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m,n都是正数)
(m、n均为正整数)
:(m,n都是正数)
. .,即,如,(-2.50=1)
:(a+b)(a-b)=a的平方-b的平方
(a+b)^=a^+2ab+b^与(a-b)^=a^-2ab+b^
(m, 都是正数n)
数学暑假复习预习探究作业
复习计划:在这个漫长的暑假中,为了不让上学期学过的知识遗忘,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复习计划。
1. 将期末考试的错题进行进一步研究,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2. 找出一些难度大的题,将脑中的知识进行升华。
3. 做出思维导图,梳理知识。
4. 对某一概念或某一习题做出自己的思想和理论。
5. 想一想我们所学过的知识能解决什么生活中的问题,将思想打开,加深印象。
期末考试总结:这次的分数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因为不认真审题和粗心方面,当然,也有因为只是不牢固而错的,在选择题方面失分较多,因为不理解题意而失分的,还有平时做过的题没有记牢固,在填空题方面较好,大题上因为步骤不全,审题不认真也失掉了分,希望在这次的暑假作业中能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将知识深刻的印在脑海中,在生活上也要学会灵活运用,加油!
栏目设置:
【知识盘点】——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思维导图形式)
第一章:
现实世界,其他学科,数学中的问题情境
整式的加减
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
幂的运算
同底数的除法,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
单项式乘单项式
整式及其运算
单项式乘多项式
整式的乘法
多项式乘多项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解决问题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整式的除法
第二章:
※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条件即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判定定理,共有三条: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平行线的特征
※平行线的特征即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共有三条:
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如果两个角的和为90°(或直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为180°(或平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同位角
补交,余角,对顶角
平行线
相交线
平行线与相交线
尺规作图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探索平行线的特征
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内错角
同旁内角
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
制作统计图形象的表示数据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
近似数的意义和作用,有效数字
科学记数法
表示
对百万分之一的感受活动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生活中的统计图
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
生活中的数据
第三章:
第四章:
概率模型
实际问题或游戏
一类概率模型(几何概型)的简单计算
游戏的公平性
解决实际问题,作出决策
概率在0~1之间
第五章:
三角形
三角形的基本要素及基本性质
图形全等
三边关系,三内角关系
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特征,图案设计
三角形的全等
全等的表示和三角形的性质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SAS,ASA,AAS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SAS,ASA,AAS,HL
三角形全等的应用
尺规做三角形
解决实际问题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2.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3.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4.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1.已知两个角及其夹边,求作三角形,是利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角边角”即(“ASA”)来作图的。2.已知两条边及其夹角,求作三角形,是利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边角边”即(“SAS”)来作图的。
3.已知三条边,求作三角形,是利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边边边”即(“SSS”)来作图的。
※1.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为“斜边、直角边”或“HL”。这只对直角三角形成立。
