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质量守恒定律单元期末复习测试题试卷.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11301214 上传时间:2025-07-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46.04K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守恒定律单元期末复习测试题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质量守恒定律单元期末复习测试题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质量守恒定律单元期末复习测试题试卷 一、选择题 1.冰晶石(Cryolite),一种矿物,化学式为NanAlF6,常用在电解铝工业作助熔剂。已知冰晶石中F显-1价,则n的值为( ) A.1 B.2 C.3 D.4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1)n+(+3)+(-1)×6=0,则 n=3,故选C。 2.如图是微信热传的“苯宝宝表情包”,苯(化学式C6H6)、六氯苯(化学式C6Cl6)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苯分子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苯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小于10% C.六氯苯中碳氯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六氯苯有6个碳原子和6个氯原子构成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苯是由苯分子构成的,苯是由碳元素与氢元素组成的,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苯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C、由六氯苯的化学式C6Cl6。可知,其中碳元素和氯元素的质量比为:(12×6):(35.5×6)=12:35.5,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一个六氯苯分子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氯原子构成,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反应3X+4Y=2Z中,已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2,Z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02,则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172 B.108 C.70 D.27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在反应3X+4Y=2Z中,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和Y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物Z的质量,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2×2-32×3)÷4=27。 故选D。 4.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 8 32 5 4 反应后物质的质量(g) 16 X 5 24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甲、丁两物质反应前后质量变化之比为2:5 D.X值为28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各质量总和,反应后增加的是反应物,减少的是生成物。 【详解】 A、反应后甲增加了,则甲是生成物,丁增加了,则丁是生成物,丙反应前后质量没变,丙可能没参加反应或是催化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有 ,则,则反应表达式是,属于分解反应,故A正确; B、丙反应前后质量没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或者没参加反应,故B正确; C. 反应后甲增加了,丁增加了,则甲、丁两物质反应前后质量变化之比为,故C正确; D、在密闭容器中,则有,则,故D不正确。故选D。 5.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 A.AlO﹣﹣氧化铝 B.2N﹣﹣2个氮元素 C.H+﹣﹣1个氢离子 D.Cl2﹣﹣2个氯原子 解析:C 【解析】 【详解】 A. 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2O3,此选项错误; B. 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N表示2个氮原子,此选项错误; C. 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H+表示一个氢离子,此选项正确; D. 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二个氯原子表示为2Cl,Cl2可表示一个氯分子,此选项错误。 故选:C。 6.闽西盛产杨梅。杨梅中含有丰富的叶酸,对防癌抗癌有积极作用,其化学式为Cl9Hl9N7O6.下列有关叶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叶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1g B.叶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C.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为19:19:7:6 D.叶酸由19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7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解析:B 【解析】 【详解】 A.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不写,此选项错误; B.叶酸(Cl9Hl9N7O6)中氮、氧元素质量比为(14×7):(16×6)=98:96,可见其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此选项正确; C.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为(12×19):(1×19):(14×7):(16×6)≠19:19:7:6,此选项错误; D.叶酸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此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能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7.下列化学用语及结构正确的是( ) A.3个铁离子:3Fe2+ B.氦气:He2 C.4个氢原子:4H D.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解析:C 【解析】 【详解】 A、铁离子带有3个单位的正电荷,故A选项错误; B、氦气直接由原子构成,故化学式为He,故B选项错误; C、4个氢原子表示为4H,故C选项正确; D、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的电子数是8,故D选项错误。故选C。 8.把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7.4 4.2 5.0 3.8 反应后的质量(g) 6.2 x 5.2 3.8 A.物质a是生成物 B.x=5.2 C.d一定是催化剂 D.反应后原子数目减少了 解析:B 【解析】 【分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c质量增加0.2g,是生成物;a质量减少1.2g,是反应物;d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生成物还少1.0g,所以b为生成物,x=5.2g。 