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前八章).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1132481 上传时间:2024-04-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前八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前八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前八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前八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前八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等教育学课后题第一章高等教育:从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来看高等教育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学制体系中的最高阶段,它是建立在完整的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民主化:即追求学术的民主,追求教育机会的均等。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舒尔茨在研究基础上提出资本分为两种: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最好的投资,学校教育和知识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于是,这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导向。教育是人类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理论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柏林大学:1810年,

2、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建立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并提出“大学自主与学术自由”及“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自此,大学的职能从中世纪大学培训人才扩展到培养人才及发展科学。 莫里尔法案: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著名的莫里尔法案。案规定联邦政府按1860年分配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获得三万英亩的公共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赠予各州作为建立人事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的学家的经费资助,并要求所建立的学院依照各州议会分别规定的方式,授予农业和机械专业有关知识。自此,美国诞生了一批“赠地学院”。 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大学是美国高等教

3、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赠地学院,它以“威斯康星思想”而著名。该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1)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2)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3)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本途径是:(1)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2)专家服务。1、试析高等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答: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它的形式在不断变化,职能在不断丰富,因此,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演变。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它是由行会组织的围绕学科、

4、专业来组织教育活动,成为一种进行专业教育的机构。中世纪,高等教育仅指“大学教育”。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各国教育制度基本确立,中等教育逐步与高等教育衔接,大学教育开始建基于中等教育的基础之上。随着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的活动形式开始新的变化,从而使高等教育的概念有了更新、更广的含义。表现在:1、高等教育的层次多样化,在大学、学院之下,派生出专科学校、社区学校,在大学本科之上出现了研究生教育。2、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除了正规的大学教育,又出现了诸如“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成人大学”等“非正规大学”。这些“非正规大学”也被许多国家列入高等教育的范围,显然,高等教育概念已不能

5、用中世纪“大学教育”的概念来指称了,于是,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当代,普通接受的高等教育概念是: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2、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哪里?答: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高等教育体制。4、政治制约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1、经济发展是高等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4、

6、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体现在:1、文化影响着高等学校教育的内容。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3、阐述高等教育的政治和经济功能?答: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4、从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过程看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服务社会三者的关系。 答:(1)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18世纪以前的大学以中世纪大学为典型,其

7、职能仅仅是培养人才。直到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在洪堡新人文主义思想指导诞生,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19世纪末美国大学在营造德国大学式的学术研究氛围的同时,将美国人的“求实精神”注入大学的办学思想与办学实践中,于是引发了大学的第三种职能为社会服务。(2)大学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其中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使命,培养人才应居于中心地位。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研职能的进一步延伸,否则高校培养的人才、发展科学将脱离社会实际。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高校

8、,职能发挥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任何高校都应根据自身特点,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者关系。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的质量要求。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高校培养目标:高校培养目标上根据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职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德育:高校德育是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根据教

9、育目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高校学生施加影响,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智育:智育是全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指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体育:体育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指以运动为基本手段,授予学生以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增强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运动能力,培养体育道德的品质,促进身体健康的活动。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及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 答:(1)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实施的途径。(2)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为:教育

10、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目的的性质。 答: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教育目的的性质表现在:(1)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主观的性质,它同政治思想、社会理想等又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反映了人们的教育理想,它与现实之间有着或多或少的差距,正因此,它为教育活动确立了一个追求的目标,并能在宏观到微观各个方面有形或无形地对教育实践起着定向、引航作用。 (2)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教育目的是

11、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即教育目的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因素的影响,具有客观性。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答:其要点包括:(1)从人作为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力来考查人的发展,应当是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人的体力和智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2)从人作为一定社会中的成员来考查人的发展,应当对人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有所要求,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3)人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条件,也离不开所处的群体。人的发展还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

12、发展的唯一方法。4、试析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答:人的全面发展是由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所构成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也包含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这些组成部分既相互独立,各有特殊任务,又是辨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以其整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1)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工作者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使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

13、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2)智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3)体育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授予学生以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发展运动能力,培养体育道德品质,促进身体健康的活动。5、试析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答: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基本途径有: (1)教学工作。教学是实施德、智、体诸育的基本途径。a.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b.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c.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d.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高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等

