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实验 失血性休克及其恢复
一、实验目的
复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家兔在失血性休克时的表现及微循环变化,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生机制。了解失血性休克及其抢救。
二、实验材料
家兔2.6kg 血压换能器、生物信号采集系统、注射器、氨基甲酸乙酯、生理盐水、微循环灌流器、肝素
三、实验方法
1、系统连接及参数设定 启动RM6240系统,在“实验”菜单中选择“动脉血压的神经调节”,观测血压变化
2、麻醉手术 家兔称重,按5ml/kg体重剂量由耳缘静脉注射氨基甲酸乙酯。共注射18ml。将麻醉后的家兔仰卧位固定在兔台上,寻找左右颈总动脉及左颈总静脉。实行动脉和静脉插管术。左颈总动脉连接血压换能器,左颈总静脉连接生理盐水输液器,调整输液至5~10滴/分。右颈总动脉连接已经肝素化的50ml注射器。
3、少量放血 打开右颈总动脉的动脉夹,缓慢抽血,观察10分钟的心律、血压、呼吸的变化。
4、大量放血 在少量放血10分钟后,按14~18ml/kg体重的量放血。放血时间约10分钟,使动脉血压维持在1.5kpa左右。如血压回升,继续放血。
5、失血性休克抢救 将注射器内的血液注入右颈总静脉。输血后观察血压、心律、呼吸的变化。然后再输入生理盐水(60~100滴/分)进行抢救,直至各项生理指标恢复正常。
四、实验观察
1、放血前家兔的血压、呼吸、心率
2、记录少量放血时的10分钟内以上指标
3、记录大放血10分钟内以上指标
4、输血输液后的以上指标
五、实验结果
第一次少量放血时,血压明显下降,随后在自身稳态调节下呈波动回升.第二次大量放血时,血压下降幅度明显,也呈波动回升,但整体上趋于稳定值,在放血后阶段血压不再回升.输血后血压迅速上升,接近正常值.输液对血压影响不大.
六、实验讨论
1、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循环障碍,使全身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导致细胞损伤,各重要器官发生严重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当机体失血量少于全身血量的10%时,机体可通过自身的代偿功能使血压和组织灌流量保持基本正常,当机体快速失血超过总血量的20%左右,血容量急剧减少,静脉回流不足,心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加之压力感受器性反射活动减弱,引起交感神经强烈兴奋,外周血管收缩,组织有效血液灌流量不足而发生休克。
2、补充血容量是提高心输出量和改善组织灌流的基本措施。输血输液时应注意,需多少补多少。过多过快的输血会导致机体的紊乱。
3、在失血时,血压是呈波动性下降,说明家兔本身在进行血压调节,维持正常血压。此时发生了微循环代偿——自身输血:肝脾血管收缩,减少血管床容量,增加回心血量。自身输液:前阻力大于后阻力,导致毛细血管中流体静脉压下降,促使组织液回流进入血管,增加回心血量。
七、实验结论
当少量失血和大放血时,血压降低并出现休克,微循环代偿。及时输回原血和输液,可以有效缓解休克,使血压上升
八、参考文献
《机能学实验教程》(第二版)主编:陆源 林国华 杨午鸣
《病理生理学应试向导》 主审:商战平 主编:池良杰 于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