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试比较《楚辞补注》与《楚辞集注》对《离骚》的解读差异.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314110 上传时间:2025-07-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比较《楚辞补注》与《楚辞集注》对《离骚》的解读差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比较《楚辞补注》与《楚辞集注》对《离骚》的解读差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摘 要:《楚辞补注》和《楚辞集注》对《离骚》一文的阐释有所不同,屈原的文学形象因而存在较大反差,本文运用对比参照和内容分析的方法,试展示这一现象。 关键词:反抗精神;名物训诂;义理;避讳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113-02 《楚辞补注》是洪兴祖对王逸的《楚辞章句》所作的补充,“在义理上加以阐发引申,在名物训诂方面加以考证辨析”,《楚辞补注》先列王逸原注解于前,再旁征博引、疏通考证,虽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对《离骚》一篇的解读大体相同,如果没有反驳,就是肯定了王逸所注。正是由于《楚辞补注》紧紧依托《楚辞章句》这一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楚辞注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其“异乎明代诸人妄改古书,恣情损益。於楚辞诸注之中,特为善本。” 朱熹所作《楚辞集注》,参考了《楚辞补注》中的很多说法,但就《离骚》一篇来看,许多语句自抒己见,异乎从前。这种情况,按照朱熹本人的说法,是为了避免后世对楚辞的解读“远于性情”、“害于义理”。然而,《楚辞集注》恐怕也没有真正做到正本清源。 以下试举《楚辞补注》(以下简称“补”)与《楚辞集注》(以下简称“集”)对《离骚》篇中某些语句的解读的不同,以窥其中的差异。 “日月忽其不淹兮,恐美人之迟暮。” 补:“美人,谓怀王也……屈原有以美人喻君者,‘恐美人之迟暮’是也。” 集:“美好之妇人。”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补:“言己将陈忠策,内虑之心,上指九天,告语神明,使平正之,唯用怀王之故,欲自尽也。” 集:“明非为身谋及为他人之计,但以君之恩深而义重,是以不能自已耳。” “虽委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补:“以言己修行忠信,冀君任用,而遂斥弃,则使众贤志士失其所也。” 集:“但伤善道不行,如香草之芜秽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补:“言己自伤所行不合于世,将效彭咸沉身于渊,乃太息长悲,哀念万民受命而生,遭遇多难,以陨其身。” 集:“哀此民生遭乱世而多难也。”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补:“言忠佞不相为谋也。” 集:“贤者之居乱世,亦犹是也。”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补:“言己所以能屈按心志,含忍罪过而不去者,欲以除去耻辱,诛谗佞之人,如孔子诛少正卯也。” 集:“言与世已不同矣,则但可屈心而抑志,虽或见犹于人,亦当一切隐忍而不与之校,虽所遭者或有耻辱,亦当以理解遣,若攘却之而不受于怀。”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补:“言己欲进忠信,以辅事君,而不见省,故忽然反顾而去,将遂游目往观四荒之外,以求贤君也……礼失而求诸野,当是时国无人,莫我知者,故欲观乎四荒,以求同志,此孔子浮海居夷之意。然原初未尝去楚者,同姓无可去之义故也。” 集:“言虽已回车反服,而犹未能顿忘此世,故复反顾而将往观乎四方绝远之国,庶几一遇贤君,以行善道。”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补:“言前观汤武之所以兴,顾视桀纣之所以亡,足以观察万民忠佞之谋,穷其真伪也。” 集:“前,谓往昔之是非,后,谓将来之成败。”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补:“言己求贤不得,疾谗恶佞,将上诉天帝……” 集:“令帝阍开门,将入见帝,更陈己志……” “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补:“言时世君乱臣贪,不别善恶,好蔽美德,而嫉妒忠信也。” 集:“既不得入天门以见上帝,于是叹息世之溷濁而嫉妒,盖其意若曰‘不意天门之下,亦复如此!’