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有关高考制度改革的政治学思考.pdf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294278 上传时间:2025-07-1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94.22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高考制度改革的政治学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有关高考制度改革的政治学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收稿日期2015217作者简介徐慧峰(1986)女,河南濮阳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科教学(思政)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高考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了为了满足社会文明发展与建设而出现的时代产物,其作为实现教育公正、展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设计,其在我国进行教育资源配置、人才选拔以及调整教育布局等方面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高考制度改革具有很强的利益性、复杂性,并且牵涉的范围很广,加上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高考制度改革的方向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现如今,不断深化高考制度改革、尽早实现教育公平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1下面笔者将以政治学理论为基点,从公民资格、协商民主与公共服务三项理论对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改革进行深度的反思。一、以“公民资格理论”反思高考制度改革著名学者马歇尔最先提出公民资格理论,其在公民资格与社会阶级中将公民资格划分成三个方面,即社会的、政治的、公民的,并将权利发展作为主线,从而形成社会权利、政治权利以及公民权利。并试图通过“教育”与“住房”两个例子来阐明社会不公平现象与公民资格之前的联系。在教育选拔的过程中,因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十分有限,因而不公平现象就会随着家庭背景与能力的差别而出现。公民资格理论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发展过程,始终和不同时期的制度架构与政治形态保持一致,其不断推动着政治体制与社会机构的演变与完善。公民资格是受到社会政治共同体认可,并且被纳入法律范围内的普遍性权利,其实行的对象是社会全体公民。2此外,公民资格蕴含的本质意义就是公平、平等,即处于同一共同体公民资格中的公民都是平等的。当前,高考制度作为一项选拔人才的关键机制,凡是符合相关规定的高中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如果不具有这种平等的待遇与机遇,则就不属于高考共同体公民资格之内的一等公民。运作与推行高考制度的首要原则就是要体现出公平公正的原则与内涵。然而就我国当前高考改革的实践现状来看,虽然国家始终强调高考改革必须遵循公平的原则,但实质上却忽视了对这项原则的深刻认识与理解。公平公正原则不仅是指对待机遇的平等,还应当做到比例的平等,也就是在比例分配方面要做到公正公平。而依据当前高考选拔制度来分析,虽然其中已经遵循了比例平等的原则,但却没有在实际推行中实现真正的平等。正是如此,才会造成全国高校在各个省市进行学生录取时的比例差异十分巨大。公民资格理论清楚表明,在任意一个政治共同体之中,每一个成员都享有集体利益或资源的平均分配的权利。公民资格理论体现出的权利都应当从人们的利益出发,只有这样才会使社会各项制度在推进过程中逐渐得到完善与创新,并为政治共同体每位成员的利益与权利提供切实的保障。从现阶段高考制度改革进程而言,由于各省市教育发展水平与适龄人口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各个地区内的考生即使处于同一能力层级,其本身的绝对能力也是不相同的,而现行高考招生制度在面对经济非均衡性、信息非对称性等方面的差异时,必然导致高考制度的运行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3为此,在改革与完善高考制度的过程中,应在遵循比例平等的原则基础上注重这些差异,使不同地域内的教育资源实现平等的分配与享有,从而为高考共同体中每一位考生的入学资格与考试机会提供有力的保障,最终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高考制度改革的公正公平。二、以“协商民主理论”反思高考制度改革关于“协商民主”的理解与定义,学术界目前形成的主流观点主要有三个,第一种观点认为其是一种经过公开讨论制定出决策的民主体制,协商民主不仅象征着民意聚合,也代表着民意碰撞;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协商民主是产生于多元化社会现实中的一种治理形式。4协商民主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理形有关高考制度改革的政治学思考徐慧峰(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475003)【摘要】高考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作为实现教育公正、展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制度设计,涉及到的利益与竞争面是十分广泛的。随着高考制度改革步伐的不断前进,教育公正公平的实现逐渐成为当今时代所要面临的课题。本文从政治学的角度反思与审视我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变迁以及完善过程,并将政治学理论中的公民资格理论、协商民主理论与公共服务理论对高考制度的改革进行阐释与评价,从而找出可以真正实现高考公正的相关理论体系,旨在为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供科学的思维模式与实际的借鉴价值。【关键词】高考制度改革政治学理论社会公平【中图分类号】G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15)02-0094-02第18卷第2期2015年4月宿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Vol.18,No.2Apr.201594DOI:10.13985/ki.34-1227/c.2015.02.035(下转第102页)式,其旨在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从而达成公民在社会中的普遍共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协商是一种社会性的联合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实现多方之间理性的交换。