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谈谈散文
—— 最美是散文
岳阳市第十二中学 李英
教学目标:结合所学过的散文,归纳延伸,指导学生学会鉴赏散文的美。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会鉴赏散文的情感美、哲思美和形式美。
教学难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学会从不同角度切实掌握鉴赏散文美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由大家熟悉的散文名篇入手,听朗读,说感受,自己体会归纳,然后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进行更有效的学习与探索,达成最终学会鉴赏散文的目的。
教学准备:印发两篇文章《风雨屋檐》和《他看着花》,学生提前去阅读。
教学过程:
一、 放映《匆匆》片段视频,导入:
大家刚才欣赏的是朱自清先生的《匆匆》片段,相信大家听了以后,内心一定也会不由自主地有了些对匆匆流逝的时间的不舍与惋惜。何以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呢?其实,就是因为先生用美妙的文字把大家带入了时间的流里,使大家自然而然地就有了一些唏嘘了。这便是散文的魅力所在。今天,我们就将一起来学习如何去欣赏散文,去品味散文的各种美。
二、 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散文”
1、了解四种文学体裁: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齐读)“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 ——秦牧《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
2、回顾我们所学过的散文,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再看以下老师找出来的这些篇目,请为它们归归类。
*《背影》《我的母亲》《秋天的怀念》 ——写人
*《春》《济南的冬天》《风雨》 ——写景
*《紫藤萝瀑布》《蝉》《贝壳》 ——写物
*《记承天寺夜游》《五柳先生传》《岳阳楼记》
——古代散文(叙事写人写景均有)
3、归纳:什么是散文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
切不押韵的文章。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
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
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
三、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鉴赏散文”
(一)引导学生鉴赏散文的情感美
1、男女生分别朗读下面两段文字,谈谈读完后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试着分析:同样写花,两文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秋天的怀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春》
学生自由谈论,老师归纳:两段文字都写花,但段一的情感更深沉,有淡淡的哀愁,有深深的思念,有后悔自责也有对母亲的赞美,从“高洁、热烈、深沉”等这些词语上可以感受得到。段二则活泼热闹得多,表现的是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表达的是一种愉悦、积极的情感,从其用词、修辞等角度都能感受到。两段文字都很美,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而鉴赏散文,体会其情感美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2、了解散文的情感美
明确: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作者的感情为主,常把主观情感投射并寄寓于客观物象之中,通过对景、物的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生活激情。
其常用的手法有:寓情于景、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3、结合案例学习如何鉴赏散文的情感美
1)理解这句话: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
—— 刘勰《文心雕龙》
2) 明确欣赏途径: 深入文本,琢磨具体形象
发挥想象,感受画面意境
换位思考,体会作者情感
3) 读《风雨屋檐》一文,找出自己最有感受的段落,结合以上方法指导 ,谈谈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l 老师具体以下面这段文字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故土难离的麻雀,一年到头在屋檐下安巢、嬉闹;碧绿的苔藓、风落的种子,在屋檐上寻得一丝水土便生命蓬勃。攀墙而上的藤蔓,顺着上屋檐飘移、搭成阴凉;袅袅炊烟,融着饭香在屋檐烟囱内升腾,催唤人归。一盏明灯,点亮屋檐,照着回家人、过路人。一家人,在屋檐下生活、劳作,吵吵闹闹、和和美美地度过平淡烟火日子。留守的老人,在屋檐下翘首期盼儿孙回家,又含泪目送他们离家……
* 分析归纳:仔细体会文本中的各种事物,以及作者对它们的描写,不难发现,所有景物与人都是在屋檐下生存与企盼,屋檐给了他们以庇护与希望,他们对老屋依恋而不舍,所以作者想要表达的应该就是对“屋檐”对“老屋”的热爱、赞美之情。
(二)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鉴赏散文的哲思美
1、关于散文的哲思美: 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 是纯正思考的结晶。
散文之“神”与“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这就是渗透于散文形象中的哲思。
2、如何把握文章的哲思?
1)应多关注抒情议论性的语句。
2)可结合生活谈自身的经历、感受或看法。
3、阅读《他看着花》一文,尝试从文中找出那些表现哲理性的句子,作点批注,然后谈谈本文的哲理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是如何写的?作者的观点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发?