14、全面发展。(2)科研训练。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训练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组织学生参加科研,有利于培养学生现代的思维方式、扩大知识面,深化所学知识、提高创造能力。同时,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热爱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合作的精神,最终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它不仅对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了解社会、国情,增强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和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心,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总之,教学工作、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三

15、个方面的活动构成了高等学校德、智、体育工作的基本实施途径。而且这三方面的活动要尽力围绕着德、智、体育三方面工作任务来进行,从而全面实现高校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平等:高等教育平等是教育平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平等涵义的基本点是:(1)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至少应包括三方面: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这是一种绝对的平等。现实中的高等教育平等只是相对的。(2)高等教育平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高等教育平等的概念还将进一步扩展;随着高等教育平等概念的演变,高等教育平等的衡量指标也在不断变化。 高等教

16、育效率:高等教育的资源要适当集中以保证这种高投入的活动能顺利、高效地运行;对谁受高等教育要有所选择,其目的是为了减少浪费,保证学生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高等教育应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实现效率目标。 社会本位观: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即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 个人本位观: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

17、身的生活需要服务。个体目的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美幸福及健全的人格等,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 通才教育: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专才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 大众教育: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提法: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时,即为大众教育阶段。此阶段的大学主要培养国家需要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未来的国家

18、管理者。国家、政府虽提供一部分的高教经费,但高教的主要支撑者是老百姓,即高教经费的主要来源为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投资。高等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教育机会增多,受教育者分布广泛。这一时期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一方面表现为学校数量的增多,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的种类、层次、形式的多样化。英才教育: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的提法: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属于英才高等教育阶段。此阶段大学培养治国精英,大学成为明显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机构,其支撑者为国家,教育内容主要是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和熏陶,致力于统治才能的培养。而面向劳动者的教育往往是低层次的职业教育。1.试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教育价值观,这

19、两种观点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有何表现?(1)个人本位高等教育价值观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个人本位价值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美幸福及健全的人格等,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2)社会本位高等教育价值观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主要强调高等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即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3)在我国,两种教育价

20、值观的冲突和矛盾一直存在,早在孔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已萌芽。孔子把教育看成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则主张强调个人的修养完善,更好地理解“道”。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教育的社会本位论占据统治地位,明确肯定教育一是为统治者培养所需人才,二是形成社会道德风尚,维护社会秩序,把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放在满足社会需要上。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之间抉择与统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a.把历史的抉择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上来考察,揭示各种抉择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b.既要看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也要看到其局限性。社会本位论肯定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

21、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走出“隔世”状态,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易导致教育某种被动性,没分清适应社会的哪些方面,没区别社会的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易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个体本位论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尊重人性。但它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易导致教育中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从而导致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c.寻求适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背景及教育状况的抉择与整合的思路。 2.为什么说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选择?高等教育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包含着对当前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

22、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之间所存在的冲突的现实解决。两者恰当的结合则是历史上的必然和现实的选择。(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度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与技术加速度发展,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劳动内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由于许多浅易的问题早已解决,许多科学问题都需要较专较深的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必须有多个学科、多方面的学者专家进行立体攻关。这就对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某类专门知识,而且还须具备更为宽

23、广的知识背景。只有如此,才能适应21世纪世界科学技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达成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高度结合。现代高级专门人才及完整人格形成中,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体现在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整合上。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高度繁荣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的价值判断来源于人对自然与自身的人性关怀,这种关怀需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高度统一,若将通才教高校的生均成本会随着招生规模的育和专才教育结合起来,便能使两种扩大,办学效益的提高而呈下降趋精神得到

24、统一。 势,但是目前我国政府的税收还不足(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以支持大众化教育,应建立起政府投现有国情的选择。 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筹我国的经济属于追赶性经济,在经济资体系。除政府拔款,各社会团体、发展过程中,知识经济的比重还比较企业的捐资助学以外,个人分摊高教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成本正成为必然趋势。 研究总体水平较落后,高级专门人才 (4) 发展终身教育。在促进高等教育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必须依据我国社会、经济、教育等各方面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所谓效率优先是指当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要目标。所谓兼顾公平是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

25、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目前仍不能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现实,而且只能用发展中。高等教育部门体现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2)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层次结构轮廓清晰,各层次间基本能够保持衔接,相互连贯,但培养规格上还有些模糊,特别是专科教育的定位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加以明确;由于高等教育在我国目前依然是稀缺资源,缺乏灵活性和一定的弹性。(3)此外,各级学位间的标准、界限还有待进一步明确等等。 对于以上种种问题,需依照原国家教委就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提出的“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的二十四字方针,进一步从理论与实践上

