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地理知识与生活中地理常识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123469 上传时间:2024-04-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知识与生活中地理常识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知识与生活中地理常识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知识与生活中地理常识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知识与生活中地理常识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知识与生活中地理常识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中地理知识与生活中地理常识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研究报告西充县晋城中学 刘成 杨治国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就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知识源于生活,地理知识更是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标准基本的理念之一。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1、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

2、我国高中地理教学长期处于低效状态: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高考风向标的导向,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中被视为“小科”、“副科”,地位低下。这种风气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学生不主动、不喜欢,也从不认为学习地理对自己的生活会有帮助,再加上教学手段单一,使得地理教学一时陷入了泥沼之中无法自拔,而地理教师也有着“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怀。“学习对生活中有用地理”的理念一出现,好像一盏明灯给地理教师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这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地理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2、教师坚持学科本位思想,过于重视地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地理教学脱离生活;教师延

3、续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固守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使得学生的地理学习逐渐成为考试的工具,忽视地理学习的实用性,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可持续发展。3、由于地理学科部分内容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知识跨度很大,涉及面又很广,研究对象距离我们比较遥远,有些知识枯燥、抽象难解,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时候会有畏难心理。如“地球和地图”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时,因为地理学习对象尺度广大、距离遥远、地理过程难以直观细查,常常使他们在认识、推理的过程中产生障碍,逐渐产生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降低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从自己

4、的生活体验中感受这些地理现象,就成了地理教师应该着重研究的内容。4、地理课程标准进一步推进和深入,新教材开始广泛使用,它改变了旧教材对地理知识的罗列,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出发,使学生感受地理就在身边,认识到学习地理可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生活、欣赏生活、规划生活,并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而具体的教法实施及细节操作则需要地理教师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基于以上几点因素,本人确立了对该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1、“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建构新的“主客观”统一的知识观,使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学习观,关注和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主体性和发展性是该

5、课题产生的思想基础。2、“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理念以及建构主义理论是该课题的理论依据。3、课程改革的推进、新教材精神内涵的要求以及本人所具备的较丰富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是该课题提出的现实依据。(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约翰杜威首先论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从批判传统教育出发,他明确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杜威认为,在教育成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教育本身也应该是一种美好的生活。因为正是在这种美好生活的过程中,生活扩大并启迪学生的经验,刺激并丰富学生的想象。他强调说:“学校的第一任务是教学生在他发现自己所在

6、的这个世界里生活,理解他在这个世界上分担的责任,使他在适应社会方面有个良好的开端。只有当他把这些事情做得很成功,他才有时间或兴趣去从事纯属智力活动方面的修养。”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的生活过程,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2、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来源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改造。陶行知先生认为杜威的观点只是把社会生活中的东西搬一点到学校里做点缀,就像鸟笼里放上一两根树枝一样。因此陶行知强调指出:“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教育即生活。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要这样的教

7、育才是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面向生活的中学地理教育很有启发,我们要把生活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让中学地理教育处处面向生活。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面向生活的理论启示维果斯基被认为是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维果斯基看来,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重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地位。因此,逐渐形成的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的基本思路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2)

8、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3)注重协作学习,提倡师徒式传授。(4)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让学生自我探索。建构主义的基本思路与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的思路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中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挖掘真实的生活教育资源作为教学情景,指导学生对地理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当前教学体制下面向生活的中学地理教学最应该实现的方式之一。4、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蕴涵的面向生活的教育理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在他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识、同积极的社会活动和劳动活动、同任意选择职业的可能性联系着。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学生不可能永远呆在学校,接受教育者的监督,他们早

9、晚是要走向社会,走向现实生活的,如果没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就无法有计划地安排自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难以抵制不良倾向的侵蚀,其成长过程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他认为在孩子越小的年龄时,越多地把社会的现实情况教给他们,越有助于使其形成永恒的价值观。因而,我们应该使教育贴近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真实的成长。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1、研究目标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知识的学习应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贴近生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新地理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之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化科研为教学,做到在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融

10、入生活实际,使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能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总结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规律,使所取得的成果具有示范性、典型性、指导性,为我校乃至全县开展高中地理新课程教育教学提供借鉴。积极构建基于学校的校本培训及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教学水平的提高。2、研究的主要内容(1)、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 对地理课程中蕴涵的生活实例的进行分析。 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地理的兴趣点的调查与分析。 优化和整合高中教材与校外课程资源中的“生活地理”,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2)、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按新课标的理念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按新课标的理念构建师生互动的激

