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谈谈全国卷中的默写题
默写,是高考中唯一一个答案直接源自教材的题型,所以,必须让学生尽最大努力去夺取满分。但是,全国卷的默写题型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又总在变化更新,因此,深入研究新课标卷中默写题的新题型,寻找默写解题的新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纵观近几年的全国卷和省市卷,我把高考默写题型分为六式:上下句填空式、复原式、鉴赏式、关联式、嵌入式、应用式。2014年以前,全国卷当中考的一直是上下句填空式,直到2014年,才突发巨变,上下句填空式默写退隐江湖,几种全新题型登台亮相。所以,这里就只对后面五式做点探讨。
一、复原式
所谓“复原式”,就是在题干中叙述出所写句的具体内容,让考生根据这些提示写出对应的原句,相当于根据翻译写原文。
这类题,在题干的内容叙述中,一般会出现许多与原文相同或紧密相关的字眼,提示性很强,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很快就能得出答案。比如:
1.2014年课标I卷第①题: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
解答此题时,根据题干中的“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可倒推出原文关键词“哀”“民生”“多艰”,由此得出“哀民生之多艰”这个句子;根据题干中的“流泪叹息”,可倒推出原文关键词“掩涕”“太息”,由此得出“长太息以掩涕兮”这个句子。回忆原文,调整句序,于是得出答案:“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渔家傲·秋思》中,“ , ”两句,描写了一幅在崇山峻岭中,浩渺烟波里,一座边城紧闭,独立于夕阳的余晖当中的苍凉画卷。
解答此题时,根据题干中的“崇山峻岭中”“浩渺烟波”“一座边城紧闭”“夕阳的余晖”,联系到篇名《渔家傲·秋思》,可以迅速倒推出原文关键词“千嶂里”“长烟”“孤城闭”“落日”。回忆原文,稍调句序,就可得出答案:“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类题仅比上下句填空式难一点点,不易考查出考生的能力差异,只在2014年课标I卷中昙花一现。
二、鉴赏式
所谓“鉴赏式”,就是在题干中对所写句从对象、内容、主旨、位置、方法、作用、艺术效果等角度作一两项鉴赏性提示,让考生根据这些提示写出相应的原句。例如:
1.2014年课标II卷第③题: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此题题干只从内容角度作了提示,即“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答案为“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2.2014年课标II卷第①题:《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该题题干是从对象和作用两个角度进行提示的:对象为“朝菌”和“蟪蛄”,作用是“举例说明‘小年’一词”。《逍遥游》中关于“朝菌”和“蟪蛄”的只有两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这两句话的后面马上就是“此小年也”,正与作用提示一致,由此可以锁定答案即“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2014年课标I卷第②题: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出山势高峻,即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这道题的题干是从内容和对象两个角度进行提示的:内容为“写出山势高峻”,对象为“黄鹤”、“猿猴”。根据对象提示,可很快想到两句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而这两句正是“写出山势高峻”的,由此可知,答案就是这两句。
4.2014年课标I卷第③题:杜甫在《春望》是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
“ , ”
该题题干是从对象和主旨两个角度进行提示的:对象为“花鸟”,主旨为“抒发自己悲愤情感”。根据这两条提示,可知应填的名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2015年课标I卷第②题:王维《使至塞上》中“ , ”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此题从内容和艺术效果两方面作了提示:内容是“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艺术效果是:“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据此两条,可知答案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2015年课标I卷第③题: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此题从位置和内容两方面作了提示:位置是“收束了……,引起后面……,即上下片之间的过渡,内容上前为“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后为“对历史的缅怀”,据此可推知答案为“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7.2015年课标II卷第②题: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此题也是从位置和内容两方面作提示的:位置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内容是“准备过程”,答案为“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8.2015年课标II卷第③题:杜牧《赤壁》中“ , ”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此题题干从手法和内容上作了提示:手法是“设想”,内容是“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据此可知答案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2014年课标卷第②题: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 , ”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此题的提示最多,题干是从位置、艺术效果、主旨三个方面作提示的:位置是“最后”,艺术效果是“境界顿开”,主旨是“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据此三条,不难得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答案。
鉴赏式默写是目前全国卷中出现得最多的一式。解答这类默写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好题干中的每一个提示语,一步步缩小范围,直至锁定正确答案。
三、关联式
这是2015年才出现的新题型,也是目前全国卷中最难的一种题型。
所谓“关联式”,就是让考生写出与题干提示内容存在某种意义或逻辑上的关联的句子(而非提示语直接描述的句子),其提示语一般都有内容性和关联性两种,答案往往就在题干所描述原句的前面或后面的近邻处。如:
1.2015年课标I卷第①题:《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 。”
该题题干中首先作了内容性提示:“曾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根据这一提示,考生可以想到“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两句。但这还不是答案,因为后面还有一个关联性提示:“但他坚定地表示”,这就意味着考生应填的句子是与这两句构成转折关系的,是表现屈原面对这两句所说的情况时做出的表态。据此,可马上联想到这两句之后的两句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才是答案!