26、推进我国学位制度的数量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专才教育的任务还很重。另一方面,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高等学校的入学率较低,高等教育的成本颇高,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且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所以在学生在读期间有必要给予他们全面教育。 3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在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化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及实施中的对策。 (1)发展要适度。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必须要经过一个大发展的过程,但加快发展要注意适度规模,防止大起大落。一方面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认真作好人才需求预测;另一方面要考虑高教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主要是师资条件和办学设施,不能为某些

27、表面现象和短期行为所迷惑,不顾教育规律和学校自身条件,盲目扩大某些专业的招生规模,造成结构性的供过于求。或是因办学条件跟不上而降低教学质量,影响社会效益。根据近几十年各国的实际情况,一般认为专门人才拥有量的增长应等于或略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目前我国各地教育资源有限,但多数学校的原有办学条件尚未被充分利用。我们一方面应充分挖掘现有学校的内部潜力,不建或少建新校,集中力量使现有学校尽量达到合理规模。另一方面,应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使资源优化配置,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可使学校资源集中共享。 (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虽然大众化的过程中,除了数量上的增加外,另一个

28、重要的内容是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不再仅是指正规的有一定年龄阶段的学校教育,还应包括使任何年龄阶段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都能进出的各种非正规教育形式,即终身教育。目前需大力发展各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远距离教育及各类型的成人教育,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 4简述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答:对高等教育平等与效率相互关系的探讨既有理论意义,又是指导高等教育决策所必需的。 (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矛盾的范畴。a.高等教育的资源要适当集中以保证这种高投入的活动能顺利、高效地进行。b. 对谁受高等教育要有所选择。选择的目的是减少浪费,也是为了保证学生能获得好的成绩。c. 高等教育按社会需要

29、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实现效率目标。 (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a.人们所追求的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同时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没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平等只能是形式上。平等的最终实现绝对不能离开质量这一前提。b.从另一角度来看,平等也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效率的提高需要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其次,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社会的合作是实现理想效率的关键。 (3)在高等教育的决策过程中,要对平等与效率作出合理选择,遵循效的眼光审视现实,作符合现实的最大努力。学制: 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

30、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学位: 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或者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和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研工作及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为目标,位于大学本科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位教育。高校的招生制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等学校在人才选拔中所拥有的权限、人才选拔的标准、形式和范围等等。 1、请简析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的特征。 答.从办学形式的角度分析,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系统一般是由普通

31、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两大子系统构成,我国亦不例外。而普通高等学校子系统内部结构特征比较复杂,所以首先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我国产普通高等学校的学制特征进行分析。 (1)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总体特征是:以多重公立系统为主,即大多高校由各省(市、区)举办和管理,部分由中央部委负责;与此同时私立系统处于逐步形成之进入各层次高等学校都有比较严格的入学标准和条件限制,实行严格、规范而统一的或比较统一的考试制度,是我国高校录取新生的基本作法;在学习方式和修业年限上,我国近些年来各高校尝试着作了一些改革,试图增加灵活性,但总体上比较刻板、划一的现状无多大改变。 (3) 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系

32、统的特征有:教育对象的多样化,突破了传统的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的特点;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上更具有多样化和灵活性的特点等等。2、就我国学位制度中的一系列问题谈谈你自己的认识。答.目前我国学位制度中的问题主要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间不相协调;硕士、博士学位的授权学科、专业存在口径偏窄,基础学科和传统学科的比例过大,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所占比重过小。研究生学位以学术性学位为主,有重学轻术之嫌,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应用性专业学位还不明显不足。 (2)学位管理中评估制度不够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远未能得到发挥,学位授予点只

33、增不减,没有从评估的角度进行适当的加以控制和调整;研究生学位的授权学科、专业点和博士生导师的评审权过于集中,应适当下放到地方和部分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以顺应我国高等教育权力下放和经济区域化的趋势;研究生教育的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等略嫌刻板,改革。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等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等。结构与功能:结构和功能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没有结构的功能是不存在的,反