【详解】 A、a质量减少1.2g,是反应物,选项A不正确; B、分析可知x=5.2g,选项B正确; C、d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选项C不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选项D不正确; 故选B。 9.一定条件下,某装置中发生了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60 1.5 0 0 反应后的质量/g 33 x 24 3 A.x的值等于0.5 B.丙和丁的质量变化比为8:1 C.乙一定是催化剂 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解析:B 【解析】 【分析】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60g﹣33g=27g,故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27g;同理可以确定丙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24g﹣0g=24g;丁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3g﹣0g=3g;由质量守恒定律,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详解】 A、乙的质量不变,x的值等于1.5,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丙和丁的质量变化比为24g:3g=8:1,故选项说法正确; C、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故选项说法错误; D、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符合“一变多”的形式,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0.过氧乙酸(C2H4O3)是常见的消毒剂。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中含O3分子 B.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4:3 C.分子中有9种元素 D.碳的质量分数为24% 解析:B 【解析】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过氧乙酸分子中含有氧原子,不是O3分子,错误;B.由化学式可知,过氧乙酸(C2H4O3)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4:3,正确;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是由元素组成的,错误;D.过氧乙酸(C2H4O3)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00% =31.6%,错误。故选B。 点睛: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11.软玉也称“中国玉”,以新疆“和田玉”为代表,生成“和田玉”矿床的反应方程式是5CaMg(CO3)2+8SiO2+H2O=Ca2Mg5(Si4O11)2(OH)2+7CO2↑+3R,则R的化学式为( ) A.CaCO3 B.Ca(OH)2 C.Mg(OH)2 D.MgCO3 解析:A 【解析】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及原子个数均不变。 【详解】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CaMg(CO3)2+8SiO2+H2O=Ca2Mg5(Si4O11)2(OH)2+7CO2↑+3R,反应前钙、镁、碳、氧、硅原子个数分别为5、5、10、47、8,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钙、镁、碳、氧、硅原子个数分别为2、5、7、38、8,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3R分子中含有3个钙原子、3个碳原子和9个氧原子,则每个R分子由1个钙原子、1个碳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aCO3。 故选:A。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个数均不变解答即可。 12.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常发生下列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分子不可分 B.转化①是化合反应 C.转化②中丙和丁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1 D.转化①、②中氯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解析:D 【解析】 A、由图示可知,一个氯气分子和一个水分子反应生成一个氯化氢分子和一个次氯酸分子。两个次氯酸分子反应生成两个氯化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化学方程式为:转化①H2O+Cl2=HCl+HClO;转化②2HClO 2HCl+O2↑。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应前后分子发生了变化,分子可再分,错误;B、由转化①H2O+Cl2=HCl+HClO可知,生成物是两种,不是化合反应,错误;C、转化②2HClO 2HCl+O2↑中丙和丁的分子个数之比为2:1,错误;D、转化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由0变为+1,②中氯元素的化合价由+1,变为-1,都发生改变,正确。故选D。 点睛: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数目、质量都不变;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变化。 13.常温下,氯气与苛性钠溶液反应产物是氯化钠、次氯酸钠(NaClO)和水。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A.-1 B.+1 C.-2 D.+2 解析:B 【解析】NaClO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 ,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1+x+(-2)=0,得x=+1,故选B。 14.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的值是7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2:7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14+26+3+5)-(2+3+36)=7,选项正确; B、丙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不是,选项正确; C、甲、乙的质量减小为反应物,丁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化合反应,选项正确; D、反应中甲、乙的质量比为(14-2)g:(26-7)g=12:19,选项错误。故选D。 15.婴儿“尿不湿”最关键的材料是聚丙烯酸钠,其吸水性是棉花或纸张的数十倍。它是由丙烯酸(C3H4O2)与氢氧化钠经过一系列复杂反应制得的。下列有关丙烯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碳、氢、氧三个元素组成 B.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4:2 C.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 D.一个丙烯酸分子由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1个氧分子构成 解析:C 【解析】 【详解】 A.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B在丙烯酸中原子个数比为3:4:2,元素质量比还应乘各自的相对原子质量; C.