答此类题时,考生最容易忽略掉题干中那个关联性的提示,而误当“复原式”默写,答成题干翻译的原文。
2.2015年课标II卷第①题:《庄子·逍遥游》指出,“ ,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该题题干中的内容性提示是:“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根据这一提示,考生可以想到“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这舟”;但这不是答案,答案还必须根据关联性提示“就像”来得出。“就像”表明前后之间是个比喻关系,后面的内容性提示语只是个喻体,前面要填的应该是本体,是一个道理。想到这里,自然会联想到原文中的上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这正是答案。
这类题中,常见的逻辑关联主要有:因果关系、目的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比喻关系、类同关系,相反关系、相对关系、种属关系、叙描关系、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等等。
答这类题时,考生最易忽视“关联”,产生错觉。这里不妨再举数例: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与《论语·述而》篇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取意类同。 (类同关系)
4.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类同关系)
5.《论语》中,孔子认为学习应当触类旁通,否则,“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转折关系、相反关系)
6.孟子认为,对于一个将要担当大任的人,上天除了要他饱受贫穷饥饿之苦和让他的行为遭受种种阻挠之外,一定会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并列关系)
7.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认为,明月夜夜有,竹柏到处是,但很少有人像他与张怀民一样领略其妙,原因在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因果关系)
8.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秋风将屋上茅草卷起来洒向锦江的情景的诗句是:“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叙描关系)
解答“关联式”默写题的关键在于:紧扣那个表示关系的词语,按其指向,确定答案。
四、嵌入式
所谓“嵌入式”,是指命题人要考生将填写的诗文原句以引用的方式嵌入题干,使之成为题干句的某一成分,与题干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这类题的题干也会像“鉴赏式”一样地作出提示,但难度却比“鉴赏式”更高。难在哪儿?难就难在考生不仅要根据题干提示推测出命题人要求填写的句子,更要对推测出的这个句子进行恰当的“截取”,剔净该句首尾“无效”的词语,以保证全句的通顺与不重复。
这种题型在近三年的全国卷中还没出现过,下面举三个例子来简要说明。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一个人只有“ ”然后才能奋起;一个人的想法只有“ ”才能让世人明白。
我们根据“然后才能奋起”,可以想到“而后作”,由此推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这句原话,但若以此原句作为第一个空白处的答案,嵌入进去,“而后作”就与横线后面的“然后才能奋起”重复了,为保证全句通顺不重复,必须把“而后作”去掉,只填“困于心衡于虑”。同理,后一个空白处的答案也应该是去掉“而后喻”后剩下的“征于色发于声”。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后主不要“ , ”,以致阻塞了忠臣进谏的道路。
该题的答案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但原文是“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若将句首“不宜”二字也写进去,就与题干中的“不要”重复了,故应删。
3.《岳阳楼记》中,洞庭湖“ , ”,是南北交通的枢纽。
如果按照原文,就该填“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但其中的“然则”是个过渡性词组,只对文章的结构起作用,与这里要求填写的“南北交通的枢纽”无关,应去掉;而且,若保留“然则”,嵌入题干后,就会使整个句子不通顺。所以,答案应为“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这种题型的默写,关键和难点都在首尾的取舍上,必须“剔”得干净。这类题中常被“剔除”的,主要有句首的发语词(如“盖”、“若夫”、“至若”)、关联词(如“然”、“且”“而”)、与前句发生关系的词(如“然则”),还有句尾的语气词(如“矣”、“也”、“乎”、“邪”)、助词(如“者”等)、与后句发生关系的词;而首先要去掉的,就是题干中横线之前和横线之后已经表达过的内容。
正确“截取”,剔除首尾“无效”的词语,保证全句的通顺和不重复,是解答“嵌入式”默写的最好办法。
五、应用式
所谓“应用式”,就是让考生将古诗文应用到题干所创设的某个情境当中,以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
有的干部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的“ , ”作为依据进行反驳。
题干创设了一个反驳错误言论的情境,来考查考生对《爱莲说》的背诵理解程度。题中“干部”的言论,意思是人的言行和结局是一定会受环境影响并被环境决定的,人处在不好的环境中,必然产生不好的结果;题中的“反驳”,就是要证明人完全可以不受环境影响,即使在不好的环境中,也一样可以保持好的品行,有好的结果。《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正好表达了这个意思。作为依据,必须有事件的主体(“莲”),由此可以得出答案:“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解答“应用式”默写题,首先要把题干创设的情境理解透,找到原文与题干之间的契合点。
从“突变”之后的2014—2015年全国卷看,默写题型虽保持相对稳定,但并非一成不变,因此,掌握每种题型的特点和答题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这还只是“外功”,要想让“外功”发挥出最大威力,还必须有十成“内功”做后盾。何谓“内功”?内功就是把课文背熟,把原文的意思理解透。如果做到了“内外兼修”,就足可“以不变应万变”,取得默写战役的完胜。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