※2.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中的一类,它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因而也可用“SAS”、“ASA”、“AAS”、“SSS”来判定。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判定方法可以归纳如下:①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②有一个锐角和一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③三条边对应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
第七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
※1.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角、线段和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5.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6.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7.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分析用表格,关系式,图像所表示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和表示
自变量和因变量
利用变量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进行预测
变量及其关系
丰富的现实情境
第六章:
第七章:
轴对称的应用(图案设计,剪纸与镶边等)
轴对称的一般性质:对应点,对应角,对应线段
观察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现象
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含义
欣赏镜面对称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底角相等,三线合一,正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重新体验生活中的轴对称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线段的轴对称性
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的轴对称性
【预习收获】预习八年级上册第一篇《勾股定理》,并谈谈预习后的感想。
拼图法
求直角三角形的边长(a,b为直角边长,c为斜边长)
探索勾股定理
a^+b^=c^
c^—b^= a^
c^—a^= b^
预习感想:预习完本章后,感觉较好,题也基本上会做,但还是存在一些小问题,像书写顺序总是打乱,思维有些混乱,在外的补习班老师也对于这一章下了不少功夫,另外,我还预习了1,2,3,4,8单元,总体感觉良好,但也有一些题找不到方法,总做错,希望在开学后的提高中得到发展。
在预习中,我知道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即“勾”“股”短的为勾,长的为股)边长平方和等于斜边(即“弦”)边长的平方。
也就是说设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a和b,斜边为c,那么
a的平方+b的平方=c的平方 a^2+b^2=c^2 勾股定理现发现约有500种证明方法,定理中证明方法最多的定理之一。
满足勾股定理方程a^2+b^2=c^2 例如(3,4,5)就是一组勾股数组。
由于方程中含有3个未知数,故勾股数组有无数多组。
勾股数组的通式:
a=M^2-N^2
b=2MN
c=M^2+N^2
(M>N,M,N为正整数)
例题在本子中。
勾股数——满足a^+b^=c^的三个正整数
三边关系
勾股定理
判断直角三角形——看三边是否满足a^+b^=c^
C为最长边
求几何体表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勾股定理的应用
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长求第三边长
【方法总结】几何中常见的辅助线归类并举例说明。
E
B D C
A
【方法总结】几何中常见的辅助线归类并例举说明
1.如图,在△ABC中,AD为BC边上的中线.求证:AB+AC>2AD.
解:延长AD至点E,使DE=AD,连接CE.
易证△ABD≌△ECD.所以AB=EC.
在△ACE中,因为AC+EC>AE=2AD,所以AB+AC>2AD.
图5
N
H
G
F
E
2
B D C
1 M
A
2. 如图,分别以△ABC的边AB,AC为一边在三角形外作正方形ABEF和ACGH,M为FH的中点.求证:MA⊥BC.
分析:设MA的延长线交BC于点D,延长AM至点N,使MN=AM,连接FN.
则由△FMN≌△HMA可得FN=AH=AC,FN//AH,所以∠AFN+∠FAH=180°.
因为∠BAC+∠FAH=180°,所以∠AFN=∠BAC.
又因为AF=AB,所以△AFN≌△BAC,得∠1=∠2.
因为∠1+∠3=90°,所以∠2+∠3=90°,所以∠ADB=90°.
从而得出MA⊥BC.
3. 已知:△ABC是⊙O的内接等边三角形,点P为弧BC上一动点,求证:PA=PB+PC。
分析:直接证明PA=PB+PC,困难较大。可用截长法:在PA上截取PD=PB,再证明PC=DA即可(或用补短法:在BP或CP上各补上与CP或BP相等的线段,再证明PA与这条线段相等)。
证明(截长法):在PA上截取PD=PB,连接BD,
∵ △ABC是圆O的内接等边三角形,∴ BA=BC,∠ABC=∠ACB=60°。
∵ ∠BPA=∠BCA,
∴∠BPA=60°。
∴ △BPD是等边三角形。
∴ BD=BP,∠DBP=60°。
∴ ∠ABD=∠CBP。
∴ △ABD≌△CBP。
∴ PC=DA。
又∵ PA=PD+DA,
∴ PA=PB+PC。
4. 证明(补短法):延长BP到D使PD=PC,连接CD,
∵ △ABC是圆内接等边三角形,∴ AC=BC,∠ABC=∠ACB=60°。
∵ ∠BPA=∠BCA,∠ABC=∠APC,
∴ ∠BPA=60°=∠APC。∴ ∠CPD=60°。
∴ △CPD是等边三角形。
∴ CD=CP ∠DCP=60°。∴ ∠ACP=∠BCD。
∴ △ACP≌△BCD。∴ PA=BA。
又∵ BD=PD+BP,∴ PA=PB+PC。
5.
