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威宁县龙街第二中学 八 年级(1)班语文导学案
执教人
罗琴
课题
俗世奇人•泥人张
课类
新授课导学型
主备人
罗琴
审定人
舒振兴
授课时间
2017年6月22日
教
学
目
标
1、 自学目标(基础知识)
(1) .了解作家冯骥才及创作情况,掌握生字词,
(2) 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2、合作目标(重点知识)
(1).联系背景,了解泥人张的高超技艺,认识此人之“奇”,“奇”在何处。(2).学习巧妙的情节安排,整体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3、探究目标(难点知识)
(1).了解“奇事”,通过活泼的人物语言,分析品读,在字里行间进一步感受“奇人”。
(2).赏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的小说创作技巧。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中国民间艺人的状况,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意识,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主要方法
自主学习法、多媒体图片激趣导引法、阅读质疑法、分组讨论法、探究法。
教师主导步骤(要点问题化)
学生学习步骤(求解活动化)
时间
组织教学
(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引入课题,层层深入,浅处下手,引发思考,积极参与。(板书:俗世奇人•泥人张)
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一起来欣赏一组十分逼真的图片,请大家一边欣赏一边感受这些“泥人张”图片的艺术价值。
4
︱
5
展示目标
(明确方向,有的放矢)
组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方向,有的放矢。
学生大声齐读:
1.理情节,说奇事
2.品语言,识奇人
3.析手法,赏奇文
2
︱
3
导 学 达 标(自主合作,探究为主)
1组织学生自主探求(拉网式自阅牢记)
(1).齐读补充资料“作家作品”
(2).预习检测:字音
(3).预习检测:词语解释和运用
解释字词
(4).进入抢答题环节:请用以上三个成语分别造句。
(5).标题解读:
(6).理情节,说奇事。自由朗读课文,简要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感知。
(提示:请同学留意文中体现事情发展顺序的词“那个雨天”“第二天”“三天后”,可以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思路来概括)
1组织学生自主探求(拉网式自阅牢记)
(1).齐读补充资料“作家作品”
(2).预习检测:字音(自告奋勇)
阔绰 撂高的 大名鼎鼎 怵 抠 赚 翻模子
(3).预习检测:词语解释和运用
解释字词
怵:
练达:
看风向转动舵柄,比喻态度、做法等跟着情势转变方向:
原指窗户明亮轩敞,后用来形容处世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
形容名声很大:
(4).下面进入抢答题环节:请用以上三个成语分别造句。
(5).标题解读:
“俗世”是什么意思?“奇人”是什么意思?
(6).理情节,说奇事。自由朗读课文,简要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感知。
(提示:请同学留意文中体现事情发展顺序的词“那个雨天”“第二天”“三天后”,可以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思路来概括)
导 学 达 标(自主合作,探究为主)
2.合作研讨(关键句跳读精析,分组进行)
(1) .品语言,识奇人
速读《俗世奇人.泥人张》小组讨论本文究竟“奇”在哪里?
奇事:
奇人:
手艺奇:
行事奇:
过渡:
明确:
手艺奇
(引导学生板书:海张五和泥人张及其与之相关的动词)
行事奇和人品奇
找出泥人张应对的句子,引导学生找出下面的语句品读赏析。并指导感情朗读。学生可能会讲到的地方。
师总结:泥人张真不愧是一个俗世——(奇人)
(2).析手法,赏奇文。(屏显。)本文的写作手法主要有如下几点:
细节描写;描写语言简洁传神;对比手法;悬念设置;侧面烘托。
小结:
2.合作研讨(关键句跳读精析,分组进行)
(2) .品语言,识奇人
速读《俗世奇人.泥人张》小组讨论本文究竟“奇”在哪里?
奇事:
奇人:
手艺奇:
行事奇:
过渡:
明确:
手艺奇
(引导学生板书:海张五和泥人张及其与之相关的动词)
行事奇和人品奇
找出泥人张应对的句子,引导学生找出下面的语句品读赏析。并指导感情朗读。学生可能会讲到的地方。
师总结:泥人张真不愧是一个俗世——(奇人)
(2).析手法,赏奇文。(屏显。)本文的写作手法主要有如下几点:
细节描写;描写语言简洁传神;对比手法;悬念设置;侧面烘托。
17
︱
20
检
测
矫
正
(
抓
住
重
点
,
补
救
疏
漏
)
巡视,兼顾各种层次的学生情况,对本堂课进行检测。
根据板书内容提醒学生做好笔记。
思考: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句话中,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样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
根据板书内容做好笔记。
8
总结提升(突破难点,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有手艺、有内涵的俗世奇人,也品读了有手法、有技巧的冯氏奇文。文章的奇妙妙绝主要就体现在“事奇”,“人奇”(包含手艺“奇”和智慧“奇”),“文奇”,作品将本文的落脚点放在对劳动人民的关注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上,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具有保护民间民俗文化的的责任感。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劳动人民和民间民族文化?
7
布置作业(强化巩固,综合提高)
所有学生完成课后“思考与探究”第三题。
记住课后练习(作业),懂得抓关键句解读文本。
2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