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解析.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1123562 上传时间:2024-04-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7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考纲要求] (1)新航路的开辟;(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 [思维导图] [知识主线]  1.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伴随生产力发展及全球侵略扩张逐步形成发展的 (1)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而完成。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也是殖民扩张的过程。在世界市场中,欧美工业化国家是中心,而亚非拉广大国家和地区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2.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 (1)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推动欧洲人走向海洋,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2)荷兰、英国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爆发于英国,以蒸汽机广泛应用为标志,伴随在世界范围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殖民活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端于德国、美国,核心成果是电力、内燃机、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伴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及瓜分世界狂潮的出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考点一 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初现 核心词:“商业危机”、“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资本原始积累”、世界市场雏形 1. 四大因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是根本原因,对香料、黄金的追求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带来欧洲人的寻金热;商路不畅是新航路开辟的又一重要原因;人文主义的鼓舞和传播宗教的狂热为其提供了精神动力。 2. 三个条件: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增加。 3. 两个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 4. 三条航路:由欧洲到达亚洲(印度);从欧洲前往美洲;环球航行。 5. 四个人物: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 6. 五点影响 (1)对欧洲: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对美洲: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但是,美洲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对非洲:罪恶的奴隶贸易由此开始。 (4)对亚洲:白银大量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对世界:人类从各民族相对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地域性历史逐步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特别强调 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考点二 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拓展 1.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1)荷兰:①特点: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香料贸易。②结果:17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2)英国:①过程:17世纪,进行商业战争,打败对手;18世纪下半叶,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②方式:殖民战争、海外贸易、政府鼓励海盗劫掠;以“三角贸易”形式进行黑奴贸易。 2. 影响 (1)对世界: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2)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资本积累。 (3)对殖民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落后;但也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考点三 两次工业革命 1.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②资金:殖民掠夺等资本原始积累。③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2)成就 ①纺织机器: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②动力机器: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③交通工具:英国人史蒂芬孙制造出蒸汽机车。 (3)影响 ①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②生产方式:确立了工厂制。③阶级结构: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④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美列强成为机器工业生产中心,亚、非、拉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 2.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条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2)成就 ①电力的应用: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同时,电动机也被制造出来。②新交通工具: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燃机问世,随后汽车和飞机相继问世。③石油化工:提炼多种化学合成材料。 (3)影响 ①生产力: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②生产方式:出现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③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 1. 新航路开辟不是人类各地文明交流的开始。新航路开辟前,各地之间就有交流,如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亚洲与美洲大陆的联系。 ( √ ) 2. 完成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船队,而非麦哲伦本人,因为他在菲律宾群岛土著的内部冲突中被当地人杀死了。 ( √ ) 3. 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直接作用的是“价格革命”。 ( × ) 点拨 对世界市场开辟联系密切的是“商业革命”。 4.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物价上涨,最高兴的是新兴工商业阶层和封建地主阶级。 ( × ) 点拨 地主阶级是物价上涨的受损群众。 5. 殖民扩张与掠夺不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唯一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人口的迁徙也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 ( √ ) 6. 英荷战争的性质是争夺世界市场的商业战争、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战争。( √ ) 7. 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在16世纪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7世纪是荷兰,在18世纪是英国。 ( √ ) 8. 英国最终获得殖民霸主地位,因为其资本主义制度优于西班牙封建制度,工业生产经济强于荷兰商业运输经济,工业生产程度发达使国力强于法国的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力。 ( √ ) 9.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是英国和德国。 ( × ) 点拨 英国与美、德才分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10.垄断组织出现的社会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上。 ( √ ) 1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造成石油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内燃机的发明及应用。 ( × ) 点拨 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 1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出现的原因是新兴工业部门要求大规模集中生产。( √ ) 13.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新型交通工具是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新型交通工具是汽车、飞机。 ( √ ) 14.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 ) 15.从生产力变革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先后经历了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 √ ) 16.从生态史观看,工业革命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破坏;从社会史观看,则带来了阶级对立、贫富两极分化的弊端;从全球史观看,则加速了世界市场形成的步伐及近代化在全球的扩展。 ( √ ) 考向一 多元史观分析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 典例1 (2013·安徽高考)“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映了 (  ) A.天主教的传播 B.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C.罗马帝国的扩张 D.“日不落帝国”形成 知识定位 图片信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 图片解读 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图片的含义。公元1年的地图反映了世界是孤立的、分散的。1500年的地图反映了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地区。1600年和1800年的地图反映了随着殖民扩张,西方人眼中的世界越来越大。故选B项。 答案 B 运用多种史观分析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的影响 1. 从革命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的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亚非拉地区的人们反抗其殖民扩张与掠夺具有正义性。 2. 从全球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加强,殖民扩张是通往世界各地的重要途径,世界逐渐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并得以拓展。 3. 从文明史观看,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4. 从现代化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通过殖民扩张进行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 5. 从社会史观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交流加强,各种物品交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考向二 从大国崛起兴衰视角审视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国际关系 典例2 (2013·福建高考)图一、二、三是关于纽约得名后英荷关系的漫画。其突出反映了 (  ) A.英荷争当世界霸主 B.英国想方设法压制荷兰 C.荷兰不满英国制裁 D.荷兰想独霸贸易市场 知识定位 殖民争夺——《航海条例》——大国兴衰 调动知识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漫画的信息。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这个条例遭到荷兰的强烈反对,双方爆发了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漫画显示英国限制荷兰的贸易范围,并非荷兰与英国争霸、独霸贸易市场,排除A、D两项;C项虽然符合史实,但没有体现漫画的中心内容(英国压制荷兰)。 答案 B 图片类试题审题中的“四审、三判、二补” 1. 对图片要“四审”:一审图片所反映的时间和空间,准确界定答题范围;二审图片所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明确定位答题方向;三审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四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确定各图片与题干的关系类别。 2. 对被选项要“三判”:一是判定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排除与之相悖的选项;二是判定各被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与题干要求不符的选项;三是判定各被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 3. 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一是要以图补文,因为有些信息在文字中交代的不明确,却在图片中给出了补充,这可能是判读信息的关键所在;二是要以文补图,这是图片题最主要的一种信息提供方式,因为大多数图片不可能全面地展示相关信息,这就需要通过题干文字或图片名称来给予补充说明,这是判读信息最不该忽视的地方。通过图文信息的互补,提炼出完整的考查信息,以准确解答。 大国兴衰更替 由于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程度和速度不同,原有的工商业基础及世界航路转移所造成的影响不一致,导致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各具特点,这就决定了在争霸战争中的胜负。 (1)西班牙虽然最早走上殖民扩张道路,但其殖民掠夺来的财富并未转化为资本,因而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2)荷兰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成为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其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够充分,对外贸易较工业占优势,从而成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弱点。 (3)法国资本主义在18世纪发展较快,成为欧洲大陆最发达的国家,但其经济发展受到落后的生产关系的严重阻碍。 (4)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控制了殖民霸权,长期占据世界市场主导地位。 (5)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英美共同主导世界市场。 (6)二战后,欧洲的英法遭到削弱,美国取得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并主导世界市场。 (7)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霸主地位动摇,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考向三 关注重要概念 典例3 (2013·江苏高考)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  )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知识定位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价格革命——概念内涵 解题关键点 准确理解“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的内涵。 调动知识 黄金的大量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的黄金贬值,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新兴资产阶级的实力上升,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1)价格革命的表现: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 (2)商业革命的表现:世界市场的拓展、商品种类的增多、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商业强国的崛起,开始出现全球性的经济关系,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处于中心地位的是西欧。 考向四 用通史观念审视工业革命的影响 典例4 (2013·天津高考)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  ) A.新航路开辟 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知识定位 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工业革命 辨析选项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信息“1820年”“此前300年”。A项新航路开辟是在15~16世纪;B项西方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新航路的开辟是同时进行的;D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建立是在19世纪中期,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此时世界经济重心逐渐转向欧洲,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以通史视角审视工业革命的影响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社会结构 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了国家政权 政治制度 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巩固 法德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国际共运 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 国际共运新特点;列宁主义诞生 国际格局 西欧成为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英国确立世界霸权,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 美、德等工业国冲击了英国的霸权,但欧洲仍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东方完全从属于西方 殖民扩张 武力扩张;商品输出;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文学艺术 现实主义文学、绘画、音乐艺术 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艺术 考向五 从社会史观的视角透视重大历史现象 典例5 (2013·山东高考)美国杜邦公司的历史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片断一 初创 1802年,从法国购进机器,在特拉华州的威尔明顿市郊创建了火药厂,生产黑色火药。不久,法国订单便源源不断到来。 1805年,美国军方宣布,其所需火药将全部由杜邦火药厂生产。 片断二 发展 1902年,建立东部实验室,它是美国最早的工业实验室之一。 1903年,建立中央实验站,并利用其在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生产清漆和其它非炸药类产品。 片断三 转型 1920年,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 1922~1925年,研发出快干型耐磨亮漆,用于汽车生产;制造出成本低廉且耐用的塑胶产品。 1929~1943年,发明尼龙;研制出可用于音像磁带、雨衣、不粘锅等产品的新型涂料。 1958年,成立公司国际部。