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关于“追累”和汉语把字句的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1208065 上传时间:2025-07-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追累”和汉语把字句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追累”和汉语把字句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班 1018009 陶元超 一、用理论和观点分析下面的例句 1 张三追累了李四 对于“张三追累了李四”在我看来有三种不同的句法意义:(1)张三追李四,张三累了(2)张三追李四,李四累了(3)李四追张三,李四累了。只所以会产生三种不同的意思,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动结式句式结构本身的特点赋于了句子至少一重完结性质的意义。即只要是动结式句式,就必然有一个对象来承担动作的结果,由此组合而成一个最为直观,最为鲜明的意义。如:小明打破了玻璃;我吃完了饭;洪水淹没了农田······都有一个完结且最直观的意义。同时,承担结果的对象可以是受事者,也可以是施事者。如:我骑累了马;我洗净了泥······在这两个句子中,“骑”和“洗”的动作发出者都是“我”,但动作结果都可以是“我”,则可以理解为“我骑马,我累了”和“我洗***,我净了”。所以在“张三追累了李四”这个动结式句子中,也有一个最为直观且确定的意义:张三追李四,李四累了。 2 动词与施事者和受事者的关系层次状况影响了句子意义的层次。在前面举的如“小明打破了玻璃”和“我吃完了饭”的例子中,“打”和“吃”的动作发出者只能是“小明”和“我”,而不能是“玻璃”或“饭”,所以在只有两个承担动作结果的对象中,最多只能生成两种句子组合方式,因此出只能生成最多两种不同句义。如:我骑累了马。则最多可以理解为:“我骑马,我累了”或“我骑马,马累了”。而“追”对于两个都可以作为动作发出者性质的对象而言,在动结式句子中限制条件下则是可以相互作用的,所以“张三”和“李四”是可以互追的。因此就产生施事与受事层面的两种关系,因而也导致了第(3)种句义的出现。 3 动结式句子中结果状语的性质影响了句子意义的层次。如前面举的“我骑累了马”的例子,只所以会产生两种意思,就在于“累”这个结果状语,他既可以是指“马累”,也可以是指“人累”,而在“小明打破了玻璃”和“我吃完了饭”中,“破”和“完”的结果承担者只能是“玻璃”和“饭”;而在“张三追累了李四”的句子中,“累”的结果对象既可以是“张三”,也可以是“李四”,所以这也就相对在“张三追李四”的结果上多了一重意义。 4为什么没有采取“李四追张三,张三累了”这一层意义呢?一是因为这一层意义没有致使意义,二是作为和“张三追李四,张三累了”这一最直观、最确定、鲜明的意义相对应而存在的意义,在结构和意义上也应该具有一致性。 综合以上情况,可做出如下猜想: 1严格意义的动结式句子中 2在非倒装句中 3在施事和受事的对象都为显性的句子中 可得公式: 动结式句子中体现的意义层次数=动词所适用的对象次数*结果状语词所适用的对象次数—1 (注:动词所适用的对象次数为能够相互作用的次数,结果状语词所适用次数为能够作用于句中的两个对象的次数,不受限于其他因素,1为在动结式句子中必定会产生一种确定的意义,为避免重复,故减去) 为什么在倒装句中不能成立?如“马骑累了我”=我骑马,我累了。则只能有一种意思; 为什么在施事或受事对象为非显性的句子中不能成立?如“我洗净了泥”=我洗自己,自己净了或“我洗净了衣服上的泥”,则会引出很多句子本身之外的意义; 在“张三追累了李四”的例句中,动词“追”可以为两个对象相互使用,结果状语词“累”也可以不受其他限制地作用于句中两个对象,而作为动结式结构例句,必然有一个确定的意义,所以要“减去”以避免意义上的重复,用公式推理则是:“张三追累了李四”句子中体现的意义层次数 = 动词“追”所适用的对象次数(2次)*结果状语词“累”所适用的对象次数(2次)-1 = 2*2-1 = 3层。由此可以得到“张三追李四,张三累了”、“张三追李四,李四累了”和“李四追张三,李四累了”三种不同的句义。 注:动结式句子意义层次公式中限制条件可能不只三种,公式本身还需完善。 2 山顶上修着观景亭 这个存现句有两层意思:1山顶上正在修建观景亭;2 山顶上有一座观景亭(已修好) 句子的结构可以解析为:处所名词+动词+着+事物名词,则对应的句子成分则可以划分为:主语+谓语+存在状语+宾语 为什么句子结构划分为:主+谓+宾比较合理呢?有一种观点是把这类句型划分成“状语+动词+主语”的结构形式,形式上看起来是合理的,但却违背了这类句子在具体表达意义上的使用,因为一旦把动词后面的部分看作是主语,则强调突出的部分就完全不同了,划分成这种形式,其实是把“山顶上修着观景亭”等同于“观景亭修在山顶上”或“山顶上有已经修好的观景亭”,这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句子。如果我们把这类句子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区别将更加明显。如“山脚是潺潺的水流,山腰有一丛茂密的竹林,山顶上修着观景亭······”对比“水流从山脚下潺潺流过,茂密的竹林长满了山腰,观景亭修在山顶上······”,区别是很明显的。 这个存现句既可以看作是一个进行中的动态的现象,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已经完结了的静态的结果,而造成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则是由于“着”的特性,它既可以表示进行中的状态,也可以表示已经完成的动作,一个是即将存在,一个是已经存在。 