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修改.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256966 上传时间:2025-07-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1.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修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修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2010学年高二历史选修改革史学案 编号:04 使用时间:2010、3、12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学 案 装 订 线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导学案 编写人:贾江虹 高岩 审核人:刘海霞 审批人: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课前依据问题引导,预习自学课本内容,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力争全部掌握。 2.结合自学基础知识,画出知识树,形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为选做题,C层可不做。 【学习目标】 1、牢固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 2、通过合作探究,比较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措施和作用,提高历史比较分析能力; 3、激情学习,享受成功;并体会孝文帝改革对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所起的巨大作用。 【问题引导】 一、改革的背景 1、前提: 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北方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必要性:①北魏统一后,各民族相互 的历史趋势出现; ②鲜卑族社会发展水平比较 ; ③鲜卑族实行 政策和对百姓巧取豪夺,激化社会矛盾。 3、可能性:①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文化的冯太后掌握实权; ②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4、目的:为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 。 二、改革的内容 1、实行均田制 (1)前提:政府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 (2)内容:①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 ②农民向政府交纳 ,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作用:①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 ,有利于国家 征收 和征发 。 ②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补充) (4)地位:对后世影响最深远;具有开创性;加速封建化的根本措施。 2、实行三长制--北魏基层行政组织 (1)原因:①宗主督护制的推行造成地方割据势力; ②隐冒户籍,逃避赋税,影响国家税收。 (2)内容:①设邻长、里长、党长,合称 。 ②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3)作用: ①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 ,改变了隐瞒户籍状况; ②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 的加强; ③配合了均田制的实行,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补充) 3、整顿吏治: (1)原因:①吏治混乱,贪污严重。 ②影响财政收入,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2)措施:①制定俸禄制度。 ②任期考核制:地方官吏的任期,按照政绩的好坏来决定。 (3)作用:①吏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 ②赋役负担减轻,使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4、迁都洛阳: (1)原因:①经济上: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需要; ②政治上: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小字) ③地理上:平城地处偏僻,北魏政权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 ④军事上:强敌柔然逐渐强大起来,对北魏构成了威胁; ⑤洛阳的优势条件: 。 (2)目的:为了接受 ,加强对 的控制 (3)措施: 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从 出发,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洛阳。 (4)作用:①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②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 ,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措施:①改穿汉服 ②改用汉姓 ③提倡与汉族通婚 ④改说汉语 ⑤改行汉制 (2)影响: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三、改革的实质: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是推动社会转型的全 面改革。(补充) 四、影响: 1、对北魏社会: 经济上:促进了北魏社会发展,北方出现繁荣景象。 政治上:加速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2、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五.成功原因: 1、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2、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问题导引 1、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存在着哪几对尖锐矛盾?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均田制下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3、课本第28页思考题: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4、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 【难点阐释】 1、封建化:是指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的转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 2、民族融合: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主要几种形式:一、民族迁徙,指东汉以来周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二、友好交往,指北方各族逐渐改变以前的游牧生活,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也学到了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济。三、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友谊。四、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融合的作用。五、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融合。 3、宗主督护制:北魏初期各地豪强地主聚族而居,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占据有利地势筑坞立堡,割据一方,这些豪强地主称为宗主,坞堡里的农民向坞堡主交纳地租,承担劳役和兵役。宗主在地方上拥有强大的势力和政治经济权利,并为政府收纳地方租税,征发兵役、徭役。这种宗主督护制有许多弊端,宗主往往隐瞒户籍借此逃避赋役。 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线索: 南朝:宋、齐、梁、陈 北朝:北魏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东晋 十六国 魏蜀吴 隋朝 西晋 东汉 【合作探究】 1、均田制是什么性质的土地制度?在封建社会有哪几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回顾经济史,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了,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考察对历史知识的评价能力) 【知识运用】(考察对基础知识点的识记能力) 1. 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 A阶级矛盾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 D鲜卑族内部矛盾 2. 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 A郡县制 B县制 C宗主督护制 D三长制 3.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势的实质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办奴隶制经济形式D半畜半牧农业经济形式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的统治 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下列哪种历史现象为相互促进关系( ) A长期分裂 B民族融合 C统一北方 D阶级矛盾 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条件是( )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融合 ③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 A学习汉族先进制度 B减少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C躲避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 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8.“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哪次改革的描述?( ) A大化改新 B商鞅变法 C忽必烈改革 D孝文帝改革 9.北魏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掌握、支配大量土地 B北方各族掌握了农耕技术 C政府减少财政收入 D地主停止土地兼并 10.三长制实行的效果是( ) ①许多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②北魏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 ③巩固了中央集权 ④有利于徭役、兵役的征发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1.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 ) A减轻农民的负担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巩固北魏的统治 【学后反思】 第1页 共4页 第2页 共4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