34、之没有功能的结构也是不存在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但功能也会作用于结构,有时功能的变化能给结构的变革带来契机。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也是这个道理。 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如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也可根据所授学位的不同来划分高等教育的层次,如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等来划分。 种类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如我国将高等教育学科分为:哲学、经济学、文学、理学等等10个学科门类的学位。 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35、。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可分为公立、私立两种形式。根据授课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全日制高等教育和业余高等教育;根据授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函大、夜大、电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等。 区域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而高校在各地的数量分布状况,不同形式的高校分布,不同等级的高校分布,不同专业点的分布等则构成高等教育的整体布局。1、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经济因素,文化、传统因素,科学、技术因素,教育因素等。(1)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水平及其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产业结构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类资源需求状况等。这四个因素环环相扣,前者都对

36、后者有很大的影响。而人类资源的需求状况又对高等教育提出了要求。经济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既表现为提出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要求,更表现在提供和支持继续发展的可能。而有一些属于价值观的因素,如“机会均等”、“教育民主”等观念的产生,也与经济增长相关,它促进传统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多样化发展。(2)文化、传统因素:主要包括全社会总体文化水平,由历史传统形成的民族文化特点及观念。政治制度接近、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其高等教育结构并不相同甚至有很大差异,文化传统因素往往是主要原因。 (3)科学、技术因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的总体发展水平与速度、科学技术系统的规模与结构等。科学发展的分化与综合,使得许

37、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应运而生;同时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众多复合型的学科专业、课程模块不断出现,使高等学校的教学呈现出更多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对社会、科技发展的适应性。科学发展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层次教育的不断扩大。 (4)教育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各级普通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结构。有时往往已有的教育现状不再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对原有的高等教育制度提出了挑战。如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九年义务教育已基本实现,高中教育也得到相应的普及,大量的大学适龄人口对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就对存有的教育制度提出了挑战,迫使高等教育再作出结构性调整,以适应

38、社会的向前发展。2、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结构和能级结构有何特点?请分析其原因。答: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的特点及其原因是:(1)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在学制上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创举是在80年代初建立了全国高等学校自学考试制度,其办学形式更为灵活开放;由于成人高等教育在结构和历史上既能满足社会对多样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又能增加高等教育机会,还能发挥社会办学力量,这对于提高办学效益、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都有积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市场化,民办教育也应运而生,这对于完善和丰富高等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2)我国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的特

39、点有:从行政隶属关系看,我国高等院校可分为教育部部属院校中央业务部委所属院校和地方院校三个层次。我国历史上主要沿两个体系对高等教育分类:a.确立全国重点高等学校;b.按学科门类划定高等学校。其缺点是:缺乏竞争,同时非重点院校处于不平等地位;分工不明,缺乏特色,办学层次混乱。由此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布局的调整改革步伐。初步摸索出了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建共管高校,学校间实行合作办学,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合并,学校与企业单位实行协作办学。部分中央部分管理的学校转由地方管理等五种机制和途径。 3.你认为在调整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时应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答: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应实行非均衡的发展战略。

40、具体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 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各地区要根据经济发展现状、发展重点、产业结构、实际可用于高等教育的经济能力、对不同层次科类人才的实际需求,研究当地的学校数量、科类结构、发展速度。(2)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中央应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以及一些示范性的高等职业学校。积极支持经济、文化发展程序较高的中心城市办学。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合作办学体制和政府、社会、公民个人分担培养成本的制度。 (3)确立新的高等学校结构,实施不同要求的管理。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

41、在发展数量、质量规格、办学条件、评估标准、管理权限等方面应有不同的政策规定和要求。 (4)确立各层次的比例和重点。本科以上的高等教育要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重点,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使高层次的专门人才的培养基本立足国内。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和高中后的短期高等教育,努力打通人才通向农村、中小企业的渠道,积极面向第三产业就业市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标志。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1)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分化、矛盾和统一。他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开始认识主观世界。(2)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要求和张力显著增强:(3)高校学

42、生的自我意识更关注现实或某一事件,并予以评价,产生一定的心理。 师生间工作关系:高校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授受关系、高校师生间的这种关系具有先赋性、稳定性特点。要使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首先必须维持师生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师生间情感关系:高校师生间情感关系是高校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高等教育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师生在相互过程中,不仅可以完成某项教育任务,也可使彼此交往的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1、你对高等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什么看法和想法?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决定于教师的劳动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人们对这种作用的认识程度。高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高校教师通