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D.一个丙烯酸分子由3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分子中不含分子,只含原子。故选C。 16.FeS2常用于在接触法制硫酸过程中产生SO2,其化学方程式为4FeS2+11O22X+8SO2,则X的化学式为 A.FeO B.Fe3O4 C.Fe2O3 D.FeSO4 解析:C 【解析】 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FeS2+11O22X+8SO2,反应前铁、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8、2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铁、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8、16,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4个铁原子和6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2个铁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Fe2O3。故选C。 17.金属单质M与非金属单质硫发生如下反应为2M + SM2S。甲、乙二组学生在实验室分别进行该实验,加入的M和硫的质量各不相同。充分反应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则M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M的质量/ S的质量/ g M2S的质量/ g 甲 6.0 2.5 7.5 乙 7.0 1.5 7.5 A.64 B.56 C.39 D.23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中实验数据可知,甲中硫过量、乙中M过量,6.0gM和1.5g硫完全反应,所以根据反应方程式 2M:32=6g:1.5g M=64 则M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4,故选A。 18.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中甲物质和乙物质的质量比为3∶1 D.乙一定是化合物 解析:C 【解析】 【分析】 由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可知甲的质量增加了2g,即甲是生成物;乙的质量减少了6g,属反应物;丁的质量增加了4g,属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那么丙可能没有参与反应,也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该反应的表达式为:乙→甲+丁。 【详解】 A、由反应的表达式乙→甲+丁可知该反应为分解反应,选项A正确; B、丙的质量不变,故丙可能没有参与反应,也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选项B正确; C、反应中甲物质和乙物质的质量比为:2g∶6g=1∶3,选项C错误; D、因为该反应是分解反应,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乙是该反应的反应物,所以乙一定是化合物,选项D正确。故选C。 19.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见下表 物 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4 6 111 4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15 0 84 依据上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待测值为22 C.生成A和B的质量比为22:9 D.D物质是该反应的反应物 解析:C 【解析】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B的质量增加了9g,是生成物,生成B的质量为9g;C的质量减少,是反应物,减少的质量是111g;同理可以确定D是生成物,生成D的质量为80g;由质量守恒定律,A应是生成物,且生成的质量为111g-9g-80g=22g,反应后丁的质量为4g+22g=26g。A、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反应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三种物质,所以属于分解反应,错误;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26g,错误;C、生成A和B的质量比=22g: 9g= 22:9,正确;D、D物质是该反应的生成物,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是反应物。 20.已知、、分别表示X、Y、Z三种不同的气体分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图示获得的下列信息中错误的是(  )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一定发生改变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该反应可表示为4X+Y=2Z D.一个Z分子由四个原子构成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子分解为原子,故分子一定发生改变,正确; B. 分子之间有间隔,正确; C. 该反应可表示为3X+Y=2Z,错误; D. 一个Z分子由四个原子构成,正确。故选C。 21.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中“●”和“○”分别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前后涉及到三种物质 B.反应后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C.反应后分子数增多 D.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解析:B 【解析】 【详解】 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 A、由图示可知,该反应前后涉及到三种物质,故A正确;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后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故B不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后分子数增多,故C正确; D、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数目可变可不变。 22.食盐不仅可以做调味品,还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电解饱和食盐水,不可能得到的产物是(  ) A.H2 B.Cl2 C.NaOH D.Na2CO3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进行分析。 【详解】 饱和食盐水中不含有碳元素,所以电解饱和食盐水不可能得到碳酸钠,故选D。 23.图反映了某个化学反应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丙是反应物,甲和乙是生成物 D.t1时,丙的质量一定等于甲、乙的质量之和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知从0到t1时间内丙物质逐渐减少,甲乙两物质逐渐增加。所以,丙为反应物,甲、乙为生成物,该反应分解反应,描述错误; B、甲的生成量比乙多,但分子个数不知,相对分子质量甲不一定比乙大,描述错误; C、 丙是反应物,甲和乙是生成物,描述正确; D、t1时,参加反应的丙质量一定等于甲、乙的质量之和,描述错误。 故选C。 24.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 20 5 2 37 反应后的质量 待测 35 2 12 A.物质Z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待测物质的值为15 C.物质Y一定是单质 D.