如图,在△ABC中,∠B=2∠C,AD平分∠BAC。求证:AB+BD=AC。
证明:在AC上截取AE=AB,连接DE。∵AD平分∠BAC
∴∠1=∠2
在△ABD和△AED中
【AB=AE】
【∠1=∠2】
【AD=AD】
∴△ABD≌△AED(SAS)
∴BD=DE,∠B=∠3
又∵∠B=2∠C
∴∠3=2∠C
∵∠3=∠4+∠C
∴2∠C=∠4+∠C
∴∠C=∠4
∴DE=CE
∴BD=CE
∵AE+EC=AC
∴AB+BD=AC
6. 如图,过点D作AC的平行线DH A
证明:∵AB=AC
∴∠ABC=∠ACB
又∵AC平行于DH D
∴∠DHE=∠FCE
∠ACB=∠DHB
又 ∠DHB=∠DBH B H E
∴∠ACB=∠DBH F
∴DB=CF
A
2 3
G
B E D C
F
1
H
7. 如图,在△ABC中,AB>AC,E为BC边的中点,AD为∠BAC的平分线,过E作AD的平行线,交AB于F,交CA的延长线于G.求证:BF=CG.
分析:可以把FE看作△FBC的一条中线.
延长FE至点H,使EH=FE,连接CH.
则△CEH≌△BEF.所以CH=BF,∠H=∠1.
因为EG//AD,所以∠1=∠2,∠3=∠G.
又因为∠2=∠3,所以∠1=∠G.所以∠H=∠G
由此得CH=CG.所以BF=CG.
【佳题推荐】推荐两个好题,并介绍推荐理由且给出规范解答。
AA
G
B D
F
E
1 C
2
1. 如图,△ABC中,∠A=90°,D为斜边BC的中点,E,F分别为AB,AC上的点,且DE⊥DF,若BE=3,CF=4,试求EF的长.
分析:可以把ED看作△EBC的一条中线.
延长ED至点G,使DG=ED,连接CG,FG.
则△CDG≌△BDE.所以CG=BE=3,∠2=∠B.
因为∠B+∠1=90°,所以∠1+∠2=∠FCG=90°.
因为DF垂直平分EG,所以FG=EF.
在Rt△FCG中,由勾股定理得,所以EF= 5
2.. 如图,△PAB中,C是PB上一点,且∠PAC=∠B,E为AC边的中点,PE的延长线交AB于点D.
C
A
P
F
E
D
B
求证:.
分析:延长PD至点F,使EF=PE,连接AF.
易知,△PEC≌△FEA,所以∠CPE=∠F,AF=PC.所以AF//PC.
由△ADF∽△BDP可得.所以
介绍理由:这两道题将初一的内容和初二的内容联系到了一起,并且比较复杂,锻炼大脑思维能力,最难的就要数做辅助线了,很多人都想不到这里来,而这两道题包含了,如果有机会,大家可以多做做。
【创新空间】你对某一概念,某一习题,某一现象,某一问题有新的思考吗?
1. 如图,CB,CD分别是钝角△AEC和锐角△ABC的中线,且AC=AB.求证:CE=2CD.
分析:延长CD至点F,使DF=CD,连接BF.
F
2 3
A D 1 B E
C
则由△ADC≌△BDF可得AC=BF,∠1=∠A.由AC=AB得∠ACB=∠2.
因为∠3=∠A+∠ACB,所以∠3=∠CBF.
再由AC=AB=BF=BE及BC=BC,可得△CBE≌△CBF,所以CE=CF,即CE=2CD
原题的做法与此不同,以上是我的做法。
【数学与生活】
小学时,学校为了让大家支持环保,组织了一次收集饮料瓶活动,把各班收
集的饮料瓶进行倒卖,然后剩下的做班费,图一是学校收集起来饮料瓶的条形图,图二是学校人数的比例分布图,我们学校一共1000人。
人均捐图书数、本
四年级 六年级30%
五年级
35%
6
4
2
O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1) (2)
(1) 求学生卷图书的总本书。
解:五年级:6×1000×35%=2100(本)
四年级:2×1000×(1—35%—30%)=700本
六年级:4×1000×30%=1200本
共捐赠2100+700+1200=4000本
(2)4000÷1000=4本,所以学生平均每人捐4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