43、过继承、传播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2)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高校教师利用自身的丰富知识和科研优势,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制造科研产品,直接参与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创造;通过社会活动,传播精神文明成果,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尽管高校教师的作用与贡献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教育的社会效益具有滞后性,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使得教师劳动成果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即时地、直接地实现其真实的价值,因此,目前社会上仍然存在着轻视劳动的观点,认为教师的劳动是多次重复的简单劳动,这种劳动同物质财富的生

44、产没有关系等等,从而造成当前教师待遇偏低,经济地位不高,进而影响到高校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要真正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不能只靠市场,而主要应该通过国家立法、政府的行政手段等加以解释。 高校教师应该看到,在我国现今并不发达的经济条件下,教师经济待遇的提高,要有一个过程。同时还应意识到,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自己对社会的作用与贡献。要忠诚于教育事业,出色地履行教师职责,使教师职业真正赢得整个社会的尊重。2、如何形成学校教师的合理结构?你对教师队伍的调整与流动有什么想法和建议?答:(一)教师结构主要包括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1)在职务结构方

45、面,从一所学校的教师职务结构到一个系,一个教研室的职务结构,都要依据不同的任务,综合分析,组成合理的结构,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学与科研的要求。 (2)在学历结构方面,一方面要加快研究生培养的速度,为高校输送更多高学历的教师;另一方面,对于高校中不具备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求他们报考在职硕士生、博士生,或在职进修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主要课程。力求在不远的将来,使大学教师都能达到硕士和博士的实际水平,以保证高校教学与科研的质量。(3)在年龄结构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大量选拔优秀青年人才从教,同时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逐步降低高级职务的平均年龄,改善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4)在专业结构方面,

46、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宽专业、双专业、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趋势,拓宽专业基础,打破学科、专业间的界限,选拔、培养具有宽厚专业基础和较强适应能力的专业教师,鼓励高职务、高水平的教师开设基础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二)针对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较突出的“人才积压”和“人才浪费”并存以及“近亲繁殖”等现象,宜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首先,逐步建立、推行完全意义上的聘任制。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与学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人身依附关系,教师的住房、医疗保险由学校承担,教师档案案由学校保管,教师的户口关系随学校的变动而迁移。其次,对于相对薄弱而又急教师的专业、学校和地区,可借助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通过高置

47、高一级的职务岗位或较优厚的待遇,引导、鼓励一批教师到这些专业、学校、地区去应聘任职,减轻人才集中地教师浪费严重、效益不高所带来的压力,形成教师结构的合理布局。再次,通过教师调整与合理流动,可改变教师队伍“近亲繁殖”现象。要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形成教师合理结构,还应有完善、健全的人才市场调节机制作保障,及时向教师提供教育人才的需求信息,疏通教师合理流动的渠道。3、试述大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答: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气质和性格两方面。高校学生的气质已经基本稳定下来,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特征选择今后的发展方向,并能克服气质中的消极因素的影响,发挥积极因素的作用。这一阶段的教育主要

48、是帮助高校学生认识自己的气质特征,使他们能在生活和学习中扬长避短,对自己进行更好地控制,处理好人际关系,选择好职业,预防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产生。大学生的性格与成长有密切联系。性格品质优秀的大学生往往品学兼优,而性格特征消极的大学生往往学无成就,或随波逐流。虽然,智力与成就有关,但在一定智力基础上,个性心理品质有更密切的联系。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优良个性品质,在成才教育上具有重大意义。高校学生的性格正逐渐完善和稳定下来,他们具有稳定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理智情感特征。这一时期的性格教育主要是帮助他们改变已往的消极性格特征,发展其积极方面,以形成完善的人格。4、结合实际谈谈建

49、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答: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主要角色,教师通过知识的传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与此同时,教师的言谈举止也潜在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变化。而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学生的反应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一定的影响。学生通过提问和与教师进行讨论,可促使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而学生所取得的进步,也会使教师感到自身的实现。教师和学生是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而高校师生关系则体现着高等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忽然了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中的相互作用,势必影响人们从高校师生关系这一角度对高等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准确的把握,难免会造成学生中心主义或教师中心义的偏颇。课堂内外学生与教师经济的接触是影响学生动机和参与的最得要因素。教师的关心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学生很好地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育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