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五章 摄影构图
第一节 摄影构图的原则与要求
一、摄影构图
广义:包括主题确定、题材选择、画面形式以及造型手段和技术技巧的运用等摄影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
狭义:用一定的技术技巧把客观景物有机地安排在一幅摄影画面中,以构成画面的各要素,形成一定的艺术形式,是表达摄影者的意图和观点的方法。
构图:是通过镜头视野的选择、运用各种构图手段,把被摄的主体、陪体和环境组成一个整体,构成完美的画面,用以揭示主题。
目标:
寻求一种最佳的画面结构形式
最好地表现主题思想和审美情感
二、摄影构图的原则
原则一:
突出主体,揭示主题思想
原则二:
从主题思想出发,正确处理好主体、陪体和环境的关系
通过构图处理使画面影像能有力地表达主题思想和摄影者的观点,说明问题,吸引和感染观众。
三、摄影构图的要求
1.简洁——简明扼要
通常一幅画面只有一个主要的表现对象,整个画面的中心只能有一个,应尽量运用各种手段突出它,否则就会引起歧义和误解。
与主题无关的,不必要的景物一律撇开,去芜存精、突出主体,使主题鲜明。
采用避开、舍去、隐没、遮挡等手段,通过景深控制、角度选择、光线处理、景别调整等方法来实现。
选择简单的背景
避免画面中出现与主题无关的物体
将相机抵近拍摄
2.完整
指被拍摄的对象必须在画面中给观众以相对完整的视觉印象,特别是主体不能残缺不全,影响主体和主题的表现。
完整≠完全
重要、醒目且能解释主题的标语口号或横幅一般要求完整,切记因缺字而引起歧义。
画面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视线要和画面所表达的内容相协调,不协调就破坏了内容的完整性。
标题、文字说明也必须和画面统一,否则破坏画面内容的完整性。
3.生动
拍摄人物时,要抓住最能反映其性格特征、表情、动作的瞬间姿态。
拍摄某一事件必须抓住事件发展的高潮,要注意其典型性。
画面结构上既要统一又要多样,要有生气,不能呆板陈列,忌杂乱无章。
4.稳定
指画面景物要给观众以均衡的感觉,不会让人感到一头重一头轻,要在视觉感受上给人以安定之感。
除非是画面内容的需要或摄影者有意追求某种特殊效果。
影调深浅的分布不当、拍摄角度的俯仰不当、水平线地平线的倾斜等都会影响画面的稳定感。
第二节 影响摄影构图的因素
一、摄影景别
(一)概念:拍摄距离的改变能引起主体与环境的关系的变化,对被摄景物的表现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影响摄影构图的因素
1.摄影景别
2.摄影角度
3.摄影画面的构成要素
(三)景别的意义
1.对空间的再现
不同景别所包括的空间范围不同,对空间的展示能力有很大差别
2.有利于表现被摄事物
景别不同,表现事物的侧重点、方式、程度就不同
可以使创作者有效地规范、限制、引导受众的注意力
(四)景别的分类
1.远景:拍摄到的最大的场面,拍摄距离最远。
摄影表现:自然景物或比较大的场面及人文景观;
表现重点:场面的浩大,视野的广阔 ;
画面中没有十分具体的主体和陪体的区别,不能体现细部 ;
表现的是一种总体的效果,给人一种宏大气势的视觉效果 。
2.全景:全景用于描述事物的全貌,让人产生一种对景物的全面的印象。
表现某一事件或某一具体的对象,将该事件或对象置于画面的主要位置;
全景用于描述事物的全貌,让人产生一种对景物的全面的印象 ;
被表现的景物充满画面 ;
在人物摄影中,全景表现的是人的全身,对人物有全面的整体印象 。
3.中景:取景以到人的膝盖以上(站姿)、腰腹部以上(坐姿)为准,展现人物半身;拍摄其他事物,是指包括其主要部分的大部分为准。
能明显表达人的行动、姿态、手势 但环境特征不够突出;
具体介绍某一事件的主要部分,着重表现参与事件的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景往往以强烈的动势和生动的情节取胜;