11、励性评价机制。(3)、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是:探索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进行分析、整理、总结,不断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以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2、调查问卷研究法: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学生进行商讨,得出结论,并撰写学术论文或学术论著,对理论进行提升。3、比较研究法: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把试点班级和其他班级进行比较,对课堂教学效果当堂检测,初步建立“生活教学法”的课堂试验方案。4、行动实践研究法:把课堂试验方案实践化,看是否能够把学生带出课堂、走入实际生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新教学

12、模式的课堂实验方案及细则,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5、联系生活研究法:“生活教学法”主要就是使学生能够联系身边的实际,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并通过所学的地理知识来服务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这是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6、经验总结研究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地理生活化教学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是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地理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和学习密不可分的学科。在教育过程中,怎么带领学生学习生活化的地理知识是课改后教育工作者应该

13、研究的首要问题,也是地理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要素。学习生活化的地理,不但有助于学生真正地认识了解地理,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地理的探索。1、地理课堂生活化(1)、教学情景生活化,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会产生共鸣,易于接受与理解,增加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带领学生积极思考、发现和探索生活中常见的地理问题。比如,在讲述地球自转问题时,教师就可以问:“在洗碗后放水时,水槽里产生的漩涡是向哪边旋转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学生会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比如,在讲解各种各样的天体时,学生大都没接触过,但

14、是对于流星和彗星却不陌生。所以我在讲解时,先问学生:“有没有看过电视剧欢天喜地七仙女,最不喜欢里面的谁啊?”学生异口同声道:“扫把星!”进而引入形似扫把的彗星;而一提到流星,学生就更兴奋了,说:“老师,我见过,我见过”这样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激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2)、教学过程生活化,教师要善于随时捕捉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接受地理,了解地理,掌握地理。比如在讲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选择了我县水稻种植的有利条件进行讲述:气候方面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15、,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作用和养分的积累;水源方面有升钟湖灌溉渠道,水源充足;还有国家的优惠政策等条件。然后让学生课堂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总结出影响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讲工业布局时我总是选择我县工业小区工业的特点作为课堂案例,分析我县工业布局的原则,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发展方向。这样教学就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恰当联系实际生活的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用课堂的理论来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使复杂的理论变得简单、实用。(3)、积极进行“生活化”的技能训练,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地理基本技能训练的“生活化”要求着眼于学以致用,而

16、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比如:在讲解热力环流的原因时,如果直接就给出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热力环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参与“生活化”的技能训练烧开水,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烧开水时,壶底的受热是不一样多的,中间多,四周少。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中间的气流上升,水开时甚至会把壶盖顶起;四周的气流是下降的。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受热不均,能引起气流运动,热的地方形成上升气流,冷的地方形成下降气流。气流的上升或下降,会导致气压的变化。在这样愉快的“生活化”的技能训练活动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

17、玩中有学”的思想。2、处处留心皆学问,让学生生活“地理化”(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时代要求我们学好地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关注家乡的生态。比如,在学习城市化问题时,许多同学对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给城市带来交通堵塞,住房拥挤,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只能是纸上谈兵,缺乏感性的认识,缺乏直接的生活体验,于是我就让他们各选一个主题,分组走入社区,去感受、去调查。一组组真实的数据让他们对课本知识更信服,一个个令人震动的场面让他们对涉及的知识更难忘,更重要的是在调查中他们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合作,懂得了理解和尊重,对城市化问题这

18、个主题获得了深刻的感受、体验和认识。(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对于地理这门学科,观察更为重要。比如,地球的公转一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天中、一年中太阳的情况,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问。提问一:一天当中,你感受到了太阳什么时候高?什么时候低?你感受到太阳高度的高低与地面的冷热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提问二:一年当中,你观察过太阳照射进教室的距离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提问三:一年中,我们在校的作息时间一样吗?为什么?一年当中,当地的白昼时间一样长吗?冬季的晚6点你一般干什么?夏天的同一时间你又干什么?在分析这三个生活中的问题基础

