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曹植,七步诗,1,曹操,曹植,曹丕,亲兄弟,父子,父子,君臣,君臣,君 臣,字孟德,汉献帝时官拜丞相,后被封为魏王。,字子恒,曹操之子,与曹植为一母同胞,曹操死后即位称文帝,废汉建魏。善军事,也喜文学。,字子建,曹操之子,曹丕的亲弟弟。,2,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字子建,,曹子建集,,存诗,80,余首、赋文,40,余篇。,10,余岁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立他为太子。然其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遂立长子曹丕为太子。曹丕嫉恨其才华,即位后屡次借机为难他。,作者简介:,3,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即位后,欲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作一首诗,否则就杀头。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写作背景:,4,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曹植,在,七步詩,中,豆和萁比喻什麼?,兄弟之情,朋友之情,父子之情,想一想,答案,6,答案,1.兄弟之情,“,豆”指的是曹植,“,萁”指的是曹丕,7,七 步 诗,诗句的意思,“,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煮豆子用来做成美味的食物,过滤豆渣,留下豆汁做成食物。,8,“,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豆秸在锅下熊熊燃烧,豆子在锅中翻腾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你我本都是同根出生的植物,何必这么急迫地来煎熬我呢?,9,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后,留下豆汁来做成羹,把豆渣压干做成豆豉。,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你我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诗意理解,10,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诗作寓意:,11,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曹丕;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七步诗,的表达特点,12,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体会?或者说,你认为兄弟手足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兄弟之间手足情深,不应互相猜忌、倾轧,而应互相帮助、和睦相处,13,学古诗,我们更要会运用古诗里的名句:,我们想要对那些为争夺老人财产而大打出手的不孝儿女们,说一声:,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我们还想对以陈水扁为首的台独分子,说一声,:,我们更想对那些企图分裂中国的西藏喇嘛们,说一声:,“,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萁成灰,豆成汁两个都痛苦,一个兄、一个弟,骨肉相连、血脉相通,是什么让他们这样?,1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戒子行,15,鸟鸣涧,唐王维,16,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7,此诗介绍,该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首。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或许是一处景点。,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鸟鸣涧,中,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18,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 永济),崇信佛教,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19,作品注释,选自,王右丞集笺(,jian,)注,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涧:两山之间的小溪。,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月出:月亮出来。,时鸣:时常,不时。不时地啼叫。,时:时常,偶尔。,桂花:,木犀,的通称。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惊:惊动,惊扰。,20,作品译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山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山涧中时不时地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月亮出来了,竟惊动了正在栖息的小鸟,,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21,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2,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3,芙蓉楼送辛渐,唐 王昌龄,赏析,24,作者简介,王昌龄(西元,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与李白、孟浩然、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25,诵读全诗,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26,句解,芙 蓉 楼 送 辛 渐,1,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的西北角。,2,辛渐:作者王昌龄的朋友。,这首诗是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辛渐去洛阳时所作。,3,寒雨:,秋雨,。心中惆怅、孤独,才觉雨寒。秋雨一般有忧愁之感。,4,连江:,满江,。洒满江面。有苍茫之意。,5,夜入吴:夜晚镇江下起了秋雨。镇江属吴地,故说“夜入吴”。,6,平明:,天刚亮,。,7,客:指辛渐。,8,楚山孤:意为友人离去后自己如楚山般孤寂、孤独。,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雨”二句的意思是说:昨夜镇江下了一场绵绵秋雨,凄风冷雨让人倍感忧伤;天刚亮,就送别好朋友回洛阳,远望你将行经的楚地,使我感到楚山孤影般的孤独。,27,句解,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3,冰心:,指人的品德美好,。心象冰一样晶莹剔透,一样纯洁。,4,玉壶:在古语中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洒壶、月亮、灯、滴漏等。在此把“玉壶”解释为酒壶,既是推杯换盏时的谐谑,也极符合王昌龄当时的心态。,1,洛阳:辛渐是诗人的同乡,同为洛阳人。,2,如相问:如,如果。相问:问起(我),向某人打听(我)。,“,洛阳”二句的意思是说:如果洛阳的亲友向你问起我的情况,你就告诉他们:我的心就象盛在玉壶的冰那样洁白透明。,28,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全诗赏析,29,关于送别诗你还知道哪些?,慰勉即将分手的友人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感念友人深情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浸透着和友人厚谊与不舍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30,31,2.谁知道大诗人杜甫?给同学们谈一谈。,1.你知道杜甫的诗有哪些?,绝句,江畔独步寻花,江南逢李龟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春望,登岳阳楼,.,一、知诗人、明背景:,32,杜甫:,字,子美,,号,少陵,。是唐代诗人,他写的诗多是反映生活的苦难,人们称他为“,诗圣,”,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和诗仙李白并称为“大,李杜,”,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的一生跌荡起伏,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后,杜甫来到了,成都锦江,边的草堂居住,过上了安宁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百花争艳,鸟语花香,吸引着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动,写下了这组江畔独步寻花(共七首),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其中的第六首。