拍中景画面,应分清主次,切忌主次难辨或前景、背景、陪体喧宾夺主;
注意将主体和陪体放在画面不同部分,使主体与陪体错开;
摄影中,拍摄人物常用中景,这样既可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又可交待其所处的典型生活或工作环境,中景更适合表现动作、情节 。
4.中近景、近景:取景到人腰或胸部以上的景别。
人物影像很大,成为画面的主要部分,能清楚看出人物面部的细微活动和表情变化,它适用于人物肖像的摄影;
近景的表现对象是主体本身;
作用是描述和表现主体本身,让人产生对主体的强烈印象。
5.特写:突出拍摄对象的某一部分,或突出某一物体的局部。
注重表现的是景物的局部和细节,用以细致描绘、刻画被摄对象,从细微处揭示事物的特征
特写是离被摄对象最近距离的拍摄,给观众以逼近的视觉效果;
被摄体的局部得到突出强化的表现,能强化视觉效果,让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心理效应。
二、摄影角度
l 垂直角度:是指照相机镜头的光轴与视平线的高低位置。
(一)拍摄垂直角度的功能:
1、决定可拍到被摄对象形体水平的几个面,或以哪个面为主
2、决定镜头画面的透视变化
3、改变镜头画面地平线的位置
4、决定主体对象以天,还是以地为主要背景
通常要避免地平线在画面中间平均分割电视画面,造成画面构图呆单调等效果
(二)分类
1.平角:镜头与被摄对象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角度。
拍摄的视觉效果合乎人们平常的观察视点和视觉习惯;
有利于突出前景人物,但主体、陪体和背景易于重叠、混淆;
画面上的地平线或水平线常出现在画面的几何中线上,画面上下对分显得呆板 。
Ø 平角度拍摄的造型特点:
(1)平角度拍摄的景物对象不易变形, 使人感到客观、公正、平等、冷静的感觉,常被用于新闻纪实摄影中
(2)平角度拍摄的画面平稳、安定
2.仰拍:仰角度是指镜头低于被摄对象水平线的拍摄角度,由于镜头低于被摄对象,产生从下往上看的视觉效果。
画内地平线明显下降,甚至落到画幅之外,这可以突出画面中的主体;
将次要的物体、背景降于画面的下部,使画面显得洁净,富于写情意味 ;
景物层次少,不利于表现空间深度。
Ø 仰角的造型特点:
(1)净化画面背景,突出、强调主体
(2)强调景物高度,能将垂直方向伸展的被摄对象在画面上较为充分地展开,有利于强调高度和气势
(3)利用贴近地面的仰拍,可以夸张运动对象的腾空、跳跃等动作,产生比实际生活更强烈的感受
(4)赋予象征意义:仰角度拍摄可以客观地模拟人物视线,表现人在仰视时的主观视像。具有褒义感,赋予画面赞颂、敬仰、自豪、骄傲等感情色彩,常用于表现崇高、庄严、伟大的气势和情绪
3.俯拍:照相机镜头视轴偏向视平线下方的拍摄方式,主要用于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
俯角度拍摄的造型特点:
(1)交代环境,表现景物的层次、数量、规模、气势、地势等空间关系
(2)拍摄人物时,俯角度画面能较好地展示群景中人物的方位、阵势等,表现整体气氛
(3)交代和展示图案造型,表现景物的图案造型美
(4)俯角度拍摄的画面比较压抑,有时具有贬意,常使被摄人物显得低矮、渺小,在对比中常处于孤独或劣势的心理地位。
4.顶拍
(1)顶角度拍摄有利于强调人物或景物造型上的变化,表现某种图案美感
(2)顶角度拍摄具有化立体为平面的作用
(3)远距离顶角度拍摄还具有单纯构图能力,可以将复杂的景物化为统一的色块
l 水平角度:拍摄方向是镜头与被拍摄物在水平角度上的相对位置,是拍摄角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
(一)功能:
决定拍摄出被摄对象的形体垂直像的几个面
以拍摄对象的某个面为主
决定背景及其色阶配置关系
决定照明的光线方向,明暗分布
1.正面:镜头在主体的正前方向进行拍摄。
