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品味语言
茂名市启源中学 张 杰
教学目的:
1. 掌握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赏析角度;
2. 掌握解题思路;
3. 掌握规范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掌握解题思路及掌握规范答题技巧。
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句子的语境去理解词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 课程标准要求
1、 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在上下文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 了解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八种常用修辞,理解其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二、考点归纳
1、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
2、赏析重要语句(段)的作用
三、例句探讨
(一)没有修辞的词语
①我似乎打了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故乡》
②沙宁老师被捕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集中营的课堂》
③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品味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明确:①“厚障壁”原来指很厚的墙壁,在本文中却是指由于所谓的“身份”和“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这里指“我”与儿时的好朋友闰土之间已经有了很深的隔阂了。
②“一惊”描写了赛夫得知沙宁被捕后震惊的神态,表现赛夫为地下组织遭破坏后如何完成任务的担忧。
③文段中用了“扫”、“撒”、“牵”等一系列动词,准确传神地描绘出捕鸟全过程,表现了儿童爱玩的心理以及对童年生活的喜爱之情。
归纳一:解题技巧:
1、词语本身的含义;
2、把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在当前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词不离句)
3、词语的感情色彩。
4、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答题格式:
动词:生动表现出人(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xx事物xx情态),表现了人物的xx心情。
(二)带有修辞的句子
① (白桦林)它既不像苍松那样喜欢站在山头炫耀,也不像垂柳那样爱好偎依湖畔弄情。
先列出三种有不同缺陷的答案,让学生来分析缺陷所在。
最后老师归纳出标准的答案:
明确:本句用了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白桦林的谦虚、朴素、文静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白桦林的喜爱之情。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明确:从触觉和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的风描写得形象至极,写出了春风柔和、清新的特点,更有感染力。
归纳二:
四个要求:
1、指出描写角度(正面、侧面,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或修辞;
2、运用修辞的总体效果(生动形象......);
3、结合具体的语境;
4、结合人物感情。
参考格式:本句采用了 x x 修辞手法, x x 地描写了
x x 情状(或特点等),从而表现了 x x 之情(或特点等)。
四、 学生练习。
1、 发堂上练习让学生完成,可以小组合作讨论。
2、 小组代表在堂上发表见解。
五、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对中考文本类阅读的如何品味语言的专题进行了学习,在完成这类题目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并注意感情色彩方面的倾向。总之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千万不能“断章取义”。
六、 布置作业。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