(注:“小李杜”指贺知章和杜牧),33,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玄宗、唐肃宗时期,边关守将安禄山、史思明发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开元后期,由于大唐盛世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他纵情享乐,宠爱杨贵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给宰相李林甫处理。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子庆绪所杀。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朝义杀害。于是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自杀,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告结束。,34,读,35,诗人独自一个人在锦江边上一边散步,一边赏花。,从题目上看,作者“寻”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诗中,和杜少陵一起去寻找吧!,二、解诗题、说题意:,江畔,(,pn),独步寻花,36,蹊,(,x,):指小路.,自在:自由自在。,娇,莺,(,yng,):娇小可爱的黄莺.,恰恰,(,qi,):啼指鸟儿,和谐动听的鸣叫声.,啼,(,t,):鸣叫.,戏,蝶,(,di,):嬉戏的蝴蝶,留连:舍不得离开.,时时舞:不停地飞舞.,三、看注释、解诗意:,1.学习掌握生字词及其注释。,37,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 四 娘 家 花 满,蹊,,,千 朵 万 朵,压 枝,低,。,留 连,戏 蝶,时 时 舞,,,自 在,娇 莺,恰 恰,啼,。,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边上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千万朵无比繁茂的花把花枝都给压弯了。,嬉戏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飞舞,舍不得离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正在枝头上欢快地鸣叫着。,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解诗意。,38,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 四 娘 家 花 满 蹊,千 朵 万 朵 压 枝 低。,留 连 戏 蝶 时 时 舞,自 在 娇 莺 恰 恰 啼。,四、反复读、展想象:,39,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 四 娘 家 花 满 蹊,(,远,),千 朵 万 朵 压 枝 低。(,近,),留 连 戏 蝶 时 时 舞,,自 在 娇 莺 恰 恰 啼。,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过渡自然,品味写法:,40,思考:主题是什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描绘的是一幅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41,关于花的好句。,一簇簇鲜艳的花朵,聚集在叶片下,犹如无数只蝴蝶,微微张开翅膀,停在空中,凝然不动了。,一阵风吹来,蜻蜓花摇了几下,那样子多迷人,真像一位穿花裙的姑娘在跳着优美的舞蹈。,迎春花,色彩没有玫瑰娇艳,芳香没有牡丹浓郁,可它不畏严寒,第一个用生命向人们报告了春天的来临。,每逢秋风来临,露水成霜时,树叶脱落了,群花萎缩了,惟有菊花迎风而立,傲霜怒放,五彩缤纷,千姿百态。,清风吹过,一阵阵花雨飘落下来,山野像铺上了一床彩色的大锦被。,42,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43,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44,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45,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46,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47,48,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钱塘人。,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曾在皇帝被瓦剌(,l,)族俘(,f,)获的情况下率军民奋力抗击,转危为安,成为,民族英雄,。但仅在被俘的英宗皇帝平安南归后重登皇位的第六天,就被,诬陷而死,。,作者简介,49,石 灰,吟,【,明,】,于 谦,千,锤,(,chu),万,凿,/,出 深山,,烈火,焚,(,fn),烧,/,若 等闲。,粉骨碎身,/,全 不怕,,要留清白,/,在 人间。,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50,石 灰,吟,【,明,】,于 谦,千,锤,(,chu),万,凿,/,出 深山,,烈火,焚,(,fn),烧,/,若 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 人间。,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是夸张手法。,若等闲:好像平常事一样。若,好像。等闲,平常,轻松。,全,:,都。,清白:双关语,既指石灰岩经烧制后成为白色的石灰,也象征正直不阿的人品。,5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对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久保存在人间。,52,石灰吟,的作者是(,)。吟是,(),。诗人用()的方法,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的品质,表达了诗人(),。,明朝的于谦,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托物言志,宁死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和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53,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l,),阎,(y,n),话短长!,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闾阎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为一时佳话。,关于于谦,故事一则 两袖清风,54,竹石,清 郑燮,55,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板桥任潍县知县,7,年,最大的政绩是救济灾民。他处处关心百姓,千方百计拯民于水火,因此触犯了豪绅巨贾利益,遭诬告罢官。,郑燮,56,竹 石,【,清,】,郑 燮,(xi),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57,竹 石,【,清,】,郑 燮,(xi),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任:任凭。,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尔:你。,58,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译文,59,竹石,的作者是,(),。诗人用,(),的方法,,赞颂了岩竹()的品质,表达了诗人(,),清朝的郑燮,托物言志,坚定顽强,对当时黑暗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6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61,背景探秘,公元,763,年,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得以彻底平复。当时诗人正携着妻儿流落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这一喜讯,不禁大喜若狂,以一气贯注、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这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6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 外 忽 传 收 蓟 北,,初 闻 涕 泪 满 衣 裳。,却 看 妻 子 愁 何 在,,漫 卷 诗 书 喜 欲 狂,。,白 日 放 歌 须 纵 酒,,青 春 作 伴 好 还 乡。,即 从 巴 峡 穿 巫 峡,,便 下 襄 阳 向 洛 阳。