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幼儿园课件家园携手,育未来新生家长会.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教材《家园共育》的第三章“家园携手,育未来”,详细内容包括:家园共育的意义与价值、家庭与幼儿园的沟通合作、新生家长会的组织与实施。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家园共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与幼儿园在孩子成长中的共同责任。
2. 掌握有效沟通的方法,提高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沟通效率。
3. 学会组织新生家长会,促进家园共育的顺利开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家园共育中沟通合作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点:新生家长会的组织与实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PPT、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家园共育手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播放一段家园共育的视频,让家长了解家园共育的实际情况。
邀请家长分享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家园共育经历。
2. 理论讲解(10分钟)
讲解家园共育的意义与价值,强调家庭与幼儿园在孩子教育中的共同责任。
分析家园共育的沟通合作方法,如定期召开家长会、家访、电话沟通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
举例说明如何组织新生家长会,包括会议主题、议程安排、注意事项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家长分组讨论如何组织一次新生家长会,分享经验和建议。
模拟实践:选取一组家长进行新生家长会的模拟实践,其他家长观摩并给予评价。
5. 互动环节(10分钟)
家长提问,教师解答关于家园共育的疑问。
教师邀请家长分享在家庭教育中的成功经验。
六、板书设计
1. 家园携手,育未来新生家长会
2. 内容:
家园共育的意义与价值
家庭与幼儿园的沟通合作方法
新生家长会的组织与实施要点
七、作业设计
2. 答案:无标准答案,要求家长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谈谈对家园共育的认识和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课后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家长的反馈意见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家长在课后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如家长志愿者、亲子活动等,促进家园共育的深入开展。同时,教师可推荐相关书籍、文章,帮助家长深入了解家园共育的理念和方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难点:家园共育中沟通合作的方法与技巧。
2. 例题讲解:如何组织新生家长会。
3. 互动环节:家长提问与教师解答。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教学难点:家园共育中沟通合作的方法与技巧
1. 沟通原则:尊重、理解、信任、合作。
2. 沟通方式:面对面沟通、电话沟通、网络沟通(如、QQ等)。
3. 沟通技巧:
倾听:耐心倾听家长的意见和需求,了解家长的心理预期。
表达: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同理心: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家长的担忧和困扰。
解决问题:针对家长提出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二、例题讲解:如何组织新生家长会
1. 确定会议主题:如“携手共育,助力成长”。
3. 注意事项:
提前通知家长会议时间、地点,确保家长能够按时参加。
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或教师进行讲座,提高家长的教育理念。
安排足够的互动环节,让家长充分发表意见,增进家园之间的了解。
三、互动环节:家长提问与教师解答
1. 提问环节:
鼓励家长提问,充分表达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困惑和需求。
教师要耐心倾听,给予肯定和鼓励,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2. 解答环节:
教师针对问题进行专业解答,给出具体的建议和方法。
对于无法现场解答的问题,教师可承诺在课后进行个别沟通。
1. 内容要求: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对家园共育的认识和体会。
可以从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实际案例入手,分享成功经验和教训。
2. 提交方式:
作业可通过电子邮件、、纸质版等形式提交。
教师在收到作业后,要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鼓励家长持续参与家园共育。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时注意语速适中,避免过快或过慢,确保家长能够听懂。
2. 语调要亲切、自然,充满激情,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
3. 适时运用停顿、强调等语音技巧,突出重点内容。
二、时间分配
1. 确保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避免过于紧凑或拖沓。
2. 实践情景引入和互动环节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后续内容的讲解。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围绕课程主题进行设计。
2. 鼓励家长积极发言,给予肯定和鼓励,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3. 注意提问的顺序,由浅入深,引导家长深入思考。
四、情景导入
1. 选择贴近生活、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情景,以引起家长的共鸣。
2. 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增强情景的直观感受。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涵盖了家园共育的核心要点,是否有助于家长深入了解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2. 教学方法: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实践情景引入、互动环节等,以提高家长的学习兴趣。
3. 课堂氛围:是否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家长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4. 教学效果:家长在课堂上的反馈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5. 时间管理:是否合理分配了每个环节的时间,保证课程顺利进行。
6. 作业设计:作业是否具有实际意义,能否帮助家长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家园共育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