镜头在主体的正前方向进行拍摄
最能体现被摄对象的主要外部特征
“面对面”一目了然
(1)有利于表现正面特征,显示出庄严、稳定、静穆的气氛
(2)正拍人物,表现完整的脸部特征和表情动作
(3)正拍平角度近景,有利于画面人物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易产生参与感、亲切感
缺点:
画面透视感差,缺乏立体感和空间感
若画面布局不合理,呆板无生气,可能使被摄对象显得主次之分
2.侧面:主要用来表现被摄对象侧面特征,勾画被摄对象侧面轮廓形状。
是指镜头处于被摄体的正侧方向,与被摄体正侧面成90度角的拍摄角度
(1)有利于表现运动姿态和富有变化的外沿轮廓线条
(2)拍摄双方对话交流时,对方兼顾,平等对待
(3)可以比较清楚的交代被摄对象的方位、方向
缺点:
侧面角度对人物的表情刻画冲击力不强,观众看不到拍摄对象的眼睛难于知道拍摄对象内心深处的想法
侧面角度形成的这种距离感,使观众对被摄者产生一种心理的疏远,不易形成交流互动,形成旁观感
3.斜侧面:是指摄像机处于被摄对象的除正面、正侧面、背面以外的任意一个水平方向进行的拍摄。
(1)产生明显的形体透视变化,画面生动有较强的纵深感和立体感
(2)有利于分清画面中人物的主次关系,用以突出需要着重表现的人物或事物
(3)斜侧角度能弥补正面和侧面角度拍摄在画面造型形式上的不足,化平行线条为斜向线条,能消除画面的呆板,容易表现欢快热烈的气氛, 使画面富于变化
(4)可以避免正面角度拍摄时的某些人物面部的缺陷,调整人物脸部的轮廓形象,表现面部的表情,美化画面
(5)斜侧角度还可以很好地表现被摄对象的动感
4.背面:使画面所表现的视向与观众的视向一致,使观众产生与被摄对象同一视线的主观效果。
(1)画面表现的视向与被摄主体的视向一致,给人强烈的主观参与感
(2)具有不确定性,有悬念,引起想象
背面不是事物的特征面,有相当的模糊性
(3)利用人物的姿态动作表现心理活动
要注意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轮廓,提炼出具有表现力的线条
三、摄影构图组成部分
1.主体
摄影师通过拍摄具体的人或事物把创作思想表达出来
在画面上各种组成元素的布局中,主体要力求简洁、明快、突出
摄影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并充分表现主体,从而达到表现作品主题和内容的目的
主体在画面中应是景物的结构中心,应占据显著位置吸引观众
2.陪体
陪体是指画面上与主体构成一定的情节,帮助表达主体的特征和内涵的对象
画面上由于有陪体,视觉语言会准确生动得多
画面陪体的安排必须以不削弱主体为原则,不能喧宾夺主,陪体在画面所占面积多少,色调的安排,线条的走向,人物的神情动作,都要与主体配合紧密,息息相关,不能游离于主体之外
3.环境:前景&背景
环境就是主体周围的景色,人物、景物和空间等,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在构图中起到烘托主体的作用
环境在画面中一般分为前景、中景、背景,在摄影构图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起到突出主体、增加照片空间和深度感的作用
前景
前景指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前靠近照相机镜头的景物或人物
用来陪衬主体、表现环境,起到平衡、美化、交代环境、增强对比等作用
Ø 前景可能是陪体,但一般情况下是整个环境的组成部分
Ø 前景可以强化画面的空间感和纵深感
Ø 前景能丰富画面表现内容,增添层次感,均衡画面构图,产生形式美感
Ø 前景的视觉表现应当弱于主体,避免主次不分、喧宾夺主
背景
背景位于主体之后,远离照相机的景物,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背景能够丰富画面空间内容,反应空间、环境、季节、时间等信息,来烘托主体并共同提示画面内涵