此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 ——据胡国成《美国现代化工之父——杜邦》等 (1)据片断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杜邦火药厂初创时期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 (2)据片断二,指出杜邦公司的发展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哪些特点。 (3)据片断三,概括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说明其历史背景。 知识定位 杜邦公司发展转型——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能力要求 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及概括归纳能力。 材料解读 (1)问的“有利条件”根据材料“1802年,从法国购进机器……”“1805年,美国军方宣布……”归纳概括。(2)问根据材料“1902年,建立东部实验室”可知,这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特点;“利用其在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生产清漆”体现了化学工业的兴起。(3)问从材料中“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可知是关闭军用企业;从“研发出快干型耐磨亮漆,用于汽车生产……”可知是转向民用生产;从“成立公司国际部……”可知是扩大海外市场。“历史背景”从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和美国的国情方面回答。 答案 (1)利用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契机,采用机器生产;当时战争不断,火药市场广阔(若从殖民扩张或美国西部开发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 (3)①由军用生产为主转向民用生产为主(或由火药生产为主转向化工行业的多个领域)。 原因:一战后,出现了和平局面;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 ②扩大海外市场,增加海外投资。 原因: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三大角度一网打尽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1. 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这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或启发。 2. 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 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便将材料与课本联系在一起了,解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还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3. 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 读材料时要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的重要信息,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押题1 (立意:历史意识——社会转型) 关注时代特征,是把握历史的核心。如果把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其最基本的特征是 (  ) A.在动荡中进入中世纪 B.在演变中走出中世纪 C.在革命中实现民主化 D.在变革中实践工业化 答案 B 解析 15~16世纪发生的历史事件主要有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近代科技发展、人文主义传播、世界市场出现,这都意味着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即走出中世纪,故答案为B。 押题2 (立意:运用新材料信息——物质文明与欧洲疆界) 布罗代尔在《15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的(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  ) A.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B.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C.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D.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答案 C 解析 由“物质文明”、“资本主义”等信息,可知考查与经济发展有关,由“地理大发现”、“挪动疆界”等信息可知与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有关,二者结合,只有C项符合要求。 押题3 (立意:史观——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差异)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 A.政权发生更替 B.社会形态转变 C.国力对比变化 D.文化途径迥异 答案 B 解析 中国明朝被清朝取代,依然是封建王朝;而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两者在社会形态转变上存在本质区别,故B项符合题意。 押题4 (立意:历史意识——大国崛起) 《怎样做大国》指出:“以粗略的线条勾勒现代金融市场,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这一发展轨迹 (  ) A.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B.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 C.始终受益于殖民扩张 D.最终改变了欧洲的传统地位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三个金融中心”分别出现于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18世纪工业革命、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A、B、C三个备选项均不能同时符合时间阶段信息,故答案选D。 押题5 (立意:主干知识——经济政策、经济观念演变) 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  ) A.国家实行奖励对外贸易的政策 B.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经分析A项属于各国都采用的政策,故应该排除;B项属于荷兰,也应该排除;D项属于美国,应排除;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 押题6 (立意:辩证思维——全球化的利弊认识) “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是 (  ) A.病菌是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的第一“杀手” B.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C.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 D.全世界都要加强对“流行疾病”的防控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时注意关键词“从世界发展趋势”。“世界发展趋势”指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题干材料信息表明的是该趋势的负面影响,故选B。 押题7 (立意:全面提取材料信息)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同时期各国GDP数据占世界比重统计 国家 时间 中国 美国 英国 日本 1820年 32.9% 1.8% 9.5% 3% 1900年 6% 23.6% 18.5% 2.4% 材料二 近30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速达9.8%,这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中国GDP总量达51.93万亿人民币,据联合国2013年7月3日报告,在世界全球增速平均2.3%情况下,中国2013年增速仍达8.5%。 ——数字中国网(2013-7-11)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GDP出现的变化? (2)在20世纪初,为什么英美GDP能大幅超越中国?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经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分析原因。 答案 (1)变化:由1820年的世界第一,到1900年大幅落后于英美新兴国家。 (2)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工业革命,近代科技进步,殖民扩张与掠夺,海外贸易。 (3)高速增长、总量居世界第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多边)贸易。 一、选择题 题点1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 1. “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主要是由于 (  ) A.在此以前未出现著述世界历史的史学家 B.其探险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联系 C.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 D.其探险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答案 B 解析 将三位航海家的活动与“全球性历史”相联系,意在强调新航路开辟对世界联系加强的贡献,故B项正确。 2. (2013·金华模拟)欧洲一史学家提出:“1500年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到1500年左右,它却成为了一座桥梁、一个启程点”。从这一变化中受益的国家不包括 (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意大利 D.英国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了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所以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传统商业中心衰落。 3. “哥伦布发现美洲……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体现的史观有 (  ) ①全球史观 ②革命史观 ③文明史观 ④社会史观 ⑤现代化史观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 B 解析 革命史观强调反抗压迫、剥削的斗争,社会史观更多地强调从社会底层人民的视角研究历史现象,以上这两种观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②④,答案为B。 