,63,蓟北,j,涕泪,t,巫峡,w,襄阳,xin,妻子,q,z,衣裳,y,shang,64,剑外 忽传 收蓟北,,初闻 涕泪 满衣裳。,却看 妻子 愁何在,,漫卷 诗书 喜欲狂。,白日 放歌 须纵酒,,青春 作伴 好还乡。,即从 巴峡 穿巫峡,,便下 襄阳 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 杜甫,65,注释:,1.闻:,听说,2.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3.漫:随意地,胡乱地。,4.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5.,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和家人流落在四川。,6.,收:收复,7.,薊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66,8.,却看:回过头,9.,漫卷:随便地收拾起,10.,纵酒:纵情喝酒,11.,青春:明媚的春光,12.,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是返乡的出发之地。,13.,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是返乡的必经之地。,14.,襄阳:今属湖北,是诗人的原籍。,15.,洛阳,:,今属河南,是诗人的故乡。,67,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两个地名,表明相隔数千里之远,表明消息来得突然,又极为迅速,是刚一听到之意,尽写悲喜交加,酸甜共涌之态,首联,:,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剑外忽然间传扬着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68,剑外,蓟北,四川,河南,河北,69,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生,动得表现了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变化,阳光灿烂,美好的春天,颔联 颈联,:,写全家人欣喜若狂,遐想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情景。,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愁?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还要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70,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情,尾联,:,写诗人扇动想像的翅膀迅捷如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故乡洛阳。,71,剑外,巫峡,巴峡,襄阳,洛阳,蓟北,四川,河南,河北,长,江,东,海,7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联 捷报传来喜泪沾裳,(,盼望已久,),颔联 妻子一扫往日愁云,(,欣喜若狂,),颈联 纵酒欢唱作伴还乡,(,多年愿望,),尾联 想象中飞驰到洛阳,(,归心似箭,),欢庆胜利喜还乡,主题思想,:,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形象地书写了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73,诗人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后,,极度喜悦的心情以及归心似箭,的迫切心情。,从本诗的“涕泪满衣裳、放歌、纵酒、漫卷诗,书、即从,穿、便下,向”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想一想,74,想一想,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本应是很累的,而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我们可,以看出什么?,诗人极度喜悦和迫切返乡,之情。,75,小结,这是诗人的第一首快诗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累赘,相反尽情,抒发了诗人听到收,复失地之后的喜悦心情和归心似箭的迫切,之情,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76,练一练,1.,解释下列词语,.,妻子,:,纵酒,:,2.,诗中哪个词揭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妻子儿女,.,纵情饮酒,.,喜,.,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77,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忽闻喜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书写了一个,喜,字,.,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得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刻喜不自禁的感情,.,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即将启程还乡时内心的无比喜悦,.,D.,便下襄阳向洛阳,一个,下,字,.,一个,向,字,生动地表现了战乱平息后,诗人终于得以还乡,一路游山玩水的闲适情调,.,D,78,比一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杜甫,79,是一作者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看到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景象只能增加诗人忧国忧民的痛苦和感伤,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80,己亥杂诗,81,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清,龚自珍,82,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他和林则徐等人共同开启了抨击时弊,抗御外侮,通经致用的进步思想,,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83,己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三九年。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己亥杂诗,诞生了。在这路途中,龚自珍一有感触便写下来,扔,进篓里。他珍惜诗篇,,315,首诗一首都没丢。他述写其,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广泛;或记事,或抒情,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龚自珍,己亥杂诗,多用象征印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意象手法创景抒情。,可以看成是一部用诗写成的回忆录。,84,龚自珍纪念馆,北京,浙江,85,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sh,yn,依仗、依靠,沉默不语,己亥杂诗,龚自珍,采用语意双关的手法,表面上祈求神灵给沉寂的大地带来新的生气,实际却是对朝廷的呼吁。,86,诗意理解:,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九州:,中国,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恃:,依靠,喑:,哑,究:,终究,毕竟,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治毫无生气。,风雷,本指风神、雷神,这里比,喻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可哀:可悲,8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劝:,劝告、奉劝,抖擞:,振作精神,不拘一格:,打破常规,降,jing,xing,天公:造物者。这里指皇帝,降:降生,重:重新。,拘:局限,强烈呼唤:希望打破清规戒律,破格选拔有用人才。,88,译文:,要使中国兴旺发达,就得依靠像风雷一样能振奋人心的思想言论。全国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实在太可悲了。我希望老天爷能够重新振作精神来。不要限于一种规格,为人间降下各种各样有用的人才。,【赏析】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89,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政治昏暗,呼唤改革,殷切希望,心底呼唤,希望改变现状,期待人才辈出,90,知识拓展,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91,浣溪沙,【北宋】苏 轼,92,浣溪沙,【北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首词选自东坡乐府。