Ø 背景增加画面的景物层次,扩展纵深空间,形成一定深度的透视关系
Ø 背景通过色彩、影调等视觉元素均衡构图,美化画面,形成图案式的美感
Ø 背景的明暗、深浅、动静均会影响构图
Ø 背景应尽可能简洁,删繁就简
l 突出主体
1.利用主体的位置和陪体、环境的指引突出主体
(1)主体应占画面的显著地位,在画面正中偏左或偏右的位置。如果主体人物较小,应落在画面的结构中心上,这是吸引观众视线的地方
(2)陪体的视线集中在主体上,就能很自然地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主体,这是一种见解突出主体的办法,是由宾体来实现的
2.利用对比突出主体
(1)镜头靠近主体一方,使主体形象较大,利用大与小的对比来突出主体。如果主体前还有人物,可以处理成侧面、背面,使之不完整,以不争夺视线为度
(2)布光应以主体为主,用较强光线照明主体,使环境较暗,通过明暗影调的对比来突出主体
(3)主体形象必须较完整,有动势,利用动与静的对比来吸引观众的视线
(4)在色彩的使用上,可以利用色彩的对比,红与绿、紫与黄、橙与青这类补色的对比突出主体,所谓万绿丛中一点红,这点红在绿色的衬托下显得十分突出
(5)用小景深使主体清晰,陪体和背景模糊,虚实对比突出主体
四、横竖画面的决定
横竖画面的选择,主要应根据被摄对象的特点来确定
横幅画面适合表现较大的场景,在摄影具有横向线条特征的景物时更有助于表现方向感
竖幅构图也称垂直构图,这种构图有利于表现垂直高大的事物特征
由于竖幅画面易体现高大挺拔的特点,会从心理上给人高亢向上的感受,如果仰视摄影,可以给人崇高的情感暗示
1. 决定于被摄景物的形状
对于横向铺展的景物,常用横画面来表现
如江河、湖海、桥梁、堤坝等
对于上下矗立的景物,常用竖画面来表现
如高山飞瀑、树木修竹;楼、塔、亭、阁等
人像摄影常采用竖画面
竖画面又被称为“人像式画面”
横画面又被称为“风光式画面”
2. 决定于画面中主线条对视觉刺激力的强弱
被摄景物形状非典型横型或竖型,或画面线条呈多样分布时,应以确认主线的形式来确定画面的横竖
3. 决定于主体的移动方向
在拍摄动体时,应根据动体运动方向的特点来确定画面的横竖
上下运动的动体,常采用竖画面;
横向移动的动体,常拍成横画面
4. 决定于主体与陪体、环境的关系
主体和陪体在统一地平线上,横幅画面较多
主体和陪体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使用
竖幅画面
拍摄有关联的、能说明问题的事物,按照主体、陪体的关系选择
第三节 构图的形式法则
一、画面的结构中心
画面多用长方形,这是因为人们从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认识到,边长不等的长方形,能给人造成不同的受,如有的粗壮,有的修长
而比例适当的长方形能产生一定的美感
1.结构中心应在视觉中心上
人是两眼观物,因此引人注目的“视觉中心”不在画面的几何中心,而在两侧
2.结构中心不在画面几何中心上
长方形画面的几何中心是两条对角线的焦点,且与四边边框的距离相等,成了视觉上静止的“死点”
3. 黄金比例分割法
源于古老的数学方法,它的创始人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他在当时十分有限的科学条件下大胆断言:一条线段的某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比,如果正好等于另一部分同整个线段的比,而且其比值等于或接近0.618,那么这个比例会给人一种美感
这一神奇的比例关系被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柏拉图誉为“黄金分割律”
斐波那契螺旋线也称“黄金螺旋” 1:1.618
4. 几何中心点(中央构图)
中央构图往往用在特写被摄对象时,虽然这样的画面构图没有黄金分割法构图经典,但可以将观者的视线引向画面的中心
