症:伴有器官功能障碍的感染中毒症。 四、感染中毒性休克。 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六、休克。 概念及分类:按血流动力学改变特点分类(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分布性休克;梗阻性休克)。 【授课时数】自学 第三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内容】 一、心血管疾病分类 二、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 三、心血管疾病常见症状 四、心血管疾病的诊断 五、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进展 【授课时数】1.0学时 第二章 心力衰竭 【内容】 一、概述 定义 二、病因 (一)基本病因 原发性心肌损害 心脏负荷过量。 (二)诱发因素: 过劳、感染、情绪激动、严重心律失常,严重贫血、妊娠及分娩等。 三、病理生理 (一)代偿机制: 1、Frank-starling机制; 2、心肌肥厚; 3、神经体液代偿机制:交感神经兴奋,RAS激活。 (二)各种体液因子调节 (三)舒张功能不全 (四)心肌损害与心室重构 四、心力衰竭的分型、心功能分级 第一节 慢性心力衰竭 一、临床表现 (一)左心衰竭 1、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 2、咳嗽、咳痰、咯血。 3、乏力、倦怠、头晕、心慌。 4、肺部湿性罗音、心脏体征等。 (二)右心衰竭 1、消化道症状 2、劳力性呼吸困难 3、水肿、颈静脉征、肝脏肿大、心脏体征等。 (三)全心衰竭 (四)并发症 1、呼吸道感染 2、心源性肝硬化 3、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梗死 4、电解质紊乱。 二、实验室检查 (一)X线检查 (二)超声心动图 (三)创伤性心功能测定 三、诊断 (一)确定有无心力衰竭 (二)确定心力衰竭的程度(或心功能分级) 四、鉴别诊断 (一)心源性哮喘与支气管哮喘 (二)心源性水肿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肾炎及肝硬化水肿。 五、治疗原则 积极防治病因,减轻心脏负担,逆转心室重塑,增加心脏工作效率,提高运动耐量。 (一)病因及诱发因素的治疗 (二)一般治疗 休息、限制钠盐摄入、镇静、吸氧。 (三)增加心肌收缩力 1、洋地黄类药物的应用 适应证、禁忌证、常用制剂的用法和剂量、毒性反应及其处理。 2、其他加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 非强心甙正性肌力药物。 (四)减轻心脏负荷 1、控制水、钠潴留:利尿剂的应用 药物种类、用量、注意事项及副反应。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药物种类、药物的选择、用量、注意事项及副反应。 3、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适应证、禁忌证及用法、副反应。 4、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应用。 (五)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六)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第二节 急性心力衰竭 一、概念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诊断 四、治疗:紧急处理:吸氧、吗啡、快速利尿、血管扩张剂、洋地黄药物、氨茶碱。 【授课时数】3.0学时 第三章 心律失常 【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 二、发生机制 心肌自律性异常和传导性异常 三、类别 (一)冲动形成异常 (二)冲动传导异常 (三)快速性、缓慢性心律失常 四、辅助检查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食道心电图、运动试验、无创、有创电生理检查。 第二节 窦性心律失常 一、窦性心动过速、过缓、窦性停搏、窦性停搏 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一)定义 (二)病因 (三)临床表现 (四)心电图检查特征: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 (五)电生理检查 (六)治疗 第三节 房性心律失常 一、分类 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与颤动。 二、心房颤动 1、病因 2、临床表现 听诊特点 房颤变得规律的临床意义 3、治疗:快速性心房纤颤(常用药物、电复律) ;缓慢性房颤(原则、并发症) 第三节 房性心律失常 一、分类 (一)房性期前收缩 (二)房性心动过速 (三)心房扑动 (四)心房颤动 二、心房颤动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1、听诊特点 2、房颤变得规律的临床意义 (三)治疗 1、快速性心房纤颤(常用药物、电复律) 2、缓慢性房颤(原则、并发症) 第四节 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 一、分类 (一)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 (二)房室交界区性逸搏与心律 (三)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 (四)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五)预激综合征。 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一)病因 (二)心电图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