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学期导学案 使用时间: 编制人:郑保军 审核人: 领导签字: 班级: 小组: 姓名: 导学案编号:72YW018
《卜算子 咏梅》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词里的艺术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中衬托的手法。
3、探究与陆游的同名词的异同点。
4、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
学习过程:
一、课前热身
(一)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
毛泽东,
陆游,
(二)课文诵读,注意读准字音,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卜算子: ②咏: ③犹: ④俏: 烂漫: 驿: 寂寞: 苦: 一任: 零落:
(三)疏通词的大意。(把难理解的词语在课本上标注解决。)
二、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词中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那些词可以点明它生活的环境?
2、哪个词表现出来梅花盛开的情景?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梅花在冬季开的那么傲然艳丽,装扮我们的冬天,给我们以力量,鼓舞,那么它在春天会怎样呢?可看出梅花什么样的品质?
4、词里用主要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 。(试着给大家解说)
5、赏析陆游的词
陆游笔下的梅花是什么形象?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思想感情?词的境界如何?
这两首词有何异同点?
附:远离驿站,那偏僻的残破的小桥边,梅花寂寞冷清的开放,无人观赏。黄昏时光已令你忧愁悲伤,更何况加上狂风鄹雨。 从不在争奇斗艳上费心思,下工夫,也不理睬百花的嫉妒不满。凋零的花瓣在地上,被车碾碎,但你仍旧和以前一样,散发着淡淡的缕缕清香。
(二)合作研讨(将交流合作变成真正解决自己的手段,真正发挥其功效!)
自主学习完成后,组长自觉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展示自己的机会到了,或许这也就是改变自己的机会!)
由已经掌握的学生或老师在黑板前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三、朗诵舞台(带着感情去读吧,相信自己的感觉!)
范读,单个读,一定要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四、巩固提升(要相信自己能完成的很好哦!)
1、“卜算子”是 名,“咏梅”是词的 。词正文前的两句,是 。
2、“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句填空
①风雨送春归, 。
② ,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③无意苦争春, 。
4、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头两句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风雨”是指暮春的风雨,“飞雪”是指冬天的飞雪,它们象征着政治形势的变化。
B.“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以对比的手法突出梅花开放的难能可贵。“俏”字用得传神,它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象征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情操。
C.“俏也不争春”是写梅只报春,而不想争占春光,表现梅花谦虚的品质。“山花烂漫”“她在丛中笑”,是用衬托和拟人的手法,表现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D.词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
5、默写毛泽东写的《卜算子 咏梅》
《沁园春·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明确本文的篇章结构,找准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理解诗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体会诗歌丰富的意境,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4、朗读背诵本词。
学习过程:
一、课前热身(学案发下来后,充分利用热身的时间,做好课前的准备!)
(一)背景及体裁知识复习巩固。
1、背景简介: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关于体裁和题目 (以自己以往的知识掌握和本课的学习完成空的填写!)
词,又称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卜算子》、《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 ;雪,是这首词的 。
(二)朗读课文,试着朗诵。注意一些词语的音、义。
(三)疏通整首词的大意,解决疑难词语。有时间的同学试收集的中国古代描写雪的诗词名句。
二、课堂探究
朗诵展示,读出词的意境,诵出作者的感情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一)自主学习(一定要明确自主学习的意义,在实践中不断增加学习的经验。)
上阕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3、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6、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7、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下阕
1、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内容?
2、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
3、“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4、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5、谁是真正的英雄?
6、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7、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二)合作探究
组里交流解决自主学习时的疑难问题,真正发挥小组的集体优势。
(三)展示讲解
由一个组的同学黑板展示并讲解,其他组的同学补充问题,集体解决。
(四)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 ,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 ,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 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三、巩固提升(既是巩固所学内容,又是考题训练,所以就看你的能力了!)
必做题(下面是必须人人掌握的内容,也是考试检测的重点哦!)
1、 给加点字注音
沁( )园春 分( )外妖娆( ) 稍逊风骚( ) 竞折( )腰
成吉思汗( ) 数( )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
2、《心园春 雪》的体裁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是_______,题目是_ __。上下阕的过渡句是 , 。全篇的主旨句是 , 。上阕中具体写景时,运用多种修辞,化静为动的句子是 ,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 )
A.望/长城内外 B.数/风流人物
C.山/舞/银蛇 D.欲/与天公试/比高
4、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 ,句中指 。
选做题(加把劲,你会完成得更好!)
5、品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词中的美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