反应中Y、W的质量比为6: 5 解析:C 【解析】 【分析】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Y质量增加了30g,Y是生成物;W质量减少了25g,W是反应物;Z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物还少5克,X是反应物,待测值为15。 【详解】 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Z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物质Z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待测物质的值为15,正确; 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X是反应物,W是反应物,Y是生成物,该反应是化合反应,物质Y一定不是单质,错误; 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反应中Y、W的质量比=30g:25g=6: 5,正确。故选C。 25.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后生成了一种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因此此反应有单质生成;故A正确; B、反应前共有三种原子,而反应后仍然是这三种原子,说明反应中原子不变,可推断得出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故B正确; C、反应的生成物为一种单质的分子和一种化合物的分子,生成物一种为化合物一种为单质;故C不正确; D、反应前的两种分子各有2个分子参加反应,因此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 1:1,故D正确。故选C。 26.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如表: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14.0 3.2 1.0 反应一段时间后的质量/g 10.0 7.2 x 1.0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和b是反应物 B.x=3.2 C.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d一定是催化剂 解析:C 【解析】 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增多的质量是生成的质量,减少的质量是参加反应的质量。a质量增多,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10.0g-6.4g=3.6g,b质量减少,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14.0g-7.2g=6.8g,d的质量不变,可能作催化剂,6.8g>3.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c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为:6.8g-3.6g=3.2g,该反应是:b=a+c。A. b是反应物,错误;B. x=3.2+3.2=6.4,错误;C.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正确;D. d可能是催化剂,错误。故选C。 点睛:首先根据反应前后的差量判断出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出待测质量的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27.如图是物质甲和乙反应生成丙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甲和乙属于单质,丙属于化合物 C.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 : l D.l个丙分子由1个甲分子和2个乙分子构成 解析:A 【解析】 【分析】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CH4O。 【详解】 A、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化合反应,故A正确;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甲、丙属化合物,乙属单质,故B不正确; C、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2,故C不正确; D、l个丙分子由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故D不正确。故选A。 28.过氧化钠(Na2O2)可作呼吸面具中氧气的来源,它与二氧化碳反应后的生成物为( ) A.Na2CO3和H2 B.Na2O和O2 C.NaOH和O2 D.Na2CO3和O2 解析:D 【解析】由题中信息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与另一种物质,另一种物质中必定含有钠元素和碳元素,故选D。 点睛:掌握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是解题关键。 29.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见下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物质质量/g 8 32 5 4 反应后物质质量/g 16 4 x 24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甲、乙两种物质间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4 D.乙、丁两种物质间反应的质量比为7:5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反应后质量的变化关系可知甲丁物质为生成物,乙为反应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道乙物质质量的减小等于甲丁物质的增加,故丙物质的X=5,既可以作催化剂也可以是杂质,所以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是正确的叙述;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是正确的叙述;C.甲、乙两种物质间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4是错误的叙述,甲、乙两种物质间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2:7;D.乙、丁两种物质间反应的质量比为7:5是正确的叙述,故选C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 30.DNA承载着生命遗传密码,胞嘧啶是DNA水解的产物之一,其化学式为C4H5N3O,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胞嘧啶中含有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 B.胞嘧啶中碳、氢、氮、氧四种原子的个数比为4:5:3:1 C.胞嘧啶分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 D.胞嘧啶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的 解析:A 【解析】 【详解】 A、胞嘧啶是由胞嘧啶分子构成的,胞嘧啶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氮原子与氧原子构成的,其中最小的微粒是电子,故错误; B、由化学式可知,胞嘧啶中碳、氢、氮、氧四种原子的个数比为4:5:3:1,故正确;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胞嘧啶分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故正确; D、由化学式可知,胞嘧啶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故选:A。 【点睛】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