题点2 荷兰、英国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4. 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了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全球分裂”是指 (  )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 答案 D 解析 殖民掠夺将财富从亚非拉转移到欧美国家并转化为资本,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推动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的贫穷和落后,从这个意义上说,造成了“全球分裂”。 5. 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C.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答案 C 解析 “全球史观”是强调全球各地在联系密切中达到文明共同进步的观点,从这一视角思考,C项正确。 6. “……‘垄断公司’是资本积累的强有力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马克思的这段话重在说明 (  ) A.垄断公司的殖民罪恶 B.早期殖民活动的破坏作用 C.“价格革命”对欧洲的影响 D.殖民扩张对资本主义的推动作用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原始积累。材料指出了殖民扩张导致资本的原始积累,而资本原始积累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材料重在说明殖民扩张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选项A、B、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题点3 蒸汽时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7. 美国学者彭慕兰认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该时期东西方历史背离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B.西方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美洲新大陆的开发 答案 C 解析 在近代造成东西方发展巨大差距的根源是西方开展工业革命及随后对东方的殖民掠夺,比较备选项,C项为决定因素。 8. 据统计: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例,1750年为32.8%,1830年为29.8%,而相应年代的整个欧洲为23.2%和34.2%。其中,中西制造业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 A.数量 B.原料 C.生产目的 D.生产方式 答案 D 解析 1830年正是西方工业革命开展并传播的时期,其制造业已采用机器生产,而中国此时的生产方式仍是手工生产,故选D。 9. 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 (  )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C.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答案 C 解析 “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说明当时英国采取的是重商主义,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到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生产为特征的自由主义思潮兴起,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 题点4 电气时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0.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殖民扩张 B.资本输出 C.文化传播 D.工业革命 答案 D 解析 从1870年以后的40年,欧洲正处于19世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经济繁荣,民主政治完善,是世界工业文明的中心,故答案为D。 11.我国一经济学家指出:“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转入现代增长模式。”这里的“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的“现代增长模式”是指 (  ) ①依靠资本原始积累发展 ②依靠科学技术发展 ③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 ④依靠殖民扩张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19世纪后期”已处在英法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的时代;依靠资本原始积累发展和殖民扩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应是工业革命前的情形。 12.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  ) A.美国经济的崛起 B. 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 D 解析 材料涉及交通、原料、劳动力、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此相关的概念中,只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内涵联系最密切,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3.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世界市场  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答案 (1)答案一: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观点:是偶然的。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二: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是必然的。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若能概括地答出“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即可得分。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三: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应明确答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观点,若不表明观点,只列举理由,本小题最多得一半分。) (2)以欧洲为中心(或“欧洲人的立场”)。(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写作思路示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解析 (1)问要注意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分析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偶然性,要注意必须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展开全面论述。(2)问要深入理解“发现美洲”是站在欧洲立场上,体现出“欧洲中心论”的倾向,而“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是认可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站在全球史观的高度来看待这一文化碰撞的。(3)问要注意树立整体史观,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到环球航行的实现,世界开始连成一体,再到明清时期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碰撞角度,站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角度高度切入,论述要有理有据,立场要鲜明正确。 14.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改变着整个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技与生活 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泰坦尼克号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比如航行过程中不断传输的电报,是利用电流交替地通电和切断产生不同的信号,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目的的新工具;再比如船上的电话、电灯、无线电通讯,都让航海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船和船,船和陆地之间不再遥远。泰坦尼克号在撞上冰山后,就曾利用无线电讯息向周围船只求救。——《纪念泰坦尼克号遇难100周年》 材料二 科技与扩张 “新帝国主义”一词是颇有道理的,因为这种19世纪后期的欧洲扩张就它对殖民地和附属地的影响而言,完全是前所未有的。虽然罗马通过掠夺、通过收集主要以粮食为形式的贡物,简单、直接地剥削其殖民地,但是,它的剥削并不特别地影响殖民地的经济生活和结构。殖民地继续以与过去相同的方式生产几乎同样的粮食和手工艺品。将这种帝国主义与后来侵扰并改造整块整块大陆的那种帝国主义相比,就象将一把铲子与一台蒸汽挖掘机相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科技与全球化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指导之下。 ——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 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中在“泰坦尼克号”上所体现的科技成果,并简述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两种“帝国主义”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改造整块整块大陆”这一论断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体现。 (3)材料三中反映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因素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科技对社会发展的认识。 答案 (1)成果:蒸汽机应用、钢铁工业发展、电力的广泛运用、通讯技术发展。(电灯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