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孩子让我们彼此关照-同成长.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226888 上传时间:2025-07-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孩子让我们彼此关照-同成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孩子让我们彼此关照-同成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孩子让我们彼此关照,同成长 溆浦县幼儿园 黄莹 “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 是的!正是父母心中的这些怕与爱,让家庭教育陷于误区。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再如,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的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我从事幼教工作已有五年之多,接触过上千孩子,每个孩子兴趣爱好习惯各不相同,性格脾性品格更是截然不同。然而在我的眼里,只有两类孩子:家教好的,家教不好的。彬彬有礼的孩子,他的父母必然也是温文尔雅;蛮不讲理的孩子,他的父母中必有不讲理的;爱打人的孩子,家里定有时常动手打人的长辈。在中国,人们习惯将教育培养孩子的事情交给老师,孩子不好必定是老师教育的不好。其实,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父母在潜移默化中给他的影响已是根深蒂固,如要改变,绝非易事。所以,是时候,咱们家长得将目光转向自己,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家长。 一、三个问题 你可以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巨大工作压力,像我等为生计日日奔波的人们占社会大多数。有压力就会有烦恼,有烦恼就会有怨气。每个父母都得反思下,你有没有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压力转化成怨气,撒在无辜的孩子身上。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只是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却换来家长的暴怒和大声呵斥。无形之中,孩子遭到惊吓,就可能从此沉默,孤言寡语。不是危言耸听,我的一位学生家长就曾经很痛苦焦急的和我说,在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他将孩子狠狠打了一顿,结果从那之后孩子就变得沉默少言,几乎不愿意和他交流。作为父亲,他不知道该如何改变目前和孩子之间的冷淡局面,如何弥补一次冲动造成的裂痕。事实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幼小心灵,需要我们大人细心呵护。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再小心都不为过。如果父母自己都无法在孩子面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你如何要求你的孩子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你把握好帮助孩子的分寸了吗? 当孩子好奇的将手伸向家里的仙人掌的时候,也许你的第一反应是大叫:“哎呀,那个有刺,碰到会疼,不能碰!”其实,在不太危险的情况下,你不如让他自己碰一下那刺,亲身体验到疼之后,想必今后他再也不会主动去触碰。帮助孩子要拿捏好分寸,不要事事代劳,剥夺孩子感知接触世界万事万物的机会,把成长的权利交还孩子。 你向孩子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了吗? 有责任感,诚实礼貌,有爱心,懂得尊重别人,能感恩,可以积极参与到家庭劳动中。这些良好品格和表现大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养成的,这就需要父母持续的向孩子传递稳定的有价值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 二、十个觉醒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父母心中的爱与怕 养育子女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旅途中每一位父母都会体验这两种感情,一举一动有时是因为爱,更多的则是出于害怕。 有怎样的童年,就会有怎样的父母 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 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 父母可以问问自己,到底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感到沮丧呢,还是本来就比较心烦,因为人们常常把这两种情绪混淆。 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 可以说,焦虑感是孩童时代的通病,所以可预见性和坚持原则对孩子们来说至关重要,这样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感。 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 那些妨碍父母与孩子一起玩耍的原因,多半都是些埋藏于心底的担心与害怕。 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 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的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 真正的鼓励不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种展露在外的修养,只有那些对孩子保持足够的敏感和爱的人才能拥有。 爱的逻辑与谎言 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成功”等问题。 心智成熟的旅程 做父母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成人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 最后,我想引用纪伯伦的《先知》作为我论文的结语: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