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留守学生教育与管理问题的研究”
课题中期报告
邻水县鼎屏镇第二小学课题组 凌 霁 廖荣华 邓 隽
2008年10月16日
一、课题提出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抚养教育管理的未成年学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留守在农村的这批农民工的子女数量随之激增。这些学生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或者把他们交给爷爷奶奶辈照顾生活,或者托付给亲戚、邻居代为照料。这些临时监护人或责任不明确、或教育精力不够,造成“留守学生” 出现心理问题、行为习惯、性格特征问题,导致“留守学生”厌学、逃学、退学等现象的发生。再加上“留守学生”由于离开了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环境,他们与爷爷辈、亲戚、邻居们感情上距离较大,缺少共同的语言和心灵沟通,普遍地感到生疏、隔膜,生活得不快乐,也影响了他们生活和学习的情绪。目前, “留守学生”这一群体在我国已相当普遍,尤其在农村特别突出,我校所处这一地区也不例外。
二、理论依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3、以留守学生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三、对课题的界定
1、研究目标的界定
(1)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出帮助他们正常生活,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谨防他们受到不良影响和侵害,让他们在特殊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利用网络环境对留守学生进行有效教育,促使其健康成长。
(3)通过本课题研究,寻求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管理、生活帮助的方式。
(4)通过本课题研究,争取形成切实可行的家校联系策略,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建立符合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方案。
2、研究对象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对象是我校留守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通过对留守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思想、学习和生活的情况跟踪,研究留守学生的成长状况。
2、探索网络环境下留守学生教育新模式、新方法。建立符合留守学生身心特点的良好品质的培养方案,力求形成一套网络环境下的有效的成功教育经验。
3、农村留守学生的个案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力促留守学生获最佳发展。
2、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把握留守学生及留守学生家长的现状与需求,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3、经验总结法。组织并鼓励教师不断发掘,及时提炼研究中的成功经验。
4、文献资料法。利用校园网络联系弥补留守学生的亲情缺陷。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实践创新。
5、案例研究法。将研究对象的成长经历,研究者的教育故事及时作提炼验证并反思。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4月至2006年8月):组织机构、设置设备、实施计划、学生及社会调查。
(2)实施阶段(2006年9月至2009年2月):分段计划、阶段总结、实验推广
(3)总结阶段(2009年3月至2009年4月):建立课题档案工作报告、成果报告、学术报告、经验材料、结题报告,对本课题进行全面总结。
(二)研究措施
1、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研究培训。
2、注重调查研究活动,做好调查分析和经验总结。
3、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对各种出现的研究困难及时解决。
4、积累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发放问卷,摸清情况:首先对我校“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及受监护状况进行问卷摸底调查,取得有效的调查数据,分类建档;找出“留守学生”存在各种问题的原因;撰写调查报告。
(二)搜集材料、汲取理论。设置四个档案盒(计划与总结、学习资料、教学案例、成果资料),随时随地准备收集过程资料。购买阅读留守儿童研究资料,网上了解当前课题研究的动态,定期举办课题研究沙龙活动并积极听取专家讲座。
(三) 具体实施,深化研究。
1、建立亲情联系站。
(1)指定教师建立校园亲情联系站,组织教师与留守学生建立“一帮四”、“一帮N”结对的结对活动。对留守学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心理疏导,生活与学习帮扶,帮助其进行亲情联络等,让学生有地方说话。使留守孩子 “离开父母不乏亲情,留守在家不缺关爱”,让学校成为留守孩子温馨的新家。
(2)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咨询制度。将“留守学生”心理咨询制度化、常规化。每期进行一次“留守学生”心理调查,每周由学校心理教师、班主任、帮扶教师,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解决“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帮助,对他们的心理进行疏导。
(3)利用儿童节、建队节等,课题组组织了以班为单位的为“留守学生”庆生日的活动。各班为“留守学生”开了大型的生日庆祝会,用班费为孩子们卖来生日蛋糕,师生们还为“留守学生”卖来生日礼物,祝福他们的生日,祝贺他们的进步。这项活动在孩子们中间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4)2007年9月,课题组开展“留守学生”联谊活动。各班将品学皆优的学生与“留守学生”进行结对子,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他们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通过这样的活动,“留守学生”们大多都逐渐变得开朗了起来,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2、建立留守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1)开展“我能行”活动,引导留守儿逐步形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引导留守儿逐步形成我会做家务;引导留守儿逐步形成自觉、自律等的良好行为。
(2)为了帮助留守学生改掉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等坏习惯,课题组开展了“好习惯大家谈”、“好习惯大家练”、“好习惯大家评”的系列活动。课题组教师组织留守学生谈论小学生应有哪些好习惯,并制定好习惯细则,通过细则的制约,学生们在实际中既锻炼自己又随时履行自己亲手制定的细则。
3、开展“关爱留守孩,真情进万家”活动。
(1)2008年2月,课题组配合学校要求,课题组成员在周渠邻等同志的带领下,对“留守学生”进行了家访,每人家访不少于10次。
(2)关心“留守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利用寒暑假,课题组成员到留守学生家里辅导他们的假期作业,安排他们与其家长见面,切切实实地对他们进行关心。
4、学校给外出务工家长写了两封信,组织出外打工的家长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外出家长每周给孩子一个电话,每月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学期与科任教师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
5、组织“留守学生”开展“两地书 诉亲情”活动。
有相当多的父母一年才能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书读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孩子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为此,我们在开通亲情电话的基础上,组织指导学生给远在异乡的父母写亲情书信,以此给留守孩子与父母的心灵沟通创设平台,孩子可将平时在生活中想说却又因为种种顾虑而没有说出来的话畅快地表达出来,以达到互相交流感情、消除隔阂、增进了解的目的,使亲情在彼此交流中得到培植。学生给父母写的信,可以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可以倾诉自己的烦恼,可以表达自己的愿望。同时鼓励家长、长辈对学生的书信要进行回复。我们要求全校的留守学生,每个月要向父母写一封信,并安排一定的老师对信的内容加以指导。使他们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6、创建“绿色网吧”,排解内心寂寞。