于是去而他适也。” “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补:“言君处宫殿之中,其闺深远,忠言难通,指语不达……闺中既以邃远者,言不通群下之情;哲王又不寤者,言不知忠臣之分。” 集:“闺中深远,盖言宓妃之属不可求也,哲王不寤,盖言上帝不能察,司阍壅蔽之罪也。” “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 补:“言皇天扬其光灵,使百神告我,当去就吉善也……告我使去,则可以去矣。” 集:(这一句没有解释) “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 补:“言楚国之人,不尚忠信之行,共嫉妒我正直,必欲折挫而败毁之也。” 集:(这一句没有解释)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补:“言子兰弃其美质正直之性,随从谗佞,苟欲列于众贤之位,无进贤之心也……子兰有兰之名,无兰之实,虽与众芳同列,而无芬芳也。” 集:“此即上章‘兰芷变而不芳’之意。” “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 补:“言灵氛既告我以吉占,历善日吾将去君而远行也。” 集:(这一句没有解释) 通过上述例句,不难看出,洪兴祖和朱熹对《离骚》篇中部分语句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有些甚至相左。大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洪兴祖对王逸的《楚辞章句》基本采取全盘接纳的态度,所增补的多是名物训诂,或者对王逸原注进行引申; 2. 朱熹对部分语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极力解释其中蕴含的义理,比如忠君爱国、忍辱负重的思想; 3.在《楚辞集注》中,屈原对自己的遭遇,多采取妥协的、愁苦的态度,没有明确的控诉或咒骂的对象,没有对君王和同僚的直接批评,《楚辞补注》中屈原那踌躇满志、恣意纵言的文学形象被稀释了; 4.对包含神怪思想和背弃国家、远走高飞思想的语句,朱熹避而不谈; 5.《楚辞集注》中的某些词语比较模糊,诸如“善道”“往昔”“将来”等。 《离骚》中处处彰显着屈原的反抗精神和自由精神,但这种自由和反抗并不被所有人认同,即班固所言的“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也是刘勰所认为的“狷狭之志”,也是《庄子·刻意篇》中描绘的“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世,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陈鼓应以为屈原属于这一类)。朱熹和他们一样,理性地、批判性地对屈原的所作所为进行阐发,只不过没有提出严厉的批评。推究朱熹这么做的原因,一方面是基于宋代理学家“增夫三纲五典之重”的观念,一方面是迫于时代要求,在南宋抗金问题上,需要凝聚人心,主战派的朱熹必须强调士大夫“忠君爱国之诚心”的历史责任感。显然,如果凸显屈原反抗朝政的鲜明个性和与神同游的瑰丽想象,是达不到这样的目的的,所以说,朱熹的《楚辞集注》“在对作品词句的逢释、文义的理解方面,均已超过前代,但在精神气魄上,却未必及于汉代,处处表现一种中庸和矛盾。” 朱熹所另解或避讳的,同时是屈原官场生涯中失败的一面。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不能不说与他的身居高位密切相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对屈原的才能给予了肯定:“博闻彊志,明於治乱,娴于辞令。入则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六韬·上贤》提出了“六贼七害”之说,其中第四贼是:“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第四害是:“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宠。”这俨然是屈原的肖像,屈原主张变法、抗击强秦,势必与君门九重相抵触。 参政期间,屈原显然没有处理好自己与帝王及臣民的关系,并且与朝中大臣甚有芥蒂。屈原在《离骚》中指责说:“余以兰为可侍兮,羌无实而冗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句中的“兰”即司马子兰,楚怀王少子,这一点在《楚辞章句》和《史记》中都已写明;“椒”即司马子椒,赵达夫考证为“唐眜”。朱熹没有注明“椒”“兰”究竟是谁,只是说“此即上章兰芷变而不芳之意”、“椒,亦芳烈之物,而今亦变为邪佞”,这是相当模糊的说法,“朱熹所谓子兰、子椒皆司马迁、王逸曲解《离骚》文字造成之说,乃是以偶然联系,而否定《史记》的记载,是欠妥的。” 参考文献: [1]王莹.宋代楚辞研究概述[M].大连大学学报,1995. [2]赵达夫.屈原与他的时代[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