蕲水:古县名,即今湖北浠水县。序言意思:,去游览蕲水清泉寺,寺在兰溪旁边,溪水向西流淌。,93,写作背景,浣溪沙是苏轼46岁被贬湖北黄州(今湖北黄冈)游清泉寺所作。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旷达振奋、乐观向上的精神。,94,品读,诗韵,95,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兰芽:指溪边的野花野草都已发芽。浸:泡在水中。潇潇:拟声词,这里形容雨声。子规:杜鹃,也称“催归”,因为杜鹃发出“不如归去”的啼叫。,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小溪里,松林里的沙路干净得没有泥,杜鹃在傍晚的细雨中悲伤地啼叫。,96,1、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画面。,“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芽儿,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沙路无泥”,,,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这是多么幽美、宁静的画面啊!,“暮雨规啼”,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多么富有情韵的山林景致啊!,97,2、词的上阕,通过写雨中的兰芽、沙路和子规营造了怎样的境界?,作者描写了兰芽溪水、沙路无泥和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塑造了一个清新、洁净、幽雅的境界。,3、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请简要叙述。,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幽美、洁净,的,山林雨景图,。描写了,兰芽、溪水、松树、沙路、子规,等意象。,98,品读诗韵,99,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无再少:没办法再现青少年时代。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当却西流”。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白发,老年。唱黄鸡,感叹时光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谁说人生在世不能回到少年?门前流水都能向西奔流,就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100,1、李商隐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与之意思相反的句子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2、,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哲理:苏轼热爱自然,执着人生,向往、追求美好的未来,不为光阴流逝而感伤,不为人生衰老而叹息。,情感:即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了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101,3、苏轼诗词中常有哲理性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也富含哲理。请说出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这里的“溪水西流”给苏轼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词人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性格。通过富含人生哲理的词句,抒发了词人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102,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下阕转入抒怀,由门前流水尚能西,自我勉励,虽处困境而自强不息,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总结,103,104,3、,浣溪沙中使人振奋,且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的词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理解填空,1、,浣溪沙中,表明环境清新优美、淡雅宁静的词句:,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2、浣溪沙中描写时光易逝,不要在年老时感叹哀伤的句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表达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胸襟),。,105,4、,浣溪沙中联想到人生也可老当益壮的词句是:,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理解填空,5、,劝他人要老当益壮,珍惜时间,可引用苏轼浣溪纱中诗句:,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06,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词牌名,诗人的朋友,去、到,b,bo,题目的意思:送别好,友鲍浩然到浙东。,107,宋代词人,字通叟,su,,如皋,go,(今属江苏)人,生卒,z,年不详。仁宗时中进士,作,扬州赋,f,,神宗阅后甚喜。其词构思新颖,yng,,用语佻,tio,巧,不落俗套。,王观,108,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卜 算 子,送 鲍 浩 然 之 浙 东,【,宋,】,王观,109,卜算子:,词语注释,词牌名。,鲍浩然:,诗人的朋友。,之:,到。,浙东:,今浙江东南部。宋时属浙江东路,简称浙东。,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欲:,想。,眉峰聚:,形容双眉蹙,c,,状如二峰并峙,zh,。,盈盈:,美好的样子。,才:,方才。,始:,才,方才。,若:,假若。,110,再读古诗,谁来说一说这五句诗分别是什么意思?,111,1,、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像美人蹙,c,起的眉毛。,2,、真想问问路人儿要到哪个方向?,3,、有山有水风景很美的地方。,4,、才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家乡。,5,、如果还赶得上江南迷人的春色,千万要把春天留住。,译文:,112,词的上片着重写人,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紧蹙,c,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浓浓感情。,分析,读一读,113,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p,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是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分析,读一读,114,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分析,读一读,115,下片“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驻,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分析,读一读,116,这首词描写了作者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作者将人和景巧妙相连,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如同女子的秀眉和眼波,,表达了作者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谁来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17,这是一首,_,诗,第一句诗用了,_,的手法,第二、三句诗用了,_,的形式说明了行人将去的地方。下面几句借春表达了作者的,_,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_,。,本诗练习,比喻,设问,惜别,美好祝愿,送别,118,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其他一些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19,再见!,12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