课题组为了留守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把学校微机室开通为留守学生的“绿色网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上网,既开了眼界,又不会因为缺乏自控而受害于网络。课题组还为留守学生建起了QQ群,这样既为这些学生课余交流提供了平台,又便于老师对这些学生的上网活动进行管理。
7、长期开展“好书伴我行”的读书活动。进一步丰富“留守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求他们将读书活动的情况通过书面的形式汇报给班主任及帮扶教师。
8、建立“留守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将“留守学生”根据各自特长及志愿,成立了乒乓球队、合唱队、美工兴趣小组、电脑制作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诗歌朗诵团等十几个兴趣小组,由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丰富“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为“留守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9、搞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充分自用社会资源。课题组与邻水县鼎屏镇政府、鼎屏镇工商所、财政所、税务所等单位取得联系,让他们到我校开展“留守学生”结对帮扶工作,这些单位职工与我校部分“留守学生”结成了亲情对子,他们为我校“留守学生”捐款捐物。这项活动的开展,把我校的关爱工作推向了更高一个层次,我校关爱工作从此走向了学校、家庭、社区、政府共同参与网络化的立体模式。
10、开展班队活动。
定期开展以亲情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活动,针对本班学生特点,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如:“读懂母亲”、“我知道你的生日”等形式有意识地引导留守学生学会感恩,适时对留守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恩教育。“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多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多渠道引导留守儿童去理解父母的艰辛,去感受家庭、学校、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让他们用感恩的心去过滤许多的浮躁与不安、消融许多抱怨与不快、抵制许多毒害和侵蚀,完善自己的人格,自觉纠正自己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的偏差,懂得知恩图报,与其他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八、中期研究成效
本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绩。
学校方面:
1、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
为每位留守学生建立了档案。通过心理测试和其他问卷,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学习情况、家庭情况等。
2、开展了针对留守学生的团体心理健康活动讲座。
为帮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为留守学生开设团体心理健康活动讲座,由负责心理教育或者德育教育的教师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知识讲座,引导他们抛弃自卑,鼓励他们树立起“自信、自强、自尊、自爱、自立”的“五自”精神。
3、 开通了亲情电话。学校为留守学生开通了亲情电话,让他们能够及时地与自己的亲人诉说心声、传达亲情。
4、设立“知心话信箱”与心理咨询室。
留守儿童出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生活上学习上有了问题没有一个可以咨询的对象,所以造成很多孩子内向,受了委屈都藏在心里,不合群、孤僻等性格。针对这样的情况,在班级设立的“知心话信箱”,让孩子用笔记录自己遇到的困难、需要的帮助以及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这样不但有助于老师及时了解班级内留守学生心理上的一些情况,也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到他们。有条件的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5、创建了“绿色网吧”和留守学生QQ群,有利于对留守孩子网络安全的教育与管理,在尽可能地丰富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及课外知识的同时,又能有效地避免网络给孩子带来伤害。
6、建立了学校、家庭、社区、政府共同参与的关爱留守学生网络化的立体模式。调动一切可以运用的力量到关爱留守学生这一工作中来。
留守儿童方面:
1、调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都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2008年10月,课题实验年级2010级二班留守学生魏一娟参加学校组织的“放飞童心”现场作文大赛荣获一等奖。
2、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能有意识、有计划地使用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并把这种意识和计划内化为自觉化行为,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3、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己计划、管理好时间;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以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
4、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是否真正理解或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能够进行自我监控、自我判断,并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5、对平时学习情境中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及时收集,做到随机应变,及时采集、灵活运用。
6、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
家庭方面
1、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现状的调查,为改善孩子的家教水平,完善家长和亲子沟通的方式提供正确的依据。
2、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之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到父爱母爱,使孩子健康成长。
3、家长学校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途径,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重视家庭教育,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
4、根据留守儿童学习现状的调查,从而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
5、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
九、课题管理
课题管理是课题研究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决定着课题研究的成交。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本课题进行了系统的管理。除常规的课题研究工作外,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几件工作。
1、教科研例会。每月开一次教科研例会,汇报课题的进展和研究过程的得失,存在的问题,及时梳理指导。
2、进行动态管理。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引导教师“与理论为师、与研究为伴”,做到“心中有题,课中有‘影’”,对课题进行动态管理。目前,学校课题研究工作正规范、有序地运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