** 学生阅读,并在原文中圈点批注,划出自认为有哲理性的句子,有针对性地写几句话,相互交流。
示例:“精神世界的追求没有功利性,完全在于自由和享受。”
这句话是由一幅画、一个人的故事得出的结论:人的世界不只是物质的,精神世界更重要,且因其不带物质的功利性,所以更能给人以放松与享受。人活一世,应该要有这样的追求与心态,才能真正体会人生的乐趣。
(三)引导学生鉴赏散文的形式美
1、明确:文学的情感美和哲思美,都离不开表现的形式美。
2、了解散文形式美的表现:
1)篇章结构的“恰当美”:布局的开与合、收与放 ;材料的疏与密;
文笔的繁与简; 文字的散与整 等等
2)语言表达的“外饰美”:章句的排列;表达方式的综合;
词语的修饰;修辞的运用 等等
3、结合文本《风雨屋檐》的结构来分析散文形式如何达成一种美感的。
学生讨论发言,老师引导归纳:散文形式的美有很多值得分析品味的地方,语言表达方面我们平时讲得比较多,这里重点以本文为例讲其篇章结构的美。
文章开笔即赞老屋,不高傲、默默奉献。文意由“庇荫四时”打开,然后着力描写四季景象,于放中,作者留下情感的线索,渐放渐收,第六段开始慢慢把事物归拢,并开始扯出情感的线头,逐渐引出故乡、乡愁的话题,到最后,水到渠成,赞美老屋、怀念家乡,主题不言自明。作者以严谨的构思,照应的笔墨、收放自如的结构,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有条不紊地展现出来,仔细体会,其文章布局就是一种精巧的艺术。
风雨屋檐
居 檐
高 春: 燕归 上 故 赞
位 夏: 雨至 檐 乡 美
下 情 感
→ → → 愫 → 激
默 秋: 丰收 相
无 冬: 瑞雪 聚 乡 “屋
言 别 愁 檐”
离
四、小结本学时内容:
散文是一种“ 形神兼美”的文字,它用独具质感的优美的语言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寄托自己的哲理情思。所以我们在阅读中,一定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它的情感美、哲思美与形式美。 鉴赏有道,希望通过今天这堂方法指导性更强的鉴赏课,同学们能学到一些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散文学习与欣赏。
同时, 设若,你不仅是感受文章的美,还能用发现的眼睛去观照周围世界,对生活有深情感悟,有独特看法与感受,并能妙笔形诸文字,那将是鉴赏的更高层次。
附两文:
风雨屋檐
张金刚
屋檐,无言。居老屋之上,伸屋墙之外,与屋顶齐眉,距天空犹近;虽身居高位,却无丝毫高傲,朴素低调、一心向下,默默为人遮挡风雨、庇荫四时,不觉苍老了岁月。
春回燕归。辛勤温和的农人,最喜有窝新燕栖于自家屋檐下,更喜旧燕带着春来的消息识家归巢。“呢喃燕子语梁间”,新燕、春泥、旧巢、屋檐,闪飞的燕子、春忙的农人,画面清新祥和,浸润着家的温馨。不日,巢边探出几只嫩黄的小喙,叽叽喳喳呼唤着打食的大燕。数日,小燕出巢,与大燕一起在屋檐下飞舞。屋檐护燕,燕恋屋檐,年复一年,繁衍生息。
雨是夏的常客。绵绵细雨,在屋顶凝集,滑向屋檐。屋檐水,点点滴,你追我赶,前仆后继,滴在泥土里、水盆中、叶片上,既有灵动的画面,又有灵韵的微响。滴滴嗒嗒,似首迷人小夜曲。骤雨大作,雨水延屋檐漫下,如珠帘;顺瓦口泻下,如水注。雨下屋檐恣意拍打、流淌,哗啦哗啦,似曲澎湃交响乐。屋檐下,依窗而坐、凭柱而站,望雨听雨,思念油然心生,碎落满地;或静气凝神,任风吹雨打,心似无澜平湖。屋檐雨,弹奏心曲。
屋檐是秋来丰收的秀场。金灿灿的玉米棒,火辣辣的红辣椒,白生生的大蒜辫,绿油油的香菜辫,黄澄澄的南瓜条……悬于屋檐下,晾晒风干。顺着屋檐瞧去,高粱、谷子、花椒、花生、芝麻、核桃,削皮的柿子饼、嗑开的葫芦瓢、煮熟的红薯块、擦好的萝卜片,皆晒于屋顶,色彩缤纷,昭示着农家的勤劳。随后,秋收的成果顺着屋檐一桶桶、一篮篮、一袋袋递下,颗粒归仓,贮存满屋。屋檐,洋溢着农家辛苦劳作换得丰收的满心喜悦。
冬雪覆盖的屋檐,突显出瑞雪的厚度。白雪、灰瓦、蓝天,和谐搭配,成为枯黄冬野的明快一笔。屋外暖阳朗照、屋内暖气蒸腾,积雪消融成水,顺着屋檐滴流,润湿了干渴的冬季;寒夜,雪水凝成晶莹剔透的冰柱,在屋檐垂挂,折射出朝阳的七彩光芒。过年,屋檐下又升起红灯笼,映照着红春联、冷冻肉,烘托出红火的春节氛围。冬季的屋檐,笼着农家的温暖与安详。