这种构图常用在表现人像、花卉、建筑局部特写的拍摄中
二、构图形式法则
1.井字形构图(三分法、九宫格):被摄主体不是位于画面正中,而是被安置在组成“井”字的纵横线条的交叉点上,整幅画面显得既庄重,又不拘 谨,而且主体形象格外醒目。
2.平衡式构图(两点式):给人平稳的感觉,画面结构完美,主体放置平衡,通常用于拍摄湖面小景、月夜小景、新闻照片等,但如使用不当,会使画面呆板,缺乏动感和变化。
3.对角线构图: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打破平衡的构图方式,给人不稳定的感觉。画面会富于动感,还能形成深度空间,使画面具有活力,能给人视觉延伸的感觉。
4.对分式构图(对称构图):把画面分成左右或上下两部分,其中一个是主体,另一个是陪体,两者相互呼应,表现出宽阔的空间感。往往用于主体与倒影相映成趣。
5.延伸式构图(引导式构图):能引领人的视线,汇聚的线条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汇聚点上。让景物有悠远的感觉,给二维的画面以空间感。比较适合拍摄林荫道、整齐排列的建筑等。
6.特写式构图: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不给画面留下空白的地方,主体完全充满甚至溢出画面,让观众无法回避。
7.S形构图(曲线构图):S型构图使用最多的是在风光摄影上,用来表现蜿蜒的河流、曲折的小路等,表现人体曲线有时也要用到S形构图。
8.放射式构图(向心式构图):是以主体为中心,呈现阳光状向四周放射的构图方式。既可以集中观众注意力,又可以使画面具有开阔、舒展、扩散的视觉效果,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9.框架式构图:是利用自然环境中能形成框架的物体,将其安排到画面里,用框架把被摄主体框起来。让被摄主体更加突出,也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框架里。
10.满布式构图(棋盘式构图):是把一些重复的元素布满整个画面,给人以饱满、繁盛的感觉,有时如有另外一个元素打破画面,会使画面更加生动。
11.三角形构图(正三角、倒三角):正三角形构图结构稳定,给人以坚强、镇静的感觉;倒三角打破稳定感。
12.水平线构图。水平线构图是源于稳定的地平线,因此这种构图在风光照片中应用极为广泛。水平线的出现会让画面展现水平方向上的延伸感,但一定要保证水平线的平直,不能倾斜,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稳定的视觉感受。
13.垂直线构图:垂直线构图源于左右方向力的均衡状态,因此垂直线构图可用来展现挺拔的视觉感,是展现力的美感的构图形式。以建筑、树木、瀑布等为题材的风光照中都能发现垂直线的力度及形式感。
l 悬挂垂直线
垂直线条会引导观看者的视线垂直的穿过整个图像区域,垂直线条的方向取决于图像的主体。下降的或水平方向的主题会激发向下的运动。
画幅格式会对线条的方向产生影响,在竖幅格式中,垂直线条给人的感觉多是向上的,在横幅格式中,垂直线条看起来多则是向下的。
l 生长垂直线
画幅格式会对线条的方向产生影响,在竖幅格式中,垂直线条给人的感觉多是向上的,在横幅格式中,垂直线条看起来多则是向下的。
l 封闭垂直线
照片中的“垂直线”被包含在照片内部,观看者视线不会延伸出图像外。
14.十字形构图:十字形体现了垂直线与水平线的交叉状态。十字形易使人联想到十字架、红十字等,会产生神秘感。十字形构图给人以平稳庄重的感受,能够体现成熟神秘,健康向上的含义。
15.X形构图:线条、影调按X形布局,透视感强烈,有利于把视线由四周引向中心,或者景物具有从中心向四周逐渐放大的特点,常用于建筑、大桥、公路、田野等题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