19、上,本节课就能化难为易。因此,地理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眼”,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的存在。让学生养成良好观察习惯,多看勤看,调动多种感官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把所学知识与观察对象联系起来。3、做生活的有心人,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程资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课程实施或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世界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有限的教科书或教材,多姿多彩的世界都能成为,也应该成为学生活生生的教材,成为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大多数学校已经普及了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为生活化教学方式提供较大的教学空间,地

20、理教师需要根据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摘选适合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包括与地理相关的电影、图片、实录的地理现象、访谈资料等。通过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这一内容时,地理老师可以搜集有关黄土高原的地貌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视频或者动画等,将水土流失这一问题,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由学生通过感官来体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地理现象,并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索性,引导学生学习。三、研究的成果(一)、理论认识成果教学模式的转变1、教师主导地位的确立。新课改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老师在

21、教学中要对教学进行组织,对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传授,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真正的学习者是学生,要把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2、学生主体地位的维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态度取决于地理学科对他们的重要性,学生对一些重要的知识会引起重视,使得他们在学生的过程中也会相对认真些。学习方法得当与否需要学生自己在实际的学习中进行摸索,同时需要老师的指导。学习兴趣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如果他们所学的学科与他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学科中体现了他们的生活,他们自然会对所学学科感兴趣。这个兴趣

22、的培养就需要把学生所学的学科放到他们的生活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总结。所有的这些都必须发挥好学生主体作用。3、教学模式的改变。高中地理教学要改变以前那种“满堂灌”的模式,要把学生的生活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之中,要组织学生学习和讨论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要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二)、教学实践成果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地理教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更为密切。因此,我们在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我们地理的教材一般分为三个部分:课文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其中课文系统是以文字、符号形式传递教材信息,是地理教材结构中的主要部分,具有科学性、系

23、统性。其表达形式分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高中地理教材叙述性课文包括正文和阅读,活动性课文分为“活动探究”、“活动思考”、“活动实践”三个部分。生活化教育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体现在教科书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及时想到自己生活的环境,教师不用给予“支架式”的信息,学生会因为兴趣主动探究,运用课本知识,习得知识。图像系统是教材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向学生直观传达地理信息。这些图片保罗万千,形式多样,以生活为基础。作业系统是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思考、自主学习、深入探究,以各种习题的形式,穿插在教科书中传递教材信息。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开展,包括思考、探究、实践三个部分。教材问题生活化,这样就给学

24、生提供了熟悉的背景知识,引导他们去了解问题的深层结构,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效的运用已积累的知识,解释并阐述他们所做的事情,亲身找到问题解决方法。这样具有启发性、趣味性、时效性、针对性、功能性和开放性的教学,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四、研究的成效经过课题组成员一年来的共同努力,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一堂堂的课题实验课,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教学科研论坛,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体现为: 1、引导学生认识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激发学习激情,构建起了“以学为主”的自主开放的趣味地理课堂,增强了学生学习

25、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是新课标对地理课的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里新课标基本理念。根据学生心理,联系实际安排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验与体会出发,激发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从生活实际从最常见现象出发,把地理知识活用到生活事例中,让学生通过形式各样的练习和讨论养成观察、分析、概括、绘图、表达能力。再有生活化素材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源泉,抓住了生活化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投入到探究过程中来。 2、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地理实践活动,构建起了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从生

26、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综合能力。我们把教学活动“生活化”:“生活(导入)教学(生活化)生活(回归)”。“从生活中来”,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使课堂尽量成为学生感悟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接下来是“到生活中去”,就是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起点是生活,从贴近生活的实际出发,体验生活,领悟道理,作到读书明理;然后把所学的知识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好地驾驭生活,创造美好的人生,实现人生价值,教育要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3、更新了课题成员的教育理念

27、,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了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形成了一支勇于开拓创新的新型教师队伍。本课题立足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地理教学行为,避免课堂低效和无效劳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地理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4、以生活为纽带,疏通教材、学生和环境的关系,突出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并得到总结推广。在校领导和专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勤奋钻研,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课题组带动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气氛,提升了地理学科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增强了教师的学习、工作热情。使课题组一些优秀做法得到推广,比如,整合专题讲义,形成校本教材生活与地理,让学生学习我们身边的地理;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学习兴趣小组,共同探讨、学习生活中地理知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实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教育。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地理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