故土难离的麻雀,一年到头在屋檐下安巢、嬉闹;碧绿的苔藓、风落的种子,在屋檐上寻得一丝水土便生命蓬勃。攀墙而上的藤蔓,顺着上屋檐飘移、搭成阴凉;袅袅炊烟,融着饭香在屋檐烟囱内升腾,催唤人归。一盏明灯,点亮屋檐,照着回家人、过路人。一家人,在屋檐下生活、劳作,吵吵闹闹、和和美美地度过平淡烟火日子。留守的老人,在屋檐下翘首期盼儿孙回家,又含泪目送他们离家……
屋檐,有种乡土的特质和故乡的情愫,载着乡愁在游子心中构成一道不老的风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书房内,珍藏着福建泉州老屋屋檐上的一片尖嘴灰瓦。一瓦一屋檐,那便是故乡。
屋檐,浸沐风雨,历经风雨,见证着屋檐下的生活风雨,更庇护着檐下人的风雨人生。
他看着花
马亚伟
民国课本里“开明国语课本”有一篇课文:“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他看着花。”
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却感觉妙趣横生。那只羊怎么那么有趣呢?他不像别的牲畜一样只懂得吃草,他还懂得欣赏花的美好。多么有灵性、有情趣的一只羊啊!他可能是在吃饱了草之后,便开始悠然自得地赏花,充分享受着生命的愉悦和幸福。
这只幸福而浪漫的羊,实在是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活着不应该是吃饱这么简单,在吃饱的基础上总应该有点喜好和追求,享受吃饱之上的更高境界的精神愉悦,这样的生命才是舒适怡然、充实快乐的。
我们人不更应该这样吗?可生活中,太多的人只懂得为了温饱而努力,或者为了住得更好、吃得更好而疲于奔命。我们太注重物质的获得和享受了,往往忽略了更多比物质更有趣更享受的事。
我想起安徽合肥的一个叫刘涛的人,他的本职工作是抄表工,每天都重复简单枯燥的工作。后来,他爱上了摄影,就利用业余时间在街头进行街拍。他在大街小巷穿梭,用好奇心把整座城市变成他的作品,拍摄幽默而生动的市井生活,用镜头记录了城市平凡真实生活的点点滴滴。
刘涛的作品传到网上后,得到了大家非常高的评价,他很快火起来,人们称他为“街拍大师”。刘涛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记者采访时说:“我不是什么大师,我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还会继续做抄水表的工作,这个工作养活了我。我就是觉得,除了工作,人还应该有一些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和刘涛一样,有一份有收入的工作,可以让自己活着。但是,如果要想活得好,还要有一份精神生活。就像“民国课本”里那只看着花的羊一样,吃饱了,还要活得有意思。精神生活可以是没收入的,不过你能你自由驰骋在自己的营造的心灵原野上,可以策马扬鞭,追着天边的白云奔跑,总之你是自由、快乐、充实的,所以能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刘涛出名以后,法国一家画廊想买下他照片的版权,但他拒绝了,他说如果拍卖了版权,就得按他们的要求拍照,就不自由了。
精神世界的追求没有功利性,完全在于自由和享受。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在做着重复的工作,缺乏精神上的给养。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人会惶惑茫然,空洞乏味,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像那只看花的羊一样,闲暇之余,悠悠然散散步,然后看看花,与耳畔的风交流一下花儿的香味,向头顶的蓝天招招手,讲讲花儿的风姿——想想都觉得惬意呢!
在庸常的生活之上,为自己搭建一个流光溢彩的精神城堡,人就能活成一只看着花的羊。他看着花,于是,日子活色生香,人生五彩缤纷。你瞧,花美,草绿,天蓝,多好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