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青田中学 徐伟
教 材: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必修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定义,了解逆项相加的原理,理解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推导的过程,记忆公式的两种形式;利用公式求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的公式两套公式涉及五个字母,已知其中三个量求另两个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高斯算法及其倒序相加法推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逐步提高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及价值观:通过教学,让学生欣赏数学的对称美与和谐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困难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数学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推导
教学难点:从高斯算法中领悟到倒序相加法推导求和公式
教学手段:计算机、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板书等差数列定义、通项公式、性质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大屏幕展示问题一: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0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
(2)由问题一抽象出求等差数列的问题:1+2+3+…+100=?
(3)从1+2+3+…+100=?引出高斯的故事,通过高斯算法:
初步接触不同数的求和问题转变为相同数的求和问题的思想。
2.问题推广
大屏幕展示问题:求s=1+2+3+…+n
(1) 学生分组讨论,探求s=1+2+3+…+n求法
(2) 对于项数不确定是奇数还是偶数的等差数列求和问题,他们求出讨论法和倒序相加法,并比较两种方法的好坏。
三、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大屏幕展示问题二:设等差数列 ,
(1) 教师提出问题:前面问题一给我们什么启发?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研究高斯算法对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指导意义
(2) 学生为主体探究出两种解决方法:
思路一:运用基本量思想,将各项用 和 表示,得
,
=
由前面得出的结论 1+2+3+…+n=可知:1+2+3+…+(n-1)=
故而:
思路二:
上面的等式其实就是 ,为回避个数问题,做一个改写 , ,两式左右分别相加,得
,
故而:
这就是倒序相加法.
(3) 求和公式: 和的说明:
求和公式中一共有五个基本量,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公式,利用公式求 ,an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的公式两套公式涉及五个字母,已知其中三个量求另两个值;
(4)公示的记忆:
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这里对图形进行了割、补两种处理,对应着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两个公式.
四:应用举例,巩固新知
例1:梯形笔架,最上层20支铅笔,由上往下每层比上一层多一支,最底层100支,问笔架上一共多少支铅笔。
学生思考并回答,之后投影仪投影完整过程。
意图:通过具体问题熟练记忆并运用求和公式求前n项和。
例2.课本例题(见多媒体) ;
例2: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某市据此提出了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总目标:从2001年起用10年的时间,在全市中小学建成不同标准的校园网。据测算,2001年该市用于“校校通”工程的经费为500万元。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计划每年投入的资金都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那么,从2001年起的未来10年内,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多少?
学生思考并回答,之后投影仪投影完整过程。
课堂练习:课本后p45,练习一(1)(2)
教师巡视,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找一两位同学的完成情况进行投影,点评。
思考题:求和2+4+6+8+……+(4n+2)
出题意图:突破定势思维,我们求的和不一定都是前n项的和。
五.回顾小结
1.推导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思路;
2.公式的应用中的数学思想.
3.公式的运用:知三求二。
六.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