而协商民主则是建立在理性成功交换基础上的一种决策模式,其主要特性表现为合法性、理性与包容性。虽然上述三种观点难以形成统一意见,但在精神意蕴与运行范式等方面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协商民主的政治参与与理性对话都可以使权利制度的执行更加规范、合理,同时确保出台的政策更加人性化。改革开放以来,高考制度一直受到外界的责难与谩骂,但随着高考制度的深入推进,其涉及到的利益层面也越来越多,可谓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制度改革。因此,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需要搭建一个科学的机制平台,使不同利益主体将自身的利益诉求充分表达出来,在相互尊重与平等中进行辩论、对话及听证,从而为高考制度改革利益的代表性提供保障,使其改革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各方利益的不同偏好,最终确保高考制度改革具有利益相关者的普遍共识。5就目前而言,定期举办与高考改革有关的记者招待会、信息发布会以及政策听证会等会议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家长、学生表达意见与参与平等交流,还能够使他们发表的观点与看法得到充分的讨论,从而使高考制度改革更加具有公正性、平等性。同时,在广泛征求民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高考政策的制定,必将使决策的过程及结果更加有效、科学,并能够有效协调与分配个人利益、公共利益体育政府利益,以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最终使高考制度的改革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6除此之外,通过网络等新媒体进行高考制度改革以及高考信息的及时发布,并就难点问题、热点话题等广泛征求民众意见以及展开及时的讨论与互动,使其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制度性的安排。在致力于打造公平公正的高考制度、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参与制度决策的各方主体可以形成倡导联盟、政策社群以及议题网络,并积极通过政府构建的用于表达言论的机制平台,从而形成科学的协商辩论制度,最终保证高考制度改革方案的拟定与出台更具人性化、科学化、全面化。三、以“公共服务理论”反思高考制度改革众所周知,政府的特质是服务性与公共性,这也决定了其开展公共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也就是所谓的“政府的本质是具有公共权力的机构,其所有的行为都是为公众谋福利”。也正是为了寻求公众利益最大化、实现公共目的与要求,政府的公共服务价值观与公共利益价值观才会成为政府服务的最新内涵。从公共事务视角分析,高考制度改革及完善的终极价值应当是公共服务理念,因此在进行制度设计与安排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将其与传统意义上只为追求强行管理与控制的价值实践区分开来。就目前而言,由于高考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体制性缺陷,因而其运行的效率比较低下,并且在运行时各个环节的缺陷也会逐渐暴露出来,甚至导致高考制度成为某些利益群体谋取暴利的工具。7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考定成败”的思想使当前我国高考制度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暴露出功利化的特点,而广大学子也是在这种不正确的价值取向的驱使下,其自我发展逐渐变得畸形、片面。现阶段教育外部与内部环境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随着全国高校招生选择权不断强化,家庭及靠身本人的维权意识也在此过程中不断被强化。8因此,如何在考生、高校、公共利益以及招生办的合法权益之间开辟出一条有效科学管理机制,同时能够有效维护高考的公正公平是当前高考制度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新公共服务理念却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创设出这样的逻辑:通过对传统公共行政理念的反思以及对新公共服务理念的审视之后,新公共利益价值观已经成为考生、学校、政府之间重新构筑利益平衡关系的全新出发点,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就现阶段高考运行机制而言,高考制度应当从高校输送与选拔人才逐渐过渡转变为向社会提供人力资源优化及服务社会的工具。为此,各高等院校应当以新公共服务理念为向导,将其作为高考制度创新与变革的重要治理依据。并将为考生服务的新价值内涵作为优秀学生选拔与高考录选的运行依据。具体来说,政府应当继续实行全国统一的分省命题考试制度,全面做好分步实施与统筹规划的工作,使高考制度的推行更加适应各省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下做到考试的公正公平,同时积极探索多样化录取、多元化人才选拔的创新模式,将考生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并充分尊重与满足每位考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还要对高考方案及政策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设计与规划,做到公平公正的同时兼顾各方的利益。在确立权利保护与权力监督的前提下,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协调多方利益以及统筹招生各个环节的新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法,并将保障考生利益与规范高考制度上升到法律的层次。此外,高校应当在推进法律监督与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切实履行招生自主权,将其牵涉的具体程度及范围,以及如何有效使用与执行招生自主权进行科学的试验与探索,努力构建出一套高效、公平、科学的服务机制与人才选拔制度。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与合力的决策实施,可以使公共价值与公共服务理念成为贯穿在整个高考制度体系的基本内涵,实现法律与权力的制度渗透,从而构建处基于法律观念、权力观念之上的服务价值基础体系。而这种基础性的体系正是现阶段高考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关键逻辑起点。