二 用及物性理论分析汉语中的“把”字句 1 理论介绍— — —及物性系统(transitivity system) 及物性是系统功能语法的概念功能下的一个语义系统, 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 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 “过程” (process), 即将经验通过语法进行范畴化, 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 “参与者” (participant)和 “环境成分” (circumstantial element)。它包含三大语义范畴: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 Halliday(2000)认为, 人们可以通过及物性系统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 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 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 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 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 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 构成物质过程的动词通常是动作词, 包括比较抽象的“解散、 取消” 等。心理过程是表示“感知” (看见)、 “反应” (喜欢)、 “认知” (知道)等心理活动。关系过程是反映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 关系过程主要由“是、 在、 有” 等关系动词构成。行为过程是兼表生理活动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构成行为过程的动词包括“呼吸、 笑、 看、思考” 等。言语过程是通过言谈或书面形式交流信息的过程, 构成言语过程的动词有“说、 告诉、 诽谤” 等。存在过程是表示某物存在的过程, 通常以存在句形式出现。 2把字句的分类 把字句可分为两大类:单事件把字句和双事件把字句。 之所以称单事件把字句,是因为这类句子中的谓语都是由单个谓词组成,只表示一个完整事件。如:他把书看了几遍;他把饭一吃就走了等。 双事件把字句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结果类(表达结果状态);另一类是转移类。之所以称之为双事件把字句, 是因为这类把字句的谓语都是由两个谓词结合而成, 它们代表了两个相对独立的事件, 可以根据其语义指向进行分解变换, 例如: 他把杯子打碎了。(他打杯子 + 杯子碎了) 他把这条军被送给了一个老大娘。(他送这条军被 + 这条军被给了一个老大娘) 单事件把字句及物性分析 单事件把字句 物质过程 心理过程 关系过程 行为过程 言语过程 存在过程 把鸡杀了 √强调处置的过程,而不强调结果 关系过程动词“是、有、成”等不具有成为把字句主要动词的条件 存在过程动词“在、有”等都不具有成为把字句主要动词的条件 万昌盛把静秋夸了一通,说以后办货就叫 上静秋 √此过程中的范围-话语内容可以进入该结构 辛楣把相片看了一看 √构成此结构的行为过程动词必须“外化为行为的意识”,如看,听 这些话,总是把静秋吓一跳 √表认知的心理过程无法出现在此结构中,只有表反应的心理过程才能进入此类句式 小结 “受事性目标” 比较容易进入该类句式,相应地,带“受事性目标”的动词也就容易出现在该类句式中。而“结果性目标”和“范围”则一般不能进入该类句式。 双事件把字句及物性分析 双事件把字句 物质过程 言语过程 行为过程 心理过程 关系过程 存在过程 有庆非得把他娘累死/我们把她拉到床上坐下 √结果类第二事件多为物质过程、存在过程或关系过程/位移类第二事件多为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 关系过程动词“是、有、成”等不具有成为把字句主要动词的条件 存在过程动词“在、有”等都不具有成为把字句主要动词的条件 回头我把这个意思对柔嘉说 √此过程位移类把字句多且第二事件为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 她就一顿呜呜,把她爸爸哭怕了 √此过程双事件只有结果类把字句,没有位移类 只有你这个傻瓜念念不忘地把她记在心里/艾米把老三的故事当成了小说 √反应类心理过程双事件把字句都属于结果类/而认知类心理过程双事件把字句都属于位移类,且第二事件为关系过程 小结 双事件把字句比较复杂,其中物质过程双事件把字句的第二事件主要由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占据,言语过程双事件把字句中有大量的位移类把字句,故而第二事件主要是物质过程;行为过程双事件把字句的特点是只有结果类把字句,没有位移类把字句;心理过程双事件把字句按照语义分为反应类和认知类,其中认知类双事件把字句都属于位移类把字句,且其第二事件均为关系过程。总的说来,第一事件虽然没有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但是第二事件除了最主要的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也占了很大的比例。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