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255256 上传时间:2025-07-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6.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案例 课 题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授课人 :曾宪华 学 校 : 新邵县坪上镇洪溪学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1、激情引入→提出问题→学习探究→巩固新知→综合运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学习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能力。 2、反复地阅读文章,理解文意是学习成功的关键,通过阅读使学生在“兴中启”,在“趣中探”,从而丰富他们对优美语言的感知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社会,学习借鉴古人的进步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2、注意本文骈散相间的写法,学会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有层次、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文言文,侧重阅读,要反复读,熟读成诵;在内容探究上,要学生分析作者写景的目的,从而领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抓住富春江水的绮丽多姿这个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三) 【教学难点】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对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和思想。 (四)【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放在本单元学习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自读课文、自学讨论、合作交流,理解作者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握主旨。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五)【媒体设计】   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也有助于学生想象。 (六)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3、精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4、回味迁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多媒体展示: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 2、简介文体和作者 文体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的体裁有说、铭,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言体裁“骈文”。 (回忆学过的文言体裁:说、铭,简单了解文言体裁“骈文”。)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又称“四六文”。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 (了解作者吴均)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指导学生朗读,读准音,通文意。 (教师对于疑难问题及时解答,如“东西”“ 夹岸”“泠泠”等的解释。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疏通文意。) 2、通过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通过联想,领悟语言的美。 美景配美文: 山川美景在文人笔下恣情挥洒,请看图片联想文章语句。 (运用多媒体听配乐朗诵,在音乐和图片的帮助下,认真体会作者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精读细品,分析内容,把握主旨。 1、指导学生默读文章,思考:你能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特点进行概括性描写的句子吗? (学生讨论、总结: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教师小结:作者在第一段中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为自己对富春江风光的高度概括和由衷的赞叹,并作“文眼”统领全篇,开头第一段从结构上看属于总写,为下文内容的进一步展开埋下了伏笔。 2、既然“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统领全篇,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具体描绘富春江水“奇”“异”的景色特点呢? (学生讨论、小结:水,分别表现了它的清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山的奇异主要表现在树多、山高、景美三个方面;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采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正面和侧面两个不同的角度突出了“异水”的清澈透明特点,然后采用同样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异水”的湍急奔腾的气势。) 教师总结: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对水进行描写,分前后两个层次来描写水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丰富了富春江水的特色。这样写能显示作者感情色彩的变化,场面变化和文章节奏的变化。作者用他的妙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 3、在描写了异水之后,作者又是如何抓住山“奇”来描写的呢? (学生讨论、小结:在写山时文章逐层展开,多角度的分别描写了群山、树木,以及其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特别是突出了它们的声音;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描写中除了运用多种修辞外,还从视觉、听觉角度来描绘各种景色,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了生命活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强烈的生命节奏。作者在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时,各种声音仿佛是交织成优美的山林交响曲。山林变成了美好的音乐世界,表面上似乎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可以由学生讨论明确:这种方法叫“以动衬静”)最后四句写景,表现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前文“寒树”写出了枝繁叶茂,给人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 4、再读本段,思考: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那么大家能否说一说作者通过写景究竟要抒发怎样的情感呢?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句子表现出来? (学生讨论、小结:从全文看,作者表现了他对大自然优美景色由衷的赞美。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句子;作者触景生情,不仅用富春江的幽静安闲和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并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归纳总结: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行船游江的真实感受出发,极力刻画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山水景色,以鲜明生动的笔墨描绘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明确本文中心,学生齐读句子,领会文章主旨。) 四、指导学生再读,细细品味文章写作特点。 (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体会 归纳小结:本文的写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角度多变,表现手法多样。使形象生动丰满,立体感特别强,尤其景物的动静对比描写突出。 2、笔法灵活,构想巧妙。作者先总后分,全文以情驭景,以景生情,挥洒自如,虽然全文没有一处写人,但是使读的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 3、语言清新流畅,精于锤炼。本文是骈文,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句式整齐、充满了音乐美,不愧为山水游记中的上乘作品。(可以联系郦道元的《三峡》) (二)指导学生背诵,比较阅读,回味迁移。 比较阅读本文和郦道元的《三峡》文章,再次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和文章主旨。 五、文章总结 本文构思别具一格,描写形神兼备,动静互见,虚实相生,行文骈散相间,语言生动优美,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实为一篇优美隽永的写景散文,不仅给我们美的享受,还为我们学习景物描写提供了范本。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新邵县坪上镇洪溪学校 曾宪华   以前,我上文言文时,一般是按照下列流程上的: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范读课文,教学生字词,翻译课文,处理练习。从教学的时间来看,翻译课文占去近一半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多,可谓辛苦,学生无动于衷也多。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做了很多努力,现在算是找到了一点喜悦。    我现在教《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没有花以前那么多时间去翻译课文了,我把以前翻译课文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文。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范读了课文,让学生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完成下面几个问题:1、课文紧紧围绕哪两句话来展开的,请从课文中找出这两句。2、课文着重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哪些是描写山“奇”的,哪些是描写水“异”的?3、想想自己身边的山和水,与课文中描写的山和水作一比较,是否真如作者所说的“独绝”?接下来,我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有“总分”“总分总”“分总”等,这篇文章是按照哪种结构方式来行文的?最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学生划出课文中的这些语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体会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堂课下来,学生都在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脑,没有人开小差。上完了这篇课文,我没有一句句的教学生翻译,但学生却能翻译了。我感觉这堂课很成功,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这堂课的成功,有两方面的原因让我这样去尝试的: 1、 学校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我们组老师就讨论研究文言文如何教学能让学生喜欢,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家都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翻译课文,学生只是了解这篇课文的大概意思。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不知道。别的文言文,学生拿到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啰。于是,我便有将文言文教学中的翻译课文的时间解放出来的想法。 2、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在文章导入部分,采用画面、音乐加诗文句的形式来设置情境;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声色结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注重朗读。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应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尽量做到熟读成诵。《与朱元思书》最经典处在于,作者描写景物生动形象,作者把富春江两岸如诗如画的美景准确描摹出来了;文章的语言极精炼、有韵味。可以通过对本文的朗诵,让同学们深入感受到祖国语言之美,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教师能通过听读、自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即四六句、对偶,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4、小组合作。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工具书的辅助,便于开展小组合作,调动学习主体的热情。再适当教以方法,开展以小组讨论、竞赛等形式,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便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