结语:高考制度改革是一项受到广泛关注、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对我国人才的培养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为此,有关学者及教育工作者应当遵循慎重与循序渐进的原则思考高考制度改革的未来走向,并且科学运用政治学理论对高考制度改革进行反思,在平衡与协调考生、高校、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确保我国推行的高考制度更加人性化、社会化以及科学化。参考文献:1沈丽华教育公平视角下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路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2010,06:83852齐明明渐进式制度变迁视角下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路径分析J教育与考试,2013,06:510徐慧峰:有关高考制度改革的政治学思考95(上接第95页)3许丽平,张万朋从恢复高考30年来的关键词审视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对30年来高考及其相关重大改革的盘点与思考J湖北招生考试,2007,08:24284姚松我国异地高考制度变迁路径演进与创新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3,06:39425陈海利教育公平视阈下高考评价制度改革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3,09:2123376杨文彬基于平等与效率统一的高考制度改革探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9,02:1718737汤颖,陈国群新课程教学评价视界下高考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03:8788948李峻高考制度变革的新思路从利益博弈到利益均衡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2:7780233手机依赖与基本心理需要的逐步回归分析为进一步了解手机依赖与基本心理需要之间的关系,以手机依赖总分为因变量,把基本心理需要中关系需要、胜任需要、自主需要三个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数据表明(见表4),三个因子均进入方程,对手机依赖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三个因子能解释132的变异量。表4手机依赖与基本心理需要各因子逐步回归分析结果3讨论31手机依赖的检出情况本次研究共筛选出有手机依赖倾向的大学生87名,占总人数的174。随着手机功能的丰富,大学生中出现手机依赖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应引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32不同性别专业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不同性别、专业大学生在手机逃避性上,理科专业学生要高于文科专业学,逃避性是指用手机回避现实中的问题。理科生学业繁重再加上理科生本身人格特质使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因此导致他们更倾向于用手机来逃避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当前手机不仅限于打电话,还具有上网、社交、娱乐等功能,一方面由于男生对新科技更有兴趣,另一方面男生更喜欢通过网络或者手机自由宣泄自己的情绪,因此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手机依赖。33手机依赖与基本心理需要的关系研究发现,具有手机依赖倾向的大学生在基本心理需求总分及三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非手机依赖倾向的大学生,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基本心理需求关系紧密。黄海军发现用户需求和手机依赖行为之间存在关联,娱乐需求、网络社交都能预测手机依赖。所以,当大学生心理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手机如果能满足这种需求,就会导致手机依赖。手机依赖与基本心理需求存在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基本心理需要能有效地预测手机依赖。这与黄林娟的发现一致,放松、娱乐等心理需求对手机依赖和功能损害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Deci和Ryan等人认为基本心理需要是生命成长、健康、完满的基础。当外界环境时基本心理需要受挫,就会产生防御机制,寻求满足。万晶晶等人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大学生存在心理补偿机制,在现实中心理需求缺失越多,那么就更容易形成网瘾。这说明大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在现实中满足程度越高,形成手机依赖的可能性就越小。如果能使大学生在满足心理需求,能更好的预防手机依赖。4结论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存在上升趋势,大学生在手机依赖中的逃避性维度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基本心理需求可以有效地预测手机依赖。参考文献:1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2):1381392黄海,周春燕,余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13,34(9):107410763刘红,王洪礼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66694邓林园,方晓义等,大学生心理需求及其满足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2,35(1)1231285杨晓峰大学生网络使用网络成瘾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6黄海军大学生手机依赖需求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44:15197黄林娟,林丹华,中学生手机心理需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5):35402015年4月第18卷第2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102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